1. 中国歼-8战斗机的研究历程是什么样的
歼七战斗机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酝酿,航空工业拉开了研制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机改进改型方案会议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十月,新型歼击机开始方案论证。在论证会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飞机装单台发动机和双台发动机两种方案。
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发动机进行改型试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主持下,会议确定采用双台发动机方案。这个正确的选择,稳妥,可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是歼8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飞机命名为歼8。
其主要研制工作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厂承担。国家领导人对歼8飞机的研制十分关怀。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贺龙副总理在沈阳听取歼8研制情况汇报时指示:“歼8要早日搞出来”。八月十八日,聂荣臻元帅在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的信中,详细阐述了新飞机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对歼8飞机研制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
空空导弹针对歼7飞机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最大速度为286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2万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歼8飞机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发动机,飞机的推重比为0.89,优于歼7飞机。
一九六五年九月,歼8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于这年五月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十二月,歼8飞机木质样机通过审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设计人员到工厂与工人、工艺人员结合进行现场设计。一九六六年底,发出全套飞机图纸,一九六七年初,发出相应的生产文件,工厂亦立即开始试制。
机载雷达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在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当时世界上设计超音速歼击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证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设计攻关,空军派出优秀飞行员葛文墉进行配合,测定了歼7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及飞行品质,为歼8飞机设计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六〇一所、沈阳飞机厂、气动力研究试验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陆士嘉、徐华舫等组成的攻关小组,做了大量风洞试验与研究分析,最后确定的歼8型飞机的垂直尾翼和腹鳍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在大马赫数时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飞机的翼面颤振是最危险的气动弹性现象,也是制约飞机最大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歼8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气动力及颤振计算程序,做了大量风洞试验和真飞机地面共振试验及试飞,全面地确定了飞机的颤振特性。采取上述方案之后,既保证了飞机达到预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重量,从而增大了飞机的推重比。此外,冯钟越主持的飞机强度计算,方宝瑞主持的飞机结构设计也取得较好的成果。
涡喷13A2发动机在发动机改进设计中,空心叶片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增大发动机的推力,涡轮前的温度必须提高约100摄氏度,但涡轮叶片承受不了这样高的温度。一九六四年,六二一所副所长、铸造专家荣科提出采用空心气冷叶片。当时这项技术国外刚搞出来,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荣科与沈阳金属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阳发动机厂通力合作,协力攻关。沈阳金属研究所在师昌绪主持下,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叶片铸造的技术难点。
首先是型芯的选择,要在近100毫米长的叶片上均匀排出粗细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径只有0.8毫米。通过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试验,终于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后又相继解决脱芯、超声测壁厚等工艺技术问题。一九六六年研制出中国第一片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经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取得完全的成功,从而使中国在这方面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铸造空叶片的国家。
歼8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过去前苏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这次攻关,设计人员和工人一起作试验,改装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中国歼-8战斗机沈阳飞机厂从一九六五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歼8飞机试制的准备工作。在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由副总工艺师罗时大主持制订了歼8工艺方案。这个总方案是在综合了前苏联和英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方案采用了新的工艺协调方法,即以明胶板的模线为依据,使用光学仪器、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局部置规、局部模胎相结合的协调方法。后来的实践表明,全机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从100多个组合件直至前后机身对合,机身机翼对合,以及发动机、油箱在飞机上的安装,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还大大减少了工艺装备,加快了歼8飞机的试制进度。
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月风暴”和武斗、夺权风的冲击下,工厂的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线上生产几乎停顿。广大科技人员、工人甚至冒着人身危险上班。即使在武斗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歼8研制工作也没有停顿。一九六八年七月,首批两架歼8飞机完成总装。
涡喷7甲发动机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歼8飞机进行首次试飞。上午九时半,试飞现场总指挥、空军副司令曹里怀命令放飞。飞行员尹玉焕驾驶着歼8飞机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安全降落。这时,站在机场上的人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欢呼中国第一家自性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从歼8飞机方案论证到首飞,其间经历总体布局、技术设计、木质样机审查、发图、新机制造、试验等阶段,历时四年零十个月。
2. 飞机制造商
中国现在还不允许私人制造飞机,大多是由国家制造的,有成都飞机制造场(战斗机),哈尔滨飞机制造场(主要制造直升机,如直九)),沈阳飞机制造场(战斗机如歼八),陕西飞机(主要制造大型飞机,如运七,运八等)制造场,昌河飞机制造场(主要制造飞机,如直11)南京飞机研究所构成.
现在社会上有农民在制造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拿到国家和世界的飞机性能认证书,所以这些飞机不能够买卖.
3. 中国歼8二的介绍
歼-8Ⅱ歼击机
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重型超音速制空歼击机。1984年6月首飞。其改进型有歼-8ⅡM、歼-8ⅡD。机长20.45米(包括空速管22.72米),机高6.01米,翼展9.34米,最大起飞重量178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2马赫,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2215千米。D型有空中受油装置。武器装备:1门23毫米双管机炮,翼下可挂装PL-8空空导弹,以及火箭弹和炸弹等。
主要用于高空巡逻、截击,高空性能突出。原为对付前苏联的米格-25而研制,现装备也是为了占据高空的空中机动优势。
为了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88年10月定型。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最终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该雷达的详细资料和照片从未公开过。下图为国产新型雷达。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
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结构与米格-23相当类似。歼-8Ⅱ单价约3500万人民币。
歼-8Ⅱ最初的研制目的就是执行空中截击任务,当时针对的对象都是苏联高速的“图”系列轰炸机和各种战斗机,为此歼-8Ⅱ优先配装北方的空军部队。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的转变,歼-8Ⅱ的作战方向逐步南移。近几年歼-8Ⅱ在南海、东海频繁与美军侦察机对峙,险情不断,终于在今年发生了撞机事件。此事中美评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军侦察机抵近中国沿海侦察。下图就是美军EP-3E侦察机在以往侦察活动中拍摄到的前来拦截的我军歼-8Ⅱ飞机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机事件后曾被美军作为“中国飞机飞得太近”的证据。据美军称,在以往的拦截中,王伟曾经向EP-3E上的美军飞行员举起一张写有自己EMAIL地址的纸张。这张照片还披露了我国仿自以色列“怪蛇”导弹的PL-8近距空空导弹。
于是我国也索性大量发表了歼-8Ⅱ携带PL-8的照片
歼-8Ⅱ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实际上歼-8Ⅱ刚公开时,图片上的歼-8Ⅱ常常挂着诸多的航弹和火箭弹。其对地攻击武器包括普通航弹和火箭弹
2001年底,2002年初,歼-8Ⅱ最新的改型已经定型。官方传媒说法主要有几个要点:“由空军装备部科研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产品部对歼八系列某新型机进行设计鉴定审查,认为已按计划完成研制任务,通过了定型试飞、设计鉴定试飞”、“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配装我国第一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对此机的命名尚未有官方消息,据说为歼-8H,这一型号曾经为中美合作“和平典范”计划所采用。
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几点。 首先看看“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这是指80年代开始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第三代系统由火控雷达FCR、火控计算机FCC、惯导INU、导航面板FCNP、平显HUD、外挂管理SMS、大气机CADC、雷达光电显示REQ/MFD、目标传感器识别TISL、任务计算机等组成,通过1553B总线联结。该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个具有国际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火控系统。与老型号所采用的第二代HUD/WACS相比,新火控的作战武器种类、武器投射方式、武器投放精度、机载传感器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上都有飞跃性的发展。飞行员可使用类似F-15、F-16等的操纵杆加油门杆操纵布局,加上头盔显示器,操纵性大有改善。新的火控可使用国内研制的多种先进传感器吊舱。因此该火控具备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IFFCS的某些功能和自动机动攻击系统AMAA的功能。上述改进的意义在于:攻击占位时间缩短,反应时间缩短,精度提高;武器种类更加丰富——实际上以前歼-8Ⅱ也就只能用近距导弹、炸弹加火箭弹,没有任何灵巧武器;可以边机动边攻击;攻击自动化,减轻飞行员工作量;完成了80年代末提出的拦射火控、离轴发射和自动机动攻击技术等火控原理的实用化。说白了,如果上述要点都已经实用化,歼-8Ⅱ新改型将可以携带中距导弹、对地制导武器、反舰导弹等精确的发起攻击。
发动机实际指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涡喷-14发动机,于1983年开始设计,1985年12月试车,1986年9月达到经证机的设计指标,可用于歼-7系列、歼-8系列飞机。可用于这两种飞机说明了涡喷-14在外形尺寸上必然与涡喷-7极度相近,因此也与7的改型涡喷-13相同。涡喷-14最大推力7500千克,比涡喷-13要高900千克。正常推力4300千克,涡喷-13为4100千克。加力耗油率是1.87,涡喷-13略超过2。涡轮前温度1288度。推重比6.5。总而言之比7和13要更好。此外利用其核心技术,可发展成为推重比为7.5-8,推力为8000-9000千克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之所以说“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站长个人认为只是宣传的说法,估计涡喷-14仅是一种较重大的改进型号而已。
近期据传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已经定型试射成功,解放军空军首次拥有了不受制于任何人的中距空战能力。尽管与AIM-120等先进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有相当距离,甚至有较大的劣势,但总算使得歼-8Ⅱ具有了最初构想时所提出的作战能力。霹雳-11实际上是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中距导弹,由美国AIM-7“麻雀”改进而来。霹雳-11和“阿斯派德”的微弱区别在于弹翼的切尖不尽相同。
4. 有关歼8战机的介绍
歼八型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特别是在歼8白天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Ⅱ型飞机,歼8Ⅱ型飞机适用于国土防空作战,歼8Ⅱ型飞机现成为中国国土防空的主战机型。
歼-8的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 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截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 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这是中国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 此外,沈飞在歼-8Ⅱ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歼-8IIM、歼-8III、歼-8D、歼-8F、歼-8T等改进型号,比2006年9月22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委托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无偿捐赠给南昌航空大学一架歼8Ⅱ飞机。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给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用于航空教学,营造航空文化,激励师生“航空报国,献身国防”事业。原型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主要改进方面包括火力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以及配套机载设备等。
编辑本段“技术摸透”
世界航空史表明,任何国家的飞机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飞机研制历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免的。问题在于:能否真正从中吸取教训,为后来的工作 歼-8原型机出厂
提供有益的借鉴。航空工业通过高指标歼击机研制的失败开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行设计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尚未建立专业配套的科研设计机构和科研试验条件;二是设计队伍本身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必要的设计储备。”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五十年代后期建设跨、超音速风洞和飞行研究所的基础上,一九六一年又组建了航空研究院,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设计研究所,专门进行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武器的设计研究;还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所,从事空气动力、结构强度、救生、光学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集中了国内从事飞机设计多方面的技术力量,分设了总体、气动力、强度等13 个设计室,3 个试验室,1 个实验工厂,为自行设计歼击机做了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 与此同时,狠抓设计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从一九六一年开始,便组织飞机设计技术人员对前苏联米格- 21 飞机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 一九六二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下达指示,对摸透米格-21飞机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多次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讲解“技术摸透”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科研设计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给合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不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 21 飞机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 项课题;进行了27 项3,300 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 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自己积累了经验。 锻炼提高设计队伍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开展对西方国家飞机的分析研究,兼收并蓄,吸取诸家之长。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实践证明,用三年时间对米格- 21 飞机进行“技术模透”的决策是正确的。“技术摸透”的过程,对设计人员来说,是养精蓄锐、技术练兵的过程;对试制人员来说,则是熟悉、掌握新机制造技术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技术摸透”为水到渠成地进行自行研制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编辑本段自行设计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
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酝酿,航空工业拉开了研制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机改进改型方案会议上提出,要在米格- 21 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十月,新型歼击机开始方案论证。在论证会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飞机装单台发动机和双台发动机两种方案。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发动机(涡喷7甲)进行改型试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主持下,会议确定采用双台发动机方案。这个正确的选择,稳妥,可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是歼8 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飞机命名为歼8。 其主要研制工作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厂承担。国家领导人对 歼8 飞机的研制十分关怀。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贺龙副总理在沈阳听取歼8研制情况汇报时指示:“歼8 要早日搞出来”。八月十八日,聂荣臻元帅在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的信中,详细阐述了新飞机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对歼8 飞机研制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歼8 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针对歼7飞机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2;(二)最大升限 2 万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 米;(四)基本航程1,500 公里,最大航程2,000 公里;(五)规定了在高度为1.9 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六)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歼8 飞机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 发动机,飞机的推重比为0.89,优于 歼7 飞机。 一九六五年九月,歼8 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于这年五月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十二月,歼8 飞机木质样机通过审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设计人员到工厂与工人、工艺人员结合进行现场设计。一九六六年底,发出全套飞机图纸,一九六七年初,发出相应的生产文件,工厂亦立即开始试制。 在现场设计中,王甫寿等570 余名设计人员,陈阿玉、王阿惠等80 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以及30 余名工艺人员实行“三结合”,讨论设计方案和进行图纸设计。在此期间,工厂的工艺人员和工人提出改进意见2,330 多条,被采纳的有1,660 多条,其中重大改进有40 项,进一步改善了飞机的生产工艺性,如机翼主梁取消垫块的革新方案,就是设计员在工艺员、工人帮助下,利用米格- 21 主梁作试验后得以实现的。这一改造,改变了米格飞机的传统结构,减轻重量4 公斤。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在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当时世界上设计超音速歼击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证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设计攻关,空军派出优秀飞行员葛文墉进行配合,测定了歼7 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及飞行品质,为歼8 飞机设计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六〇一所、沈阳飞机厂、气动力研究试验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陆士嘉、徐华舫等组成的攻关小组,做了大量风洞试验与研究分析,最后确定的歼8 型飞机的垂直尾翼和腹鳍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在大马赫数时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飞机的翼面颤振是最危险的气动弹性现象,也是制约飞机最大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歼8 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气动力及颤振计算程序,做了大量风洞试验和真飞机地面共振试验及试飞,全面地确定了飞机的颤振特性。采取上述方案之后,既保证了飞机达到预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重量,从而增大了飞机的推重比。此外,冯钟越主持的飞机强度计算,方宝瑞主持的飞机结构设计也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发动机改进设计中,空心叶片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增大发动机的推力,涡轮前的温度必须提高约100 ℃,但涡轮叶片承受不了这样高的温度。一九六四年,六二一所副所长、铸造专家荣科提出采用空心气冷叶片。当时这项技术国外刚搞出来,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荣科与沈阳金属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阳发动机厂通力合作,协力攻关。沈阳金属研究所在师昌绪主持下,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叶片铸造的技术难点。首先是型芯的选择,要在近100 毫米长的叶片上均匀排出粗细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径只有0.8 毫米。通过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试验,终于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后又相继解决脱芯、超声测壁厚等工艺技术问题。一九六六年研制出中国第一片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经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取得完全的成功,从而使中国在这方面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铸造空叶片的国家。 歼8 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过去前苏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这次攻关,设计人员和工人一起作试验,改装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沈阳飞机厂从一九六五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歼8 飞机试制的准备工作。在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由副总工艺师罗时大主持制订了歼8 工艺方案。这个总方案是在综合了前苏联和英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方案采用了新的工艺协调方法,即以明胶板的模线为依据,使用光学仪器、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局部置规、局部模胎相结合的协调方法。后来的实践表明,全机11,400 多个零件。1,200 多项标准件,从100 多个组合件直至前后机身对合,机身机翼对合,以及发动机、油箱在飞机上的安装,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还大大减少了工艺装备,加快了歼8 飞机的试制进度。 正当研制顺利进展之时,高方启于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名因病逝世。航空工业部派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刘鸿志到沈阳飞机厂兼任第一副厂长和总工程师,全面领导歼8 飞机的现场设计和试工作。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刘鸿志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对待而被迫停止工作后,厂所联成立歼8 研制指挥部,工厂副厂长王新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工作。厂所人员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气氛。 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月风暴”和武斗、夺权风的冲击下,工厂的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线上生产几乎停顿。广大科技人员、工人甚至冒着人身危险上班。即使在武斗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歼8 研制工作也没有停顿。一九六八年七月,首批两架歼8 飞机完成总装。 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歼8 飞机进行首次试飞。上午九时半,试飞现场总指挥、空军副司令曹里怀命令放飞。飞行员尹玉焕驾驶着歼8 飞机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安全降落。这时,站在机场上的人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欢呼中国第一家自性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从歼8 飞机方案论证到首飞,其间经历总体布局、技术设计、木质样机审查、发图、新机制造、试验等阶段,历时四年零十个月。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当然,这个速度的得来,并非偶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起步稳健,从实际出发歼8设计是建立在历时三年的对米格- 21 飞机“技术摸透”和借鉴国外飞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即体现先进性、又有继承性,而且与国内工业水平和技术条件基本上相适应。 技术决策正确特别是对发动机的选择、进气型式、弹射救生方式的确定做了充分的技术论证,歼8 所采用的涡喷7甲 发动机,在原涡喷7 的基础上改用高温涡轮,经航空工业科中国科学院、冶金工业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一九六八年就试制出了首批发动机,确保了全机顺利上天。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试制过程中,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两个三结合,大家同心协力,共同研制歼8,较快较好地解决了研制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领导得力。航空工业部组织全行业为 歼8 飞机研制开绿灯。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大力协同,有关部门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联合指挥部,沈阳飞机厂和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深入现场指挥,组织解决、攻克了影响首飞的23 个技术关键。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在主持歼8 飞机试飞的关键时刻,果断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
编辑本段座舱显示系统
先进火控要包括适当的输出显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美方为F-16座舱增加了多种显示设备,包括下视显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体型号不详,估计类似F-15相应部件。F-16 的下显是高分辨率、高亮度的电视/光栅显示器,采用先进CRT 和光学滤波技术,可显示包括多种模式的雷达成像、字母数字和符号叠加输出等。F-16 下显还可以输出电视制导武器相关视频图像,但“和平典范”并无加装对地制导武器的计划,因此改装的火控应该不包括这一部分功能。而歼-8Ⅱ原有的显示手段仅为简单的波形输出和机电仪表,功能单一,更无法满足光电制导对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电瞄准具仅能为飞行员提供简单的瞄准光环。飞行员通过标示和经验上预知的目标尺寸进行估算,测距、攻击精度都较低。还得需要经常低头查看座舱仪表信息。改装新型平显后,歼-8Ⅱ飞行员可直接读取火力控制、飞行数据、雷达信息和机动能量管理信息。空对空作战时,飞行员可透过平显看到目标,同时看到投影叠加的雷达目标截获指示符号、瞄准光环、最大/最小发射距离指示、瞄准操纵点、弹丸示踪线(热线)和速度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战中能成倍数的提高飞行员工作效率,例如投掷航空炸弹时,飞行员只需观察目标以及平显上火控系统输出的瞄准操纵点,按指示适时按下发射钮,投出炸弹,即可准确的命中目标。巡航时平显显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纵信号等,可减低飞行员的工作强度。
编辑本段1553B 总线
1553B 标准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可能有几分陌生。笔者认为“和平典范”中,1553 标准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它,之前提到的雷达、导航系统的改进计划,等于空中楼阁。 上世纪60 年代时,由导航/平显/武器瞄准系统(INS/HUD/WACS)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配上远距空射武器,使战斗机如虎添翼。但作战信息数据总量暴涨,而设备间接口各异,互联协同难度大,成为作战效能的瓶颈。同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开发、维护和改进的成本不断上升。于是1973 年后,美军方先后公布MIL-STD-1553A(USAF)标准和 1553B 改进标准。粗略的说,单个机载电子设备就类似于计算机局域网LAN 中的单个计算机,1553 标准类似于通信协议,堪称现代作战飞机电子系统的“脊梁骨”。其核心就在于“标准”二字。有了1553,雷达光电探测、导航、本机传感、座舱显示、外挂管理和火控计算机等得以完美的联结综合,构成了第三代战斗机标志性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统。F-16A 是采用1553A 标准的第一种作战飞机。 以雷达为例,之前提到的先进的人机界面,需要火控雷达具有复杂的对外接口,同时脉冲多普勒雷达又需要强大的内部接口进行处理运算。如果没有1553 这样先进的总线,这两个接口的性能都要大打折扣。 1553 总线具有高速、灵活的特点,通信效率高,修改、扩充和维护简便。下面列举一些数据,熟悉计算机的朋友应当有所体会:MIL-STD-1553B是数字命令/响应式分制多路传输数据总线,传输速率1M 比特/秒,足以满足第三代作战飞机的要求;字长度20 比特,数据有效长度16 比特;半双工传输方式,双冗余故障容错方式,传输媒介为屏蔽双绞线。 1553 总线的冗余度设计,提高了子系统和全系统的可靠性。总线本身(包括总线控制器、双绞线、偶合器等)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超过10,000 小时,在全系统中基本可忽略其故障率,比歼-8Ⅱ原有联结方式好得多。同时可以省去歼-8Ⅱ设备间复杂繁琐的点对点联结,仅此一项可令全电子系统的重量减轻约5%,并节省空间、耗电。数字传输方式与传统的模电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反应时间更短、保密性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充分发挥火控设备性能。字差错率小于千万分之一。在后勤维护方面,标准的接口、插卡非常容易拆卸,可以方便的通过数字式工具进行测试/虚拟。经测试仅地面测试一项,就可比以往减少 30% 的维护工时。 “和平典范”以1553B 标准为基础的航电系统,比歼-8Ⅱ原有系统提高了一个台阶。其火控/导航状态分工清晰明确,信息处理速度快,维护升级简便,扩展性强。此外西方武器系统基本上都符合1553 标准,中国引进的一些先进武器只需进行相应改进,即可自行加装到“和平典范”上。更重要的是,1553 标准决定了不同厂商的航空电子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助解决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些问题。尽管“和平典范”计划夭折,中国仍确立了1553 的标准地位,同时开发了更先进的光纤1553 接口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新型光纤总线的研究。日前中国已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53B 总线协议接口芯片。
编辑本段新型火控计算机
新型火控计算机是“和平典范”的大脑,尽管没有具体型号的信息,但基于雷达、显示系统等已知材料,可以推断其基本情况。它与惯导计算机、火力瞄准计算机、雷达处理机、外挂管理计算机组成了飞行火控系统,是系统核心。该计算机负责控制包括机炮、空空导弹、航空炸弹等各种武器的发射提前量、发射区、弹道、弹着点、提示信息等,选择、设定和发射外挂武器。在作战时,火控计算机进行科学的飞机能量管理计算,在战斗时确保战斗机在最佳格斗飞行状态,平时则可增大续航时间和距离。 在空空作战时,火控计算机可为歼-8Ⅱ飞行员提供格斗、空空导弹、快速射击、前置跟踪等。快速射击时,计算机模拟连续弹丸流的命中点,飞行员从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开炮拦截敌机的准确时机。前置攻击时,计算机将瞄准光环投射在由目标距离、飞机动态、距变率决定的适当位置,飞行员调整飞行姿态使光环套住目标,即可瞄准攻击。空地作战时也有多种状态供不同用途。
编辑本段其他
“和平典范”选用的LN-39 惯性导航系统是利顿公司80 年代初的拳头产品,为F-16 早期型号采用。其精度优于歼-8Ⅱ原有产品,工作稳定,平均故障周期长。外挂武器管理系统改变了歼-8Ⅱ以往外挂单一、弹种难以扩充的缺陷,采用了微处理机和标准接口技术,可管理控制多种中美制航空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装的各个西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高,组成的全系统的可靠性比原有系统有了革命性的提高。电子设备的改进还提高了歼-8Ⅱ的续航性能,如起降时可采用优化的飞行路线、高度,从而降低起降消耗的燃料,这对航程不算大的歼-8Ⅱ很有好处。 由于电子设备的变化,歼-8Ⅱ原有的电源标准、功率输出不符合新的要求,因此必需改用美方相应的电源系统。同时增强了冷却手段,避免系统过热。(声明,答案来自网络,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答案,可以在网络页面键入“歼8”。希望有所帮助)
5. 中国制造战斗机的上市公司叫什么名字啊
中国制造战斗机的上市公司应该是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沈飞集团主要从事航空产品制造业务,核心产品为航空防务装备,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歼击机设计、制造基地。
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06月0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钱雪松,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对外投资;航空产品研发、服务保障;机械、电子产品开发、制造(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5)中国歼八飞机是哪个公司建造的扩展阅读:
2020年7月27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380;中航沈飞其所在的申万三级行业为地面兵装,仅2017年中报低于预期,近三个季度都是符合预期或者超预期。
在进行国际间的大国博弈时,国防力量绝对是非常重要的砝码,而在海陆空三军中,空军拥有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的,在这其中上市公司目前只有中航沈飞是歼击机整机的公司,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6. 中国四大飞机制造城市
沈阳,沈飞集团所在地、成都,成飞集团所在地、西安,西飞集团所在地、南昌,洪都航空所在地
沈飞集团公司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
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成飞(集团)公司,始建于1958年,1998年改制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设计、研制和成批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具有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能力(J-10A/B)。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公司,代号132厂,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直属特大型企业,是我国研制、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
从1978年起,公司连续多年保持盈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国企业形象AAA级企业和首届中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获奖单位等荣誉称号。
西飞集团公司在40多年的发展中,先后研制、生产了20余种型号的军民用飞机。军用飞机主要有“中国飞豹”、轰六系列飞机等。其中 5个机型30架飞机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民用飞机主要有运七系列飞机和新舟60飞机等。其中新舟60飞机是我国首次严格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CCAR25部进行设计、生产和试飞验证的飞机。
它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经济性、维护性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同类先进支线客机的水平。1980年西飞集团公司率先走出国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世界着名航空公司进行航空产品合作生产。
由西飞集团公司承担生产的国外航空零部件主要有美国波音737-700垂直尾翼、747组合件,法航空客门、翼盒,加航CL415组合件,意航ATR72飞机16段等。非航空民用产品主要有“西沃牌”豪华大客车,“西飞牌”铝型材、金属挂板,铝门窗系列产品,VCM覆塑板,变频模糊控制器及密集书架、抗静电地板等。
主要项目:教练飞机、强击机、农林飞机、海防产品、片梭织机、摩托车及发动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曾生产了数款经典机型: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K-8教练机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与国外合作研制、以外销为主的教练机、L-15"猎鹰"是由南昌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HAIG)发展的高级教练机。
中国军用航空制造产业自初教-5于1954年首飞以来已发展六十余年,目前已具备军用全机种与最新代次的生产能力,并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同时独立研制五代机的国家。
(6)中国歼八飞机是哪个公司建造的扩展阅读:
飞机结构简介
飞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特殊形式的飞机外,大多数飞机都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1、机翼
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操作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2、机身
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3、尾翼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保证飞机能平稳飞行。
4、起落装置
飞机的起落架大都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作用是起飞、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
5、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和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为飞机上的其他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等。现在飞机动力装置应用较广泛的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推进器、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
除了发动机本身,动力装置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 飞机上除了这五个主要部分外,根据飞机操作和执行任务的需要,还装有各种仪表、通讯设备、领航设备、安全设备等其他设备。
制造过程
飞机机体制造要经过工艺准备、工艺装备的制造、毛坯的制备、零件的加工、装配和检测诸过程。飞机制造中采用不同于一般机械制造的协调技术(如模线样板工作法)和大量的工艺装备(如各种工夹具、模胎和型架等),以保证所制造的飞机具有准确的外形。工艺准备工作包括制造中的协调方法和协调路线的确定,工艺装备的设计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机制造
7. 中国歼-8Ⅱ系列战机的由来是什么
歼八Ⅱ20世纪60年代,适值美国、台湾国民党以台湾、泰国等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对中国大陆频频进行侦察活动。中国空军当时列装的所有飞机在升限上均达不到高空接敌的需要,亟待发展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这就是歼八的由来。
此时,中国在成功仿制米格-17、米格-19后,将目光瞄准了先进的米格-21。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关部门得到的图纸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艺上使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造成仿制上的困难。为此,技术人员作出了艰苦努力,掌握了该机的设计、生产要领,为日后设计、生产歼八战斗机做了良好辅垫。
在歼八项目以前,军队与航空工业部门曾多次提出脱离实际的战斗机计划,如东风107、东风113等。急躁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有失败的教训,在设计歼八时,谨小慎微,以致在气动布局与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经老一辈飞机设计师唐延杰、黄志千等人的权衡下,沿用歼七即米格-21的气动布局,借鉴米高扬设计局E-152的设计思想,采用现成技术,将歼八设计成歼七的双发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没有采用强五的跳跃式前进法而是采取了步行法。虽然这种做法对当时快速、稳健地研制出歼八有莫大的好处,却注定了其未来命运,导致了它不是一个好的飞行平台,对以后的改型有许多不利影响。
70年代末,面对苏联、越南广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终笼罩在国土上的逆火轰炸机的阴影,老旧的歼六、歼七已无力胜任未来空战的新使命。1980年国家决定在歼八Ⅰ基础上,研制性能先进的歼八Ⅱ,设计者们采用了苏联苏-9/11至苏-15的发展模式,改用两侧进气,加长了机身比度。仍未摆脱米格机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飞机的身影。机头雷达罩、发动机进气口、可折叠腹鳍、机腹双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设计,发动机尾喷管整统罩形式颇受米格-19的影响,主翼形状、起落架形状与收放方式与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舱门还能见到美制F-86的设计!
歼八Ⅱ实际上,若以夺取空中优势为己任,歼八Ⅱ的设计过于牵强,不如采用歼九、歼十三、强六改、歼轰七改方案。歼九是几乎与歼八同时发展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要求性能高,方案几经变更,始终未造出一架原型机,被迫于1980年下马。
强六是70年代后期在米格-23基础上发展的变后掠翼攻击机,与歼九一样拟采用一台相当于美制F100、F110与俄制AL-31的12444千克大推力的WS-6涡扇发动机,具有改进成制空战斗机或多用途战斗机的潜力。
歼十三是70年代发展的拟取代歼六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原先拟采用WS-6,后来改用在米格-23所采用P29-300发动机基础上设计的WP-15发动机,其命运同样是胎死腹中。歼轰七是西安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立项于70年代,采用两台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布局,大的航程与载弹量,是一种很好的飞行平台,拥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
如果改进火控系统,换装WS-6或俄罗斯AL-31,采用电传操纵等设计,完全可以改进成具有强大的对空、对地(海)攻击能力的类似F-15E或苏-30MKK的多用途战斗机,其改装前景与意义超过比其稍后研制但先服役的歼八Ⅱ。70年代是中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时期,其间先后涌现了运十、歼十二、直六等项目,后期达到了中国作战飞机研制的高潮。
令人遗憾的是,多数项目或因航空工业部门,或因使用单位最终下马,所幸歼轰七因设计、生产单位的坚持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纵现历史,使用单位在装备什么样的作战飞机上多次徘徊、犹豫不决,导致先进的、具有良好改进前景的诸多作战飞机下马,与其配套的先进发动机无一保留,使设计队伍断层、人才流失。
由于使用部门的作战思想停留于短距离,在地面引导下快速、分散地截击入侵之敌,使他们热衷于战术的所谓连续性、继承性,热衰于对相对落后的歼八的改进,从而不得不选择了歼八Ⅱ。在当时,歼八Ⅱ就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对中国先进战机的美好愿望只能停留在对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之中了歼八Ⅱ歼八Ⅱ源于歼八和歼八I,是中国在战斗机领域秉承苏联米格飞机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成熟技术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作为战斗机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战斗机采用非机头进气的基本格局,对日后中国战斗机的设计、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空军曾有研制歼十二的失败教训。
该机是在60年代发展的一种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由于航程太短,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于70年代末期下马。在整个六、七十年代,中国已试飞的所有飞机中,最具创新精神的莫过于歼十二了。可悲的是自设计时,就是个落后机种。不过有几项成就值得大书特书,如:摆脱了苏联战斗机的束缚,采用下单翼、前缘襟翼、整体风档等,还有洗炼的突出的机尾造形等。这些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有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未被应用于日后的歼八Ⅱ的发展与改良中,相形之下,歼八Ⅱ的设计风格却远远不及歼十二。
回溯歼八Ⅱ的设计方针,当是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可执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全面对抗米格-23的战斗机。而事实是,由于所采用的气动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机翼,限制了歼八的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美、欧、苏等国装备了许多三角翼飞机。美制F-102、F-106,法制幻影Ⅲ等是无尾三角翼战斗机。其优点是跨音速阻力小,利于超音速飞行,而缺点也不少,前两者是截击机,在本土使用还说得过去,幻影Ⅲ急急被幻影F1取代,尽管较前者好不了哪去,只是采用后掠翼改善了起飞性能等。后来的幻影2000因采用了电传操作、放宽静稳定度等技术,使无尾三角翼机获得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础上研制的幻狮加装了鸭翼,使飞行性能得以改善。
90年代以来,欧洲研制的新战斗机无一不采用鸭翼加三角翼布局。中国新近研制的歼十亦采用此种布局。当时唯一使常规三角翼飞机发扬光大的只有苏联,他们发展了米格-21、苏-9、苏-11、苏-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战斗机。其中苏霍伊设计的是截击机,只有米格-21为前线战斗机。作为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战斗机,大量装备部队并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是苏联向2倍音速战机发展的重要机型。尽管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东方阵营少有的一种2倍音速战斗机而得以向全球漫延。从技术与使用角度讲,三角翼战斗机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并且是战斗机翼型的主流。但是纯三角翼,即既无修形又无其他措施的常规三角翼飞机早已不再是发展方向。
纯三角翼适于高空、高速飞行的截击机而非多用途战斗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三角形机翼必须得到修型才能成为优秀战斗机。为弥补不足,苏霍伊设计局将苏-15改进成双三角翼飞机,成飞公司将歼七改进为双三角翼带有前缘襟翼的歼七MG或歼七E。改进后的歼七是格斗能力最强的国产格斗机。歼八Ⅱ的飞行性能要逊色得多,较之唯一优势就是航程远。这一点可能是被海军看中的唯一优点。放眼世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70年代以后,再无纯三角翼可言。
原因就是纯三角翼仅利于高速性能的发挥、不利于低速性能的发挥,机动性与使用经济性较差。作为中国九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歼八Ⅱ却令人费解的沿用纯三角翼不变。虽然利于高空高速飞行,但由此造成的飞行性能差,对缩短机身长度不利,其恶果是无法估量的。不仅影响飞行,而且直接导致机身细长。采用纯正三角翼布局是歼八Ⅱ的第一个先天不足。
歼八Ⅱ早在仿制米格-21时,中国就已经掌握了诸如化学铣切、整体壁板加工等新技术,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应用。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研制歼八时,已开始使用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水平尾翼与重直尾翼上,在为其配套的WP-7发动机上,已经采用空心涡轮叶片。随后,中国曾在强五飞机上试飞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仿制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海豚直升机,对国产飞行器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是个良好的促进,因而在歼八Ⅱ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歼轰七外,歼八Ⅱ的技术水平是所有国产作战飞机中最好的。比如,歼八Ⅱ所使用的WP-13发动机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使经济性与寿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胶接垂尾壁板和劳伦纸蜂窝结构使飞机重量进一步减轻。
歼八Ⅱ歼八Ⅱ自投产以来,已经大量在海、空军中服役,是继歼五、歼六、歼七以后的中国第四种主力战斗机,也是中国第二代战斗机中的最后一个机型。产量大大超出歼八及歼八I,目前的装备数量仅次于歼七。在远程、全天侯作战方面,非前三种战斗机所及,只有引进的第-27或歼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歼八Ⅱ,而后者在数量与战术应用上又有独到的优势。
在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总共有28架歼八Ⅱ飞越了天安门广场。其中24架单独编列,从而成为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机群编队合成,另外4架歼八Ⅱ受油机与两架轰六加油机编队。虽然歼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单独编队,其余8架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七EB,与长机轰六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歼八Ⅱ在中国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歼八Ⅱ歼八Ⅱ是中国第二种投入使用的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是第一种两侧进气的战斗机,从此中国战斗机摈弃机头进气的简单形式,开始具有现代的外形特征。不过,作为中国军队跨世纪战斗机,由于优化设计不足,致使机身颀长。主要原因是与该机采用纯三角翼常规布局有关。
作为歼八Ⅱ的第二个先天不足,细长的机身本不是不能缩短的。以其身长来衡量,空重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7.8吨,与机身长度较短的单发米格-23相仿,低于米格-27的20.6吨。幼狮战斗机空重为728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6.5吨;幻影2000空重为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两项数值均低于该机,但它们的几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因生产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从7.0-9.3吨,最大起飞重量-23.1吨,已由轻型战斗机接近重型战斗机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现的欧洲阵风与台风战斗机亦存在类似F-16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歼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与其身长不相称,好似一名瘦高个拳击手,力量显得异常单薄。国外与歼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大致在25-35吨,满足此项数值的国产战机只有歼轰七。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发动机推力小;二是机翼形状及增升设计不合理,起落架强度不够;三是西方飞机尽其可能地使用复合材料、并配以广泛使用钛合金用来减轻重量,由于装备比较完善的电子设备、还有大容量机内油箱,起飞重量往往比较大,而歼八Ⅱ的小起飞重量只能说明有效空间少。
可以作一大胆推测,如果当初用WS-6改装歼八Ⅱ,那么该机势必要加大起飞重量,同时改善火控雷达,翼型、气动布局等均要发生深刻变化。然而这对使用单位的习惯不相符,他们习惯于使用轻型的、维修简单的飞机,而不愿使用精密、复杂的作战系统。在使用现有WP-7或WP-13发动机,该机不是没有缩短机身的可能。举例说明:
米格-23、米格-31的进气口就在座舱两侧或靠后位置,F-4、F-5、F-15、F-22、雅克-38、超军旗、鹞、强五等正常布局的战斗机,其进气口设计莫不如此;幻影2000等无尾三角翼飞机的进气口位置也较靠前、机翼进一步向前安置,没有平尾,进一步缩短了机身。
Saab-37、JAS-39等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不仅进气口在座舱两侧,前置鸭翼紧靠进气口安置,较常规布局缩短了机身;米格-19、米格-21等机翼位置非常靠前,亦可起到缩短机身的作用。
F-15、F-22,闪电等战斗机为了缩短后机身,刻意对机翼后缘进行了修形,使后缘翼根前移,便于向前安置水平尾翼。苏-27,米格-31等飞机如果采用三角翼,势必延长后机身。
为了缩短机身长度,许多设计师选择发动机尾喷管外露的方法,配以将垂直尾翼前移等手段,缩短飞机总长度。有些飞机,如台风、阵风的雷达罩就在座舱前;有些飞机如F-15、F-22、F-35等将机体大大缩短,而平尾则比较靠后。F-22还将YF-22的形如主翼的水平尾翼进行修形,不仅更利于隐形,缩短总长度,而且可以避免维修时人机碰撞。
8. 歼8战斗机是由什么机型改造
歼八战斗机是由沈阳飞机制造工公司黎明飞机制造厂研制和生产的一种双发高速高空歼击机。是由中国独立设计和研发的。并不是由什么机型改造的。后来中美关系蜜月时。美国要帮助中国改造歼八战斗机,后期不了了之。
9. 中国有多少架歼8飞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截止2010年底,解放军空军共有60 架歼-8A型, 108架歼-8B型, 36架歼-8D型, 24架 歼-8F型, 48 架歼-8H型在役;另有 20 架歼侦-8, 24 歼侦-8F型在役,此外还有12架歼-8EG型在役,用于防空和反雷达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2010年48架 歼-8A/B/D/F。
退役
中国解放军在2011年10月开始退役歼8。因为其1969年首飞,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等到服役时已经属落后,所以生产总量并不多。由于歼8机动性较差,所以如今大多被用于执行侦察和电子战任务。截止2011年初,中国大约有300架歼8还在服役。
中国歼-8战斗机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
10. 歼8飞机的总设计师是谁
顾诵芬(1930.2.4-)。 我国着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
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总公司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1954年起,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1956年设计“歼教Ⅰ”飞机突破机头进气型式,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为该机一次设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歼教六”飞机的设计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对“歼八”飞机的设计,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其性能全部优于原准机;1964年,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76年,开始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又任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2009年2月10日,顾诵芬在中国航空工业大型电视专题片《龙腾东方》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产大飞机将于2016年实现首飞,中国完全可能在2012年-2016年之间造出与空中客机A320、新一代波音737飞机抗衡的大型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