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口罩制造业的前景如何
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陆续结束,口罩的需求量正在陆续下降,很多口罩公司因没有相关资格证无法出口,而且国内销路又不宽泛,无奈之下只能退出了这个市场。但其实中国口罩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成熟产业,在医院、食品加工厂、矿井、城市雾霾天里等场景,都是需要口罩的,前景还是好的。
预计在2021年又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个口罩行业市场规模总体仍呈扩大趋势。
此外,体量大将成为下半场竞争集中优势,以往的小作坊式的口罩生产厂家必定加速洗牌,而国内大的口罩生产企业以稳健医疗为例产量可达1000万只/天,更具竞争力。
(1)中国现在每天口罩生产多少扩展阅读:
口罩机熔喷布价格暴跌,厂商血亏转手担心设备成“废铁”
目前国内已经进入了疫情的“防控期”,不仅口罩供过于求要拼竞争优势,连口罩机和熔喷布也不好卖了。此前一些转产口罩的厂商,陆续将之前100万高价购入的口罩机以20万的价格转手,防止口罩机变成“废铁”。
数据显示,99级熔喷布也已开始降价,5月16日99级熔喷布报价65万元/吨,5月22日报价40万元/吨,一周内就降价25万元,与此前哄抬期间超过75万/吨的“高位”已相去甚远。
㈡ 五菱口罩率先上线,一罩难求的局面还会持续
疫情依然在蔓延,隔离仍然在持续,口罩仍然存在缺口。最能代表“大工业”的汽车行业,纷纷开始“不务正业”,开始生产口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车企转产有相应的工业基础。此外,通过与上游供应链联合生产,整车企业可以快速发挥优势补充口罩产能,发挥自身供应链资源优势,同时不影响自身复工生产。
写在最后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高度集成化、专业化的阶段,形成了上下游分工协作的产业链结构。整车厂主要负责研发、生产,而众多零部件由供应商负责制造。在车企跨界造口罩的背后,是汽车行业的“大工业”优势。除了车企外,中石油、富士康、中石化、爹地宝贝(纸尿裤企业)、三枪内衣等企业也开始生产口罩。随着这些大企业纷纷开始大规模生产口罩,相信目前“一罩难求”的局面很快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五菱和广汽等车企日产口罩800万只,这些口罩都去哪儿了
谁也没有想到,汽车主机厂能在一夜之间“不务正业”大量生产口罩,以缓解口罩荒。
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小小的口罩竟出现“一罩难求”的情形。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以及口罩生产量的逐步恢复和提升,口罩需求的紧张局势也在慢慢缓解,各行各业都以不同方式援产口罩,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在这其中,汽车企业所付出的财力物力都极为突出。
不少车企为了解决口罩供应难题,都将自身的工厂改造成了口罩生产线,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等便是最好的代表。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口罩需求的紧张局势已开始慢慢缓解,汽车企业自然功不可没。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空谈,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让民众和社会受益。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各行各业都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这其中,汽车企业更是当仁不让,成为了捐款捐物的主力军。
而汽车企业自发捐款捐物的行动,体现的正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不难看出,仅此一“疫”,制造业在特殊时期下依旧具备着其它产业无法比拟的地位,作为制造业之首的车企,其优势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广汽集团、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等企业的加入下,口罩指日可“戴”的那天不会太远,指日可“摘”和春暖花开之日也终将到来。
图片来源于官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㈣ 很多工厂都在生产口罩,为什么在药店还是买不到口罩去哪里了
现在国内所有口罩生产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目前产量还不足8000万个口罩。目前抗疫主战场-武汉市民加所有医务人员按照1000万人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口罩来计算就需要1000万个,四小时更换一次,武汉每天就需要2000万个口罩。湖北省有6000万人,而且又是疫重灾区,每人每天需要口罩6000万个。就算去掉退休和婴幼儿等不出门的部分人群2000万人,还有4000万人需要戴口罩。
当地政府就该好好查查一个城市具备多少物资保障。这点都做不好。如何保障健康人不被感染。到底是厂家做不过来。还是物资过渡浪费。 这个问题不解决。遇到未知问题 后果会更严重。 毕竟 肺炎就是一个很好的突发列子。如何应对未知强有力的传染。该如何处理。如何让物资供应充足。如何遍及中国任何一个角落。每人都有足够的物资防护。所要思考的问题和布置。 如何飞速地送到各个角落。保障能缓知用到
㈤ 比亚迪、广汽、五菱、长安,为何这么多车企开始“转产”造口罩
写在最后: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中国石油、服装厂等领域企业纷纷涉足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料生产,是否应该有一个整体调控机制,以防产能过剩呢?毕竟,疫情只是一时。
关注车业杂谈车家号,互动将有机会赢取精美小礼品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