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每年消耗多少万吨粮食
中国每年消耗约370475万吨粮食。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除各类果蔬、肉食之外,我国人均每年的主粮消费量(包含原粮、谷类、豆类以及薯类)的消费分别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
人均主粮一年的消费量为:132.8+122+8.3+2.6=256.7kg,相当于513.4斤,折合为每天消耗1.45斤各类主粮。那么14亿人,每天需要消耗的主粮为:1.45斤*14亿=20.3亿斤=10.15亿千克=1015万吨。
民以食为天,而最近一份报告显示,这个“食”怕是有点不够用了!
消息来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月17日发布的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中国可能会出现约1.3亿吨的粮食短缺应该说,人们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人们把食物放在第一位,现在很多人都经历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仍然记得那种痛苦。
1.3亿吨的粮食缺口看似巨大,但在中国巨大的粮食消费面前却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1.3亿吨的粮食缺口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中国有近14亿人口。如果有效粮食消费人口是13亿,那么1.3亿吨的粮食缺口相当于每人100公斤,这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此外,中国的粮食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不是像传言的那样严重依赖进口。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数据,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约470公斤,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饱”、“吃好”的历史性转变。因此,消费者不必担心食物短缺。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从战略上建立了粮食储备,并为大中城市建立了应急粮食储备机制,这可以确保中国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安全。目前,中国有6.7亿吨标准粮库和2.4亿吨简易粮库,也就是说,中国的粮食储备能力已经达到9.1亿吨,足以保证一年半到两年的粮食安全。此外,在大中城市和价格容易波动的地区,紧急成品粮食储备已经建立了10-15天。
根据中国目前人均占有470公斤粮食,实际上,直接用于粮食消费的数量约为200公斤,饲料消费已占人均占有粮食的一半以上,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有所减少,而动物性食品、木本食品和蔬菜、瓜果等非食品的消费有所增加,导致食品更加多样化。这导致了中国粮食结构性矛盾的增加,从而导致不可避免的大量进口。
数据显示,大豆和玉米,饲养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等动物,占中国进口粮食的绝大部分。2018年,仅大豆就占进口总额的近80%。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81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8851万吨,是中国产量的近5倍。
② 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
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种植成本比较高
可能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喜欢吃一些豆类食物,而且豆类食物的做法也有很多。因此我们国家对于大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大部分大豆资源都是进口的。
之所以很多的农民朋友们不选择种植大豆,跟它的种植成本是有关系的。因为在种植大豆的过程当中,需要的工序有很多,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也是比较麻烦的。种植成本一旦比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朋友的收益可能就会减少,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太愿意种植大豆。
二、产量达不到需求
那除了慧冲大豆的种植成本比较高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产量达不到大家的需求。农民伯伯们在种植大豆的过程当中肯定是要卖钱的,但是收成不太好的情况下,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收益。
一旦大家发现大豆的收益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再选择种植大豆。因此大家会发现很多的农民伯伯们,可能会选择种植水稻或者是一些其他类型的农作物。
总结:大豆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需要消耗的人力以及物力也有很多。有一些大豆在生长的过程前雹歼当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杂草或者是害虫。那这个时候,除草以及除虫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对于农民伯伯们来说,这个过程是十分繁琐的,而且也需要他们花费很多的金钱。所以大家会发现很多人都不太愿意种植大豆,因此国家才会选择从各个地方进口大豆。而大豆在日常生活当中肆辩的作用也有很多,不管是榨油还是做其他的用途。
③ 中国的大豆每年要有多少的比例需要进口
我国年大豆年消费量5000万吨,总产量约1400万吨,估算有70%的大豆需要进口。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中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④ 数据显示目前有9亿亩海外土地给中国生产粮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何
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能够实现95%的大宗粮食自给率,这在国际社会上属于非常安全稳定的范围。
随着民众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成为了民众非常关心的话题,而据相关媒体透露,中国目前有9亿亩海外土地生产粮食,所以中国民众并不需要担心粮食安全危机会发生在中国。
虽然很多媒体和网友喜欢拿大豆安全来说事,但实际上,大豆在整个粮食安全范围内,只占极小的比重,由于大豆有非常强的可替代性,所以大豆并不会引发中国的粮食安全危机,而除了大豆以外,中国在其他大宗粮食上,都有着多年的储备,所以中国民众并不需要担心中国会因为粮食安全,引发粮荒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