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平整耕地在哪个年代

中国平整耕地在哪个年代

发布时间:2025-02-21 23:41:26

⑴ 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现在为啥退耕还“荒”

对于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长的人自然不会陌生,人们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它的富饶。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显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鸟瞰图)

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或失去栖息的家园,或被肆意的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着名的东北野参,也难觅踪影,一些珍贵的野生药材也被采摘干净。

由于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日趋减少,导致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也严重退化。这片曾经气候怡人、林木参天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恶劣气候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就已发生了数次旱涝灾害。1994年的洪灾,就曾导致黑龙江5300多公顷耕地被淹没,数十个村庄被冲毁。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积遭灾,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灾席卷,导致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播种。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数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从1999年开始,国家才决定把广袤的北大荒退耕还“荒”。全面停止对现有湿地的开发,同时对不宜耕种的,或者产量低下的200万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北大荒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实现了数十万公顷土地的退耕还“荒”,建立起了约占整个农垦区面积20%的保护区,完成了人工造林数十万公顷。

现在的“北大仓”,不但逐渐重现了当初水丰林美、动物遍地、风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实现了年产100亿公斤的粮食的能力,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北大荒从开荒到还荒,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⑵ 历史当中 农业的耕作制度有哪些

耕作制度
一、原始社会——撂荒制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二、奴隶社会——休闲制
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占主导地位,因为广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铜工具加工制造,而且青铜农具已日益普遍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原始农业时期相比,农具的类型变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经出现,但耒耜和锄镢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农具,虽然这些农具许多已安上金属刃套了。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耕地主要在华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两岸比较低平地区。当时华北地区沼泽沮洳较多,要在比较低平的地区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的沟洫农业是黄河中下游华夏族农业的主导形式。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与沟洫农业相适应,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闲制所代替,《诗经·尔雅》中的“菑、新、畲”,《周礼》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闲制的反映。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区仍在山区实行刀耕火种外,也较普遍地在低平地区经营水田。

沟洫农业是垄作形式的旱地农业。当时的农业劳动采取两人简单协作的耦耕方式。在这种形式下,耕地的选择、布置、整治,农时的掌握,品种的选育、播种、管理、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在南方的水田则实行比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这种方法并不完全同于刀耕火种,有的地方往往是与简单的蓄水工程相结合的。这一时期更为完备的天文历已代替了原始的物侯历。在对不同封的辨别和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知识。在畜牧业方面,舍饲、阉割、相畜、孕畜保护、牧场管理等项技术都已出现或有所发展。

三、封建社会——连作制、轮作复种制、多熟种植
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耕作制度则由休闲制转为连作制。
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的主要特点。农业具从质料到形制都比前一段有了很大的变化,铁农具获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铁锸铁镢,而且有铁铧犁、耙、耱、耧车等各种工具,农业动力则由人力发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风力。农业工具和动力的这种变化使整个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为方改观。

在北方由于自然景观的某种改变,由于井田制的破坏和牛犁的推广,沟洫农业走向衰落。在南方,水田获得进一步的开发。这些情况促使了水利建设高潮的出现,一批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继兴建。但在北方,旱地农业仍占主要地位。耕作制度则由休闲制转为连作制。战国以后,虽然休闲制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期并未绝迹,但连作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制度。适应连作制的需要,我国农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轮作倒茬方式。这时复种制也已在局部地区出现了。

隋、唐、宋、辽、夏、金、元诸代,在耕作制度方面,这一时期轮作复种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是南方以稻麦复种为主的一年两熟制已相当普遍。

这一时期农业工具继续有重大的发展。例如包括十一个部件的结构完整、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耖、耘荡、龙骨车、秧马和联合作业的高效农具如粪耧、推镰、水转连磨等。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在传统农业范围内,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

这一时期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继续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水稻育秧、移栽、烤田、耘耨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一年两熟的需要,更重视施肥以补充地力,肥料种类增加,讲求沤制和施用技术。

明代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多熟种植的迅速发展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标志。

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在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菜间套作一年三熟和二年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又获得发展。深耕被进一步强调,耕法更为细致,为了弥补耕具的不足,出现了套耕、转耕等方法。肥料的种类、酿造、施用继续有长足的进步,接近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极限。

耕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商朝时已存在,西周时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1、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3、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1、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王田制:(如王莽时实行):形式上类似于井田制,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王莽实行它目的是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但结果适得其反;
3、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4、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⑶ 关于牛耕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哪个朝代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牛耕》砖画出土于嘉峪关5号壁画墓,图上绘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细长,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但无缰,说明牛驯养得已很温顺,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为一青年男子,衣长襦,束腰,领、袖口缘边,发髻插有发簪,右手扶犁,左手扬鞭。画面显示出画匠对农耕生活体验很深,就连扶犁者头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潇洒自如,人、牛、犁都处在动态当中。真实地反映了魏晋画风以及当时画坛流行的写实精神。由于画匠要反映劳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长襦,光着小腿部分。从细微处体现了画匠巧妙的构思。看似平常,实则精妙。《牛耕》砖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老的绘画技艺,它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幅1600年前的中国《牛耕》绘画,今天看来仍是那么清新喜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此画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耕技术是在西汉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改变并不大。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小的时候,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对牛耕还有所认识,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句俗话。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通常的牛耕是两头或者三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这一技术,我在12岁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后来到学校读书,便“荒废”了。呵呵,即使不荒废,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场了!

牛是有力气的,但是速度比较慢,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时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选择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动力”。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的课文《饲养员赵大叔》,对牛马有深厚的感情;还记得“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田里已经见不到耕牛的身影!

牛耕
原来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论据不足。到了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这样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阅读全文

与中国平整耕地在哪个年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大老鼠怎么 浏览:971
印尼盾一千万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175
印度治高血压土药怎么样 浏览:846
英国公民怎么移民澳大利亚 浏览:196
中国信用卡怎么改预留手机 浏览:580
中国博物馆的文物有哪些 浏览:911
意大利rcf音响中文名叫什么 浏览:806
伊朗出口货物怎么样 浏览:310
印尼1万元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726
印度买车费用多少 浏览:716
印尼国花在哪里 浏览:177
越南吃饭为什么贵 浏览:826
印尼为什么被称为火山之国 浏览:790
印度有多少斤薯仔 浏览:925
中国有多少省部级官员 浏览:601
中国什么最受欢迎 浏览:233
哪个黑椒酱做意大利面好吃 浏览:425
深圳哪里有意大利巧克力卖 浏览:901
意大利民调哪里最友好 浏览:46
伊朗头巾是什么时候带的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