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东超大兴安岭西止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200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50毫米以下吐鲁番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⑵ 中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中国的气候有很多种,例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等。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
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岭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很显着。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黄山2263.9 mm)。罗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过1800 mm。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降水季节分配的这一特点是与长江中下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过程密切相关的。
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图12.1.2)。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⑶ 中国的降水量哪里最多,哪里最少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台湾省的火烧寮,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达648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达8409毫米。
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6.3毫米。
⑷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因素:(1)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影响强的地区降水多,夏季风影响弱甚至影响不到的地区降水少;(2)地理位置,离海洋近的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3)地形影响,受山地阻隔,迎风坡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 中国降水的分界线是什么
秦岭淮河分界
积温分界线(4500°C).温度带分界线(亚热带与温暖带).年降水量分界线(800MM).干湿地区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主要气候类型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分界线(过渡带与多水带).四大地理分区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都是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线。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它的西端在甘肃省境内,东段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长约1500公里,是昆仑山脉的延伸。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终年温暖潮湿,岭北干燥,冬季寒冷。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国内地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正是因为诸多地位,秦岭,被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从自然地理来分,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分界。中国零度等温线是以此划分。传统上北边的河流有冰冻期封航,南边的则没有。并且分界线两边的物种有较明显的不同。 从人文地理看,长江是南北分界线,历史造成的。
秦岭——淮河以南算南方,反之算北方。
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地区 地区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纬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为主 以丘陵为主
气候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间, 800mm以上,
雨季短,降水少, 雨季长,降水多,
集中于夏季。 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河流
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
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以小麦为主 以水稻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自然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系 黄河水系(渭河) 长江水系(汉水)
⑹ 中国降水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从空间来简单地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具体描述为:
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且愈向内陆,减少愈为迅速。若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部分,以西大都属中亚干旱部分,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很近似,而且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现象及农林牧业生产发展上也有重要意义。
在湿润部分,等雨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淮河线相符的800毫米等雨量线界,南部是我国水文循环最活跃的区域,长江两岸降水量1,000—1,200毫米间,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大多超过1,400米,广东沿海丘陵及台湾、海南岛大部分可达2,000毫米以上,是我国最多雨地区。北部湾深受台风影响,年降水亦特别多,超过2,000毫米。云南西部和西藏东角察隅、波密一带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一个范围较小的多雨区,年降水量达到1,400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区之间,昆明、贵阳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则形成相对少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l,000毫米之间。秦岭—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水分循环不十分活跃,气候也不显得很湿润,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800—l,000毫米间,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500—750毫米,东北平原已减少到400—600毫米,但长白山地超过800毫米,鸭绿江流域可达1,200毫米以上,成为我国北方降水最多的地区。
在干旱部分,大兴安岭西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400毫米。新疆西北部天山、阿尔泰山区受大西洋—北冰洋水汽系统的影响,最多可达400—600毫米。其余部分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并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地区年雨量几乎都在50毫米以下,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内部还不到20毫米,且末的年平均降水量仅9.2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下,是我国年雨量最少的地方。藏北高原由于周围高山阻挡,湿热的印度洋水汽难以深入,也是我国少雨地区,其年降水量估计在100毫米以下。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山地地形对于降水分布具有显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山地降水多于平原和盆地,同一山地的迎风区多于背风区,从而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东、北、南三面迎大洋来的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和海洋变性的极地气团,并深受台风影响,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竟达3,000毫米以上,以火烧寮最多,1903—1945年平均年雨量6,489毫米,其中最多的一年达8,408毫米(1921年),为我国年降水量最高记录。但在背风的台湾海峡,受台湾山地影响,降水量不到1,000毫米,澎湖列岛只有800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影响,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而背风的西海岸只有l,000毫米左右,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南岭山地和闽浙武夷山的迎风坡,年雨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比杭州湾至雷州半岛的滨海地带及沿海岛屿多500毫米左右,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不过l,5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抬升致雨,年雨量达l,400毫米以上,最多的一年(1933年8月—1934年7月)降水量为7,609毫米,故有“湿岛”之称。秦岭比淮河流域距海远得多,且位置也偏北,但其降水量差不多,这显然是高大山地影响的结果。在华北地区,山东丘陵降水比较丰沛,年平均雨量在700—800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坡亦有600—700毫米,其间华北平原的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相类似,东部长白山地雨量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地带,平原部分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滇西高山深谷的平行纵谷地区,受西南气流影响,西坡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气流影响地区相反。同时,这里高山与狭谷相间,山地高峰大都在3,000米以上,狭谷底部海拔1,000米左右,由于湿热气流难以通过窄狭的河谷北上,从而形成非常干热的河谷。例如高黎贡山西坡龙陵,年降水量高达2,160毫米,而东坡保山仅为958毫米,附近怒江谷地还不到750毫米。西藏东南角横断山脉地区,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着较宽敞的河谷可伸入到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波密以南地区年降水量高于1,000毫米,最多可超过4,000毫米。但在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围内,是着名的“喜马拉雅山北麓雨影带”,年降水量均不到300毫米。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分布,严格受大地形控制,全区有三个多雨中心(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北麓)和三个少雨中心(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东部茶卡年降水量约200毫米,向西急剧减少,至格尔木已不及30毫米,其附近祁连山却有300—500毫米。
⑺ 中国雨都在哪里
四川雅安。
雅安,一年中只有八十天不会下雨,形成了一句俗话“雅无三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