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怎么最终回来了94人呢
1863年,曾国藩府邸迎来了一位来自于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叫容闳。
容闳这人大有来头,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非官派),由一位传教士带到美国。留美期间,容闳考上了着名的耶鲁大学,成为了第一个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有意振兴国家的容闳就回到了中国,可因没有背景,再加上此时清政府还是很抵触外国技术,所以容闳未能发挥所常,只是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大多是担任文员、翻译。
而在此期间,容闳见清政府不接纳他,曾去见过太平天国的摄政大臣洪仁轩,并向他提出了7点建议,如训练新式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民主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时太平天国已是自身难保,所以容闳的建议虽被接受,但却很难实施。
于是,失望的容闳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职,离开了南京,并来到了安庆。在这里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权势的汉臣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国藩的幕僚。而在曾国藩处,容闳相继实现了他曾经为太平天国所设想的主张,比如协助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又比如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开设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校。
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国内后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事业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事业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7人;从事海军事业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同时为国捐躯者6人,包括广丙舰都司黄祖莲、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薛有福、扬武舰见习军官黄季良、邝永钟等。
当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时,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间不守纪律被遣返的,及17位执意不归及病故的。
当然,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诏令回国的幼童,在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厚待。他们在回国后,一到达上海就被清政府给集体关到一个学堂里,据一些亲历者回忆:“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后经过数天的“关押”,他们终于等来了清政府官员,而后那个官员将他们随意的分配,如学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广州教英语。
不过虽然此时清政府不厚待他们,但是凭借着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 2024海归就业现状:近9成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挑战已成共识,无论是985/211、双非高校还是海外留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后疫情时代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最近,大型招聘平台领英Linked in发布了一份《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从多个角度解析了海外留学生回国求职的现状、特点、挑战和趋势,为求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指出,超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绝大多数直接就业,仅有2%考虑创业。归国决策多由家庭因素、生活与文化环境驱动。尽管求职准备度提升,但归国就业心态仍复杂,近半数留学生在毕业前开始在国内求职,超过30%确定归国工作,66%认可就业优势,同时表现出情绪多样性和心理复杂性,认为竞争激烈和薪资问题是主要挑战。
在择业方面,留学生关注薪酬、职业成长与工作稳定性。他们偏好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就业,高达74%的留学生将薪资和福利待遇视为首要因素,67%看重职位发展和晋升机会。在选择地点和企业时,既考虑经济利益,也重视家庭和个人偏好。
薪资预期现实化,表现为高薪资预期降低,更多留学生期望中等薪资(8-12K和12-18K人民币),反映了对国内就业市场薪酬水平的适应和理性预期。留学生对针对性招聘机会及合适岗位有强烈需求,同时寻求具体职业指导和归国就业洞察。
博士海归群体就业选择呈现多样性,对薪资有较高现实需求和预期,求职准备积极,偏好通过专业渠道寻找工作。尽管81%选择直接就业,但只有55%选择回国,显示出博士生倾向于海外就业的比例较高。
归国就业面临不确定情绪和竞争压力,但大多数博士海归期望月薪超过18K人民币,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科技和生物医药领域以及技术和教培类岗位就业。
留学生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且连续四年保持高比例。留学热门目的地为北美和欧洲,其中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香港、德国、新加坡、荷兰、西班牙等地受青睐。硕士学历占比最高,博士学历紧随其后,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持续热门,数据科学成为新晋热门专业。
报告显示,80%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深造意愿大幅下降至7%,创业意愿下滑。选择留在海外就业比例锐减,回国发展的比例高达84%,显着增强。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成为回国的主要原因,积极看待国内发展机会也是一大因素。
66%的留学生认为回国就业有优势,55%充满信心,但仍有40%感受到迷茫与焦虑。这一现象体现了海归人才在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优势的认可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47%的留学生在毕业前就开始寻求回国就业机会,31%已确定工作,表明留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积极性。在选择工作时,薪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工作稳定性、工作地点和个人兴趣成为主要考量因素。
长三角地区成为首选,京津和粤港澳大湾区次之,家庭所在地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薪资预期上,中等薪资水平(8-12K)预期比例增加,高薪资预期比例下降,反映了对国内就业市场薪酬水平的适应和理性调整。
高科技/互联网、金融服务&保险、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成为留学生回国求职的首选行业。在岗位选择上,管培生和技术研发类岗位备受青睐,市场、公关、广告和营销类岗位也显示出兴趣。留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针对性招聘机会和合适岗位,寻求具体的就业建议和政策解读。
总体来看,留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报酬,选择回国就业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选择,将为未来提供足够的底气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