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土地革命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1927年8月—1937年。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革命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
曾从最多时的近30万人减少到约3万人,但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战术,为实现全国抗战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土地革命
❷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所推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变化及其原因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国共第一次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绅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给农民
原因:这主要是利用农民的积极性来外对国民党统治,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争取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❸ 打土豪分田地是什么时候的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中共领导下的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革了苏区地域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和法律的命,带来了苏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土豪、分田地”为大部分苏区农民的生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谱写出了壮丽的篇章,具有史诗般的革命意义。
(3)中国的田地是多久分一次扩展阅读
意义
中共领导下的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革了苏区地域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和法律的命,带来了苏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武装斗争、群众运动的形式,还是打破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上层建筑之内容,还是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之结局,“打土豪、分田地”都体现出了深刻的革命意义。
在中共所发起的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这场革命斗争中,党始终代表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摧毁了封建地租这种压在农民肩上的沉重经济负担,去除了套在农民脖子上的封建政治和法律的制度枷锁,驱散了服务于统治和剥削需要的笼罩在农民心头上的精神阴霾。
“打土豪、分田地”为苏区农民的生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谱写出了壮丽的篇章,具有史诗般的革命意义。
❹ 中国那一年分田地到户
我国农村田地是1982年开始分田到户的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1982年提出包产到户,1984年土地承包期延长为15年不变,1993年,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当时中央提出: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一百年不动摇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