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地最大的王陵“藏王墓”
在西藏山南地区的琼结县内,坐落着藏王墓,这是西藏地区保存最大的王陵群,其中包括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安息之地。藏王墓是吐蕃王朝第29代至第40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最终归宿,总面积达到了385平方米。其中,松赞干布之墓最为着名。
这个陵墓群始建于公元7至9世纪,背倚丕惹山,面朝雅砻河,反映了吐蕃时期对“背山面水”风水理念的重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每个墓的封土高达地面约10米。这些封土经过夯实,每层厚度约为20至40厘米,与古籍中描述的“平头屋”形状相符。
关于藏王墓的确切数量,存在争议。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和沙尘堆积,一些陵墓已与周围丘陵难以区分,目前可见的封土堆似乎有九座。藏文史料记载,墓内藏有赞普的遗物,包括马匹、甲胄和珍贵饰品,且设有经堂和各种珍宝。
据唐代官员刘元鼎的记录,吐蕃赞普去世后,除了丰富的随葬品,还有活人殉葬的习俗,方法是用尖木棍刺入殉葬者的肋骨放血至死。
藏王墓前发现了两块吐蕃时期的石碑。其中一块靠近松赞干布墓,属于赤德松赞,碑文赞颂他是一位才智过人、气度宽宏、勇猛坚毅、文才武略的赞普。另一块石碑位于藏王墓不远处,形制相似,但顶部不同,可能是赤松德赞的墓碑。
在藏王墓前,有一对镇墓石狮,其中一狮已损坏,另一狮虽断了一条腿,但仍然完整。这对石狮高约1.55米,座长约1.2米,宽度为0.76米,雕刻简洁而生动。
藏王墓不仅展示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文化和墓葬技术,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历史也极具价值,因此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