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天眼在贵州哪里啊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1.简介: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着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主动反射面系统:包括一个口径500米由近万根钢索组成的反射面索网主体、反射面单元、促动器装置、地锚、圈梁等。反射面索网安装在格构式环形圈梁上,它有2400个连接节点,在索网上安装4600个反射面单元,2400个节点下方连接下拉索和促动器装置,促动器再与地锚连接,形成了完整的主动反射面系统,能够实现实时控制下形成瞬时300米口径抛物面的功能。
馈源支撑系统:在洼地周边山峰上建造6个百余米的支撑塔,安装公里尺度的钢索柔性支撑体系及其导索、卷索机构,以实现馈源舱的一级空间位置调整;制造直径10米左右的馈源舱,在馈源舱内安装Stewart平台(精调并联机器人)用于二级调整;制造两级调整机构之间的转向机构,辅助调整馈源舱的姿态角。
测量与控制系统:建设10余个毫米级精度基准站组成的测量基准网。通过9个近景测量基站,对反射面位形实时扫描;利用激光跟踪仪及激光跟踪系统实现对馈源舱实时反馈的控制;建设现场总线系统,实现反射面的主动变形;建设实时检测和健康监测系统。
3.参考资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网络
㈡ 中国“天眼”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2)中国天眼在哪里扩展阅读: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使其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㈢ 天眼在哪个省哪个市
一、中国天眼地理位置
“中国天眼”位置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二、中国天眼科普基地景区地理位置
天眼景 区地址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
三、游览“中国天眼”景区游客须知
为维护“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方便参观者作好游览“中国天眼”景区准备,特予以告知。
(一)参观“中国天眼”须知
1.在“中国天眼”景区观景台参观“中国天眼”实行免费参观。因“中国天眼”特殊运行环境的需要,游客须通过安检后乘坐经专业检测、特殊改装的低频柴油摆渡车前往,往返距离50公里,车费50元/人。景区摆渡车售票时间:08:30—16:00(每天16:15停发摆渡车)。摆渡车票可现场购买或在“中国天眼网”、驴妈妈、携程网等网站预定。
2.根据《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的规定,进入景区观景台参观“中国天眼”的游客不得携带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充电宝、手表、智能手环、车钥匙、感应门钥匙、对讲机、遥控器等一切电子产品;香烟、打火机、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及其他违禁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为您提供免费寄存服务,乘坐摆渡车前请自觉寄存上述产品。
3.参观者可自行携带机械相机拍摄(相机型号为尼康FM2/FM3,入园前请配合景区进行检测)。“中国天眼”景区在观景台提供经专业检测的机械相机拍摄服务,可自费选择服务。
4.景区观景台海拔较高,台阶陡长,行动不便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游客不建议前往;未成年人参观“中国天眼”须有成年家人陪同。
(二)参观互动体验项目及其他景区提示
1.为方便广大游客了解射电望远镜及天文学相关知识,平塘天文小镇建有天文体验馆、球幕影院、动感影院等项目,游客可自费选择前往体验。
2.平塘县境内有“天书”、平塘天坑群、牙舟陶文化园、甲茶景区、京舟养生乐园、六硐景区等众多景区景点,游客可上网或与各大旅行社咨询,自由安排旅游行程。
㈣ “中国天眼”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1]。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着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2]。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3]。
1993年,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他们期望,在全球电信号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多收获一些射电信号。建造FAST的动机肇始于此。[6] [7]
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原北京天文台提出了利用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建造阿雷西博型LT的中国方案,最初起名为KARST。[7]
1995年11月,以北京天文台为主,联合国内20余家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了“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由南仁东研究员任主任。[7]
2001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及科技部的支持。
2001年10月,知识创新工程首批重大项目“FAST预研究”总体验收。
200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建议书,原则同意将FAST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FAST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FAST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2009年2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初步概算获得贵州省发改委批复。
2011年3月,FAST工程开工报告获得批复,工程开工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获得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工程于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远镜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动反射面的建造均于2013年内动工。总投资概算为6.67亿元。[8]
2015年2月4日上午,位于贵州平塘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安装了最后一根钢索,索网制造和安装工程结束。这意味着FAST的支撑框架建设完成,进入了反射面面板拼装阶段。[8]
2015年国庆前夕,随着长度3.5千米的10千伏高压线缆通过耐压测试、变电站设备调试完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项目综合布线工程完成,具备供电条件,这标志着“天眼”的神经系统已经成型,FAST工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