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有几个边境口岸
摘要 我国主要边境口岸有: 1、满洲里口岸;2、二连浩特公路、铁路口岸; 3、绥芬河铁路、公路口岸; 4、阿拉山口铁路陆运0岸; 5、凭祥铁路、公路陆运口岸;6、瑞丽公路陆运口岸; 7、霍尔果斯公路运输口岸; 8、图挥长铁路口岸。
B. 中国有多少个口岸
我国已拥有293个口岸。其中,按照运输方式分,水运口岸135个、航空口岸68个、铁路口岸20个、公路口岸70个;按照地域分,沿海地区口岸148个,沿边地区口岸116个(含沿边境线我与陆路毗邻国家对等设立的边境口岸79个)、内陆地区口岸29个。
C. 中国共有多少关
一共有九个关隘(ai):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玉门关,阳关,鸦鹘(gu)关,紫荆关,井陉(xing)关,娘子关,大散关,居庸关,胜金关,南津关,友谊关
D. 中国有哪十大关口
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
1、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2、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
干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4、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着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5、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6、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
雁门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8、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9、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
10、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义阳三关之一,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大名关
E. 中国目前有多少座关.
●雁门关 雁门关又称西陉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是长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此处东西峻峭,中路盘旋崎岖,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的战略要地。自春秋起称句注塞,由唐始称雁门关。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陆亨,北移雁门关址数里,建新关于今址。现存关门3座,内有明朝所建靖边寺,以祀战国戍守雄关的赵国良将李牧。雁门关除关城之外,还有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隘口18个,构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 ●宁武关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宁武关为历史上着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包括偏关),沙场奋战,家喻户晓。现关城为明洪武年间改筑。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 ●平型关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位于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平型关附近对日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首次告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武帝时所置。自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中国和西方的陆道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今原玉门关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黄土夯筑而成,恢复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O余平方米。玉门关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 ●阳关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为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鸦鹘关 鸦鹘关位于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近百里处,是明长城辽东镇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其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辽阳副总兵韩斌所建,关门设障三道,故又称为“三道关”。头道关在今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村南0.5公里,关城修至两侧山脊,现存遗址墙高3米,基宽约7米,为方料石包砌,内填夯土而筑。二道关设在两崖对峙的山谷之中,砌石为障。第三道关设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侧,此石柱高约30余米。此关东西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峰峦叠嶂,惟此处有一形势险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时,鸦鹘关是辽东镇通往建州卫主要通道,亦为朝鲜使臣入贡的必经之路。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着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井陉关 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 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称土门关或井陉关,明清时称井陉关。 ●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以隋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而得名。后来,唐高祖的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兵数万驻守于此,时人称为“娘子军”,这关也因此更名娘子关,为戍守重地。早在战国时期,这里为中山国所建长城的一个关口,唐平阳公主之后,为承天军戍守处,大历年间修筑了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并称娘子关。明嘉靖年间因边患频繁,于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就是现今见到的关城,专设守备把守。清代又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这关处在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民间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大散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20余公里的秦岭北麓,在陕西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扼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宋时金兵南下,侵犯陕川,宋将吴、吴兄弟聚兵扼险于此固守,打败金兵的多次进攻。 ●居庸关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其地绝险,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关建在京畿着名的“关沟”中。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在着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胜金关 胜金关座落于宁夏中卫县东30公里,是明长城宁夏镇中的重要关隘之一。胜金关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参将韩玉所筑,谓其险过金徙潼关故得名。胜金关一带,山虽不甚险陡,然山脉却意外地向南突出一角,直抵黄河北岸,在山河之间仅留下一线之路,可通往来,这种一将扼之、万夫莫过的地理形势,使胜金关的军事地位提高起来,被历代兵家视为控扼宁夏平原的重要关隘。 ●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三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它和瞿塘峡入口处的夔门,是三峡首尾两个天然门户。关两岸绝壁耸天,峰奇谷异,江面狭窄,成为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线,素有 “雄关蜀道,巍巍荆门”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之两山对峙险坳处,离凭祥市18公里,距越南16公里,扼中越交通之咽喉。友谊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关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高22米,历代为中国南疆边防要隘、战略要地。1885年,清军名将冯子材率军在此痛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孙中山、黄兴在此领导了永载青史的镇南关起义。五十年代,经周总理批准,改名睦南关。后来,为彰示中越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又改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有“天下第二关”之称,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
F. 中国大陆一共有多少个口岸
我国
一类口岸
已达253个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
中国口岸协会
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了解到,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253个,其中水运
口岸
133个、
铁路
口岸17个、
公路
口岸47个、
航空口岸
56个。2005年,我国的
港口货物吞吐量
和
集装箱
吞吐量分别达到49.1亿吨和7580万
标准箱
,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本次大会还确定了我国口岸建设的目标:“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使企业降低通关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作为桥梁和纽带,中国口岸协会将致力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和营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
,关注口岸监管水平及通关效率。中国口岸协会是全国口岸工作单位和口岸工作者共同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海关总署是中国口岸协会的主管
部门
。作为一个跨
地区
、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会,多年来,协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推动口岸工作发展、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步伐的加快,口岸整体效能显着提高。我国已经构建了以
港口
、航空口岸为
中心
,以公路、
水路
、铁路为网络的立体化的
口岸物流
基础设施
体系,形成了以
沿海
、
沿江
水运、航空和
内陆
边境
全方位的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厦门
检验检疫局
为台湾水果开辟特别
快速通道
,提供便捷
检验检疫
服务,使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持续增长,据该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共进口台湾水果19批次235吨,
货值
24.2万美元,进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33批次、207吨,货值18.2万美元)。图为该局对首次输入厦门的
台湾
香蕉实施现场查验。
G. 中国有几个关,它们的关名是什么
中国的关我查了一下资料,总计佑1700多个,但是在我国最着名的却是六大雄关。第一: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长城东端的起点。有“两京锁钥无双地”、天下第一关之美誉。第二: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在宋代是宋军抵抗辽军南下的军事重镇。宋初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曾长期驻扎于此。第三:潼关。在陕西省临潼县。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天下险”第四:襄阳。(LZ你别看它不是关名啊,貌似雄关不一定名字上非得有关字吧)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至于它的重要性,请您去看金庸的名着《神雕侠侣》就知道了。第五:徐州。也就是古代的彭城,中国古代中原东部的军事重镇,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邻近河南、山东。我从资料上看到,自春秋战国以来,发生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战争就达150次之多。有“南国重镇,北门锁钥”之称。第六: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它。这是六大雄关。另外还有很多,我是四川广元人,我们广元就有个剑门关。诸如嘉峪关等等,那就实在太多了。————印月废人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