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古代三皇五帝是谁哪个朝代的
三皇五帝,含义有二:
1.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2.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❷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指的是什么
❸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呢
三皇分别指的是:羲皇、燧皇、炎皇。而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❹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我记得这答案版本很多的。。
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❺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是指哪三皇 哪五帝
感谢邀请
大家对炎帝和黄帝都很了解,我们中国人之所以称为炎黄子孙,正是因为这两位先辈,而历史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为此,人们对他们的记忆尤深,但是大家熟知的只是三皇五帝这个合称,却不知道三皇五帝都是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颛顼、帝喾、尧、舜、大禹。这里采用《帝王世纪》中的说法。
❻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原地区在夏朝以前历史的一个笼统称呼。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普遍来说,“五帝”的争议相对比“三皇”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史记》有《五帝本纪》。以下是“三皇五帝”几个常见的定义:
神人说
“神人说”的支持者认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部族说
另一个说法,指“三皇”其实是古时候三个先进的民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而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认为“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所以“三皇”是古时三位有道的君主,分别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及黄帝有熊氏;而“五帝”则是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旷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燥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门先纪。
史记中记载,五帝的关系为:少昊为玄嚣,又名青阳,是黄帝的儿子。颛顼为高阳,是玄嚣的侄子。喾帝为高辛,是玄嚣的孙子。喾帝之子有挚和放勋,挚先为帝,但能力太弱,后传位于放勋,放勋就是尧。又称唐尧。尧后来禅让给舜,舜称虞舜,故五帝又称为:少昊、颛顼、喾、唐、虞。对应的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
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⒊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⒋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二五帝:
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⒉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总体来看,三皇五帝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人、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人、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大汶口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于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为)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
❼ 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是“三皇”和"五帝"的合称。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三皇与五帝:三黄是指伏羲女娲和神农,五帝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❽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1.三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
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三皇源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三皇有很多的说法,无从确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白虎通义·号》:“伏羲、神农、祝融。”《风俗通义·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由于《帝王世纪》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最接近传说时代黄帝王朝的中国最古的的三位帝王。另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源引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庖牺(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个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知识拓展:
燧人氏(燧皇)
舜(shù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舜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