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东省德州市包括有多少个县市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27个街道、91个镇、16个乡。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着,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行政区域面积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辖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资料来源:德州(山东省地级市)_网络
B. 着名的金丝小枣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金丝小枣是沧州的特产
C. 山东省乐陵市有什么历史名人
乐陵地名由来(德州日报德周刊2014年3月28日第12版)
2014-05-09 17:24阅读:2,060
乐陵地名来自乐陵侯,五里冢应为史高陵墓
(本文经德州日报赵总编友情推荐,在德周刊显着位置刊发)
“大阜曰陵“之说存疑
山东省乐陵市,位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交界。关于乐陵地名,清干隆《山东通志》记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自此便有了“大阜曰陵”之说,但这一说法却对追溯乐陵地名来历造成了很大困惑,致使乐陵县名成了无源之名。
据考证,同时期的《乐陵县志》(清干隆二十七年刊本)没有采用《山东通志》的说法,而推测汉景帝废济南国为济南郡,以余地置平原郡统乐陵等县。查嘉靖《山东通志》及咸丰《山东通志》也均无“大阜曰陵“之说。
地名的来源,或依山、或依水、或依事、或依人。如山西依山为名,济南依水为名,古厌次县以秦皇东巡压制天子之气为名,平原县以平原君赵胜而得名,命名有出处、有典故、合乎逻辑。
据此《山东通志》的说法实有望文生义之嫌,从乐、陵二个字予以说文解字,因而从社会学角度命名地名。按照这个说法,几乎所有平原郡县都可以称为“乐陵”,所有带陵字的县都可称为“乐陵”县。《山东通志》的解释是依照文字为名,单个字作解释,所以难以讲通。
古籍中对乐陵的记载
《汉书 ~地理志第八上》记载:“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三。县十九:平原,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平当以为鬲津。莽曰河平亭。高唐,桑钦言漯水所出。重丘,平昌,侯国。羽,侯国。莽曰羽贞。般,莽曰分明。乐陵,都尉治。莽曰美阳。祝阿,莽曰安成。瑗,莽曰东顺亭。阿阳,漯阴。莽曰翼成。朸,莽曰张乡。富平,侯国。莽曰乐安亭。安德,合阳,侯国。莽曰宜乡。楼虚,侯国。龙额,侯国,莽曰清乡。安。侯国。”
该记载为汉平帝元始二年( 即公元2年)的县制及人口,据此可知此时乐陵县隶属于平原郡。
唐《元和郡县志》则清楚地表明了乐陵名称的由来。书中记载:“乐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即汉大司马史高所封之邑。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去郡,属沧州。重合故城,县东二百步,汉重合县,武帝封莽通为重合侯。”
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了,乐陵城本是乐毅攻打齐国所修筑的城池,汉代以该城为县,就是汉大司马史高的封地。
乐陵侯史高
史高为何许人?《汉书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记载:“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时为卫太子良娣,产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时依倚史氏。语在《史良娣传》。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属旧恩封:曾为将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贵幸,以发举反者大司马霍禹功封乐陵侯。宣帝疾病,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高辅政五年,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罢就第。薨,谥曰安侯。”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之《汉纪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对史高也有记载。“八月,己酉,皇后霍氏废,处昭台宫,乙丑,诏封告霍氏反谋者男子张章、期门董忠、左曹杨恽、侍中金安上、史高皆为列侯。恽,丞相敞子;安上,车骑将军日磾弟子;高,史良娣兄子也”。
史高的姑是汉武帝的太子妻史良娣,史高功封乐陵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并在汉元帝五年主动退休。与乐陵侯同代封的还有其弟史曾,封将陵侯,因史曾无嗣,国除。现在与乐陵相临的陵县地有将陵故城,陵县隋代称将陵县。
据记载史高封为乐陵侯的时间为汉宣帝地节四年八月乙丑,即公元前66年农历8月18日,该时间与乐陵市目前小枣节时间大体一致。
乐陵侯史高陵墓原为五里冢
在今乐陵城区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处为五里冢遗址所在。冢为台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31米,台高2.3米,为一阜状。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有骨锥、鹿角、卜骨、陶纺轮、鬲足等商、周两代的遗物;还有汉砖、唐罐等。址西侧和南面,已露出汉砖墓壁。经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考古队考察,石斧、石镰等出土处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宣布为乐陵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址文化分上下二层,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址,有石斧、石镰可佐证。但冢为汉墓,符合汉代侯陵特点。有四个理由可以推论其为乐陵侯史高墓。其一,址西侧和南面的汉砖墓壁已露。其二,冢为东西方向,长度宽度符合汉代侯陵的走向、占地特点。其三,从汉书中史高封侯及嗣承的年表可以看出,乐陵侯延嗣四代,直到王莽才终。列侯在封地安葬,是汉代的制度。在西汉有资格、有实力在乐陵修建侯墓,唯有史高子武阳侯史丹。史高父子二人,深得宣帝、成帝信任及重用。汉书载“丹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并为侍中诸曹,亲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余人”。既有政治地位,也有经济实力。其四,史高封乐陵侯谥曰安侯,民间以致传为安乐王。
综上论述,乐陵地名应始于史高封为乐陵侯之时,即西汉地节四年,五里冢遗址正名应为乐陵安侯陵,这也将为乐陵的旅游增添一历史古迹景点。
D. 乐陵电信营业厅在哪
如果不知道所在地区电信营业厅具体位置可以下载中国电信的欢go客户端,欢go客户端支持查询距离最近的电信营业厅的,或者下载网络地图输入关键字搜索查询具体电信营业厅的地理位置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电信网上营业厅查询所在地的营业厅地址信息的,以安徽电信为例:
安徽电信用户登录电信网上营业厅后点击帮助与支持,然后点击常用查询,点击营业厅导航即可查看本省的电信营业厅地址和联系电话了
关注安徽电信微信公众号,不换卡不换套餐,轻松升5G
E. 山东乐陵怎么样
地方不错,就是地方zf不行,弄的破破烂烂。其实地方哪都好,就是看地方领导怎么整了。
F. 谁知道关于乐陵杨安镇的历史故事急!!!!
说起杨家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谈到杨家将与乐陵杨安镇地名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从乐陵市向南行十五公里,便到广阔平原地段,故名为杨安镇阵,后演变为杨安镇。因镇政府驻杨安镇村而得名,北依马颊河,南面地域开阔,地处平原中,历来为兵家屯兵开垦之地。
北宋年间,辽军占据幽云十六州,并不断南侵宋境,宋真宗派遣三路人马北上抗辽,其中东路将领杨业率10万大军由汴州出发北上,一路凯歌,在距幽州300公里处,因当时奸臣当道,粮草不足,杨家军不得在此地安营扎寨,杨业看到此处北依河流,南面地域广阔,于是对身边的杨六郎说“儿日后需记此地,屯兵开荒,一能开荒练兵,二能当在此被拒辽军”。后杨业兵败李陵碑,杨六郎牢记父言,在今杨安镇开垦荒田,加紧练兵,不断抗击辽军,杨家军在杨安镇扎寨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G. 山东省乐陵市的历史
《汉书地理志》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领县十九……乐陵。”西汉初建县,即名乐陵县。“乐陵”名称来历,旧志所载不同。一是燕将乐毅筑“重合”城得名说。《元和志》、民国年间《今县释名》,皆载此说。按: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筑城处,据《山东通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为汉初重合县治,属渤海郡;而乐陵为西汉建县,治在“魏王城”处,属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汉桓帝入继大统,奉祖父陵为乐成陵,县因得名说。按东汉桓帝以河间(献县)王入继皇位,尊祖陵为乐成陵(后献县曾因名乐成县),距西汉建县的乐陵,有三百五十余年;而“河间国”(郡),南邻渤海郡,再南始为平原郡乐陵地。时间与方位都不能相合,显与乐陵无关。《山东通志?建置》卷三载:“以乐成陵名县为乐陵者误。”三是安乐公(阿斗)的陵在境内五里冢,因以得名说。按:《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景元五年……命刘禅为安乐县公。”故城在北京市顺义县。《历代陵寝备考》载:阿斗“薨(死)于洛阳。”《纲鉴会编》卷二十四载: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号侯”,即只虚封爵。而无户邑,被封的人并不身处封地。阿斗死于旧洛阳——汉魏洛阳城西北隅之金墉城。连封地安乐县也没去过,更不能来葬并非封地的山东乐陵。“五里冢遗址”,经山东省考古专家考证,此地为龙山文化遗址。
现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历史纪年,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唯清干隆《山东通志》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立说较稳妥。秦汉之际,战争连绵,四民疲惫。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于是“四民用足,国乃安乐”。适在这时置县,而取境内大阜多的特征,缀成县名,即符情理又合当时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说。
希望能够帮到您!
H. 为什么乐陵那个乐不念le而念lao呢
其实字典里“乐”字是没有lao这个音的,但放在地名里,似乎就很多,河北有片海滨叫“乐亭”lao (4声)ting。深究它为什么不念le而念lao,估计应该是无解了。就像人名,为什么叫成龙、刘德华呢?应该是有权决定他名称的人的个人习惯和喜好了吧。。。 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网络上倒是有,有兴趣可以看下~ 《汉书地理志》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领县十九……乐陵。”西汉初建县,即名乐陵县。1988年撤县设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新兴城市。
“乐陵”名称来历,旧志所载不同。一是燕将乐毅筑“重合”城得名说。《元和志》、民国年间《今县释名》,皆载此说。按: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筑城处,据《山东通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为汉初重合县治,属渤海郡;而乐陵为西汉建县,治在“魏王城”处,属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汉桓帝入继大统,奉祖父陵为乐成陵,县因得名说。按东汉桓帝以河间(献县)王入继皇位,尊祖陵为乐成陵(后献县曾因名乐成县),距西汉建县的乐陵,有三百五十余年;而“河间国”(郡),南邻渤海郡,再南始为平原郡乐陵地。时间与方位都不能相合,显与乐陵无关。《山东通志?建置》卷三载:“以乐成陵名县为乐陵者误。”三是安乐公(阿斗)的陵在境内五里冢,因以得名说。按:《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景元五年……命刘禅为安乐县公。”故城在北京市顺义县。《历代陵寝备考》载:阿斗“薨(死)于洛阳。”《纲鉴会编》卷二十四载: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号侯”,即只虚封爵。而无户邑,被封的人并不身处封地。阿斗死于旧洛阳——汉魏洛阳城西北隅之金墉城。连封地安乐县也没去过,更不能来葬并非封地的山东乐陵。“五里冢遗址”,经山东省考古专家考证,此地为龙山文化遗址。
现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历史纪年,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唯清干隆《山东通志》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立说较稳妥。秦汉之际,战争连绵,四民疲惫。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于是“四民用足,国乃安乐”。适在这时置县,而取境内大阜多的特征,缀成县名,即符情理又合当时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说。
I. 山东省的所有城市名称
1.截至2014年1月,山东省有17个地级市,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滨州,德州,聊城,临沂,菏泽,莱芜,临沂。省会在济南市。
2.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西部为黄淮海平原,连接中原,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毗邻,南及东南分别与安徽、江苏两省相望;中部为鲁中山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为山东半岛,东南均临黄海。
(9)中国乐陵在哪里扩展阅读:
省会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 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线城市。
截至2018年,济南辖8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是: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区、平阴县、商河县。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济南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环渤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济南已成功举办亚洲杯、全运会、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