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09年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1909年中国处于晚清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
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
晚清时期世界形势:
晚晴历史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晚清开始。
晚清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困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并纵火烧毁了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着名园林。
之后,中国被迫与各侵略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批土地。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垂帘听政,戊戌变法,民主革命兴起。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结束。
2. 谁能帮我列出我国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
中国各朝代年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公元前2040~1786年,古埃及中王国(Middle Kingdom)时期·约公元前2017-前1595年,古巴比伦(Babylon)时代·约公元前17-前14世纪,
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
(Hittite ancient kingdom)时期
约公元前1551年 商部族的首领汤攻占了
夏朝的首都,夏
公元前1132年,己巳,周西伯没武王即位。
公元前1122年,己卯,周武王统一天下。
公元前1115年,丙戌,周成王。
公元前1078年,癸亥,周康王。
公元前1052年,己丑,周昭王。
公元前1001年,庚辰,周穆王。
公元前946年,乙亥,周共王。
公元前934年,丁亥,周懿。
公元前909年,壬子,周孝王。
公元前894年,丁卯,周夷王。
公元前878年,癸未,周厉王。
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
公元前827年,甲戌,周宣王。
公元前781年,庚申,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辛未,东周平王。
周朝迁都于洛阳。
公元前722年,己未,东周平王49年,鲁隐公元年。孔子作《春秋》以此年为起点。
公元前719年,壬戌,周桓王。
公元前711年,庚午,鲁桓公。
公元前704年,丁丑,楚称王。
公元前696年,乙酉,周庄王。
公元前687年,甲午,夏四月初五,辛卯,夜(明)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初八佛祖印度诞生。
公元前681年,庚子,周僖王.
公元前676年,乙巳,惠王。(葸)
公元前651年,庚午,周襄王。
公元前618年,癸卯,周顷王。
公元前612年,己酉,周匡王。
公元前606年,乙卯,周定王。
公元前585年,丙子,周简王。
公元前571年,庚寅,周灵王。
公元前551年,庚戌,孔子诞生于鲁。
公元前544年,丁巳,周景王。
公元前519年,壬午,周敬王。
公元前475年,丙寅,周元王。
公元前469年,壬申,周贞定王。
公元前442年,己亥,周哀王。
公元前441年,庚子,周考(思)王。
公元前425年,丙辰,周威烈王。
公元前401年,庚辰,周安王。
公元前375年,丙午,周烈王。
公元前368年,癸丑,周显王。
公元前367年,甲寅,东周又分为东西。
公元前366年,乙卯,东周君杰立。
公元前320年,辛丑,周慎靓王。
公元前314年,丁未,周赧王。
公元前256年,乙巳,(西)周灭(秦五十一年灭周)
公元前255年,丙午,(秦)昭襄王。
公元前251年,庚戌,秦孝文王。
公元前250年,辛亥,东周惠君亡、秦庄襄王。
公元前246年,乙卯,秦始皇帝。
公元前226年,乙亥,燕亡。(秦二十一灭燕)
公元前225年,丙子,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戊寅,秦灭楚。
公元前221年,庚辰,秦灭后齐。
公元前221年,庚辰,秦灭后齐。
公元前209年,壬辰,秦二世。
公元前207年,甲午,秦亡汉高祖先入关、楚伯王后入关。
公元前206年,乙未,(汉)高祖。
公元前194年,丁未,汉惠帝。
公元前187年,甲寅,汉吕后立无名。
公元前184年,丁巳,吕后立恒山王。
公元前180年,辛酉,汉文帝。
公元前156年,乙酉,汉景帝。
公元前140年,辛丑,汉武帝。
公元前86年,乙未,昭帝。
公元前73年,戊申,宣帝。
公元前48年,癸酉,元帝。
公元前32年,己丑,成帝。
公元前6年,乙卯,哀帝。
公元前1年12月25日,耶稣诞生于巴勒斯坦。
公元1年,辛酉,平帝。
公元6年,丙寅,孺子婴居摄。
公元9年,己巳,王莽始建国(新)。
公元25年,乙酉,光武帝。
公元58年,戊午,明帝。
公元76年,丙子,章帝。
公元89年,己丑,和帝。
公元106年,丙午,殇帝。
公元107年,丁未,安帝。
公元126年,丙寅,顺帝
公元145年,乙酉,冲帝。
公元146年,丙戌,质帝。
公元147年,丁亥,桓帝。
公元168年,灵帝。
公元190年,庚午,献帝。
公元220年,庚子,魏文帝。三国时代开始。
公元221年,辛丑,蜀昭烈帝。
公元223年,癸卯,蜀汉后主。
公元263年,癸未,蜀汉亡。
公元265年,乙酉,魏亡,西晋,武帝。
公元280年,庚子,晋灭吴。
公元290年,庚戌,晋惠帝。
公元304年,甲子,永兴,汉刘渊。
公元306年,丙寅,晋怀帝,蜀孝雄。
公元313年,癸酉,晋愍帝。
公元316年,丙子,晋帝蒙尘于平阳。
公元317年,丁丑,东晋元帝称王。
公元318年,戊寅,东晋开始。前赵大兴,刘曜。
公元318年,戊寅,太兴,东晋称帝。
公元323年,癸未,晋明帝。
公元326年,丙戌,晋成帝。
公元343年,癸卯,晋康帝。
公元345年,乙巳,晋穆帝。
公元362年,壬戌,晋哀帝。
公元366年,晋废帝
公元371年,辛未,简文帝。
公元373年,癸酉,孝武帝。
公元397年,丁酉,晋安帝。
公元420年,庚申,(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
公元423年,癸亥,宋王义符废帝。
公元424年,甲子,宋文帝。
公元454年,甲午,宋孝武帝。
公元465年,乙巳,宋明帝,宋王子业。
公元472年,壬子,宋养子昱立。
公元473年,癸丑,废帝。
公元477年,丁巳,顺帝。
公元479年,己未,(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公元479年,己未,齐高帝萧道成。
公元493年,癸酉,齐主昭业。
公元494年,甲戌,齐明帝。
公元499年,己卯,东昏侯永元齐主宝卷。
公元501年,辛巳,齐和帝。
公元502年,壬午,梁武帝。
公元549年,己巳,梁简文帝。
公元552年,壬申,梁孝元帝。
公元555年,乙亥,敬帝。
公元557年,丁丑,陈武帝。
公元560年,庚辰,文帝。
公元567年,丁亥,废帝。陈主伯宗。
公元569年,己丑,陈宣帝。
公元581年,辛丑,隋文帝杨坚灭陈。
公元590年,庚戌,隋文帝。
公元605年,炀帝。
公元617年,丁丑,泰帝义宁,隋亡。
公元618年,戊寅,唐高祖。
公元626年,丙戌,唐太宗。
公元650年,庚戌,高宗。
公元684年,甲申,中宗嗣圣。武后废帝为卢陵王,立豫王旦。
公元685年,乙酉,武后垂拱,徙帝于房陵。
公元689年,己丑,则天帝周,旦为嗣。
公元705年,乙巳,唐朝中宗。
公元710年,庚戌,睿宗。
公元712年,壬子。玄宗。
公元756年,丙申,肃宗。
公元763年,代宗。
公元780年,庚申,德宗。
公元805年,乙酉,顺宗不及任。
公元806年,丙戊,宪宗。
公元821年,辛丑,穆宗。
公元825年,乙巳,敬宗。
公元827年,丁未,文宗。
公元841年,武宗。
公元847年,宣宗。
公元859年,己卯,懿宗。
公元874年,甲午,僖宗。
公元889年,己酉,昭宗。
公元904年,甲子,昭宣帝。
公元905年,乙丑,唐哀帝。
公元907年,丁卯,后梁朱全忠太祖。
公元912年,壬申,梁友珪。
公元913年,癸酉,末帝梁友贞。
公元923年,癸未,后唐庄宗灭梁。
公元926年,丙戌,后唐明宗。
公元933年,癸巳,后唐闵帝。
公元935年,乙未,废帝
公元936年,丙申,后晋高祖。
公元943年,癸卯,晋王重贵立。
公元944年,甲辰,出帝。
公元947年,丁未,后汉高祖刘知远。
公元949年,己酉,汉隐帝。
公元951年,辛亥,后周太祖郭威。
公元954年,甲寅,世宗柴荣。
公元959年,己未,周恭帝。
公元960年,庚申,北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76年,丙子,太宗。
公元998年,戊戌,宋真宗。
公元1023年,癸亥,仁宗
公元1064年,甲辰,英宗
公元1068年,戊申,神宗
公元1086年,丙寅,哲宗
公元1101年,辛巳,徽宗
公元1126年,丙午,钦宗。
公元1127年,丁未,高宗
公元1163年,癸未,孝宗
公元1190年,庚戌,光宗。
公元1195年,乙卯,宁宗。
公元1225年,乙酉,理宗
公元1265年,乙丑,度宗。
公元1271年,辛未,元始定国号。
公元1275年,乙亥,恭宗。
公元1276年,丙子,端宗。
公元1278年,戊寅,帝丙。
公元1279年,宋亡。
公元1280年,庚辰,元世祖。
公元1295年,乙未,成宗。
公元1308年,戊申,武宗。
公元1312年,壬子,仁宗
公元1321年,辛戌,英宗。
公元1324年,甲子,泰定帝。
公元1328年,戊辰,明宗。
公元1330年,庚午,文宗。
公元1333年,癸酉,顺帝。
公元1368年,戊申,明太祖洪武。
公元1399年,己卯,建文。
公元1403年,癸未,明成祖。
公元1425年,乙巳,明仁宗。
公元1426年,丙午,明宣宗。
公元1436年,丙辰,明英宗。
公元1450年,庚午,明景宗。
公元1457年,丁丑,英宗复位。
公元1465年,乙酉,明宪宗。
公元1488年,戊申,明孝宗。
公元1506年,丙寅,明武宗。
公元1522年,壬午,明世宗。
公元1567年,丁卯,明穆宗。
公元1573年,癸酉,明神宗。
公元1616年,丙辰,清天命。
公元1620年,庚申,明熹宗。
公元1627年,丁卯,清天聪。
公元1628年,戊辰,明怀宗。
公元1644年,甲申,明亡,清顺治。
公元1662年,壬寅,康熙。
公元1723年,癸卯,雍正。
公元1736年,丙辰,干隆。
公元1796年,丙辰,嘉庆。
公元1821年,辛巳,道光。
公元1851年,辛亥,咸丰。
公元1862年,壬戌,同治。
公元1875年,乙亥,光绪。
公元1909年,己酉,宣统。
3. 清朝皇帝年代顺序表
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
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1627年登基,在位10年。福临,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玄烨,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胤禛,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
弘历,年号干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颙琰,年号嘉庆,1796年登基,在位25年。旻宁,年号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奕詝,年号咸丰,1851年登基,在位11年。载淳,年号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载恬,年号光绪,1875年登基,在位34年。溥仪,年号宣统,1909年登基,在位3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4. 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他们是讲什么语言
皇室和上层阶级以满语、蒙古语为主,少量汉语;民间满语、汉语较多。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比如太宗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但是慢慢地,皇帝的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主要是满语,但是,汉字也是工作文字。
当年见过光绪皇帝的人说,光绪皇帝一般都是说满语的,他跟慈禧有些时候是说北京话的。光绪朝的侍卫说,皇帝和侍卫们都说满语,太监们平时说北京话,但是,大多数太监们听不懂满语。 我访问过很多满族老人,他们说,祖辈传下来,皇上是说国语的。有蒙古人见皇上,中间有翻译,汉人高官一般都会满语。慈禧平时北京话说得多,关键话也是说满语的。
旗营里直到民国初年,重要消息传递还是用满语,但是,那时候已经传出来,小皇上不会说国语了。关于康熙、干隆等人,汉文化掌握的很好,但是,汉语并不熟练。很多老旗人讲故国旧事或者前朝轶闻,都说,当年康乾他们说汉话时,是一边说一边写,然后让别人以看他写得为准!
5. 请问1910年是属于哪个朝代的,是清朝吗,前清还是清末
1910年是属于清末。
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0年是”末代皇帝“溥仪继位第二年,宣统2年。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5)中国1909年是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2月,下诏让新噶勒丹池巴罗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务。 葛宝华死后,调荣庆为礼部尚书,以唐景崇为学部尚书。3月,王士珍因病被罢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 革命党人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密谋以炸药刺杀摄政王,被发觉后逮捕下狱。
7月,贝勒载涛上奏考察各国军政的结果。以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9月,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监国摄政王载沣亲自前去并且颁布训词。10月,下诏改于宣统五年开国会,并且命溥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 11月,庆亲王奕劻上奏请求免去军机大臣及总理外务部的职务,皇帝下诏挽留。资政院请求下达剪发易服的上谕。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廕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
但廕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在“养病”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
袁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11月2日攻下汉口后,即按兵不动,而后带卫队抵京。16日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袁世凯总揽政府大权,接着便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击武昌。
南北内战爆发后,华南地区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数个北方省份。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袁世凯便一面胁迫,一面劝说好让溥仪退位。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
南北和议代表先后举行了5次会议。除讨论军队停战和政权体制问题,还议定了溥仪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6.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表
汉朝和新朝
西汉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建平:前6年—前3年
太初元将:前5年
元寿:前2年—前1年
元始:1年—5年
居摄:6年—8年
初始:8年—8年
新朝
始建国:9年—13年
天凤:14年—19年
地皇:20年—23年
更始时代
更始:23年—25年
东汉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永平:58年—75年
建初:76年—84年
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永元:89年—105年
元兴:105年—105年
延平:106年—106年
永初:107年—113年
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永建:126年—132年
阳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汉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永憙:145年—145年
本初:146年—146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2年
永兴:153年—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
延熹:158年—167年
永康:167年—167年
建宁:168年—172年
熹平:172年—178年
光和:178年—184年
中平:184年—189年
光熹:189年—189年
昭宁:189年—189年
永汉:189年—189年
中平:189年—189年
初平:190年—193年
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
延康:220年—220年
三国
魏
黄初:220年—226年
太和:227年—233年
青龙:233年—237年
景初:237年—239年
正始:240年—249年
嘉平:249年—254年
正元:254年—256年
甘露:256年—259年
景元:260年—264年
咸熙:264年—265年
蜀汉
章武:221年—223年
建兴:223年—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
炎兴:263年—263年
吴
黄武:222年—229年
黄龙:229年—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
赤乌:238年—251年
太元:251年—252年
神凤:252年—252年
建兴:252年—253年
五凤:254年—256年
太平:256年—258年
永安:258年—264年
元兴:264年—265年
甘露:265年—266年
宝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册:275年—276年
天玺:276年—276年
天纪:277年—280年
晋朝
西晋
泰始:265年—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
太康:280年—289年
太熙:290年—290年
永熙:290年—291年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宁: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兴:304年—306年
光熙:306年—306年
永嘉:307年—313年
建兴:313年—316年
东晋
建武:317年—317年
太兴:318年—321年
永昌:322年—323年
太宁:323年—326年
咸和:326年—334年
咸康:335年—342年
建元:343年—344年
永和:345年—356年
升平:357年—361年
隆和:362年—363年
兴宁:363年—365年
太和:366年—371年
咸安:371年—372年
宁康:373年—375年
太元:376年—396年
隆安:397年—401年
元兴:402年—404年
义熙:405年—418年
元熙:419年—420年
桓楚
永始:403年—404年
十六国时期
汉赵
元熙:304年—307年
永凤:308年
河瑞:309年
光兴:310年
嘉平:311年—314年
建元:315年
麟嘉:316年—317年
汉昌:318年
光初:318年—329年
成汉
建初:303年—304年
建兴:304年—305年
晏平:306年—310年
玉衡:311年—334年
玉恒:335年—337年
汉兴:338年—343年
太和:344年—345年
嘉宁:346年—347年
前凉
永元:320年—323年
太元:324年—345年
永乐:346年—353年
和平:354年
太始:355年—360年
升平:361年—362年
太清:363年—376年
后赵
太和:328年—329年
建平:330年—333年
延熙:334年
建武:335年—348年
太宁:349年
青龙:350年
永宁:350年—351年
代
建国:338年—376年
冉魏
永兴:350年—352年
前燕
元玺:352年—356年
光寿:357年—359年
建熙:360年—370年
前秦
皇始:351年—354年
寿光:355年—356年
永兴:357年—358年
甘露:359年—364年
建元:365年—384年
太安:385年
太初:386年—393年
延初:394年
后燕
燕元:384年—386年
建兴:386年—395年
永康:396年—398年
建始:397年
延平:397年
青龙:398年
建平:398年
长乐:399年—400年
光始:401年—406年
建始:407年
后秦
白雀:384年—385年
建初:368年—393年
皇初:394年—398年
弘始:399年—415年
永和:416年—417年
西燕
燕兴:384年
更始:385年
昌平:386年
建明:386年
建平:386年
建武:386年
中兴:386年—394年
西秦
建义:385年—387年
太初:388年—400年
更始:409年—411年
永康:412年—419年
建弘:420年—427年
永弘:428年—431年
后凉
太安:386年—388年
麟嘉:389年—395年
龙飞:396年—398年
咸宁:399年—400年
神鼎:401年—403年
翟魏
建光:388年-391年
定鼎:391年-392年
南凉
太初:397年—399年
建和:400年—401年
弘昌:402年—407年
嘉平:408年—414年
北凉
神玺:397年—400年
永安:401年—411年
玄始:412年—427年
承玄:428年—431年
义和:431年—433年
永和:433年—439年
南燕
燕平:398年—399年
建平:400年—404年
太上:405年—410年
西凉
庚子:400年—404年
建初:405年—416年
嘉兴:417年—419年
永建:420年—421年
夏
龙升:407年—412年
凤翔:413年—417年
昌武:418年
真兴:419年—424年
承光:425年—427年
胜光:428年—431年
北燕
正始:407年—408年
太平:409年—430年
太兴:431年—438年
南北朝
宋
永初:420年—422年
景平:423年—424年
元嘉:424年—453年
永光:454年—454年
孝建:454年—456年
大明:457年—464年
永光:465年—465年
景和:465年—465年
泰始:465年—471年
泰豫:472年—472年
元徽:473年—477年
升明:477年—479年
齐
建元:479年—482年
永明:483年—493年
隆昌:494年—494年
延兴:494年—494年
建武:494年—498年
永泰:498年—498年
永元:499年—501年
中兴:501年—502年
梁
天监:502年—519年
普通:520年—527年
大通:527年—529年
中大通:529年—534年
大同:535年—546年
中大同:546年—547年
太清:547年—549年
大宝:550年—551年
天正:551年—551年
天正:552年—553年
承圣:552年—555年
天成:555年—555年
绍泰:555年—556年
太平:556年—557年
西梁
大定:555年正月—562年正月
天保:562年二月—585年十二月
广运:586年正月—587年九月
陈
永定:557年—559年
天嘉:560年—566年
天康:566年—566年
光大:567年—568年
太建:569年—582年
至德:583年—587年
祯明:587年—589年
北魏
登国:386年—395年
皇始:396年—397年
天兴:398年—403年
天赐:404年—408年
永兴:409年—413年
神瑞:414年—415年
泰常:416年—423年
始光:424年—427年
神麚:428年—431年
延和:432年—434年
太延:435年—439年
太平真君: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承平:452年—452年
兴安:452年—453年
兴光:454年—454年
太安: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天安:466年—467年
皇兴:467年—471年
延兴:471年—476年
承明:476年—476年
太和:477年—499年
景明:500年—503年
正始: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512年—515年
熙平:516年—518年
神龟:518年—520年
正光:520年—525年
孝昌:525年—527年
武泰:528年—528年
建义:528年—528年
永安:528年—530年
建明:530年—531年
普泰:531年—531年
中兴:531年—532年
太昌:532年—532年
永兴:532年—532年
永熙:532年—534年
东魏
天平:534年—537年
元象:538年—539年
兴和:539年—542年
武定:543年—550年
西魏
大统:535年—551年
北齐
天保:550年—559年
乾明:560年—560年
皇建:560年—561年
太宁:561年—561年
河清:562年—565年
天统:565年—569年
武平:570年—576年
隆化:576年—577年
承光:577年—577年
北周
武成:559年—560年
保定:561年—565年
天和:566年—572年
建德:572年—578年
宣政:578年—578年
大成:579年—579年
大象:579年—580年
大定:581年
隋朝
开皇:581年—600年
仁寿:601年—604年
大业:605年—617年
义宁:617年—618年
皇泰:618年—619年
唐朝
唐
武德:618年—626年
贞观:627年—649年
永徽:650年—656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6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684年
嗣圣:684年—684年
文明:684年—684年
光宅:684年—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690年
载初:690年—690年
(武)周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692年
长寿:692年—694年
延载:694年—694年
证圣:695年—695年
天册万岁:695年—695年
万岁登封:696年—696年
万岁通天:696年—697年
神功:697年—697年
圣历:698年—700年
久视:700年—700年
大足:701年—701年
长安:701年—705年
唐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唐隆:710年—710年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712年
延和:712年—712年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2年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永贞:805年—805年
元和:806年—820年
长庆:821年—824年
宝历:825年—827年
太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会昌:841年—846年
大中:847年—860年
咸通:860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
中和: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888年
龙纪:889年—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佑:904年—907年
五代
后梁
开平:907年—911年
乾化:911年—915年
凤历:913年
贞明:915年—921年
龙德:921年—923年
后唐
同光:923年—926年
天成:926年—930年
长兴:930年—933年
应顺:934年—934年
清泰:934年—936年
后晋
天福:936年—944年
开运:944年—946年
后汉
天福:947年—947年
乾佑:948年—950年
后周
广顺:951年—954年
显德:954年—959年
十国
吴
武义:919年—920年
顺义:921年—926年
乾贞:927年—928年
大和:929年—934年
天祚:935年—937年
南唐
升元:937年—942年
保大:943年—957年
中兴:958年
交泰:958年
无年号:958年-975年
吴越
天宝:908年—912年
宝大:924年—925年
宝正:926年—931年
楚
无年号
南汉
乾亨:917年—924年
白龙:925年—927年
大有:928年—941年
光天:942年
应乾:943年
干和:943年—957年
大宝:958年—971年
闽
龙启:933年—934年
永和:935年
通文:936年—938年
永隆:939年—942年
天德:943年—945年
前蜀
武成:908年—910年
永平:911年—915年
通正:916年
天汉:917年
光大:918年
乾德:919年—924年
咸康:925年
后蜀
明德:934年—937年
广政:938年—965年
南平
无年号
北汉
天会:957年—973年
广运:974年—979年
宋朝
北宋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开宝:968年—976年
太平兴国: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咸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兴:1022年—1022年
天圣: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佑:1034年—1038年
宝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庆历:1041年—1048年
皇佑: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佑:1056年—1063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熙宁:1068年—1077年
元丰:1078年—1085年
元佑:1086年—1094年
绍圣: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建中靖国:1101年—1101年
崇宁:1102年—1106年
大观: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5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南宋
建炎:1127年—1130年
绍兴:1131年—1162年
隆兴: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绍熙:1190年—1194年
庆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开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宝庆:1225年—1227年
绍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佑:1241年—1252年
宝佑:1253年—1258年
开庆:1259年—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景炎:1276年—1277年
祥兴:1278年—1279年
西夏
显道:1032年—1033年
开运:1034年—1034年
广运:1034年—1036年
大庆:1036年—1037年
天授礼法延祚:1038年—1048年
延嗣宁国:1049年—1049年
天佑垂圣:1050年—1052年
福圣承道:1053年—1056年
奲都:1057年—1062年
拱化:1063年—1067年
乾道:1067年—1068年
天赐礼盛国庆:1069年—1074年
大安:1075年—1085年
天安礼定:1086年—1086年
天仪治平:1086年—1089年
天佑民安:1090年—1097年
永安:1098年—1100年
贞观:1101年—1113年
雍宁:1114年—1118年
元德:1119年—1127年
正德:1127年—1134年
大德:1135年—1139年
大庆:1140年—1143年
人庆:1144年—1148年
天盛:1149年—1169年
乾佑:1170年—1193年
天庆:1194年—1206年
应天:1206年—1209年
皇建:1210年—1211年
光定:1211年—1223年
乾定:1223年—1226年
宝义:1226年—1227年
辽
神册:916年—921年
天赞:922年—926年
天显:926年—938年
会同:938年—947年
大同:947年—947年
天禄:947年—951年
应历:951年—969年
保宁:969年—979年
乾亨:979年—982年
统和:983年—1012年
开泰:1012年—1021年
太平:1021年—1030年
景福:1031年—1031年
重熙:1032年—1055年
清宁:1055年—1064年
咸雍:1065年—1074年
太康:1075年—1084年
太安:1085年—1094年
寿昌:1095年—1100年
乾统:1101年—1110年
天庆:1111年—1120年
保大:1121年—1125年
北辽
建福:1122年
德兴:1122年
神历:1123年
西辽
延庆:1132年-1134年
康国:1134年-1143年
咸清:1144年-1150年
绍兴:1150年-1163年
崇福:1164年-1178年
天禧:1178年-1218年
金
收国:1115年—1116年
天辅:1117年—1122年
天会:1123年—1135年
天会:1136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0年
皇统:1141年—1149年
天德:1149年—1153年
贞元:1153年—1155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大定:1161年—1189年
明昌:1190年—1196年
承安:1196年—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大安:1209年—1211年
崇庆:1212年—1212年
至宁:1213年—1213年
贞佑:1213年—1217年
兴定:1217年—1222年
元光:1222年—1223年
正大:1224年—1231年
开兴:1232年—1232年
天兴:1232年—1234年
元
中统:1260年—1263年
至元:1264年—1294年
元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至大:1308年—1311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至治:1321年—1323年
泰定:1324年—1328年
致和:1328年—1328年
天历:1328年—1330年
至顺:1330年—1333年
元统:1333年—1334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北元
宣光:1371年—1379年
天元:1379年—1387年
明
洪武:1368年—1398年
建文:1399年—1402年
永乐:1403年—1424年
洪熙:1425年
宣德:1426年—1435年
正统:1436年—1449年
景泰:1450年—1457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成化:1465年—1487年
弘治:1488年—1505年
正德:1506年—1521年
嘉靖:1522年—1566年
隆庆:1567年—1572年
万历:1573年—1620年 7月
泰昌:1620年 8月-12月
天启:1620年—1627年
崇祯:1628年—1644年
南明
弘光:1645年—1645年 朱由嵩 安宗简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朱聿键 绍宗襄帝
监国:1646年—1651年 朱以海 监国鲁王
永历:1647年—1661年 朱由榔 匡宗出帝
后金、清
天命:1616年—1626年
天聪:1627年—1635年
崇德:1636年—1643年
顺治:1644年—1661年
康熙:1662年—1722年
雍正:1723年—1735年
干隆:1736年—1795年
嘉庆:1796年—1820年
道光:1821年—1850年
咸丰:1851年—1861年
祺祥(未及行):1861年
同治:1862年—1874年
光绪:1875年—1899年、1899年—1908年
保庆:1899年4月
宣统:1909年—1911年、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
7. 中国1900年到1909年的时代特征
1900至1919年这段时间当时中国历史背景
1900~1919年重要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对外侵略的要求变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迫使清政府屈服,英、俄、日、法、德、美、奥、意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次战争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并与西方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共同要求.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要想保证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必需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所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8个侵略国和西、比、荷共11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进一步扩大.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为了统一革命力量和进一步明确目标,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等,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清末“新政” 1900年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全国各地反压迫、反侵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新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式,“新政”并不能帮助统治者度过危机.
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成立以后,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其腐朽的本质.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策划下,1910年4月27日,由黄兴直接领导的大规模反清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式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武昌起义 见前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洪宪帝制 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忧郁而死.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北洋军阀,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又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儒家政治思想研究
(1900—1919年)
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出现过两个高峰,一为戊戌变法派人物“以经论政”;一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釜底抽薪的手法,借批判孔子,抽掉了封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的领袖.他最负盛名的三部着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无不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无不对儒家政治思想作出了论述.
在当时,要进行变法,就必须从思想上破除“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政治势力,辩明变法的合理性,解放人的思想.康有为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了“以经论政”的手法,即利用儒家“今文经”的旧形式来发挥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新内容.他站在今文经学派的立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皆西汉末刘歆为了“佐莽篡汉”的政治需要而伪造出来的.它根本不是孔子的真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伪经”.故康有为宣称:“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聚百千万衿缨之问学,统二十朝王者礼乐制度之崇严,咸奉伪经为圣法”(《新学伪经考·序》).康有为否定、打击的面很大,既包括东汉以来的儒学,也包括程朱理学,这就否定了儒家政治思想赖以生存的重要理论基础——古文经学,促使人们对封建正统的政治思想产生怀疑.
康有为断言,后世儒学都不是孔学的本来面目.那么,孔学面目到底怎样?他认为《春秋》一书的宗旨在改制,而《易》经的精神在“变易”,这两种精神高度概括,即是“与时进化”,这才是孔子学说的真精神.康有为又通过《孔子改制考》一书全面重塑了孔子形象.他认为六经实际上是孔子为了“改制”而假托古人的事迹、言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作品,其中充满了“改制”的“微言”.在康有为笔下,孔子不再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颇具保守色彩的圣人,而成了立志变革的“改制教主”.康有为还认为,孔子所以在六经中“托尧舜”,是为了“行民主太平”,这样孔子又成了民主政治家.他还将“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以及议会民主制度说成是孔子之道的真义.在一些场合,他干脆宣称孔子之道、之制的真精神,直接体现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之中.他说:“外国全用孔子制”(《万木草堂讲义·讲王制》).又说:“泰西立国之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尊,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合”(《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所说的孔子的政治思想都是他赋予的,是“以己之意见治经”.
康有为“以经论政”,虽主观武断,但他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实在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南海之功安在?则亦解二千年来人心之缚,使之敢于怀疑,而导人以入思想之自由之途径而已”(《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第三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总之,康有为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采取了“六经注我”的方法,带有极大的任意性,他并未能在儒家政治思想中找到使之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依据.这样以来,他的论述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也就没什么学术的生命力.因此,康有为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主要不在学术方面,而在政治宣传方面.
戊戌时期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粗而言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以康有为为代表,欲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论述儒家政治思想,建立一种近代新儒学.后一段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他们明显不同于康有为的神化孔子,而是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作正面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
梁启超对孔子及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起初,他也曾追随康有为尊孔,仿效康有为搞“托故改制”,曾认为在原始儒学中“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梁启超以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为中介,论证儒家的仁政、王政、不忍人之政,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制度近之”.东渡日本后,梁启超广泛接触西学,思想水平进一步提高,于是他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了公开批判.他写道;“以孔子之大圣,甫得政而戮少正卯.……其毋乃滥用强权,而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全盛时代》第四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在梁启超的笔下,孔子成了限制人们思想自由的蟊贼.他还认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大弊端在于维护封建政治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他说,“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又说:“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第四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梁启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在维新派中最具学术性,并将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于1923年出版,此书虽已超出我们规定的时代断限,但由于此书在学界影响巨大,我们在这里一并论述.
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将先秦政治思想分为四大潮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他指出儒家始祖孔子为“礼治主义”,主张“化民成俗”,理想为“仁的社会”,手段为“修身”完善个人人格,以“人治”“齐天下”.孟子进而提倡道德至上论,实行仁政保民,反对功利主义;而荀子则注重社会生计问题,礼乐相辅.
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梁启超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见解.例如他指出,先秦思想家的所谓“百家言”,“罔不归宿于政治”.而“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与此方面的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着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他又一针见血地总结了中国学术以及先秦诸子的特点、缺点和优点.如梁启超深入地分析了儒家的礼治主义,指出,其实是由于“家族本位政治”,才造成儒家政治与伦理的紧密结合.
但《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政治思想的论述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谬误,例如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社会主义;中国两千年前,即已倡导“除却元首外,一切人在法律之下皆应平等”.这依然是沿着他所批评的那种康有为的“取近世之新学理以缘附”古人的道路走,其结论必然错误.
在戊戌变法时期,从学理上批判儒家政治思想者,首推严复.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深,而于西方政治思想则有较深的修养.就此而言,严复优于其他维新思想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上,严复首次把矛头直指“六经五子”(五子谓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他写到:“今日请明目张胆为诸公—言道破可乎?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其教化学术非也.不徒嬴政、李斯千秋祸首,若充类至义言之,则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嬴、李以小人而陵轹苍生,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救亡决论》).在戊戌时期严复能将矛头直指六经五子,思想堪称激进.同时严复又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大师韩愈,用犀利的文笔写成《辟韩》一文.
陈寅恪有言:“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韩愈不仅牌位进了文庙,而其思想对宋明理学也有重大影响.基于后者,陈寅恪才有如上评述.在儒家中,韩愈是明目张胆的为封建专制主义辩护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都采取迂回的手法,基本上在尊儒的旗帜下进行.而严复则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契约论”为武器,用资产阶级的观点解释了君、臣、民的关系以及君主和国家的产生.他尖锐驳斥了韩愈关于“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的谬论,认为君主乃是远古人民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而推举出来的.因为“君主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这样便产生了君主和国家.由此,严复得出结论:第一,君、臣、刑、兵都是因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是天生的,“君臣之伦,盖出于不得已也”.第二,“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这一观念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由严复首次提出.他认为“民贵君轻”乃是“古今之通义”.第三,君和臣的任务是为人民“锄强梗”,“防患害”,“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患害则废.臣不能行其锄强梗,防患害之令则诛”.严复的论述虽然是唯心史观,他却将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民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沉重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巨大的启蒙意义.因此《辟韩》一文受到维新派的热烈赞扬,而封建保守势力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张之洞特命人作《辟韩驳议》进行反扑.
戊戌时期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转折,是思想启蒙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思想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故而,出现了一次论述、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高潮.但这次批判多采取 “以经论政”的方法,在“尊孔”的旗帜下,以偷梁换柱的手段否定孔孟之道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使之变形、变质.直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近代的批孔斗争才以公开的形式出现.其中批孔影响最大的当推章太炎.章太炎以“有学问的革命家”出现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他写的《订孔》、《诸子学略说》堪称当时剥去孔子神圣外衣,深刻批判孔子思想的最犀利的文字.
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按照刘歆《七略》把西汉中期以前的学术派别分为九流十家,并逐一考察了各派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他指出:“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又说;“惟周、秦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章太炎不仅全面扭转了两千年来传统经学家所设定的孔子神圣形象,而且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尊子贬孔”的观点,将孔子从神圣的殿堂中拉来与诸子同列.章太炎严厉批判汉武帝“独尊儒术”,认为“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故.”他尖锐地指出后代儒者必将自己的学说推源于孔子,其实这都是“强相援引,妄为皮傅”.章太炎“援引诸子以夺孔孟之正位”的批判,无疑是掘了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祖坟.
章太炎还从道德上批判孔子,他曾一再指出:“孔教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孔子最是胆小,虽要与贵族竞争,却不敢去联合平民,推翻贵族政体”(《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载《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他又指责孔子的中庸,认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也,有甚于乡愿者也.”他断言:“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厉者绝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诸子学略说》).章太炎对孔子道德的批判是与革命活动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今日我们想要实行革命,提倡民权,若夹杂一点富贵利禄的心,就象微虫霉菌,可以残害全身,所以孔教是断不可用的”(同上第273 页).在章太炎看来资产阶级无论是进行革命,或者实行民权,断不可用儒家政治思想.
总之,20世纪初,一些革命党人对孔子儒学的批判,标志着资产阶级清算封建思想文化的深入,标志着中国思想界的新觉醒.它是“五四”时期大规模批孔的先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也展开了猛烈地批判,
8.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的大清朝,帝王是哪个民族的人
是满族,在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介绍! 下面是清朝皇帝的列表,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干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9. 1909年是什么朝代
清朝。
公元1909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己酉年(鸡年),闰二月,共384天。清·宣统元年。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清朝于1636年建立: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10. 1909年是什么年代
咕~~(╯﹏╰)b
应该是20世纪09年代
--年代通常说两位数,说几零年代,去掉各位,但是只有各位时可以说09年代...
其实应该说是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