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羌族人主要生活在哪里 广西省 四川省 黑龙江省
羌族人主要生活在四川省。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黄帝部落的血统。羌族尊称周武王为灭商复羌的大英雄,而周武王是黄帝姬姓的直系后代,所以羌族是黄帝的后代无误。大禹也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可以说汉羌同源,羌族也是黄帝的后代。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羌族男子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
❷ 羌族你知道在中国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着名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06072万。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❸ 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羌族人都去了哪里呢
先说结论:羌族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还有30多万左右,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省,有很多的羌族人在战乱以及联姻等情况下,已经和其他民族混合在一起了。古羌族与我们炎黄子孙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们华夏族的一部分,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历史上。
到了宋代以后,北方的羌人或被消灭,或被其他北方民族兼并,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潮河里,而南迁的羌人也逐渐分化,大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羌族人,其他的发展为其他的少数民族。总之,羌族人的历史和我们一样,从开始有记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羌人这个概念。
❹ 汉朝时期,羌人的活动区域以什么为中心
汉朝时期,羌人的活动区域以青海为中心。
羌,古族名,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卑湳、卑禾、婼、参狼、钟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马羌、牦牛羌(越嶲羌)。
东汉,“西羌”专 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诸羌。居住分散,多以迁徙农牧业为主。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农耕。
(4)古代羌人在中国哪个方位扩展阅读:
据传羌人的始祖为黄帝,也有说是炎帝。其最初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称之为“羌”、“西羌”、“氐羌”。西边来的黄帝取代了属于神农系统的炎帝,而东方的蚩尤时也强盛起来;黄帝战胜蚩尤,于是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
传说黄帝统治期间发明了许多东西,例如养蚕制丝就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而中华文化的承载物汉字则是由黄帝的造字史官仓颉发明的。
❺ 古代文化中的古羌族在什么地方
古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着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
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
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着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着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着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称“秦始皇”)攻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羌人老故居甘肃天水,天水羌种是也(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仍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秦的族属,经蒙文通教授考定为“秦之为戎,固不自疑”。他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并且颁布法令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西汉时羌人在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居住,人口多达1200多万,占全国人口1/4(当时全国人口为5995万)。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
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
❻ 羌族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
❼ 羯、氐和羌族人分别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羯为晋人对杂胡的泛称,其来源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西晋末年,居于山西、河北之间的羯胡卷入动乱。公元319年,其首领石勒率领部众攻掠周边地区多年以后,据地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建立后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后赵势力强大时,其控制范围东起海滨、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石勒死后,其子石虎夺得王位,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实行残暴统治,引起内部混乱、宗室相争。至石虎死后,部属冉闵尽杀石氏宗室,改国号魏,后赵灭亡。
------------------------------------------------------
氐族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唯服装、婚丧仍保持着旧有习俗。西晋末年,因不满晋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风氐帅齐万年率众反晋,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崩溃。与此先后,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氐帅杨茂搜自立为王,建仇池国;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建大成国。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占领关中,自称秦天王,建国大秦,史称“前秦”。前秦崩溃以后,氐族首领吕光复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及后又被后秦所灭。隋唐以后,氐族已不复见于记载,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
-----------------------------------------------------
羌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羌族虽然逐步向西和南面迁徙,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部族居于河湟一带,称为“西羌”。汉晋时期,中央王朝对西羌采取威逼政策,致使西羌多次爆发反汉起义。西迁于天山南路的羌称为“婼羌”,自立为王,疆域相当广阔,曾经协助汉朝对抗匈奴。前秦崩溃以后,西羌首领姚苌在长安建立后秦,势力强盛之时东至河洛,西及关陇。后秦被东晋灭后,羌人仍然长期活跃在中国西北一带。
❽ 夷、羌、胡蛮各属什么方向
夷: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两汉于其地置八郡进行管辖。《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据,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嵩、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嵩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俗或土着,或移徙,在蜀之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嵩、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有莋都国,东北有冉娏国,或土着,或随畜迁徙。自冉娏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太平御览》卷七九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义.四夷》:“氐言抵冒贪饕,至死好利。乐在山溪,本西南夷之别种,号曰白马。孝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引兵征之,降服,以为武都郡。”
羌:羌人 古族名。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甲骨文卜辞,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时已遍布今陕西、 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带,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随周武王伐纣。秦汉 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卑(左“氵”,“右“南”)、卑禾、(左“女”,右 “若”)、参狼、钟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马羌、牦牛羌(越xi羌)。东汉,“西羌”专 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有宕昌、邓至、白兰、党 项诸羌。居住分散,多以游牧为主。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 农耕。羌人部落首领多受历朝册封。建立过后秦政权。宋时党项羌建立西夏政权。宋以 后逐渐分化并与周边各族融合。现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裔。
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的羌族,早在西周时期就活动于甘肃临洮一带,一般认为羌族是当地土着与外迁来的苗民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最后形成的.战国时期,羌人部落活动于祁连山区,并至迟在战国晚期北出扁都口(今甘肃民乐南),霍城一带(今甘肃山丹),进入河西走廊.《汉书·地理志》,《括地志》以及近年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出土的简牍文书都有关于河西羌人的明确记载.秦汉之际,游徙,生活于河西走廊的羌人渐渐话跃于政治,军事历史舞台.《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政府设立于河西走廊的番(音皮)和县,就是为安置番乐羌而设置.仅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80年间,河西羌人就发动过针对河西走廊四郡及重要军事,政治要塞的战争近十起,范围遍及河西走廊.他们攻城掠地,但屡战屡败,始终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随着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经营和西北疆域的扩展和中原强势文化的扩散,河西地区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河西羌人在这一过程渐渐消逝,但从考古发掘的葬俗,遗址等方面,我们仍可以窥见羌人远去的背影.
胡蛮:
先秦时期,汉族通称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为“胡人”,胡人专指匈奴人,匈奴以后,胡又可泛指一切在中国塞北、关东、西域活动的少数民族。
三代时期,戎族有一支叫做犬戎,与华夏族的西戎血统相同,曾经终结西周,逼迫周王室东迁为东周。在中原武力强大以后,这支犬戎被驱逐向北,与北方的北狄部族发生融合,他的血统最终北狄化,在战国时代、秦汉之际,形成匈奴,称为胡。
❾ 羌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民族渊源,神秘传说,民族文化,英雄人物
羌族,现有人口19.8万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致。
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
玉米是羌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青稞、薯仔、荞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也较为普遍。羌族人有把猪肉吊在房梁上风干做成“猪膘”的习惯。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在喜庆而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还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酿造的酒与众人共饮。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 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羌族人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举世闻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修建的。
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着名的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乐器。
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着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着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干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qiangzu/qiangzu/qiangzu.htm
❿ 问一下羌族在远古时从西方何处而来最早的羌族属于什么人种
羌族“羌”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说文·羊部》释“羌”字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可见羌族自上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牧羊为业的西部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现状中,羌族的地位相当于动物界中的大熊猫,植物界中的银杏树,是一枚唯一遗存的古老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研究中颇受瞩目。据相关资料记载,古羌人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今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一带),五六千年前部分西羌与黄河流域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中原族群相互交融,形成了我们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据说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或羌族的后裔,大禹的故乡就在这次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另几支西羌分别发展成藏族、彝族、纳西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北宋时,处在河湟地区的羌族一支党项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羌族政权――西夏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100余年,后被蒙古人所征服。建立这个王朝的党项羌被打散,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吐蕃化,成为现今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民的祖先。
历史上羌族形成了两个集聚中心: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岷江上游地区。河湟地区这个集聚中心随着西夏王朝的覆灭而解散,只有岷江上游的羌人集聚中心穿过几千年的历史尘埃,延续至今。分布在这一区域以外的羌人,或分化为他族,或为他族所同化,均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中,岷江上游的羌人则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保存着这段古老的文明。这里需要区别两个概念,即“历史源流学意义上的羌族”和“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羌族”。许多学者概念中的“羌族”基本上是后一义。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之一的羌族,其聚居的大致范围,西起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至北川县东边,南至汶川县漩口区,北达松潘县南部,包括四川的茂县、汶川县、北川县、理县东部、松潘南部、平武西南部等地区。就地质构造而言,羌族居住的地区处于我国新构造运动上升最强烈的地带,地质构造复杂而破碎,属于川滇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这一地带曾经多次发生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是像这次“5·12”汶川大地震这么罕见的地质灾害,尚属首次。
目前灾区的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区文物保护和复原渐渐提上了日程。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羌族聚集区,故而羌族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尤为严重。据绵阳市博物馆统计,北川在这次大地震中被埋的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多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400多件。120多件文物去年经过认定级别后送往绵阳市博物馆馆藏,这才幸免于难。为了保护羌族文化,去年绵阳市专门拨款10万元用于羌族文化遗产的收集,并倡导广大羌族群众踊跃捐献藏品。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收集行动却导致了羌族文物的集体被毁。除了这些宝贵的文物之外,羌族特有的建筑群以及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也不同程度地受损。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传心授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巨大。
为此,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拯救这个古老的民族:
一、在今后5到10年内对羌族实行更加优惠的生育政策,对新生羌族人口进行适当津贴补助。
二、原则上羌族人口不移民,不外地领养,做到尽可能就地安置。
三、在灾后重建中恢复和重建部分古羌寨,可以与旅游观光业通盘考虑。
四、加大羌语教育力度,积极推广羌语拼音文字,在羌族学校开设羌语课。
唐人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这一羌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还能不能吹,还能吹多久,不仅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和普通的民众也同样深切地企盼它的解决。相信在政府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羌笛能够长久地吹下去,因为白云深处还有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