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中西方美食理念的差异
1、中餐讲究团圆,所以大家都是共用饭菜,而西方人则讲究唯己,他们喜欢各吃各的。
2、中餐里很少用到刀子(除了切烤肉),只需一双筷子就可以了;而西方人喜欢把食物煮成一坨一坨的,然后用刀和叉来切成一小块。
3、中餐里的鱼一般是没去骨的,这样保证了质感;西餐则比较娇气,其中的鱼一般看不到鱼骨。
4、做出中餐菜的五种常用方式——煎、蒸、煮、炖、炒,其中酱油、酱、蒜是时常出现的配料;西餐讲究生吃,或者只在水里煮蔬菜,味道比口水都淡。
5、中餐里的很多素材在西餐里很少见,如冬瓜、山药、树真菌和荷花荚、青蛙和狗、脚、舌头、耳朵和各种内脏等。
6、中餐里的配料一般是各种新鲜的或者干的香料,比如生姜、大葱、薄荷、胡椒、大蒜、辣椒等;西餐通常使用胡椒粉、番茄酱等加工香料。
‘贰’ 中国烹饪的特征是什么
、养助益充
养、助、益、充这些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索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由于其中包容了中国医学中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性味和谐、因异制宜等营养摄生观点,故被视作古代的平衡膳食学说;还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养生健体要求,沿用数千年之久,所以不少学者又认为:谷、果、畜、菜的有机结合,组配入撰,正是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
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稻、麦、豆、黍等粮食,能养五脏之真气,“益脾健胃,百福所基”,故“得谷者昌”。“五果为助”系指各种鲜果、十果和硬果,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即李时珍所指出的“辅助粒食,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是指牛、羊、猪、狗等动物性食料,能增进健康,“生鲜制美,脍炙人口”,可弥补素食之不足。“五菜为充”是指各种蔬菜,能充实人体所需的维生索、矿物质和粗纤维,“辅佐谷气,疏通奎滞”;并日_古人还认为“菜根不厌,百事可为”。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烹饪历来讲究烹调原料的组配,如饭配菜、荤配索、点心包馅、面加躁子、荤菜索炒、索菜荤炒、“每食不用重肉”、节假日“开荤”、饭前吃蜜脯、饭后备水果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国菜都不是一种原料制成的,而是两种、三种、四种乃至更多种,如“全家福”、“罗汉斋”、“龙虎斗”、“佛跳墙”之类,这样,营养平衡的思想就直接落实到每一盘菜中,显然,这对养营摄生是有利的。
另一力一面,中国传统上非常重视食医结合。早在先秦,医生和厨师已配合默契,药品与食物常常一致;后来食与医虽然分了家,但是饮膳仍以医学作指导,医家也多用食力一来治病。特别是古医学的药物炮制、饮食洁净、偏嗜八戒、调味五禁、食物中毒、季节进补等学说,都曾被菜谱食经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充实了烹饪理论的内容。所以中国烹饪选料历来注重药食兼用的吃潜动植,将它们的根、茎、叶、花、果与皮、肉、骨、月旨、脏巧妙搭配,以达到既可满足食欲、滋辛“身体,又能疗疾强体、养生延年的目的。这又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养、助、益、充,同样符合中医的养营摄生理论。中国烹饪中以药入撰的菜品(如燕窝粥、人参鸡、虫草金龟、构祀鸭子)倍受青睐,道理即在于此。
二、五味调和
有些美食家曾把一些国家的肴撰进行过形象的比较,说法国菜是鼻子的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的菜(重色),中国菜是舌头的菜(重味),美国菜讲时髦(变化快),苏俄菜讲实惠(份量足),上耳其菜、非洲菜和印度菜讲戒律(宗教影响大)。这种说法虽不全面,但有某些道理,它点破了这些菜种的特征和迷人的奥秘所在。
中菜重“味”,源自中匡!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原始五行说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上五种物质元索,并把饮食归于上的范畴(因为动植物大多依赖上地而生长)。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上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要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审美极致。先民还根据五行学说,规定饮食季节性应当与五味、五行相吻合,这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了。
中菜重“和”,还与儒家中庸之道和古典哲学、美学的最高境界有关。“和”的实质,就是持中、协调、适度、节制。体现在饮食上,便是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索、浓淡等对立因索的恰当统一;色、香、味、形、器、名、时、疗的相成相济;加热量与施水量的适当均衡等。其中,味的调和又至关重要,《昌览·本味》便明确提出八条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咪,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奄月昔制品不变质,垠炖食品不走形,加糖不能甜过分,调醋不能酸太浓,下盐不能咸涩口,加辣不能太呛喉,汤要清鲜汁不淡,肉要肥美不腻人)”。这都是把“五味调和”作为生活审美中的一种格调、 一种境界、一种美感、一种享受来追求的。
中国菜把“五味调和”放在菜品制作和质量鉴定的首位。故而古代强调时序、适口和本味,现今重视爽口、开胃和畅神。根据“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饮食审美普遍法则,历代名厨主张鲜咸为主,少用调料,物尽天然,返朴归真,尽量显现原料的天生丽质,崇尚清淡;根据“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饮食审美特殊要求,各地巧师又灵活运用味、料、刀、
勺、水、火、器、炉等要索,对菜品质感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入乡随俗,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力求达到“-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极致。所以,味的用料广;味型变化多;调味力一法细;味觉的层次感深;注重显现主料之味质朴的内涵;味的丰美性、差异性与独特性的辨证统一;味与乡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结合;味的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席而异、因人而异;品味后的余韵悠长以及按风味给菜系定性等,都是中国烹调工艺的精髓,中国菜品的灵魂。
三、奇正互变
中国烹饪是变化之学,创新之学。一力一面烹饪中存在辨证法,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另一力一面烹饪法则里有正格也有变格,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把握临灶主动权。
烹调中的辨证法,表现在许多地力一。例如选料中的荤与索,刀口上的大与小,加热时的水与火,调味中的浓与淡,质感上的绵与脆,排菜中的冷与热,这都是烹调内部矛盾的反映,它规定菜品的属性。还如烹调原料与烹调工艺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成菜的基础,外因是成菜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促使原料内部矛盾转化,从而产生理想菜品。再如烹调还须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象对于臭味,绝大多数菜品是千力一百计加以排除,而屯溪臭鲡鱼、长沙臭干子却是极力使之强化。至于肯定否定规律,在烹调中也比比皆是;否定一种旧菜,肯定一种新菜,标志着烹调工艺的进步;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肯定,促进饮食文化的繁荣。
再就烹与调来分析,也是如此。烹是加热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量变;饪指菜品成熟,着重说明质变。而众多烹调方法的区别,则明显体现在加热量与施水量的“度”上,故而原料是否“抗烹”和热能的大小,应是制菜中的主要矛盾。至于“调”,也应突出主料、主味和主要的调味力一法,这是矛盾的主导力一面,不论是采用对流调味、扩散调味、渗透调味、使呈味物质遇热化学分解,还是循序渐进和一锤定音,都须遵循质量互变的规律,控制佐料的“度”,并与加热、施水巧妙结合,应付裕如。
所谓“正格”,就是通行的厨规,它能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普遍适用。象采购原料审慎挑选,初步加工料尽其材,综合利用;切削配菜注意营养,操作过程讲究卫生;着油施水洽当均匀,灵活使用炉灶与传热介质;正确控制水温和油温,及时投料、下味与用火;翻勺颠锅操纵灵活,点水、用汤、勾芡、淋油恰到好处;出锅及时装盘利索,走菜程序有条不紊;炉案之间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又彼此照应,等等。所谓“变格”,就是不拘程式而采用的“临时应急措施”,如用料部位有改变,技法相应也改变;原料质地不理想,调味用火来补救;原料组合有出入,味料比例作调整;味料品种不齐全,相近之物可替用;火力不能随心所欲时,不妨随机应变,顺火成菜;炊具不能得心应手时,应当随遇而安,因器变法;浆糊过大或过小,适当调整火力火时来约制;油芡太厚或太薄,酌量增减高汤用量来冲匀;季节有春夏秋冬,技法宜加区别;客人分东西南北,味型亦应变通。
正格与变格的相机使用,也是烹饪中的辨证法。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兼顾。中菜之所以有别于西菜和工业食品,创造出数以万计的花色品种,正是在于它具有“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这一极富生命力的特征。
四、畅神悦情
烹饪是一种吃的艺术,吃的美学。在烹饪中,它有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如菜品的色、香、味、形、器、名、时、疗),也有人的体力、智力在菜品中的形象反映这一美的本质。厨师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即评判美且的标准),进行着审美活动(制作菜品),客人获取美感(欣
赏、评价、享用菜品),双力一都可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畅神悦清。
烹饪是一种创造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厨师在临灶操作时,眼、耳、鼻、舌、身全神贯注,是相当辛劳的。当他制作的珍懂佳肴一道道呈现在客人面前、被尽情享用和赞誉时,就意味着厨师的劳动创造了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这对劳动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奖赏,也是精神上最愉悦的时刻。这是事物的一个力一面。
另一个力一面,当客人品尝一道道珍懂佳肴时,不仅可以果腹充饥,大饱口福,而日_还可以通过对菜品的审名、辨色、观型、看器、闻香、品味、大饱眼福,增进知识,获取精神上的享受,这又是客体的畅神悦情了。特别是那些制作精美的工艺菜,集味觉艺术、色彩艺术和造型艺术于一体,立意高雅,物象具有吉祥意义,风格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构图分宾主、讲虚实、重疏密、有节奏,形似与神似结合,色泽鲜亮,手法简洁,既符合卫生又富于营养,宛如工艺品,它所具有的魅力更能使客人感到欢愉。
中国烹饪之所以能够畅神悦情,这与中菜制作的指导思想有关。自古以来,中匡!人就把饮食美作为生活审美中的主要对象,不仅要求吃得好,还要求吃得开心,历来都是把食用与观赏结合在一起的,重视美食、美名、美情、美景、美趣、美韵的协调。既然是这样,无疑便增加了烹饪的难度,提高了对厨艺的要求。中菜的烹调工艺较之西菜复杂,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所以,刀技高超、形态美观、盛器华贵精美、具有观赏价值,并日_能够畅神悦情,应当是中国烹饪的又-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享誉肚界,有“烹饪工国”的美称,决非偶然。这是在它近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将养助益充、五味调和、奇正互变,畅神悦情四大特征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在这四个物质特征中,更带有根本性的是“味”与“养”。因此更概括地说:“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
这是我从书上找的!!累死了!
‘叁’ 哲学家张起均先生将菜品的味分为辛厚爽和四类,认为“ 厚 ” 是味的最高境界
你说的哲学家张起均先生,将菜品的味分为辛厚爽和四类,认为“ 厚 ” 是味的最高境界。这个就是说厚重的感觉让别人记忆深刻很多人都是容易记住这种感觉的
‘肆’ 关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
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薯仔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伍’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在饮食文化中表现为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陆’ 中国传统饮食的中庸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着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柒’ 下厨烧菜的哲学是什么
我以前认识一个大厨,我们印象中的厨师是什么样子呢?用赵本山小品中的话说就是,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话是玩笑话,但是我们心目中的厨师似乎就是这样的。但是我认识的这位大厨确实不一样,去他工作的饭店采访的时候,去他的办公室,很意外发现办公室有一墙的书架,摆满了书。请注意哈,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老总喜欢用书籍装扮自己的办公室,所以书架上都是一整套的名着啊,管理学啊,财经啊,还有什么流行小说之类的,一看就是装饰用的。但是这位大厨的办公室的书都是很杂乱的书,当然也有成套的,其中有一套是三联社的李泽厚的文集,还有一套人文社的鲁迅全集,剩下的都是单本的书,有菜谱,有小说,有哲学。你能从书架上看到他确实在读书,不是摆设。当然,之后的采访也印证了我的印象,出口成章,口若悬河,谈起中国菜的渊源,引经据典,让人听着就入迷。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大厨像一个文化人。我印象中,在采访的最后,大厨说了一句话,说不要小看下厨烧菜,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蕴含着很深的哲学。
‘捌’ 寒假作业 六年级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
挑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饮食可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西方饮食特点:西方人以主食为主,把谷类地位放在所有食品之上,既保证谷物和其他食物能够发生营养的互补,也保证饭和菜的比例适合。中国菜口味稍咸,但是经过淡而无味的主食的稀释,情况得到很大的改观。
广东佛山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是我国着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
‘玖’ 中国菜有哪些特点
中国菜是中国各地区菜肴的总称,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中国菜非常强调色、香、味俱佳。这既是一道菜的标准,也是一席菜的标准,其特点有:
1、色
指菜肴的颜色,是原料本色与作料的颜色的有机搭配,有时还用一些青菜、番茄、洋葱等衬托,以求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
2、香
指的是菜肴的香气,包括气香与骨香。
3、味
指的是菜肴的味道口感,是菜肴的灵魂。它是菜肴的主料与调料以及不同烹饪方法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5、形其实形是慢慢从色中分割出来的,主要就是讲究成菜的形状以及装饰。
4、器
让人有联想或是有意义的菜色。
中国菜的选料:
中国菜的选材非常丰富,有一句俗语称:“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做为中国菜的食材。但食材的选择关系到菜品的质量。
在中国菜中,名菜往往选用昂贵的食材,如燕窝、鱼翅、熊掌、鹿尾、虎骨、猴脑等,有些食材来自保护动物,因此有些名菜由于食材难以获得而无法烹调,但有些厨师尝试使用替代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菜
‘拾’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1、精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2、美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3、情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
4、礼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10)中菜重味源自哪个中国古典哲学扩展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