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最早的“竹雕”作品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是百雕之祖,始于六朝时期,但其历史要远比六朝悠久。据商周以前的文献记载,竹雕在我国的历史甚至要比殷商时期的甲骨刻画出现的还要早。综合考证,考古学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说起刻记、雕琢这种技艺,我们要从笔墨纸砚发明之前说起,人类最初对事物的记载都是运用结绳记事,或者用自然界有颜色的矿物质画在岩壁上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工具的使用,诸如打制、磨制石器,运用木棍、竹棍等自然界原有的在长度或者硬度上占优势的,可以方便取材灵活使用的东西。
竹雕蟠松杯 明代
及至晋朝,便出现了竹制的笔筒,据史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笔筒就是由斑竹雕刻而成十分精致。至唐代后竹雕渐渐被文人雅士们熟识并开始追捧,再到明清竹刻、竹雕器物大盛,其雕刻技艺要远比前代高超,其工艺上乘之物成为皇室、官府大员们身份的象征,有些名家的竹雕作品甚至到了千金难求的地步,正因为如此竹雕作品成为了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文物品类中的一大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仍需现代的文化学者们去钻研和学习~
Ⅱ 竹雕工艺的基本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妙绝伦。另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可见在唐宋时,中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着称,潮洲工则以透雕见长。
雕刻手法主要有:圆雕,浮雕,留青,透雕,贴黄,镶嵌。
Ⅲ 中国最大的竹制品市场在那里
在杭州:彭公竹制品市场。
2010年中国最大的竹制品交易集散中心——彭公竹制品市场正式开业。
据了解,浙江彭公竹制品市场,原名彭公竹制品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本次新开市场规划总用地1630亩,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竹产业园区和竹产品中心。
在开幕期间,竹制品贸易博览会将同时举行。340家竹制品生产企业及经销商、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终端消费者代表、300余种竹制品日用品、家居用品、手工艺品和草藤制品等产品将在这里发布、展示、推广和订购。
(3)竹雕在中国哪里扩展阅读:
浙江省有五个“中国竹乡”,其中四个集中在彭公竹制品市场。这四个竹村都有良好的竹制品加工基地和一定的工业规模。此外,彭公竹制品市场通过104国道,距杭州二线和杭长高速出口仅1.5公里,可谓十分便利。
正因为这两个“潜力”,杭州余杭区决定建设“中国竹城”为重点项目,将分散的市场升级为规范管理的大市场。
Ⅳ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介绍
竹雕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原始竹雕
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我们的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竹制造生产和生活用具。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装饰,与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无差异。因此若在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有雕饰的竹器,不足为奇。惟竹材易坏,很难保存至今。
先秦竹雕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芴”。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芴,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与芴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战国时期,漆器盛行,漆雕艺术繁荣。漆器的器胎,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积竹制成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后来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艺术化的倾向。湖北出土的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就是这种艺术化倾向的产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带有兽蹄样的支架的圆盒,然后在髹漆。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们研究竹雕史的珍贵资料。
汉唐竹雕
汉唐时期的竹雕,目前见到较早的器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木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这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及至晋代,出现了竹制的笔筒。据古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王献之的这只笔筒,外形酷似钟——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种圆形壶,竹器表面有斑纹,就像是裘皮,王献之称之为“裘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也反映出当时所制的竹笔筒上,还未普遍出现人为的雕刻工艺。
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箨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北周文学家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说明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根雕艺术。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务花鸟纹的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现存日本国正仓院的中国唐代竹制尺八,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三节,遍体纹饰。正面有压孔5个,背面1个。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
另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唐时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笔,竹制的笔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中间刻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如‘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辩之,云用鼠牙雕刻,故崔铤郎文集中有‘王氏笔管记’,体类韩退之记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唐时期的竹雕,在整个竹雕史上,还处于艺术初创阶段,它的特点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个时候产生,但器表纹饰的雕刻,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表现手法——线刻。
宋元竹雕
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说:“竹雕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按,古人削简为书,治竹久为国人所长,刻竹为文物,或许古时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为者无名,是以往昔无传焉!”这段话,主要是讲宋代之前的竹雕情况。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着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明清竹雕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宋代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据清代金
元钰《竹人力·凡例》介绍,当时竹艺“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南京)濮仲谦,一始于嘉定(吾邑)朱松邻”。作为雕刻家,朱松邻、濮仲谦等人,还不局限于在竹材上施艺,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们常用的材料。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各种技法的把握,使他们的雕刻有如神助。作为工艺美术家,他们又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所以,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体现风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无几。
清初,嘉定派竹雕兴盛,到清中期达到顶峰。干隆、道光年间,金陵派潘西风、方诸家就以浅刻见重,成为清代竹雕的殿军。除此之外,张希黄、尚勋的剔地阳纹的留青技法,极具文人气质,亦名燥一时。
康熙、干隆年间,造办处创竹黄雕刻,以黄杨木为胎,用竹之内皮雕成各种纹饰,贴于器表,名曰“贴黄”。稍后,嘉定、黄岩、邵阳、江安、上杭等地均有制作。干隆以后,造办处还创制仿青铜器竹雕,刀法毕肖古铜器形状和纹饰,装柄、提梁诸器尤见巧思。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中国的城乡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这一时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阴刻、浅浮雕为之,深雕、圆雕等技法很少应用,因此显得单一、平浅。雕刻者中虽也有能书善画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画稿再行雕刻,既无创意,作品层次亦少,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画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飘逸流动。于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竹雕艺术,又很快回到原来的匠人作品。这是灾难的岁月,萧条、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明显的作品。
Ⅳ 竹雕的历史起源
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中华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
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
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5)竹雕在中国哪里扩展阅读
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镂空花板”。
二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或者浮雕。
竹雕笔筒:
朱三松竹雕笔筒是崇祯年的文物,作者是朱稚征。该件竹雕仕女笔筒,在簿簿的竹面上,朱三松运用各种技法将人物和背景层次表现的很深很丰富,仕女姿态各异,在高浮雕的基础上又在院墙上透雕出一扇圆窗,窗口一松枝探出。
Ⅵ 中国木雕之都在哪里
木雕之都是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东阳木雕已经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都有东阳木雕留世。
木雕可以说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在中国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木雕之都究竟在哪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01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2006年5月20日,东阳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03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04
至今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七大类3600多个品种。“在今天的东阳,从事木雕生产的企业有140余家,家庭作坊2000余家,年产值20多亿元。光木雕从业人员就有两万余人,木雕已经成为东阳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05
东阳中国木雕城自2009年11月转型升级以来,市场交易繁荣,发展势头强劲,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木制工艺品和木雕(红木)家具批发市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木雕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东阳木雕地理证明商标使用办公室等行业权威机构均常驻市场办公。
Ⅶ 文玩竹子起源于什么时候
一、竹雕的起源
竹雕,古时候也被称为古刻,因为最早的时候,是在竹子上雕刻成文字,所以名曰竹刻,在后来雕刻技术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在竹子上也可以雕刻更多类型的图案了,所以慢慢的竹雕也就诞生了。
那么很多玩家会说了,那竹雕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呢,这个就不太好说了,反正,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笔墨纸砚的时候,就已经有竹雕的存在了,比如最早期的竹简,而竹雕真正的成为艺术品,那还要从宋代的时候说起。
宋代是一个对艺术审美要求非常高的朝代,在这个时期,人们把最早的在竹子上刻字的技术,更加的升级,在竹子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就这样,竹雕就出现了,而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竹雕,竹雕的技艺也是更加的精湛,尤其是在清中期的时候,竹雕艺术更是非常盛行,后来到了清末的时候,因为时局动荡,竹雕也就落寞子,直到现在的文玩圈,竹雕也没有重新的大肆兴起。
二、竹雕的流派
大家都知道,玉雕是分流派的,什么南工,北工,苏工等等,而竹雕,其实也是分流派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竹雕最盛行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竹雕作品出现,而根据雕刻技术的不同,艺术审美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在众多的流派里,最受人喜欢的,就是竹雕的两大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
Ⅷ 中国竹雕哪里最有名
雕艺之乡 徽州竹雕介绍 竹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古之精巧兵器,春秋战国之简书,乃竹雕之前身.明正德时期,名手辈出,以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三代人为代表的嘉定派,以李文甫,濮阳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作品皆入府内,名播九洲.清期以吴之潘为代表的文线浮雕及阳文高浮雕.以周颢为代表的隔地深刻派,以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为代表的园雕,其艺精湛逼真,为无上逸品,备受青睐,不少精品为皇室收藏为世间珍宝.
徽州是雕刻艺术之乡."无徽不成镇"的徽商盛期,带来徽州的富庶和繁荣.在这丰厚坚实的经济基础上,人文郁盛,人才辈出,匠艺日进,无不争为第一流人.竹雕随之升堂入室,成为珍藏之物.可惜专长者多不署款,生有誉名,故世渐后无闻.地方文献记有吴元满,李希乔,方洁,陈文在,张立夫等.其中李希乔,方洁影响极大,先后名震嘉定,金陵.徽州竹刻自有徽州特色,内容溶于地域人文文化,刀法个人风格尤着.
作品主要分为二类:一类为竹面雕,可分为阴文,阳文,二者各有深刻,浅刻,综错多方,即竹身所制香筒,笔筒,臂筒,臂搁,对联,扇骨等.另一类为立体园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鸟兽,钮章等.构图独具匠心,出奇制胜,以生动表现物象,传其神韵.徽州为"文化之邦",如今国泰民丰,文物价值日增,竹刻工艺升为热门,后起徽州竹刻艺人崛起,成为华夏雕刻艺术的明珠.
Ⅸ 国内做竹编制品的地方有哪些(除浙江东阳和重庆平乐)如:瓷胎竹编、灯笼
竹编动物,人物在浙江嵊州;竹编工艺篮在浙江东阳;现代竹编在浙江桐乡;瓷胎竹编,竹编书画在四川青神,达州渠县;竹编灯笼在安徽舒城,还有很多地方也有生产,比如浙江安吉;竹编贡扇在安微舒城;当然日用竹编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工艺竹编呢就些地方最有名了。
Ⅹ 手工雕刻源于哪个时代
历史记载的,中国传统手工雕刻最早是夏朝。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自禹(姒文命,前2094年—前2047年)始。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二里头文化遗存”(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中,有夏代的甲骨文,即是雕刻的文字。[夏篆帖]是我国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象牙文则是我发现的夏朝的出土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夏篆,是篆字之祖。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饰瑶台”等等就离不开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