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古代的
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太庙在明清时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最高场所。简单的说法就是:“皇家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1)中国祠堂多少平方扩展阅读:
几个着名的祠堂:
1、广州陈家祠
祠堂建筑主要有大门、前堂、正堂以及两旁的厢房组成,按中轴对称的方式,围合成庭院。正堂内供奉老祖宗牌,两旁有夹室,分别存放族谱和祭祀用具。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是很重要的社会单位,作为家族代表的祠堂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安徽歙县棠樾村鲍氏支祠
在古代,家族中的重要事情都必须到祠堂中去进行。家族中人结婚,必须到祠堂去举行婚礼;家族中有人去世,必须到祠堂去举行丧礼;家族内部有重要事情,族长在这里召集族人共同商议。
总之所有家务事都到祠堂去,这种做法表明了一种观念,即凡事必告于先祖。同时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根本,所以很多家族祠堂的名称也都具有这种含义,例如“敦本堂”、“叙伦堂"等等。
3、汝城金山村李氏家庙
祠堂是一个家族或姓氏的代表,它体现一个家族或姓氏在地方上的地位、势力、威信和荣誉。因此祠堂之间的互相攀比就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家各姓聚集族人,倾尽财力物力,务必把祠堂建得壮美无比,想要超过人家。
‘贰’ 陈家祠的价值
陈家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着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着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叁’ 中国最奢华的华祠堂,耗资2亿元,这么多的钱都用来干嘛了
事实上,很多人造景点,都是失败之作,如根据某位名人然后修建一座房屋,亦或者模仿某个名胜古迹进行缩小版仿造,但这些景点只能吸引人一时眼球,并不能达到游客再次前来,而在中国其实还有一个人造景点,它是国内最奢华的华祠堂,去过的人都被他所震撼,甚至有人称他为“姓氏故宫”,他就是中华邱氏总祠。
大殿均为檐歇山顶式,红墙黄瓦之间红柱回廊环绕,内外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自建成以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被誉为隐藏在河南的“姓氏故宫”。整体建筑群落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华邱氏总祠,第二部分为昭烈武成王庙,第三部分由南文化广场、北文化座山和周边其它建筑构成。
‘肆’ 祠堂的着名祠堂
晋祠,中国唐姓总祠堂。
尧帝封唐,叫唐尧,立宫于现在的太原地区,后人有姓唐的,应该是唐姓的得姓始祖。叔虞被剪桐封唐,叫唐叔虞,后人以国为氏而姓唐,应该是唐姓的直系始祖。晋祠既然是怀念、奉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的祠堂,她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可以说是中华唐氏的总祠堂。尽管两异其地,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她是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她是炎黄子孙、特别是唐氏后嗣的骄傲!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孝堂山东汉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1建筑形制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比嘉祥县武氏祠略大。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
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 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 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
祠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
汉永建四年(129年)题记:“平原漯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
汉永康元年(167年)题记:
《感孝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齐州刺史陇东郡王胡长仁撰,刻于祠室西外墻。篆书题额,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原有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后经考证此为东汉石祠。
孝堂山东东汉石祠画像内容: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2历代修葺与研究保护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唐代开始在祠堂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着录。明清两代屡经修缮,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有八殿两廊之规模。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堂记》记载,该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先建寝殿(1540年),历经七十余载,毁坏严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扩建,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别是嘉靖和万历两度建造,故形式和风格迥异。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占地33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阁为二进歇山顶,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29米,呈八字型,进而是棂星门,大门绘有彩绘门神,其后左右建有两碑亭,立《祖东舒公祠堂记》碑碣于其中。再进是仪门,上悬罗哲文先生所提“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匾额,穿过仪门即为宽大的天井,天井当中是甬道,两旁各有庑廊,两庑廊阶前临天井池处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板。甬道尽头为露台(陛),登露台进入第二进大厅,大厅名“善厅”,享堂悬有巨大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个大字,为明万历进士董其昌手书。过大厅在寝殿又设一天井,天井内有三条宽阔的石台阶。寝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栏板。石台阶和栏杆头上各有石狮一对,栏板雕刻精美,每块图案各异。寝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个祠堂的精华所在,并列三个三开间,加上两尽间,共十一间,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悬着吴士鸿手书的匾额“宝纶阁”。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并且都绘有精妙绝伦的彩绘,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玫瑰红等对比色,图案清晰艳丽,实乃罕见,两端设有楼梯,可登临二层阁楼。该阁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及家族议事。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东,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族祠,距县城12公里,龙川是大坑口的古称。据《龙川胡氏宗谱》载:“东晋散骑常侍胡焱提兵镇守歙州时游观华阳镇龙川(即绩溪县华阳镇,当时隶属歙州),见这里‘东耸龙峰,西侍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即刻上书皇帝请求赐居,恩准,遂于咸康三年(337)举家迁此定居。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原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见该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后,宗祠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体结构、内部装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叫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现象。本文探讨了徽州宗族祠堂的兴起时代、建造规模、建筑装饰及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作者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夏言进行民间祭祖札制改革以后,徽州宗族出现了大建祠堂的热潮;徽州宗族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建筑耗费惊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所引起的徽州社会变化,冲击了徽州的宗族统治,因此许多宗族集团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强宗族观念和宗族团结,巩固宗族组织和宗族制度。
南屏叶氏
又名“奎光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为南屏叶氏支祠。建于明弘治年间,清雍正年间改建门楼和大门,干隆年间重修祀堂及门楼。祠堂门前有照壁,形成护垣,门楼高大,四根40厘米见方的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和曲梁。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结构,明间三楼近10米宽的额枋上,开列着四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次间二楼各列二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各托着流线优美,结构相称的飞檐,参差相衬。大门两侧有一对抱鼓石,雕刻精致。全饲分把堂和享堂两大进,享堂有搂,比祀堂大30平方米。从门楼到享堂,全长46米,阔16米,脊高12米,约700多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绩溪周氏
又名“衍绪堂”,位于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干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祠堂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嘉郡祠,原名刘氏宗祠,在碧莲镇上村。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通面宽20.80米。后为正殿,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屋顶。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构祠宇建筑。
祠内藏有刘基注诸葛亮《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13卷,颇具文物价值。 孝思祠,在花坦乡廊二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东,占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门厅、两厢、戏台、正厅等组成,面宽17.82米,进深37.4米。东面开三组双扇大门,中门由基座开槽作为通道。戏台居中,单间亭阁式,顶棚设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木质。明、次间12根经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为他处建筑所罕见。该祠规模宏大,制作精美,为明代典型建筑。
胡村程氏家祠
胡村程氏家祠,系明朝万历年(约公元1573年后)程氏第五十二世社明公之子天益、天贵、天远三兄弟从安徽绩溪程里迁徙江西玉山胡村定居之后聚资所建,迄今己逾二百多年。该祠堂于2004年9月8日起,经国务院批复,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胡村原有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是社明祠,人称大祠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废弃;一座是天益祠,就是现存的祠堂;还有一座天远祠,又称三房祠,现已无存。
现存的程氏家祠(天益祠)也是胡村程氏长房祠堂,该祠始建于清干隆癸巳年(干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建筑上乘,主要体现在内部的精美修饰。自干隆朝以后经历代扩修,规模宏伟壮观:重堂四进双槛转厢,怀玉青丹井相衬,雕梁画栋、锦楹绣枋,鎏金溢彩,极尽美轮美奂!其工艺之精致,构架之豪华,堪为方圆百里之佼佼,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显得庄严而神圣。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于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客家祠堂是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从祠堂里的匾额诸如“中宪大夫”“进士”,便可知该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作为民间宏伟的建筑,并不是专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还有其他作用。如城乡祠堂会被当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来开会、看戏、放电影、办文化活动中心,给祠堂注入了新时期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活力。
阅览客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伍’ 中国最豪华的祠堂在哪里为什么说它最豪华
陈家祠内易受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均采用花岗岩石材,其浅灰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上,广州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
‘陆’ 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谁而建的祠堂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6)中国祠堂多少平方扩展阅读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
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
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着名。
‘柒’ 列举中国 现存祠堂
倪云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画家倪瓒。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裔孙倪凤来等奉檄建。原祠四间三进,设有敬思堂、后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筑。
倪瓒,字符镇,号云林,出生于无锡梅里邸陀村,中国绘画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世界级文化名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成为元代画坛四大名家,他们以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画风。倪云林的太湖山水画,以简洁凝练,潇洒秀逸的风格盛名于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尘的高洁品格。
倪云林在书法、音乐、园艺、美食、鉴赏、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为世人所钦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经修复,原貌重现。
陆宣公祠
唐相陆贽。祠堂始建于宋,由朝散大夫陆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后裔孙陆慧玉等复建于惠山。毁于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之炮火,民国三十五年,1946,无锡陆氏合族公推陆雨生主持筹建修复事宜,当年夏开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孙举行春祭典礼,并接受汤恩伯书赠之“帝师祠”匾额。
原有建筑四开间,三进,有戏楼、池桥。现存清嘉庆重修的祠堂建筑二进,门间后为戏楼,下临水池,池上架石桥通亨堂。亨堂为硬山顶建筑,三间两层,1994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人,大历八年773进士。陆贽是唐代贤相之一,他的学识才干和品的风范,尤其是“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的治国思想,深得当时和后世赞誉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医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长。咸丰五年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任工部员外郎,为治黄、治河作出较大的贡献,授山东济宁泰武临道。
薛福辰精通医书,光绪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经御医诊治无效,名医会诊服药也不见起色。次年经李鸿章、曾国荃保举,薛福辰进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愈,为名医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赞赏,专赏头品顶戴花翎、亲赐福字,“职业修明”匾额给薛福辰。光绪帝称他是“医国圣手”,赏赐他紫蟒袍、狐裘、如意,并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于民国初年,上世纪50年代起给为民居。2009年2月,经惠山古镇办全面修缮,为三间三进加备弄式样,头进为门楼,门楼后设有照壁,廊轩相连的祠屋间木雕精美,气势不凡。祠屋后院,内植名木修竹,环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经幢
位于惠山寺寺门前,右侧为唐“尊胜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左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宋熙宁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唐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宋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是江南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经幢以前由于隐在山门背后,游客不知山门背后有珍宝。在惠山寺古镇的保护修复中,特将古华山门前移,从而更加突出了这唐宋时代珍贵文物的艺术风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牌坊
俗称“千人报德坊”,坊额正面刻有“人杰地灵”四个字,坊额横梁刻有“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使提学副使邹迪光”。坊额背后刻有“岩壑夔龙”四个大字。
牌坊为明万历年间邹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形制为三门四柱五楼,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纪50年代初因上端石构件严重风化被拆除,构件散埋四处。现在恢复的牌坊,其石柱、石梁都是原来的石构件,十分珍贵。
‘捌’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玖’ 中国最大的祠堂占地多大
家族祠堂最大是五千多平方米
‘拾’ 陈家祠简介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10)中国祠堂多少平方扩展阅读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祭祀、办理宗族事务的地方,又是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也为方便陈姓子弟来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和族人办理诉讼、议事等事务时提供临时住所。
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量修建陈氏书院一事。
从信函中可了解到:陈家祠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着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着名士绅。
祠,就得有大笔大笔的经费支持。光是用于购买建造陈家祠的地产,总面积大约36600平方米,便花去了银元21691元3毫8仙正。
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得益于倡建者陈兰彬、陈伯陶等清末名流在南粤社会上的高地位和高知名度,倡议一出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就连海外的陈姓华侨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慷慨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