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从中国香中品味出了哪些味

从中国香中品味出了哪些味

发布时间:2022-06-11 09:04:42

1. 真沉香是什么味道的

题主好,沉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香韵丰富而有层次变化。生于自然,形成于自然的沉香,其香味受到环境极大的影响。

蜜香:既然被称为“蜜香”,那么甜香味自然是沉香首当其冲表现出的味道,也是沉香最具有普遍性的感官表现。不同的沉香所具有的甜香有所不同,甜味偏清者会在发甜味的同时产生一种清幽之感,如果细细去感受香气的走向,会感到香流从鼻腔进入后幽幽直上,有种甜感冲上头顶的感觉,令人闻后立刻有精神为之一振的愉悦。更多沉香知识,关注每天懂点香学。甜味偏浊者则更具蜜感,令人感受到香味沉稳踏实,甜感醇厚,入鼻后香流并不上行,转而凝聚于鼻腔后部,具有令人口中生津,心神宁静的作用。通常惠安系的沉香甜味感觉更为明显。

2. 文人对中国香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其四,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是我转载的香至尊沉香的答案,想了解更多的话建议到香至尊沉香看看吧,能得到专业的解答。

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色香味

我国的饮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但一个共同的讲究,就是要讲求“色、香、味”俱全。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中国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色香味俱全”,“色”就是要好看,“香与味”是强调好闻好吃,合起来就是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
中国菜肴的“色”,是指菜肴的造型创作和色彩配合,中国菜是用食品天然色彩调色的,即利用蔬菜、肉食、水产品等食物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进行调色。蔬菜的色彩很多,如红的有蕃茄、胡萝卜、红辣椒;黄的有冬笋、黄花菜、老姜;绿的有菠菜、韭菜、蒜苗;青的有青葱、青椒、青笋(即葛笋);白的有白菜、白萝卜;黑的有黑芝麻、黑木耳等等。
菜肴颜色的配合非常重要,配色虽然不会直接影响菜的口味和香气,但会影响人的食欲。一个菜,应有主色与副色。一般副料色只起点缀衬托作用,以突出主料,如“芙蓉鸡片”是以白色鸡片为主料,配料用绿色的菜心、红色的火腿之类加以点缀衬托,就显得鲜艳而和谐。
菜肴的色彩,有暖色与冷色之分。红黄色称为暖色,蓝青色称为冷色,绿与紫色,称为中性色。在烹调中可通过调味品的作用增加菜肴的色彩。如金黄色和红色的菜肴,多用酱油、面酱、豆瓣酱等酱色调味品,在烹制上多用烤、烧、炸的方法,这是因为暖色可使人兴奋,刺激食欲,还可以增加宴席的热烈气氛。
蔬菜以青绿色为多,这种冷色菜肴只要点缀其他色彩,就还是好看的。特别在宴席配菜上,必须红、黄、青、白的菜都有,才能显示出丰富多彩。一个菜如果色彩单一,那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就别有情趣了。例如,贵州苗族在过“吃姊妹饭”节时,主食是染成彩色的米饭,饭食和过节人的心情一样热烈喜庆。
说过中国菜的“色”,来说一说中国菜的“香”。在中国,连普通一百姓都知道要讲究色、香、味俱佳皆美。在动口吃菜之前,一般人的习惯总是先观色,再闻香,继而品味问名,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后,心理精神上还要鉴赏菜名。耳朵也不能闲着,还得听菜的声音,有时候还听丝竹管弦之妙音。五官都得到了享受,才有美的愉悦和舒服,那才叫十全十美。
千万不要认为中国的美食家只是靠舌头来览赏美食的。中国的美食家讲究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中国的老百姓也把全面享受美食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闻香美。这里的“香”,是闻香,指肴撰散发出来的刺激食欲的气味。所谓不见其形,先闻其香,“闻其臭(香)者,十步以外,无不不颐逐逐然”。
很早以来,“闻”就成了中国古代肴撰美的一个重要的审鉴标准了。闻香同时也是古代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重要审美环节和判断烹调技艺的感观检测手段。袁枚的一首《品味》诗很能兑明这个道理:“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香色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中国饮食讲究“味”,可是由来已久。中国人很早就对肴撰味美有了很高的审鉴和独到的领悟。2000多年前的着名政治家晏婴就曾讲过:“和如羹焉。水火酶酿盐梅,以烹鱼肉,悼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烹饪艺术首先是一种味觉艺术。味,是烹饪艺术的核心。菜肴是供人食用的,是通过舌的味觉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味不美,即使形态、色调再美也算不得是佳肴,算不得精妙的艺术品。
任何一品肴撰都会给人一定的口感,即它的理化属性给进食者的口腔触觉。从饮食审美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口腔触觉一食物口感,称之为“适口性”,简称之“适”。今天,我们可以细微和具体地区分出酥、脆、松、硬、软、嫩、韧、烂、糯、柔、滑、爽、润、绵、沙、疲以及冷、凉、温、热、烫等不同的口感。
以上这些不同的适口性,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因而有“美味”之说,美味的产生,取决于原料先天之质和烹,调处理两个因素,从烹调角度说,就是取决于“火候”的利用和掌握。

4. 沉香的香味有哪些

沉香有六国五味之称,那么就是说不同产区的沉香就会有着各自不同的香味,而且变化之大是各有特色。香道就是以品析香材味道变化的一种艺术。其中以沉香香味变化最为多变,又很珍贵稀有。
1.甜味
沉香既然被称为“蜜香”,甜味自然首当其冲,甜味可谓沉香最重要的感官享受。不同的沉香所具有的甜味也有所不同:甜味偏清者会在发甜味的同时产生一种清幽之感,如果细细去感受香气的走向,会感到香流从鼻腔进入后幽幽直上,有种甜感冲上头顶直达百汇的感觉,令人闻后立刻有精神为之一振的愉悦感受;甜味偏浊者则更具蜜感,令人感受到香味沉稳踏实,甜感醇厚,入鼻后香流并不上行,转而凝聚于鼻腔后部,具有令人口中生津,心神宁静的作用。
2.乳香味
沉香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乳香味,常与甜味相伴。乳香味也称沉香的“奶味”,是一种柔和浓郁的油脂香气。一般而言,产自印尼的沉香奶味较浊,偏向于乳味和脂香,比较浓郁厚重;而国内沉香和越南沉香奶味相对较淡,且奶味中常带有熟坚果的醇香。
3.清凉味
沉香会带凉味,这种凉味一般伴随甜味一起发挥,类似薄荷散发出的清凉香气。细细品味,会感受到香气进入鼻腔后在舌根部,喉上部等位置产生丝丝清新的凉意,令人有通鼻省神之感。甜,凉两味相互交融,凉味隐于甜味之后,清幽舒爽,淡淡体现,给人以品香的愉悦感。
4.果仁味
一般好香,在品香的尾香期会表现出浓郁的果仁气味,这种香气凝聚在鼻中久而不散,令人有食欲大振的感觉。一般沉香不上炉加热很难闻到其果仁味,但也有例外者,如惠安东区所产之棋楠在常温下也可闻到果仁味,其中隐隐带有药味,所以也称为“人参味”。
5.花香味
沉香的花香味是一种融合了沉香的“凉味”和“甜味”的气味,因香气像花朵散发出的清新香味而得名,有时又类似于青草香气。产自我国香港地区的沉香多有这种独特香味。
6.辛麻感
沉香香气中的辛麻感一般出现在品质较高的沉香或者棋楠中。辛麻感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嗅觉感受,它更接近触觉感受。咀嚼好沉香时口腔会有一种麻辣的感觉不断扩散,棋楠更甚。好沉香尤其是棋楠在加热后会散发出一种带有丝丝辛麻感的特殊气味,这种气味往往被香友们称为“棋韵”。这种辛麻感也是辨别好沉香和棋楠的重要标志,其中海南所产的沉香以其强烈的辛麻感而闻名。

5. 八大味有哪些

中国调料之“八大味”如下:
一:肉 桂
俗名桂皮,是我这一代人极熟悉的“口香糖”。小学校的门口总有提篮小卖的小商贩,他们的竹篮里量多且便宜的就是那一根根卷成筒状的桂皮。一、两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根,放在口袋里,不时地掰下一小块送进嘴里,那种味道有些辛辣,但异常清凉爽口。在那贫瘠的年代,桂皮是孩子们的首选,扮演着零食的主角。时至今天,若见到调料中的桂皮,还会情不自禁地嚼上一片,那辛辣而清凉的味道恰是我少年时代的感觉……
现代研究表明:桂皮确有杀菌作用,有助于对付口腔细菌,防止口臭。现在就有加入了桂皮的口香糖。如此说来,儿时选择的零食还是很科学的。只是今天的孩子再也不会去吃桂皮了,甚至不知道桂皮为何物。
二:良 姜
八大味中见到的良姜都切成片状,干硬粗糙。从画图上看,良姜呈圆柱形,根茎有节,节上生根,与平日食用的生姜不像亲兄弟。不仅如此,味道和作用也有异同。良姜做香料似乎是在其次,主要是入药,用于胃寒痛,呕吐,消化不良,疝气等病症。相传刘邦与项羽争雄之际,身染疾病,久治无效,服了良姜茶即愈。后来刘邦将良姜定为贡品。
虽然都有一个姜字,但生姜似乎要威猛得多。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喻人年老即成“老奸巨猾”,城府也越深。毕竟走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还要多,怎么能不“辣”呢?但也有“不辣”的,比如糖姜片,辣中有甜,甜中含辣,既开胃又爽口,不失为一味独特的休闲食品。
三:白 芷:
白芷作为八大味中的一员似乎有点亵渎了它。在八大味中,白芷犹如阳春白雪,颇有贵族气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白芷就在屈子的《离骚》中散发着芬芳:“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白芷因其天生异禀,常常被栽于园庭,若蔽于衣袖,则芬馨满径,衣袂生香。自古就有“孔子佩白芷,屈原挂泽兰,曹操藏江离”,以喻其行止清洁,并为后人赞美效仿。香草名士,“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有一种不俗的气节和气度。这应该是白芷一类香料的本来意旨。
中国的文人与香似乎达到了难舍难分几近情侣的地步:抚琴燃香,品茗香伴;衣需香熏,衾乃香暖;那读书呢,则更要“红袖添香”了。但一直心存疑惑:身边有如玉红袖,那书还读得下去吗?
四:丁 香:
丁香的样子煞是可爱,像一枚微型的小钉子,又因其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丁香花原产我国,主要品种有白丁香、紫丁香等。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花蕾为“公丁香”,成熟的果实为“母丁香”,此外,丁香不仅是香料,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
但若说起丁香,总令人联想到秋风秋雨,和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据说南唐李璟是第一个把丁香与雨中愁怅联袂在一起的人,他在一首《浣溪沙》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似乎承袭了这一愁绪,他希望逢着“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想象着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这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动了无数人。
而我却看不出丁香花的愁怨。在我眼里,丁香恰似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出手阔绰、肆意挥霍着她的豆蔻年华,她是那样随意可人、蓬勃恣意,还不懂得哀怨为何物。尽管不懂,无辜的花儿就这样永远与愁绪联姻,小小的丁香花只怕是“载不动,许多愁”。
好在丁香不解风情,至今香如故。
五:豆 蔻:
唐代诗人杜牧《赠别》有诗句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从此“豆蔻”一词也就诗意了起来,后被喻做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旧时,豆蔻专指女孩子十三岁,这是即将步入青春期的一段光阴,青春、羞涩、风情犹如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儿正在一天天蕴涵萌动。
八大味中,豆蔻是以果入味。因对豆蔻的好奇与神秘,曾特意去看豆蔻花,那花果然是想象中的细腻、娇媚,用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真是恰如其分。但也令人担忧那种娇嫩不堪风雨,秋风乍起就会落英委地。
仔细搜索自己的豆蔻年华及有关往事,脑海里竟是一片空白:没有娉娉袅袅,没有青春的萌动,甚至连娇羞也不懂得。因为在那个“革命是暴动”的年代,豆蔻这两个字太斯文太嗲,让人恶心摒弃是自然的,有谁愿意与豆蔻比肩呢?
六:陈 皮:
即晒干了的橘子皮 。陈皮,贵在陈字,年代越久越好,过百年的陈皮甚至贵于黄金,可谓至宝。
橘子人人爱吃,没想到其外皮既可入药、做香料,还给人们提供了味美的零食:川贝陈皮、甘草陈皮、九制陈皮、陈皮梅、陈皮李等……,若没有陈皮,口福中真是少了一福。而八大味中有了陈皮的加入,自是品味不俗,味高一筹。因为它是“后皇嘉树”:“横而不流”、“淑离不淫”,有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即使撕成碎片,其味也依然不改初衷。
七:八 角:
八角,也称大茴香。在八大味的家族中,八角的形状最美:蓇葖果,星状放射八角形。特别是裹在八角里面的种子,油鉴光滑十分可爱。八角的香气中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煮鸡蛋、花生、炖肉、煲汤等,别的调料可以缺,但八角是不能缺席的。
幼时,我常常把长相端庄的八角挑选出来,让它在中秋节一展身手。每年中秋节,母亲总要蒸上一只大月饼。当母亲把九层大月饼做好之际,我先用父亲的小酒盅在大月饼上印上一轮满月,然后用八角在满月旁边烙印上一颗颗星星:那星星疏朗有致,自然天成。八角这时不再是香料的身份,而是高级的绘画大师。
近年,禽流感的传播让人们惶恐不安,八角突然之间具有了重要的医用价值,因为它含有一种抗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成分。小小的八角,在送给人们香味的同时,还做着胜造七级浮屠的伟事呢。
八:花 椒:
是最家常的调味品,最普通最常见且价格低廉,正因为此,花椒通常不在正宗的“八大味”之列,但它却位居“十三香”之首,与百姓的关系最紧密,用它做的菜肴也最多。它是中国特有的香料,因而有“中国调料”之称。

6. 中国四大名香及其特点有哪些

中国四大名香分别有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每一种香料都是大自然经给人们的馈礼,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极品与精华。

沉香

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树脂的心材,它在燃烧时发出浓烟及强烈香气,是供佛修持的最佳圣品。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

檀香是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它的焚香需求量不少于沉香木,其独特香味具有安辅作用,对于冥想很有帮助,因而广泛用在宗教仪式中。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它取自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

麝香,是雄性麝类动物位于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初为液态,逐渐浓缩成深褐色粉末状或籽粒状。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着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龙涎香是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过去,人们认为海中这种漂浮物是“龙”的口水,故名“龙涎香”。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变成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以片大整齐、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7. 中国四大香是指的什么

四大香即指沉香、檀香、麝香和龙涎香。

1、沉香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味辛、苦,性微温。乔木,高5-15米,树皮暗灰色,几平滑,纤维坚韧;小枝圆柱形,具绉纹,幼时被疏柔毛,后逐渐脱落,无毛或近无毛。

中国香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的香料提取。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三、秦汉时期之成形期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四、隋唐时期之成熟期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五、北宋时期之鼎盛期

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六、明清时期之稳定期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七、乱世征战之萎缩期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

8. 慧通香业的中国传统香

中央电视台2005年专门为企业录制并播出了《中国传统香》专题片。
慧通香业一贯坚持传统香制作方式。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着的。
制作传统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衙香、信香、贡香、帷香以及疗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
例如,对于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运六气之理推算,是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从利于人体身心运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为君,少用燥气较大的檀香;再辅以片脑、大黄、丁香、菖蒲等以调和香料之性,从而达到合与天地而益与人。
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灵虚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现在市面上多见檀香等单品熏香,所以有很多人就以为这类单品香是传统香的主体,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正如单一的中药材即使珍贵也还并非良药一样,一种好的香料并非就是好香,例如对于檀香,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
其实早在汉代,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并产生了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而使用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合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汉代之后,香料配伍水平不断提高,香方种类也日益丰富,直到明清,合香一直是传统香品的主流。只是近现代以来,香文化日益衰落,才出现了今天这种倒退的局面。 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
修制:一是使香材纯净,二是做切制、粉碎处理,即采用拣、摘、揉、刮、筛、凉以及切、捣、碾、镑、挫等方法,除去杂质、多余的水分、变质的部分及其它非药用成分,并使其大小规格满足要求。如,龙涎香需要清除其中的砂石,沉香则要清除泥土等。 蒸:即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香材;可清蒸,也可加入辅料;蒸的火候、次数视要求而定。此法既可使香材由生变熟,也可调理药性、分离香材。如笃耨香黑白间杂者,必须分离单用,其法为,以瓷器盛香入笼中蒸,沸后约半小时则白浮于上黑沉于下,分而用之即可。
煮:用清水或加料浸煮,主要目的是调整药性,去其异味。如制甲香,即需先用碳汁煮,次用泥水煮,最后用好酒煮。或用米泔水浸多日后,再用米泔水煮,待水尽黄气发出时收,凉后再火炮。
炒:根据需要或清炒或料炒,火候上有炒令黄,炒令焦等。如制檀香的方法之一是,选好檀香制成碎米粒大,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
炙:用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和合于香材之中,以改变香材的药性。在制香中常用的辅料主要有蜜、梨汁、酒等。
炮:用武火急炒,或加沙子、蒲黄粉等一起拌炒;炮与炒只是火候上的区别,炮烫用武火,炒炙用文火。
烘焙:将香材置于容器(瓦器等)中加热使其干燥。
水飞:把粉碎后的香材加水研磨(其粉末即“飞”入水中),再将液浆静置沉淀,将沉淀物晒干研细备用。此法能防止香材在研磨时粉末飞扬的损耗,又可分离出香材中可溶于水的成分,使香更加细腻。 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在高明的用香者和制香家那里,真正尊古法制作的香品与其他香品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
不过现在的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到天然香料制作的合香,至于真正遵循古法、采用传统工艺的正宗合香,则更如凤毛麟角。很多所谓的“高香、老檀香、百年檀香、工艺香”等等,其实只是打着传统香的招牌,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工艺,甚至加入了很多劣质的化学香料,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香,所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功效,用久了还有很多副作用。
附:香料炮制方法举例
1、 制檀香: 檀香一斤(片)用好酒两升,以慢火煮干,略炒制汤手即可。
2、 制碳香: 檀香(片)蜡茶清浸一夜,控出焙干,以密酒拌令匀再浸一夜,慢火炙干。
3、 制沉香: 沉香破碎,以绢袋装,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米水浸,慢火煮,水尽再添,一日为好。完成后凉干即可。现在制香者多生用沉香,所以达不到效果。

9. 沉香是什么香味

我国有四大名香,沉香、麝香、龙涎香和檀香,而沉香又为众香之首,可见其地位和价值。

很多人只知沉香贵重,且香味独特,不仅是香料,同时也作为文玩和药材而存在,但是刚刚接触的时候,根本不了解沉香的香到底是什么味道的香?有什么特点?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沉香也不例外,就像茶叶,虽然都是茶叶,白茶的清香淡雅与红茶的甜香馥郁就不同,沉香也同样如此。
沉香的味道还要看产地,产地的不同沉香的味道也不尽相同。
野生沉香

按照产地来看,我们以两大分系的产地的香味做一个笼统地概括。

惠安系的多产于中国海南、老挝、越南等地,这些地方的沉香产量较少,整体的香味偏向于清幽淡雅,清香之中带一丝清凉,给人心旷神怡之感,比如老挝、冤案等地的沉香多甜蜜、清凉,柬埔寨的更多的是甜和凉,蜜味很淡;

星洲系的沉香多产于马来西亚、印尼一带,这些地方沉香的产量较为丰富,市场上见到的沉香多为星洲系沉香,相较于惠安系的而言整体的香味偏于浓郁厚重,持久而绵长。

总的来说,沉香的香味大致有这么几种:

越南芽庄沉香

甜味:清甜醇蜜,像是青桔柠檬加了蜂蜜的味道;

清凉味:类似于薄荷的清凉感;

果香味:炒熟的果仁的香味,有些还会带有一丝药香;

花香味:多类似于花草的植物清香感;

乳香味:奶香味,多余与甜味相伴;

辛辣味:香气之中带有一丝辛辣微麻的感觉,有些像炸的花椒和麻椒的味道。

对于真正的野生沉香而言,纯正的香味多淡而悠扬,清新心脾,但是有时候会夹杂一些辛辣味或者的淡淡的奶香味,香味过后,还带有隐隐的清凉,香气久久不散,不过还要根据具体的产地和生成方式的不同来具体分辨。

加里曼丹沉香

总而言之,沉香的香味偏于清幽淡雅,香气持久而清凉,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建议一一去闻一下,绝对是言语无法描述的味道

10. 中国的四大香 是指的是哪些

一、 四大香即指沉香、檀香、麝香和龙涎香。
二、
1、沉香,又名沉水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
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据现在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一般来说,沉香的密度越大说明凝聚的树脂越多,其质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将沉香分为不同的级别。入水则沉者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为“栈香”栈,竹木所编之物也称“笺,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于水面的名为“黄熟香”。由于沉香系自然凝聚而成,大小、形状差异很大;古人多就其特点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如牙香:体积较小状如马的牙齿。叶子香:薄片状。鸡骨香:内有空隙,似鸡骨。光香:外表如枯竭的山石,多作陈设之用。水盘头,体积甚大而质地较软。“速暂香”:在沉香自然成熟之前就采取者等等。一些形状巧妙别致的沉香还可以作为陈设品。沉香中的水沉,宽度大多不超过十厘米,长度不超过几十厘米。质优者一般质地较密,甚至坚硬如山石。其表面很不平整,颜色多泛出绿色、深绿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油脂部为深色;木质部为较浅的黄白色,混成各种纹理,含油量高的水沉香往往颜色较深,而且质地润泽,很容易点燃,燃烧时甚至能看到沸腾的沉油。
2、 檀香 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
它取自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或其树脂。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分为白檀、黄檀、紫檀等品类。“皮质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府而紫者为紫檀,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 檀香主产于印度东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南部、澳大利亚、斐济等湿热地区。印度老山出产的檀香品质优良,固有“老山檀”之名。而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所产檀香其质地、色泽、香度均有逊色,称为“新山檀”。另有一种说法:刚刚砍伐的檀木常带些腥气,所以制香时往往先搁置一段时间,待气息沉稳醇和之后再使用,名为“老山檀”;而砍伐之后随即使用的称为“新山檀”。
3、 龙脑香 龙脑香又名冰片,瑞脑。
佛家依梵音译为“羯布罗”、“羯婆罗”、“固布婆律”等。 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中的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以片大整齐、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4、 麝香 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物质,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
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着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它也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雄性麝鹿的香囊是一个椭圆形的袋状物,位于肚脐下面。香腺包围在香囊附近,香腺中分泌出麝香的初香液,进入香囊之后形成麝香,再经过约两个月的熟化和贮存,才形成粉粒状和颗粒状的“麝香仁”。

阅读全文

与从中国香中品味出了哪些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赖亚文带队出征意大利后去哪里了 浏览:267
餐厅牛肉排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90
印尼工人技术怎么样 浏览:650
伊朗肉丸怎么做 浏览:216
伊朗国土面积和人口相当于中国哪个省 浏览:562
中国的改革开放改什么 浏览:596
越南护照需要什么证明 浏览:914
印尼金锹都有什么颜色 浏览:296
越南奔驰车要多少钱 浏览:32
中国最美的海花岛在哪里 浏览:928
印尼indosat怎么查话费 浏览:98
越南语柴油怎么说 浏览:522
英国投资总额多少钱 浏览:854
印度女人怎么炖鱼 浏览:248
越南的小说平台有哪些 浏览:51
印度产的牛肉是什么 浏览:819
伊朗为什么高核武器 浏览:536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浏览:222
英国的鸡怎么画 浏览:506
遨游中国中如何休息 浏览: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