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现在的沙漠面积有多大沙漠面积是增大还是减少
1、 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境内的沙漠面积以每年超过1350平方英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库布齐沙漠等八大沙漠。
沙漠治理:
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从一而论。
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办法最为有效。生物措施即是在沙漠周边及沙漠化严重地区选择适生乔灌木或草本植物营造防风林,逐渐恢复和重建植被。
㈡ 2021年中国沙漠面积减少了吗
减少了。
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库布齐沙漠等八大沙漠。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由砾石、碎石组成的戈壁、砾漠,以及称之为岩漠或石质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们主要位于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和黑龙江等7个省区。
据统计,中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总计约13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5%,在荒漠地带以流动性沙丘为主的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70%以上,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以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
㈢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有多少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及荒漠化土地分布较广的国家,已经荒漠化的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另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据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资料,我国50~70年代,土地荒漠化速度为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从70~80年代,其速度已为每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目前则扩展至每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目前,我国约有6000万亩农田处在荒漠化威胁之中。虽然有些局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遏制或改善,从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荒漠化仍在加速扩展和蔓延。若将其与沙漠和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中国在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计划中,预计将投入1750亿美元来处理工业污染。因为报告中有大量未能考虑的因素,也许到时候要花的钱会更多。近年来,许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不少国家将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国情制定并实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体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球荒漠化现象依然很严重,荒漠化治理还需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而其中35%为儿童。在美国儿童中,65%不同程度地患有哮喘病。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5%。2006年8月29日农民日报报道,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超额死亡(比历年平均死亡人数多出的死亡人数)人数达11万人,超额门诊、急诊病人达65万人,有相当比重是农民,这导致健康危害的经济损失高达107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80%的疾病是由于饮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剧的;50%的儿童死亡是由于饮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剧的;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每年因水污染引发的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人数超过500万。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癌症、氟中毒、腹泻、铅中毒、砷中毒、镉中毒、汞中毒等。 大概就能找到这些资料了。
㈣ 中国还有多少亩沙漠
中国的沙漠(deserts in China) 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在内的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沙质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在沙质荒漠及沙地面积中,流动沙丘占62.4%,半固定、固定沙丘占33.6%,风蚀地占4%。在戈壁中,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戈壁占戈壁总面积的32%,余为以洪积及洪积冲积作用为主的戈壁。
分布大部深居中国内陆。在乌鞘岭、贺兰山以西,沙漠戈壁分布较为集中,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90% 。除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外,绝大部分以流动沙丘为主,占该地区沙漠面积的75%。该线以东,沙漠戈壁分布零散,面积较小,而且都系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呈现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相互交错分布。
气候与水文中国沙漠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区年降水量可达250~500毫米,内蒙古中部及宁夏一带沙区在150~250毫米,阿拉善地区及新疆的沙区均在150毫米以下,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中部更不及25毫米。沙漠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一般为2500~3 000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20~130天,10℃以上活动积温,除内蒙古东部一些沙区外一般多在3000~5000℃。气温变化很大,年均温差为30~50℃,日较差变化更为显着。风沙频繁是沙区的显着特点,风季风速可达5~6级,风沙日数也在20~100天左右,个别地区可占全年的1/3。除若干过境河流和以高山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注入,几无由当地地表径流所形成毛乌素沙地南部的统万城遗址的河流。多属内流区水系。
物质组成与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一些山地的隆起成为季风的严重障碍,形成干燥少雨的中国西北干旱区。一些山间盆地中大量疏松的不同成因类型的沙质沉积物,又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风力吹扬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沙漠。
人为因素在一些沙漠边缘和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沙地形成过程中也有显着的影响,在历史上沙区存在过若干着名的古城(如喀拉屯、精绝、楼兰、黑城、居延、统万等),反映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沙漠的变化。特别在草原地带的强度土地利用(过度农垦放牧及樵柴等)破坏了植被,导致下伏沙质沉积物被风力吹扬搬运堆积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在鄂尔多斯、科尔沁等草原都不乏其例。在干旱荒漠地带的一些大沙漠边缘或深入到沙漠中的河流下游流沙景观的形成,往往与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绿洲的废弃有关。此外与绿洲边缘植被破坏所造成流沙再起及大沙漠中沙丘前移有关。
沙丘是沙漠地表最基本的形态,它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沙质地表相互作用,并受地面起伏、沙源物质供应情况和水分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的产物。这些因素因地而异,形成各种沙丘形态(见表),及各种复杂沙丘形态
几种沙丘形态的形成
的复合体。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广泛分布具有层层叠置次一级新月形沙丘、沙丘链的复合型沙丘链等。
类型根据沙丘移动速度,中国沙漠地区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①慢速类型。年前移值不到5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乌兰布和沙漠的南部等。②中速类型。年前移值在5~10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东南边缘,毛乌素沙地的东南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等。③快速类型。年前移值在10米/年以上,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绿洲边缘、河西走廊的绿洲边缘等。
除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北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的沙丘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外,其他各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沙丘都是由西北趋向东南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特征与分布中国不同自然地带的沙漠特征各异:
①东北地区西部与内蒙古东部的沙地。包括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及松嫩地区的零星沙丘等。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甚可达500余毫米;植物生长良好,除草本灌木外,还有乔木生长(如樟子松、榆、桦等),绝大部分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仅作小面积的斑点状分布,其形成绝大部分是由于脆弱的半干旱生态系统受到过度放牧、农垦及樵柴等人为活动、破坏植被所造成。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封育和植物固沙措施,能在3~5年时间内使片状分布的流沙逐步得到治理。
②鄂尔多斯沙地。分布在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包括库布齐及毛乌素两沙地,宁夏河东沙地也在本区范围内。区内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错分布。其间分布有不少下湿滩地、河谷和柳湾林地。历史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流沙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治理应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牧业和采取丘间营造片林、丘表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措施(鄂尔多斯高原)。
③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北,中、蒙国境线以南,新疆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自然景观呈现裸露流沙沙丘与戈壁低山相间分布的特征,但仍有局部差异。弱水以西以戈壁及剥蚀山地残丘为主;弱水与雅布赖山之间为巴丹吉林沙漠。沙丘高大,一般200~300米,是中国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东南部还有不少湖盆分布其间。雅布赖山与石羊河下游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为腾格里沙漠,呈现流动沙丘与湖盆相间分布的特色。狼山与黄河之间为乌兰布和沙漠。河西走廊的沙漠大部分为零星分布在一些绿洲附近的沙丘(阿拉善高原)。
④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位于青海西北,是中国沙丘分布地势最高的地区,一般在海拔2000~2400米。沙丘分布较为零散,并与戈壁、盐湖、盐土平原相交错。主要的风成地貌系风蚀地,为风蚀凹地与风蚀土丘所组成,占风成地貌面积的67%。
⑤新疆东部的沙漠与戈壁。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雨量10~30毫米,以剥蚀残丘、低山、戈壁与风蚀地沙丘、盐土平原相互交错分布为景观特色。
⑥准噶尔盆地的沙漠。除盆地中央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外,还有一些沙漠零星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下游及艾比湖以西一带。沙漠边缘为洪积、冲积戈壁,西北部则以剥蚀戈壁为主。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则以主要生长梭梭的固定、半固定沙垄为主(准噶尔盆地)。
⑦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中国沙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中国沙漠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自然景观在盆地内呈显着的环状分布特征,盆地中心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约占沙漠面积的85%,多系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一般高100~150米,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占流沙面积的50%。固定、半固定的灌丛沙堆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区。沙漠内部河流沿岸及沙漠边缘洪积冲积扇前缘还分布有以胡杨、柽柳为主的天然植被带,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绿洲(塔里木盆地)。
㈤ 求近百年全中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的数据
我国约有一半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受少雨多风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影响,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呈不断扩展态势。20世纪50 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平均每年增加沙漠化土地1500平方公里;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目前,最严重的沙漠化发生在东起吉林省白城、西至宁夏盐池的农牧交错地区,东西长5500公里。该区域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有65%的土地已沦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9655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扩大1965平方公里。着名的鄂尔多斯草原,由于长期掠夺性经营和粗放耕作,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致使沙化面积由50年代初的1000万亩扩展到80年代初的6000万亩,占该草原面积的50%以上。
㈥ 中国沙漠面积是多少
截至2022年3月,中国沙漠面积是262万平方公里。
中国沙漠是指中国陆地上分布的沙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面积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
沙漠保护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沙漠
㈦ 请问谁知道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的沙漠占中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2005年8月12日至21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宋照肃副主任委员带队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就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看到,近年来在国家生态保护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力度,全区上下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和保护,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区实际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路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北疆,横跨东北、西北、华北,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3%,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从1998年到2004年,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八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了自治区90%以上的旗县,累计投资了145.9亿元,共完成了退耕还林3504万亩,退牧还草14958万亩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3247.7万亩的任务,营造了2424万亩公益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20万亩,建设与保护了572万亩的草原,治理荒漠化面积570万亩。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13.8%提高到目前的17.57%。荒漠化面积与1999年相比减少2409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32万亩,并且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明显降低,流动沙化面积减少。全区生态状况已进入“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的保护,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战略。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先后下发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严禁乱开滥垦的通知》、《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沙区、山区生态建设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还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列入各盟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目标,建立了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目标、责任得到落实。
2.强化法制建设,提高制度保障
近年来,自治区制定了部分生态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自治区人大先后出台了实施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等具体办法或管理条例,并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林木种苗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目前,还正在就生态保护方面进行专项立法,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还在多部地方性法规中对生态保护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以及管理办法,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为实现依法保护生态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3.以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1998年以来,全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不仅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态,还为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发展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工程,从2000年开始,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建设了10方亩樟子松林和10万亩草场,使原来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逐渐转变为优质草场和成片的樟子松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着。鄂尔多斯市通过生态
工程建设,使畜牧业由原始的粗放式游牧发展到舍饲’圈养,由超载过牧发展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多赢之路。
4.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推动,全面提高生态建设质量
近年来,自治区把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全区先后建立了43个生态示范区,其中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在抓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自治区将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原则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利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生态经济型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更为稳固,生态建设的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经验和启示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既得益,于国家的有利政策,又与自治区坚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是分不开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1、坚持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产生影响。针对这一实际,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重视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并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如华能伊敏煤电公司。该公司通过煤电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将煤矿开采产生的疏干水作为电厂的循环补给水,经处理达标后再用于灌溉草原。原煤生产后经封闭的皮带走廊输送到电厂,以电力方式输送到用户,既清洁又减少煤炭运输环节的成本。燃煤发电后产生的部分灰渣回填矿坑,并覆盖腐殖土以恢复植被,在煤矿区形成了“边开采、边回填、边恢复”的良性循环。水、煤、灰的循环使用不仅有效利用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大大减轻了对生态的破坏,将生产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通过对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该公司的成功做法为探索在资源开发条件下有效保护生态起到了示范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2.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以抓三个区的建设为重要措施,不断推动全区生态保护工作。一是抓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区建立了18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自治区级56个,总面积达到了1561.87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13.19%,形成了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保护网络体系。二是抓生态示范区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支撑,积极引导、规范各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呼伦贝尔市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份指导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纲要、方案和规范性文件,并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水平和成效。三是抓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黑河下游和阴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已被列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自治区还组织8个盟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这两个重要生态功能
保护区的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分重视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还是重要的生态防线。内蒙古草原面积有13.2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74%,在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区草原建设总规模从“九五”期间每年的3000万亩左右发展到2004年的8749.9万亩。草原围栏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围栏建设规模是1795.5万亩,2002年则达到了5523.8万亩,到2005年,全区的草原围栏总面积将发展到2.5亿亩,占草原承包到户面积的30%。配套草库伦的建设也加大了力度,全区已发展到4万多处,灌溉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成为了人工饲草料的重要来源。通过草场建设,解决了“草场有界,放牧无界”的草场混放混用问题,增加了饲草料的来源和产量,为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恢复草原植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创造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局面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局面。2004年,全区有98个旗县(全区共有101个旗县)共3250多万人次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鄂尔多斯市通过采取“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等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个体参与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亿利、伊泰、东达等50多家企业投资3亿多元参与生态建设,建设规模达到258万亩。造林大户承包治理沙漠面积达到210万亩,个体造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全市生态建设呈现出治理主体由集体、国家为主向社会各界多元化转变,由简单行政命令为主向政策引导和机制激励转变。库布其沙漠是内蒙古四大沙漠之一。从1989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国内外众多志愿者来到位于库布其沙漠北缘的恩格贝,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沙漠、种树种草、引洪造田等群众性生态建设,经过15年的努力,已将16万亩沙漠改造为绿地,把恩格贝建设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4.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构建绿色和谐城市
城市生态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包头市政府把城市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大幅提高,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在城市建设中,包头市把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作为目标,以高起点、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为原则,强化法制建设,依靠群众的监督力量,严格制止违法占用绿地行为,多方筹资加大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投入。近年来,包头市大力实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等工程,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新建30多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绿化休闲广场,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市通过对市区周边的成吉思汗生态园的建设和南海湿地的保护,不仅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2002年,包头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03年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包头市的城市生态建设为我国北方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有关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防线,生态建设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
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生态的保护和改善,责任十分重大。由于内蒙古处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其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决定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内蒙古自治区要始终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继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依法加大保护力度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各个资源法中,如水法、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等,生态保护缺乏统一的立法。据了解,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正在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不仅对实现自治区生态保护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全国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快该法的立法进程,使这部地方性法规尽早出台实施。同时,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因此,还要重视通过地方立法加强对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尤其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力度,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
2.不断推动生态自治区的建设,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实践证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对有效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复杂多样,既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又有生态脆弱区的实际,要更加注重搞好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通过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生态自治区的建设。因此,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建设的战略性地位,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区生态状况稳定,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全面好转的目标。
3.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并举
内蒙古有着独特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要科学合理利用好生态资源,这不仅可以增加资源总量,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畜牧业大区,草原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自治区牧区畜牧业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突出抓好草原生态的建设和保护显得十分重要。保护和建设好草原,不仅关系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建议自治区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继续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通过禁牧、休牧、轮牧与舍饲圈养相结合等措施,实现生态建设与保护相统一,实现生态建设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相促进的根本目的。
4.坚持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大,能否坚持积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对于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能否坚持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子对全区生态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对现有资源要有度、有序地开发利用,既不使资源闲置,又不能过度消耗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一定要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走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5.进一步完善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地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敏感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承担了重要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而这些地区的许多地方经济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都很艰巨。因此,为加强对内蒙古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这些特殊区域进行生态补偿。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已经在全国正式实施。建议参照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逐步将内蒙古天然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到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重要生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调研中,地方同志反映,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等重点工程对改善内蒙古生态,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内蒙古地
区的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保持当前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并针对工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解决。比如,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安排规模还不够;对生态移民补助过低,难以实际现“迁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对已建生态林缺少管护费用,防病虫害、防火措施不够等。
㈧ 介绍一下中国土地沙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我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沙漠化势头。
我国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风蚀面积79万平方公里,中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强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极强度风蚀面积27万平方公里,剧烈风蚀面积3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戈壁等区域。与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比较,我国土地风蚀面积呈加剧趋势,其中强度以上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32个百分点。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
据与会专家分析,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大风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从1959年到1983年的24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上升了15.6%,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二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大风一场沙”的沙化草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沙化和开垦破坏减少1亿多亩,产草量下降了30%~50%。三是滥采乱挖,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与会专家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风沙区生态建设尽管局部地区治理取得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展。
㈨ 中国沙漠化面积在逐年减少吗
是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8平方公里,到2019年止年均减少114平方公里。
从当年“风沙逼近北京城”,到绿色屏障不断加固,防沙治沙取得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沙化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到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净减少,第五次监测期内年均减少达1980平方公里。
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全区治沙造林0.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最新的12.63%。形成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节水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治沙技术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
在内蒙古,通过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多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2004年至今已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0.67万平方公里,草原建设2.67万平方公里。
在陕西,沙化面积较2009年减少593平方公里,平均植被覆盖率达60%,较2009年提高22%,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9)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沙漠五百万亩扩展阅读:
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的生态建设工程:
1、是“三北”防护林、长江珠江流域及沿海防护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2、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已经搞了十几年,退耕还林从90年代末期一直到2007年停下来,去年第二轮退耕还林又开始了。
3、是义务植树,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所以这块的成就确实是非常之大,特别是人工林,我国的人工林面积现在近10亿亩,占世界50以上。
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涉及到林业部门的主要是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即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通俗讲就是植树造林,就是生态工程建设。我们每年的造林任务稳定在9000万亩。造林包括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育林三种形式,依靠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来恢复生态。每年造林稳定在9000万亩,到现在全国森林面积是31亿亩,森林覆盖率是21.63%,森林蓄积量是151亿立方米。
㈩ 中国沙漠有多少亩
中国的主要沙漠有——
▪ 塔克拉玛干沙漠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巴丹吉林沙漠
▪ 腾格里沙漠
▪ 毛乌素沙漠
▪ 库姆塔格沙漠
▪ 柴达木盆地沙漠
▪ 库布其沙漠
▪ 乌兰布和沙漠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
中国也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