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的书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的书

发布时间:2022-06-11 17:59:20

‘壹’ 我国哪些书籍及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影响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文明的进程是我们中华民族驱动的。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有着许多优秀的书籍或文学作品,都对世界产生过甚至正在产生影响。

第四层就是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科技类书籍。宋慈的《洗冤录》、刘徽的《九章算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堉的《乐律全书》等,他们对外的传播直接导致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就是到现在都有现实意义。

第五层应该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或类书着作。二十四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都是优秀之作。

如果就目前来说,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应该是莫言与阎连科。尽管莫言已经拿过诺贝尔奖了,但是阎连科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次是金庸先生,他在全世界都拥有众多读者。

‘贰’ 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世界

一、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二、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流血僧,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

三、交通方面: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四、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五、对外交往:维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叁’ 《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极大而篇幅却最短的书。关于它的作者甚至这本书的版本,一直有争论,而且上篇(道篇)与下篇(德篇),可能在较早的版本中是颠倒过来的。不过,作为一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了避免“道德经”一词的倾向性,不妨称其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论语》、《孙子》、《老子》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然,维持专制统治主要靠儒家的学说与《孙子》的技术,但是道家加上中国佛教则是维持基座稳定的第三个支架。从《老子》到《庄子》到道家到道教,对于“实务”影响很小,因此,我们把《老子》放在靠后的位置上。(胡作玄)

‘肆’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你的问题太广了
这个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着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着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国文明起源于东亚大陆的大两河流域,这是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文明场、文明群,主要是连续式的,比较多地注意保存历史传统中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比如在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

‘陆’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朝代之中都会有比较出名的传统文化和对后人影响较深的一些发明,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每个时期对世界都是有着独特的作用,经过钓史公在网上进行的查阅,也是了解到了我国每个历史时期在世界上起到的影响和作用,那么接下来就由钓史公来为大家说一下我国的哪些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作用。

中国的书法、水墨画、诗歌,在世界的艺术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中国的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大名着等都被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影响着世界文坛,丝绸之路更是连接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柒’ 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是怎样的

中华文化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的影响:

1、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2、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对周边国家造成深重影响。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7)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的书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特点

1、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而长江由于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出海口通畅,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3、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

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捌’ 影响世界的十大书籍有哪些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着作本书之

1] 《圣经》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

[2]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经典。从对世俗的征服来看,它表现的威力比任何神迹都大。

[3]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 达尔文《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看来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在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找到关系。

[5]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是最一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各种迷信和预言的来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绩在于理性地把梦作为一种对象来研究,并得出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弗洛伊德指出,人并不是自己行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

[6]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着作有这么多人阅读、学习和研究,正是《几何原本》把数学变成脱离实际的纯粹数学,并且对于近代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 亚当·斯密《国富论》
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体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斯密发现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

[8]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两个世纪以来,马尔萨斯可以说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即便他的每一句话、每个数据都是错的,其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9] 卡逊《寂静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样,《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提出严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后,“环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热门词条之一。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着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

[11] 《论语》

代表中国文化的首屈一指的着作。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不能平等,这也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许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国文化却在变化中存续下来,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论语》的功劳。

[12] 孙武《孙子兵法》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着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孙子兵法》提供的“计谋”形成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来斗争哲学的主导技术,但单纯技术观点并不能带来胜利,许多情况下还遭到失败

‘玖’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光芒福照亚洲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系统的甲骨文字;
公元前500年中国已经有了方块汉字的雏形---青川木椟文字(四川博物馆);同时期发明了指南针;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高级造纸术和高质量的纸张;
公元5世纪,中国人已经懂得炼钢技术,1400年后(1864年),西方的西门子在某种技术程度上才懂得这种炼钢技术。
随着中国唐朝(公元618-906年)的鼎盛,中国真正成为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的周边国家朝鲜、越南以及日本,都自然地被融合为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大中华文化圈。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中国宋代(1078年)就已经生产出11.4万吨的生铁,直到13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稍有规模的铸铁生产,落后中国近两千年。而英国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时,才达到这样的生产能力。
中国发明火药后,还发明了爆竹、烟花、火药包、火弹,还有地雷、水雷、火箭、炮弹和火炮等。公元1250年中国第一架真正的火药炮投入使用。炮弹里充填着石子和铁丸,当然是由“震天雷”发出,在落地爆炸时散射出置人于死地的碎铁片。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欧洲直至1327年才出现火炮的设计图。从火药包、火铳到火药炮,中国开创了世界热兵器时代。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去侵略其他国家。
到15世纪,中国人已经把稻子成熟的时间大大减少;到19世纪初叶,这个时间又再次缩短。中国在12世纪时的水平,欧洲人在20世纪才达到。
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欧洲。欧洲农作物的收成与种子的比例还保持在4:1时,中国早已经达到了10:1。欧洲人在十七八世纪学习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后,欧洲农业才发生了飞跃。
从公元1000年~1433年,在这近500年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王国。郑和七下西洋威名四海。郑和率领庞大的317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支舰队中,有62艘九桅杆的“宝船”,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木船。其中船身最长的是135米,最宽的是55米;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航船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舰队回归途中,郑和歼灭了一支占据着马六甲海峡的强大海盗舰队,至少消灭了五千余名海盗。1417年~1430年,郑和直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的港口城市、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索马里、1430年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郑和七下西洋,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国威和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弱小国家实行怀柔政策,而不是侵略和掠夺,更加不是殖民统治。中国人既不奴役他们,也不驱逐和灭绝他们。实行合作者善待之,捣乱者撤换之的和平共处政策。对此许多外国统治者都臣服于中国,与中国友好往来,乐此不疲,因为他们不仅可获得对中国贸易的特许,而且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对付其本国暴乱方面获得中国某种保护,从而巩固了自己管辖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中国的文字、文化,传到亚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的文化发展。在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就传到日本和朝鲜等国家,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的印刷。以后又传到印度、越南和阿拉伯一带。13世纪后期,雕版印刷术传到当时的波斯帝国,并被波斯统治者用来印刷该国的纸币。
整个中世纪(公元800年~1500年)的亚洲,在中华光芒福照之下,和谐宁静地生活着。
2000年来,无论中国政治如何变迁,所有民族都会被融入大中华文化之中,中华光芒永远照耀着世界。
2中华光芒福照欧洲
2.1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科技发展
欧洲人认为,欧洲的中世纪(公元800年~1500年)是欧洲最黑暗的教会独裁专制时期,科学和言论没有应有的自由。
西方历史上小城邦政权林立,混战不已,不存在国家形态和有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还存在严重的排斥异端思想文化的惯例,西方历史上的政教合一政权,不仅要烧死异教徒,还要同时毁灭异教的着作文字,这种从毁灭异端肉体到异端思想文化的事情,一直贯穿于西方的整个历史,其惨烈程度,使“焚书坑儒”着称的秦始皇望尘莫及。因此,此前西方的文化着作难以留存。更不用说如何保存羊皮纸(书)了。
公元8世纪之后,欧洲才出现民族国家。1582年才有统一的历法。但是,奇怪的是,此前西方的历史事件的年份却又十分准确的。
中世纪,中国的指南针和黑色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生产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相继传入欧洲。
欧洲人在学习融合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以及中国印度古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并且运用和发展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科技发展,使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
欧洲人运用和发展了黑色火药,制造了威力无比的洋枪洋炮(借此侵略掠夺奴役其他国家);
科学家惠更斯最初尝试利用火药的爆炸力作为动力机的原动力,这个原理后来被其他人用于蒸汽机,结果成功了;
1300年,欧洲人仍然不会造纸,只能够使用树皮和羊皮书写。与此同时,欧洲的文字才开始逐步完善。但是,据说,此前的欧洲学者已经用羊皮写出了不少几万字、10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和百万字的巨着,这要几个房子才能装下一本书,却又拿不出实物。可见,欧洲人放卫星比1958能还早。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一书中指出:“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到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法国学者蒙塔尼在《数学史》中说:“实际上十五世纪以前凡是西欧人所着的数学书籍,主要是抄袭阿拉伯人的,至多是在阿拉伯人成就的基础上略加发挥而已。”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来自中国、印度的发明创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给欧洲带来了重大变革,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一文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中国的造纸术也是公元1150年才传到西班牙,1276年传到意大利,1350年传到法国,1390年传到德国,1494年传到英国,1576年传到莫斯科,1690年传到北美。西方出现雕版印刷则是在1450年以后。西方首次出版纸张书籍,是在1472年以后,1499年才在西方出现了专职纸张印刷所,西方的活字印刷则更晚了。
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在欧洲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迅速提高了欧洲的科学文化水平;
有人认为,欧洲的印刷术是自己独立发展的。问题是,欧洲连纸张都没有,也就没有研究活字印刷术的物质基础和可能;
指南针和洋枪洋炮令欧洲人的胆子越来越大,海洋探险越来越远,尽管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海远航事业于1435年就彻底停止了。
欧洲的远洋事业终于超越了中国。
1492年开始到16世纪初,欧洲人先后到达美洲大陆、非洲和亚洲。
随后,欧洲教会大量传教士进入亚洲、中国。16世纪下半叶,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使欧洲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新航线的开辟,使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大量输入欧洲,成为欧洲的高级消费品,引起欧洲上流社会及至民众的关注、赞赏和爱好。
欧洲人不惜为此去美洲开发金矿,花费大量金银货币与中国换取瓷器、茶叶、丝绸,甚至造成贸易逆差也在所不惜。

2.2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促进欧洲发展
毕竟,欧洲是一个崇尚自由,善于学习、设计和善于收获的民族。16世纪,马可·波罗有关中国奇迹的报道传遍欧洲。发自中国的信函、文章,都是以科学文体撰写的地理人文知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作为欧洲之外的新鲜事物,通过传教士进入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宣扬人生下来便有原罪,要在教会的控制下,通过禁欲和修炼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堂,否则要下地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被极端的教义所控制,失去了理性和自由。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主张摆脱宗教思想枷锁,摆脱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来作为推翻教会专制文化的依据和舆论,承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利益,否定上帝赐予之说;人们有权享受物质乐趣是合理自然的,不应该受到禁欲主义的道德谴责。
为此,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教会专制文化的运动,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和社会秩序。
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罗马和希腊的古典文化”为旗帜开始思想文化改革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到了17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对中国商品的消费成为时尚,形成遍及欧洲的“中国热”。“中国热”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魁奈等,非常崇拜中国文化,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博爱观等视为他们建立理想秩序的重要思想来源。
霍尔巴赫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伏尔泰则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甚至感慨,在欧洲各国还是森林中的野人的时候,中国人已经能够用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他深以不能生活在中国那样的国度为憾。
魁奈十分尊崇孔子,所以他当时被欧洲人尊称为“欧洲的孔子”。他曾经撰写《孔子简史》,对孔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在将孔子与古希腊圣贤比较时,明显褒扬前者而贬抑后者,说孔子的《论语》远远胜过古希腊圣贤的哲学。
1769年,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该书的第八章标题为《中国的法律同作为繁荣政府的基础的自然法则相比较》。显然,魁奈将中国视为一个实行自然法则(规律)的理想国度,通过对中国的制度实践的考察,阐述了自由经济思想。
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至少是魁奈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儒家哲学中的重农思想,显然对法国学者魁奈重农观念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这一认识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创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预测性;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大量引用中国资料和文献,杜尔哥最重要的经济学着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在经济学说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马克思评价为“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最高峰”,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它已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杜尔阁的理论骨架,即使不谈它比《国富论》在时间上领先,也显然比《国富论》的理论骨架更胜一筹。”而杜尔哥此书的写作,与中国旅欧学者和中国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他所掌握的中国经济知识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或者是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得到解释,或者是受中国的情况的启发而予以发挥,或者是直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杜尔哥向中国旅欧学者提出了52个经济问题,这就是杜尔哥的《中国问题集》,可以作为一个证据。18世纪50~70年代,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上的。
在新兴的欧洲,中国被表述为,所实施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政治制度是与欧洲完全相反的原则,是欧洲应该学习的。
1699年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首次真正的提出: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高度文明的国家:“有谁可以想象到,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一个民族,他们拥有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高于我们的文明生活.....”
莱布尼茨把欧洲与中国作了对比:在生存的实际能力方面中国与欧洲相当;在科学思维、逻辑、数学以及自然科学、军事技术方面,中国不如欧洲;但是造成此情的原因“与其说是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不如说是意识形态所致,因为他们藐视所有与武力侵犯人身或者相互厮杀有关的事情、东西,同时也因为他们厌恶战争,在此有些类似耶酥,出于高尚精神,而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出自于恐惧。”
他认为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应该让中国人到欧洲来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他认识到:中国人在向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学习欧洲先进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从而能够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而欧洲人就应该加快学习中国人那些理性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自然神学。如果欧洲只是向中国人传播认知,而不向中国人学习的话,那么欧洲人很快地就会被中国人抛在后面。欧洲必须向中国学习。
在欧洲启蒙运动家的眼里,欧洲广泛存在的贵族世袭制是应该废除的。世袭阶层在欧洲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中国,那些领导国家的官员是社会知识精英,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这些官员并不是世袭制的,而是代代更新的。即使是高官去世,其子也不能继承父亲的官职。要想获得官职,必须通过科举考试。
在伏尔泰和他的启蒙战友们的眼中,柏拉图的国家学说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实现。伏尔泰兴奋不已:“人类思想领域内没有什么政府能够比中国现在的更好了,在中国政府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官吏决定,而官吏全是男性,他们的能力是通过多次严格考试得到了证明的。”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鼓吹信仰、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和天赋人权,主张政治改良和“开明君主制”
欧洲重农学派的奠基人弗兰策斯·魁奈在他1767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国家体制的文章中进一步证明:中国国体与政体的持续、稳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自然秩序的基础上。中国的政府机构设置适合于那种处在繁荣发达状况下的政府的生存原则,还可以作为所有政体借鉴的模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政体,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欧洲启蒙哲学家们对中国的崇拜,引发了一个文化知识界以及上流社会对中国的崇拜热。教会关于中国的书籍以及大量的旅游报道越传越广,在受过教育的群体中,人人都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在欧洲,知识界对中国的兴趣,从来没有像17、18世纪那样的浓厚。带有中国风光的工艺美术品在这个世纪的30年代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所引起的这种震动。百余年间,中国一直作为现代文明的巨人笼罩着欧洲。直至19世纪初。
“中国热”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欧洲终于推翻了长达500年的黑暗的教会专制统治。
中华光芒福照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000年来,无论中国政治如何变迁,所有民族都会被融入大中华文化之中,大中华和平理性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世界。

‘拾’ 中国文化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如何把经济力量、政治力量转化为文化力量,如何把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影响、政治影响转化为文化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这会对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起到助推作用。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时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这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改造和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要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时间一长,甚至会出现“人心的危机”。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只有文明素质提高了,中国人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中国文化输出和影响世界的前提。一个不能得到世界认可和尊重的民族,大谈打造文化强国和影响世界,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这就为我们培育国人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可以在充分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时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提高国人的文明素质,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具体到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上,应多创作些闪现着理想火花的文化精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 要使中国文化获得认同 一个文化强国,其文化一定会对其他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最强的,文化实力也是最强的。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人才,它的电影、饮料、快餐遍布全世界。二次大战着名的诺曼底登陆,部队喝的就是可口可乐,这就是软实力。比较起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还有许多误解。甚至有些西方人还在拼命吹捧某些表现中国人愚昧、变态、血腥、乱伦的电影和美术作品,认为那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使国际社会了解真正的中国,了解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才是真正的中国。孔子说过“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应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观摩学习。唐朝时期的长安就是一个典范。这也应是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国时追求的一个目标。 现在,我们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运用多种手段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比如,在国外举办文化节,进行演出和街头宣传。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影响力不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追求让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同时,还应注意我们传播的中华文化要更有内蕴、更有深度,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能充分散发出来。 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提升 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品我们就没有影响世界的有力抓手。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事实证明,那种认为只要大投资、大制作就能做出影响世界的大片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应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的人性的功能。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出口还非常薄弱,因此,要大力实施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当代艺术的经典化——扎根和提升、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融入当代趣味等途径,使我们的文化产品体现一种文化精神,能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的时代就是一个创意的时代,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意? 在这个问题上,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给了我们极其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艺术和高科技的嫁接,乃是创意的灵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在创意时代应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仅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指导原则,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要推动传统文化精神的复兴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智慧对世界产生过极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的贡献。“四大发明”姑且不提,我举两个有趣的小例子。一个是郁金香花。大家都知道产地是荷兰,实际上郁金香是一种中国花,十五世纪末移植到伊斯坦布尔,荷兰人在那里发现并移植到自己国

阅读全文

与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的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的改革开放改什么 浏览:596
越南护照需要什么证明 浏览:914
印尼金锹都有什么颜色 浏览:296
越南奔驰车要多少钱 浏览:32
中国最美的海花岛在哪里 浏览:928
印尼indosat怎么查话费 浏览:98
越南语柴油怎么说 浏览:522
英国投资总额多少钱 浏览:854
印度女人怎么炖鱼 浏览:248
越南的小说平台有哪些 浏览:51
印度产的牛肉是什么 浏览:819
伊朗为什么高核武器 浏览:536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浏览:222
英国的鸡怎么画 浏览:506
遨游中国中如何休息 浏览:800
英国留学公章怎么写 浏览:381
为什么印度电影比较好 浏览:241
印度大选花费多少 浏览:24
印尼雅加达亚运会为什么举重 浏览:782
印度银行有多少家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