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比较看待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科学家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杨振宁: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杨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信息: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着,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着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㈡ 潘建伟:科研如武侠 最爱郭靖脚踏实地
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过它的一名中国学生:“你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这名中国学生的确没有辜负导师的期许,他和同事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伦琴发现X射线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现一起,被《自然》杂志评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数年后,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建立起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首次”。
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从事量子信息研究的十余载,潘建伟和同事们的成果先后十一次入选美国或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领域年度重大突破,并以“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头顶着众多耀眼的光环,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潘神”在扮演着名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一个父亲。作为“严师”的潘建伟如何培养学生?作为“慈父”的他优势怎样教育孩子的?在潘建伟看来,科研人应当具备有怎样的素质在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㈢ 为什么科学家对于科研事业有着近乎执着的专注
自建国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可以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而这些成果都是离不开背后的科学家们的努力的。想必中科院士是国内每个科研人员都所向往的荣誉,这不光是对科研人员自身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
除分子束外延设备以外,量子级联激光器也是整整落后于美国20多年,李爱珍也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带领着团队成功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当时在美国方面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他们认为这是国际极少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工作。
李爱珍不仅是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她还曾是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委员会的委员。这项会议一直都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举办的,中国从来不在举办地的名单之内。这个会议可想而知是代表着举办地国家的国际认可度和研究水平的。在她的努力之下
㈣ 看了《功勋》,你对新中国第一代科研工作者有哪些新认识
看完《功勋》,对于新中国第一代科研工作者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先辈们不仅仅是艰苦条件下研发出了各种国家重器,他们的家庭也为此舍弃了很多。
作为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他们本可以依靠自己才华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为了新中国的稳定,不再陷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隐姓埋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终其一生为国家奉献了自己。
通过《功勋》我们不仅仅见证了科研先辈的伟大,也见证了他们背后默默无私奉献的家人们,可以说《功勋》称得上一部完美的爱情片,我们见证了革命先辈的神仙爱情,他们的背后的家人对科研先辈的所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可他们却选择了坚信,并且长时间默默支持。
所以新中国第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伟绩离不开科研先辈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们。
㈤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鲜为人知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国家肯定会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可是大众一般都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他们科学界内部的人才会知道,我们国家最近有哪些新出的科学家,或者是在世界上都享有声誉的科学家。其实这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大众对科技这方面的关注度太少,因为现在一般大家都不会对与自己没有什么利益相关的事情,表示出过度的关注或者是关心,他们只会关注和自己利益相关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科学家,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是会集中安排在一个非常大的实验室里面,这个实验室里面可能有超市有住宅区,反正所有的生活工作都可以在一个地方就完成。所以他们很少会到这个实验室的外部游走,很少会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永远都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实验室里面,所以这也是我们平常为什么很少会了解到科学家新闻的原因。
㈥ 86岁老科学家凌晨4点开始工作,比起明星,民众是否对科研人员不够关注
的确,大众媒体过度偏向娱乐,社会需要重塑“名人评估系统”。承认和尊重传播法则并不意味着当媒体选择报道的主题时,他们应该完全着眼于公共利益。对于科学家的报道要比对娱乐明星的报道要多,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对“当权者”不满意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任意使用贬义词“女演员”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大众媒体过度偏向娱乐。
大众和媒体追逐名人和娱乐八卦,因为人爱观看这些东西,并在下班和学习后自娱自乐。甚至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听到名人的负面消息时,他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不可否认,与科学家的巨大贡献相比,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注太少了。一些舆论反映,如果“风云四号”没有赶上微信的“热点”,我们可能就不知道它的分量,更不用说其背后的研究人员15年的沉默坚持了。
㈦ 为什么科研人员、科学家,在地位和财富上没有站在顶端
在我这样一个普通的网民眼里,眼中耳中充斥的都是娱乐圈的明星,还有那些一呼百应的企业家大佬,看着他们光鲜亮丽的地站在舞台中央,受众人追捧。这些就是在地位上和财富上进排行榜的人,是眼球聚集的重要人物。
自己太平庸,那么科学家们总是聪明的吧,那些从小成绩优异的天才们,如今赚的钱还不如那些光有漂亮脸蛋的差生们,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我觉得人生路有千万条,那些人自有其它方面的才能,现在有地方可以让他们也可以散发光芒,并不全是坏事。
命运,际遇,有时候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
作为普通人,对于科学员始终保有尊敬,对于其它的人保持一份欣赏,自己保有一颗平常心,生活始终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㈧ 在当今社会,科学家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吗发达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待遇如何中国对科研人员的待遇又如何
是不是亿万富翁就不知道了,但是衣食无忧是肯定,各国对待科研人员的待遇上应该都是很不错的,国内和国外的差别可能就是在国力上面的差别了,富有条件好的国家待遇相对来说肯定要高些.
还有啊,人家为啥能成科学家而不是亿万富翁是因为要成为科学家,你要在某个领域里面不断耕耘才能有所成就,亿万富翁那是人家经商得来的,从更本上来说两个从事的职业是不一样的,试想科学家整天忙着做研究哪有时间在外面谈生意啊.
你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中的亿万富翁?这两个角色都算是社会的顶尖的精英,所以你不管选哪个你都成了精英,你得有让自己更加优秀的这样很基本的想法才行
㈨ 委员直言:科学家不能缺位科普,科普的意义是什么
科普工作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家无疑应该是科学普及的主力军。但有一个问题:科学对科学家有什么好处?除了强调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外,我们还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这个问题。科普工作历来被认为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因为 "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是创新和发展的两翼"。只有科普工作做好了,才能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科普对科研人员的好处很少有人研究,有些讨论甚至是模棱两可的。
另一个例子是,每个国家的研究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公共资金。因此,只有让纳税人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在社会发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人们才能更加支持科学研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命题。首要因素之一就是要让潜在的转化者知道科研人员在做什么。所以,这个过程不能离开科普。当然,我们不应狭隘地理解 "科普 "的含义,简单地向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就等于科普--向企业、投资者等介绍新知识、新成果,也是科普的含义。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存在着从事科普工作的 "四不 "尴尬:不想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善于做科普、不敢做科普。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努力。但笔者认为,要使科普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必须从根本上使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普对自己的重要价值。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㈩ 如何看待在中国科学家的待遇都远远不及明星
首先强调两点:
科学家: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等所有科学方面的研究者
待遇:指金钱物质收获、名声或关注度等等各方面
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科学家,他们甚至花了一辈子心血在为人类的进步做突破、研究,并且贡献巨大。而明星很多是靠天赋、各种暗地里见不得人的潜规则(不全是,也有有真正实力的)……,虽然他们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乐趣,但付出和贡献都远远低于科学家,为什么他们待遇相差如此巨大,我觉得很不公平。
并且国家为什么不重视这个问题?如果国家重视这个问题,我想中国的科学技术肯定会更大幅度的进步!
我不是科研人员,我只是科学爱好者、追求者,原谅我一个科学追求者的呐喊!
以下文章摘自网络:
年终岁末,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盘点一年辛苦劳动的收入,自然收入最高的当数灰色收入多的官员首当其冲,但人家因为收入是见不得光的,因此还是合法收入最多的娱乐界明星们以及企业大亨们甚至作家的财富榜便热闹的登场,特别是明星因为是名人,让我们见一见他们的大致收入情况,好奇心算是满足了不少,可是兀自奇怪怎么就没有好事者也把为中国科技强国作出来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一年的收入盘点盘点!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比明星收入低得多的现状已经凸显出来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