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什么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体系是指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系统。它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杠杆、经济法规和经济组织等调节体系。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情况的报告》 宏观调控灵活调整的情况2008年下半年以来,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等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金融调控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增加信贷总量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Ⅱ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哪些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Ⅲ 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出发,对客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自觉的调节与控制,以避免和克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目标的有效实现。政府为了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就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又称经济杠杆,它是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和约束机制的调控措施的总和,具体表现为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价格等具有分配功能的经济范畴。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改变上述经济范畴的实际分配水平和幅度,就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些部门、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从而将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传导到各个经济主体,继而对他们的经济行为产生诱导或制约作用。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政府没有对各微观经济主体提出指令性的要求,而是让他们按照国家既定的经济政策自行决定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使他们在利益大小的比较中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经济法规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手段。以法律形式把各种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固定下来,是宏观调控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包括制定和完善有关政府机构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体系的法律法规、规范各利益主体行为的法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特定商品、特定行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等。
必要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采取指示、命令、决议、规定等形式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调节方法。行政管理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必要补充,既不能取消行政管理手段,又不能滥用行政管理。
Ⅳ 中国宏观调控手段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失业、利率、衰退,和经济增长是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话题,在经济学家的眼中,这些指标都是据以观察,判断和描述经济状况的要素。政府所关心的如何防止衰退和提高增长率,以及控制通货膨胀率;厂商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最大利润,通货膨胀如何影响生产成本,衰退怎样影响销量;居民则为避免由衰退引发的失业和为保护自身不受通货膨胀的困扰而忧心忡忡。如果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还要考虑到进口贸易的状况,一国是否能保持贸易平衡或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的重要尺度。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在总体经济中应达到的目标是: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下面我具体看一下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的几个方面:[1]
1.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包括两个方面,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国家主要通过控制税收和支出来影响国民产出水平,但其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政府支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另一部分为转移支付,这一部分支出是单向价值转移,并没有伴随交换行为,也就是说政府的支出没有伴随商品的回流,政府支出的多少在短期内仅仅影响到总需求,两者是同向变动关系,而总需求又对国民产出发生作用。
税收的变动有双重作用,第一,税收的变动会改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由此进一步影响总需求和国民产出水平。第二,税收的变动还可以对总供给和潜在国民产出水平发生影响。税收的变动一方面影响居民户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和预期收益,由此投资者就会随收益的变动相应地权衡数量。如果降低税收,相应地带动投资增长,资本存量的不断累积和技术进步必然会在长期内推动潜在国民产出的水平的提高,使整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发生改观。
政府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手段可进行如下分析,如下图 的LM-IS曲线所示,假定LM曲线既货币市场均衡情况,均衡收入y和利率r,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减少税收,现假定增加支出,则会使IS右移到IS’,右移的距离是EE″,EE″为政府支出乘积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数,即是EE″=kg×△g,这就是说,一笔政府支出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y0 增加到y3,y0y3=△y=kg△g。但实际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如果收入增加到y3 ,则必须假定利率r0 不上升。可是,利率不可能不上升,因为IS向右上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动),因而人们利用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有一条斜率逐渐变陡的LM曲线,一般来说,在经济萧条,收入和利率较低时,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大,而收入水平较高,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LM较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表现在图中,政府支出同样增加△G,使IS曲线右移同样的距离,即IS1到IS2的水平距离和IS3到IS4的水平距离是相同的,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1y2明显大于y3y4。
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四年,效果明显,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未来几年将逐步淡出。目前的问题是,国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渠道,而近年来由于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为防范金融风险,又不能过度扩张贷款。因此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扩大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我国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的问题。据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说,“中国政府将实行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今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大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6]
2.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财政政策一样,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处于同样重要地位,属于最基本的政府调节手段。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间接的达到目标,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部分超出人们所需要的货币量进入金融市场,在市场的导引下,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反之,如果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在货币市场的导引下不断上升,这样会使投资降温,最后的结果导致国民产出的变动,当然也会对就业和增长率甚至国际收支产生一定影响。
在LM曲线形状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如下图所示,有两条IS曲线,IS0较陡峭,IS1较平坦,当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0右移到LM1时,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IS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大,这是因为,IS较陡峭,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但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下图所示,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0右移到LM1时,比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叫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3]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该采取适应(accommodating)财政政策的利率管理模式,通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抑制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以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和防止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体现向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倾斜的需求管理政策偏好。
经济学界各种不同的学派对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效果众说不一,主要集中体现在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一般来说,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把货币政策置于次要地位,而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则把货币政策置于相对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货币主义把货币政策推崇到极致,认为货币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只要把好货币关,放弃其他任何经济干预,经济就会自动实现良性循环。货币主义虽然推崇货币政策,本质上还是自由主义者,只是把政府把好货币关看作是政府应该做好的事情。事实上英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货币主义的经济实验,表明了起初步的有效性,打破了“滞胀”的局面,但是在提高了经济增长和降低了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利息率和失业率却大幅度上升。
3. 收入政策具体指出直接控制工资和价格上涨的政策,包括协商性和强制性两种实施方法。在可以通融的非关键时期,政府对增加工资和物价上涨做出若干条指导性的规定,政府与工会,企业进行协商以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提高,但在紧迫时期,政府则会以法定的形式进行强制性的工资和物价管制,也可以称为冻结工资和物价。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通货膨胀过速扩张。
就限制通货膨胀而言,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还要借助于工资——物价管制呢?其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采用紧缩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财政及货币政策在短期内都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来控制通货膨胀率,这种方法必然导致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国民产出水平。美国早1980-1984年间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代价是损失1000-22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其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滞后”性,不能在紧要时刻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在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承受时,政府便采用收入政策减轻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尼克松执政时,美国曾经事实过工资——物价管制。
收入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有争议的措施,部分经济学家对收入政策颇有微词,认为收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且会破坏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扭曲经济关系,损害市场效率。持赞同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收入政策固然存在缺陷,但可应一时之需,而且勿需付出惨重代价。
4. 对外贸易政策运用于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国家,还是贸易自由国家,但其运用的方式不同。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壁垒、汇率,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等,而坚持贸易自由主义的国家则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这些政策,但主要是政府适时干预外汇市场,甚至联合干预。目的是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以及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在实施经济政策时,为了达到一种经济目标,很可能以损害其他目标为代价,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降低关税,增加进口,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本国的民族工业,以致可能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出口过多,不但会影响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造成通货膨胀,此间的政策利益不可完全调和。
上面介绍的几种经济手段都是政府通过充当“守夜人”来间接的干预市场的经济活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市场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政府行为逐渐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政府干预一度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市场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影响,尤其是管制失灵,美国首先开始实行放松管制等一系列措施。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替代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失灵和管制失灵界定政府与市场行为边界,在动态经济中,这种行为边界是比较模糊和发展变化的,出现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需要政府管制;同时,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和管制债效的变化,政府管制行为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通过放松管制提高管制质量和效率。[2]
上述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指导思想,但在我国的政府管制中还是有一些新的指导思想出现。当前,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转轨时期,政府管制行为有着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我国的政府管制基本上属于行政性管制,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放松管制,特别是改革性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是在加入WTO背景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
1. 彻底实现政企分离是政策放松管制的前提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配置的“计划权”逐渐转化为行业的垄断权,形成了行政性垄断。相应的,政府的管制机构也大多属于行政性管制,自然垄断行业的主要业务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垄断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政企合一的行政性垄断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尚未真正实现政企分离,部分垄断行业仍然被政府部门直接控制。在我国,放松管制首先要解决好政企分离问题,国有资产不但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而且政府要在垄断性行业中转变角色,由垄断经营者边变裁判,为潜在竞争者与在位者以及在位者之间的竞争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 放松对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使垄断性的行业更具竞争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竞争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而增强竞争性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使得国内企业未出国门就必须应对国际竞争。因此,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特别是放松政府管制,增强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竞争性行业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高竞争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增强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3. 实行“非对称管制”,培育垄断行业新进入厂商的竞争实力
“非对称管制”是指在同一个垄断行业,对在位厂商和新进入厂商实行不同的管制政策,
防止在位厂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对新进入厂商实行较为宽松的优惠的政策。在放松管制初期,原有的在位厂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凭借长期以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保持着对新进入厂商的竞争优势,它可以采用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交叉补贴、驱逐对手定价等多种策略,以消减新进入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在放松管制的初期,需要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培育垄断行业新人进入厂商竞争实力。
4. 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强化社会性的管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将目标逐渐集中于社会性管制,以人的安全,健康平等和经济秩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为监管的主要内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的加快,不少企业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道义和责任,在破坏生态环境,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加强社会性管制,特别是加强对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管制,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5]
中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手段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及一九九七年中国克服和战胜亚洲金融危机的困难和挑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使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Ⅳ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如: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
3、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Ⅵ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Ⅶ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计划、法规、政策。_S玫牡骺厥侄斡泄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_普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_醣艺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的政策手段。_源邮谐【济产生以来,有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课题就一直为历代经济学家所关注,也成为各个经济学派不断探索、阐述和争论的重要话题。_缁嶂饕迨谐【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_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搞好宏观调控。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积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体制的作用,又要抓紧建立健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且使两方面相互协调,互相促进。
第二,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发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大战略方面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加快市场体系发育的进程,引导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通过交换关系把各个经济主体连接在一起的经济类型,其发生作用的内在逻辑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会自动趋向有序、和谐的最佳效率状态,但是,完全竞争的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经济生活,实际市场运行中存在不完全竞争甚至是垄断,这样,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缺陷,在某些领域市场功能的发挥明显缺乏效率,即出现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动作不灵。
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实现途径
经济增长要以一定的合理经济结构为支撑,经济过剩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既是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客观反映,也是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结构未达到最优的必然结果。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客观地指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对现有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振兴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变化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得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由国有、集体、个人、私营、外商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在促进国有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为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它们推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积极作用,就要求运用不同宏观调控政策对其进行调控和引导。
Ⅷ 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
可以分为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两个方面。
调控手段
政府采用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2)计划手段
法律法规多为禁止性规定,即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经济发展计划则要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一国的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区域发展、收入分配以及技术创新等,都需要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作为指导。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所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经政策等的主要依据。市场经济的经济计划具有长期性、宏观性和战略性三个特点。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又称市场参数调节、经济杠杆调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调控手段。市场参数包括价格、利率、税率、汇率、工资以及税收总额、国债总额、信贷总额、投资总额等指标。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政府以其拥有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监测、干预、调节和控制,影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4)政府投资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政府投资形成国有资产,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分开,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调控方式
1)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直接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其主要方式有定量配给、额度管理、行政调拨等,实际上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性调节。直接调控的长处是集中统一,行动快,见效快,这在军事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非常时期是必要的。但在平常时期,直接调控导致经济控制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间接调控是以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再由市场引导企业,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市场参数和经济杠杆,例如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由于价格是基本的市场参数,所以间接调控又叫价格调节。间接调控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具有弹性,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2)供给调控与需求调控
供给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对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的调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需求调控是通过压缩或扩张总需求的办法,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如何处理供给调控与需求调控之间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短期内,当社会生产能力过剩,资源有闲置时,应把调控的侧重点放在增加需求上;当社会生产能力已经充分动员,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应把调控的侧重点放在压缩需求上。在长期中,则必须发展生产,增加总供给,同时提高收入,扩大总需求,达到总供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3)实物调控与价值调控
实物调控又称数量调控,即通过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调控而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实物调控是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调控方式。在这种条件下,要想获得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仅具有支付能力或货币是不够的,还需要计划指标、票证等才行,所以又称之为实物配给。随着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实物配给的局限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价值调控就是利用价值、货币等市场经济范畴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实行价值调控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内在功能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调控机制应转向以价值调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