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样的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
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1、污染范围广
地域广:从环境污染的地域来看,已经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迅速蔓延至全国。最近三四年,中西部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昔日清澈见底的一条条小溪变成臭水沟,已不再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个别现象。
空间广:从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看,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河流,从地表到地下,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广泛地被严重污染。
2、污染程度高
水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本就匮乏。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然而据新华网报道,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近两年,我国水源恶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去年春节期间广西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导致龙江河镉污染;今年1月,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
在水资源总量2/3的地表水中,污染问题同样严重。据2006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V-V类和劣V类水质占比达到32%和28%;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评价成果,84个湖泊中常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有48个,占比达到52.4%;根据2000年评价的633个水库中,62%为中营养水库,38%为富营养水库,贫营养水库还不及1%。
土壤: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此,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空气: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遭到破坏三个方面。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
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严重
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灾难在历史上并非罕见,然而,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堪比史上最严重。比如,臭名昭着的伦敦大雾与今日的北京雾霾当属同一级别。
据记载,1952年12月伦敦,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医生的回忆录表明,当时医院人满为患根本无法收治。有研究称,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达到8500多人。
⑵ 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呢
中国生态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的严重退化,从而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⑶ 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是怎么样的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北深处亚洲大陆腹地,西南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全国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纵跨50个纬度,长达5500km;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横贯62个经度,东西距离5200km。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地貌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齐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态地貌。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约占11%、盆地约占19%。整个地势西高东低,以青藏高原为最高点,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并通过宽阔的大陆架,将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境内有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线,明显地将大陆分成三级阶梯。西面一条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以及沿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东侧一条则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最高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面积约达2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横卧着一系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山岭间镶嵌着无数大小盆地。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m,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如阿尔泰山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沿着东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直至海滨,则属第三级阶梯,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在200m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500m以下,只有少数山岭可达到或超过1000m。这一阶梯东部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多在200m以内。这种西高东低直迄海洋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她,供给大量水汽,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都有良好的影响。
二、气候
中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类型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6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又可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布,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虽然各地带的气候互异,但大陆性季风气候,则是中国气候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地区,风向偏北,寒冷而干燥;夏季气流源自低纬度海洋,风向偏南,暖热而湿润。
2.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与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中国冬季气温要相对低得多,而夏季气温却比较高。如黑龙江齐齐哈尔(47°23′N),1月均温是-19.6℃,7月均温为22.6℃,年较差达42.2℃;而与其纬度相近的法国巴黎(48°58′N),1月均温是3.1℃,7月均温为19℃,年较差仅15.9℃。两地相比,1月气温,齐齐哈尔比巴黎低22.7℃,7月气温却要高3.6℃,年较差大26.3℃。
3.区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北迅速递减
年降水量最多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地区(特别是台湾山脉东坡)达2000mm以上,最干燥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在降水季节分配上也较为悬殊,夏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大部分在10%以下,而且年降水变率都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变率也有10—15%,至于降水较少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变率可达30%以上。
4.雨热同期
即降水最多的季节,一般也是气温最高,植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最大的季节。
5.影响我国气候特征的因素
(1)纬度位置
这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南北之间纬度差达50度之多,东半部自北向南可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但是,西半部由于青藏高原的突起,打破了上述温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热量带中,又以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面积最广,热带也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我国亚热带因受季风影响的范围广,温度高,降水多,成为世界上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许多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与动物的“储存所”。南方的热带,则为我国利用和开发热带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基地。
(2)海陆位置
这是决定着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冬夏不同的温压场而形成季风环流的根本原因。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导致表面热量差异,使冬夏季在大陆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温压场,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海陆两者面积愈大,季风也愈明显。因此,中国受季风影响最为深刻,除了受青藏高原屏障阻挡的西北内陆地区外,广大东部和南部地区,甚至包括青藏高原很大一部分地区,均受夏季季风的影响而表现季风气候的特征。
(3)地形的影响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复杂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全国分布着许多不同走向的高大山脉和西南部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所形成的气候更加复杂化。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到西藏波密一线以东的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湿气向西北运行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又是孟加拉湾气流从低空入境的严重障碍。同时,东半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层层阻挡冬季寒潮自北向南运行,致使我国不同热量带的气温、降水量差异明显,而且,各种地貌类型,又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如高山使气候产生垂直分异,向风侧成为多雨中心,背风盆地成为高温中心,等等。由于高山屏障,使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变得更为干旱,但高山从高空拦截较多的水气,又可使干旱地区出现不少成片的森林和草原。
(4)大气环流
这是支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大气环流形势极为复杂。总的来说,中国各季气流的运行和变化是受到西伯利亚高气压、印度次大陆低气压、北太平洋高气压和阿留申低气压等四大活动中心的控制。在冬季,西伯利亚高气压笼罩亚洲大陆,风从北冰洋经苏联西伯利亚和蒙古奔向中国南方,吹入海洋,因而中国东半部风向大都是东北风或西北风,由于空气干冷,就加强了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的寒潮,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在夏季,大陆上变成低气压区,而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增大,空气从潮湿的海洋吹向大陆,所以中国大陆夏季盛行从东南方太平洋高气压和西南方印度洋高气压带来的气流。中国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吹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给中国带来充沛的雨量,使中国东南半壁成为世界上同纬度雨量较多的地区。
三、土壤
中国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气候、各种化学类型的成土风化壳、多山的地形以及植被类型有关。如就大气候与土壤的关系来说,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湿润区,雨量充沛,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易被淋洗,所以主要是酸性森林土;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到了半干旱区,雨量较少,石灰易被保持在土层中,就出现各类钙质草原土;在北部温带有黑钙土、黑垆土、栗钙土。在西南部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在最西部干旱地区,土壤中石灰和石膏都保持在表土层,出现各类荒漠土,并有大面积的盐碱土。
1.红壤、黄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湿润热带的砖红壤和湿润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和黄棕壤。
(1)砖红壤性土和砖红壤
这是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土壤,具有明显的富铝化特征,呈强酸性反应(pH4.0—4.8),氮、磷、硫、钙、镁等营养元素都极贫乏。
(2)红壤
这是湿润亚热带气候下酸性风化壳上所发育的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4.0—5.5),表层腐殖质极薄,钙、镁、锰、钠和全磷量都很低。
(3)黄壤
这是强酸性土壤,其气候条件较红壤为湿润。风化壳的厚度较薄,钙、镁、氮、硫含量都极低。
(4)黄棕壤
这是在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中山带湿润气候下,在酸性母质上发育而成的。呈弱酸性反应(pH5.0—6.0),具有棕壤向黄壤过渡的性质,土体中盐基大部已淋失。
2.灰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和温带北部的暗棕壤,呈强酸性到中酸性,代换性铝含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很低,钾、钠、钙、镁、氮、磷、硫等含量贫乏。
(1)棕色针叶林土
这是在寒温带落叶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台地、丘陵和大兴安岭山地。呈强酸性或中酸性反应(pH4.5或5.0—6.0),代换性盐基含量低,而代换性铝含量很高。
(2)暗棕壤
这是在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东北东部山地,表土层腐殖质含量较高,呈中酸性反应(pH5.0—6.0),盐基饱和度在表层较高。
3.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暖温带的棕壤和温带的灰色森林土与淋溶黑土,呈中酸性到微酸性反应。
(1)棕壤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和落叶栎林下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来,主要分布在湿润温带近海的山东、辽东半岛和辽南、河北山地丘陵,呈微酸性或中酸性反应。钙含量丰富,铁、铝极为贫乏,而二氧化硅含量有所增加。
(2)黑土
这是在自然植被为杂类草草甸,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更新世粘土沉积物,部分为基岩风化坡积物发育而来,分布于温带半湿润气候下的东北平原。表层腐殖质层厚约100cm,腐殖质含量3—6%,高的达15%。呈微酸性反应(pH5.5—6.5)。氮、磷和代换性钙含量高,自然肥力高,保水保肥好。
4.石灰质森林土类
此类土壤分布于中国东部湿润区自北到南由碳酸盐风化壳发育形成的各类森林土壤,呈中性到微碱性反应。
(1)褐土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下石灰岩、黄土、碳酸盐冲积物上形成的,分布于旱季明显的湿润暖温带。呈中性到碱性反应。有明显的碳酸钙层,富含碱土金属、碱金属和积聚钙、钠、镁、铁、铝化合物。速效性氮、磷、钾多,肥力高。
(2)黄褐土
这是褐土向黄壤过渡的中间形成物,在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下带石灰性母质上发育而来,分布于半亚热带。上层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下层呈微碱性到中碱性反应。代换性钙、镁占优势。
(3)黑色石灰岩土这是在落叶、常绿阔叶树混交林下植物残体经过腐解与钙结合发展而成,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呈石灰性反应(pH6.5—8.5)。表土有机质6.0—7.0%,氮、磷、钾含量多。
(4)紫色土
这是由石灰性紫红色沙页岩发育而成,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湿润亚热带。表土呈微酸性或中性,底土呈中碱性反应(pH6.5—8.5)。钙、镁、钠和硫化物含量丰富,磷、钾含量亦多。土壤肥力高。
(5)磷质石灰土
这是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上的珊瑚石灰岩,其上生长着肉质常绿海叶灌丛、矮林。表土是磷质、石灰质和鸟粪等有机质的复合体,呈中碱性或强碱性反应(pH8.0—8.5)。上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0%,氮1.0%,全磷(P2O5)30%,钙(CaO)40%以上。
5.黑钙土、栗钙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各类碳酸盐风化壳所形成的草原土壤,其中有分布于东北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钙土,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钙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下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垆土,以及分布于羌塘高原中、南部海拔4400—5200m高原上土壤——高寒草原土。土壤均呈碱性反应,有钙质层,不含石膏。
6.荒漠土、盐碱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分布于温带干旱气候下北疆一带的灰棕漠土,分布于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下南疆和河西走廊一带戈壁滩的棕漠土,分布于西藏北部,海拔4200—5400m山原上的高寒荒漠土,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等处的荒漠盐土,分布于北方湿润或干旱地区的内陆盐土和滨海地区的盐碱土。土壤中含相当量的氯、钠和硫。
7.草甸土、沼泽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中国各气候带受过量降水条件影响所形成的草甸土、高寒草甸、沼泽土及水稻土。
8.风砂土
此类土壤在干旱温带和极端干旱暖温带分布较广,半干旱温带也有分布,由于它成土作用微弱,土壤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母质性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土壤类型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出现的垂直分异现象普遍存在。现将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列于表3—1。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续)-1
从表3—1可以看出,由于温度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的纬度和经度地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带谱总是在该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基带上发展起来的,是水平地带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植被、土壤等水平分异规律。
⑷ 中国周边的地缘环境和安全环境问题怎么样
21世纪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我国当前安全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有:腐败多发、法治欠彰,考问着政治安全;地缘纷争、强权作梗,威胁着国土安全。
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进口国外能源受诸多影响,维护资源完全是长期问题;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朝鲜半岛无核化未获实质性解决,国际核材料流和非法贩运风险上升,核安全威胁始终存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
(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
(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
(3)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⑸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怎样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且我国的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及其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
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
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⑹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是什么怎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每年产生8.2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为46%。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和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在全国蔓延。荒漠化与沙化灾害目前,中国土地总面积的27.3%为荒漠化,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从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沙漠化迫使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居民搬迁。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危害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用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拘无束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无视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环境,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⑺ 如何看待现在中国的国际环境
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的,资源的实质就是环境,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近20年来,我国在总体上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事实证明,此种模式只能带来更严重的污染。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水体污染现状
(1)、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1年的统计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2)、地下水体严重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
(3) 、降水酸化正成为新的污染源
调查表明,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大气污染现状。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⑻ 中国有着怎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东南滨海,西北深入大陆内部,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东、南部逐渐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峭壁深谷的西南横断山脉,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区,有面积辽阔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也有河流如织的水乡。
⑼ 我国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
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
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个方面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
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
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
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
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下面就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论述
资源有限
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浪费严重
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
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