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0年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的时候历史就进入二十一世纪了...
对九十年代的印象有:当时很羡慕人家18寸的大彩电,还带遥控器的。
当时公交车不是投币的,而是有售票员来回走的,小孩子由大人抱着可以不买票,如果占一个座位就要买票。
当时的出租车都是两厢或者三厢的夏利,现在似乎看不到两厢的出租车了。
当时市中心也没几座十层以上的大楼,最高的建筑是中石化的,大概有十五六层。(也是我没生在大城市)
当时的“刨冰”很好喝,凉的两毛,不凉的一毛,水果糖一毛钱三块。
当时男人似乎都流行带大金戒指,前面方的那种,女人流行烫大卷发。
有传呼机的人都感觉好有钱,有大哥大的就感觉世界上他最有钱了。
不知道有没有混入过21世纪初的记忆,反正我小时后貌似就这样。
⑵ 90年代的中国是不是很穷
那个时候的中国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不要说发达,才刚刚起步。九十年代确实还很穷。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今天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开了挂。如果看别的发展中国家的话,只能说其他国家都是正常发展。然后我们国家就是跟开了挂一样,飞速发展。
⑶ 199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中国非常穷苦,刚刚经历过战争,工资很少
⑷ 90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剧变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等问题。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争得相当数量的群众并最终获取政权。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⑸ 中国90年代,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90年代”是指一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现在通常指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变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多个强国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90年代初期,交通极其落后,我家镇上到县城46公里,公共汽车要开2小时。而且那种小巴车很破,柴油味还特重,加上我老家是丘陵地带,上坡下坡很多,坐上2小时非常容易晕车。
乡下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地方没通公路。我有个姑姑嫁到山里,第一次去她家,有一段只能扛着自行车步行,到了村里发现还没通电,晚上点煤油灯。
再说说物价,90年代初的肉价我印象中是2块1一斤,大米7毛一斤,我父母月收入大概200块,够买100斤肉,300斤米。
⑹ 十九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
19世纪90年代中国正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人民的生活逐渐由安稳型转奋斗型,国企下岗的人数增多,下海的也多。
⑺ 1990年中国经济是什么样子,对当时百姓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1990年前后,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双轨制尚存,生产力落后,商品处于“供不应求”阶段,加上急于改善全国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银行大量增发货币,导致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有抢购风,但普通居民尚能维持正常相对清贫的生活,只是想买大家电的愿望难以实现。在国际上出现东欧政治动荡、苏联解体的风波,首都又有闹事,人们开始警惕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希望国家稳定,才能逐步繁荣。
对中国有利:
1、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地位和影
2、人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福祉的历史性跨越,并且正在朝着总体福祉的目标前进。
3、经济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着增
4、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由弱到强,跨越式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对国家不利:
1、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 。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模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2、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和法律法规的挑战。(二)城市化进程中乱占耕地现象严重,造成城市土地占用过度扩张而造成的农田破坏和占用;城市化、重建和拆迁过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导致许多城市发生违法建设,获得国家补偿极为普遍。
3、各种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社会矛盾正在加剧)。
4、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规模大而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变化)。
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开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内地,社会主义市场全面开发,中国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已赶超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2011年初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制定了依托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区(包括塘沽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为中心,向汉沽城区、大港城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辐射,形成“一心三点”组合型城市布局结构。
1995年10月天津机场正式被命名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1995年9月《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提出滨海新区最终向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
1997年4月国家“九五”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开通。
1998年1月滨海新区1998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1998年滨海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议计划》。
1999年11月经滨海新区十五次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市领导审阅同意,《滨海新区前五年建设成就及后五年发展思路》印发。
(8)九零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作用
中国的国际市场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武帝执政期间,汉武帝派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来往密切,通商不断,因此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的经济迅速提高。
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中国境内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中国和外界的通商属于低下阶段。到了中国唐贞观年间,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阶段,唐朝廷迅速发展国内经济,与邻国日本、越南、印度、高丽(隋唐时期在朝鲜半岛的封建强国)和阿拉伯帝国关系友好,商业来往不断,达到了经济贸易的鼎盛时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和德国等国都跻身于侵略中国的行列,但他们的根本目的仍是与中国通商,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占据中国的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⑼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什么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经济分工与协作的产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社会化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仍然是国家调节市场和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9)九零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
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具体讲,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而且将来会进一步证明: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⑽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社会环境
80年代:大街上的人都是穿蓝色、黑色的棉服路边的绳子上晾晒着衣物、被子,满满的烟火气。那时候中国独有的三蹦子。红领巾随风飘扬。那时候没有繁重的奥数英。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国家包办体育的一统局面,民办体育和外资赞助体育簇拥着公办体育迅猛前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这个时期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图为街边摊上的公用亭,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大哥大都是有钱人才能够用的起,而普通人都是是用街边的公用亭打。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街上已经看不到亭了。
随着生活过的越来越富裕,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也开始慢慢的提高。图为一家三口来到上海旅游,妈妈蹲着扶着孩子坐在大桥上,爸爸用相机给孩子留下珍贵的照片。照片远方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
(10)九零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70年代:那时候的海报,基本上是控制生娃的!由于在1959年,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了痛批,中国人民在“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带动下,人口迅猛增长。到了70年代,政府意识到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压力,于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的理念。
70年代的中国电影行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那时候的电影,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很少有投资上亿的大片制作。这和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上亿规模的大片投资形成巨大反差。由于没有大片制作的华丽场面,那时候的电影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