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析《古诗19首》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贰’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国诗文中最突出,最擅长的表现方法吗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寓情于景即通过写景来抒发作家的内心之情。
‘叁’ 在中国诗歌中体现情景交融的方法
作诗无非情景二字的安排,在心为情,有判断、有议论、有抒情;在目为景,山川舟桥、花鸟风月等。
王国维说作诗有造境有写境,写景也有虚有实,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未必是柳宗元眼中所见,诗人虚构之境是造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人眼中所见,是写境。
诗人抒情写景的组合也有各种不同手法,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写景,下句写情;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每一句都情景交融,缘情而写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由景而生情。
诗几乎都是情景交融,老街这里说的,是以分析句子的情或景而不是指特指整首诗。下面按照自己的学习体会,说一说诗词中情与景的不同表现手法。
一、分开写的情和景
1、一情一景
诗词中常见的是一部分写景、一部分写情,例如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写景,下句写情。
绝句中常见一半是景,另一半是情。也有结构特殊的,例如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第一句和第四句是景,中间二句是抒情: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老街自己写过一首《春思》,前三句是景,后一句抒情:
【阶前春草半青黄,楼外春风桃李香。落尽梅花笛声远】, 独怜江水似愁长。
七律中间二联多见一情一景,例如秋兴八首其三,第二联写景:“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第三联写情:”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2、都写景
刚才说过,七律中间二联一般一情一景,但是有二联都写景的。《秋兴八首》第七首,第二联和第三联都写景: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肆’ 情境交融如何在中国诗歌中提现
谈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说的形成脉络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达感情。 诗歌,尤其需要表达感情。在诗歌创作中都要表达诗人明确的是非,强烈的爱憎,感人的一腔愁绪与欢乐。 感人的诗歌总是把诗人的喜怒哀乐洋溢在诗歌的的字里行间,从而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并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狄德罗也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一首诗歌有没有充沛,浓烈,炙热,细腻的情感,可以说是诗歌成功与否的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诗歌要表现感情的问题,我国古代的作家评论家,早有认识。 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这里明确把“情”与“志”并举, 也就是说诗歌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要表达思想(志)和情(感情)。
‘伍’ 沁园春长沙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
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着我之色彩(释义: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
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释义: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5)情景交融如何在中国诗歌中体现300字扩展阅读:
原诗:
《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释义: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迷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赏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释义: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释义: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释义: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陆’ 李白的《夜宿山寺》诗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写作背景: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柒’ 《沁园春.雪》这首词情与景的交融体现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交融”的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以“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几句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中的“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捌’ 中国诗歌中的情境交融如何体现
情境交融,指诗歌中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的思想感情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多写成“情景交融”。
中国诗歌中的情景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寓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情景交融
‘玖’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从中体现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此文出自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拾’ 什么是情景交融及呈现方式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与景融合浑然一体。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呈现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10)情景交融如何在中国诗歌中体现300字扩展阅读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