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生活是怎样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抗日、军阀混战、内战,光是这些就知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悲惨了。由于连年战争,那时的人均寿命都从清朝前期的55岁降到了35岁,即使城市也不过是40岁。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当时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夫妻阴阳两隔,多少孩子刚出生就成了孤儿。在这乱世中,普通老百姓能活下来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到了民国末期时,由于国民党法币的迅速贬值,物价飞涨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粮价每依赖你给个小时就要变动一次,房租都是按多少袋面粉算的,甚至老板都直接用面粉发工资了。
那时面额十亿的法币都只价值3400美元,普通面额的比废纸还便宜,很多人一拿到工资就去换银元,甚至还催生了专门帮忙换银元的小贩。
民国时期,实业匮乏,失业人口猛增。就拿当时北京为例,市区的垃圾堆上总有在捡煤核的小孩,有时候能捡到残羹剩饭还能顺便解决了吃饭问题。报纸上也经常出现“由于误食垃圾鱼头一家人惨死”之类的消息。
大部分普通人家都没有床,条件最好的就是拿凳子或是砖块搭个木板当床了。洗澡更是奢望,能烧点水擦擦身子都是幸福的。要是家里出现了病人,医院就别想了,小孩发烧到39度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去,因为没钱。
大街上到处都是乞丐,其中有种乞丐叫做叫街,走的苦肉计。他们见着有人路过,就当人家面拿砖头砸自己的脑袋,甚至有用刀划破自己脸的,血流满面的跪下乞讨。更有乞丐只能以死相逼,他们在寒冬腊月时就睡到有钱人的家门口,这家人怕乞丐死在自家门口,便只得给他们钱或食物。
真实的民国时期,更多的只有破败不堪的农村,贪婪野蛮的军阀和日军,穷人们只能挣在死亡线上。民不聊生,才是民国时代。
(1)中国人民如何生活扩展阅读:
民国的经济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前人民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在共产党执政以前的中国,经济极度落后,老百姓缺衣少食,穷困潦倒到没有条件讲卫生,即使连厕所这样的生活必需场所也成了滋生疾病的温床。此外,民国时代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实体,因为不要说群雄割据的北洋军阀时代,即使是在号称实现了“统一”的蒋介石时代,中央政府也从来没有能够对边疆实行过有效的管控。而当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之后,国民党元老柳亚子痛心疾首地表示“这比袁世凯的二十一条、汪兆铭的卖国条约,还要无耻地超过他们一千倍、一万倍呢!”
受降仪式上,作为胜利方代表的何应钦反过来向投降的岗村宁次鞠躬
今天,笔者在这里并不想多谈“如果中国没有出现共产党会怎样?”这样的假设性问题,只想用事实说话,也就是简单介绍一下共产党执政之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或许,只要我们了解了这方面的情况,“如果中国没有出现共产党会怎样”这种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那么,假如我们穿越回1949年之前的中国,当时的生活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不是像一些影视作品当中呈现的,是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整天在舞厅里高歌“夜上海”的情形呢?当然不是。那种情形只不过是现代“民国粉”的脑补与意淫,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今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1943年,道路边垂死的逃荒饥民
首先从一件小事说起吧。每个人都必须要大便,可是在民国时代,由于经济极度落后,造纸工业极不发达,如厕用的草纸成为了一项奢侈品。兼之卫生知识不普及,几乎没有人舍得用纸擦屁股。于是,如厕便成为了疾病传播的温床:
【多数老百姓还是缺衣少食,穷困潦倒哪有条件讲卫生!举个擦屁股的小事为例,当时没有专用的卫生纸,就是书纸、报纸也谈不上,即便有一点印字的纸片,别说擦屁股,就是无意在屁股底下坐下,也怕得罪了孔夫子,还得在头上顶一顶来赎罪。因此当时擦屁股只得用石块、土块,且又堆放在潮湿多菌的厕所里,用了又用,你用了他用。还有女人们经期用的也是破烂布,平时避忌见人,寄藏在旮旯里,甚为肮脏。因此“十男九痔”,“十女九带”,这与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洪廷编,碛口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50页】
1948年,拥挤在赈济处门口的上海灾民
顺便提一下,今天,关于抗战的影视剧多如牛毛,但其实绝大多数作品都离那个时代非常遥远。比如说,很多亲历过《敌后武工队》那个时代的人所写的作品当中,经常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当时只有八路军上厕所用草纸,因此在清乡扫荡的时候,这也是鬼子搜查的一条线索,一旦发现如厕用纸,几乎就等同于发现了八路军。但是,笔者却从未在今天的文艺作品当中看到过符合这类事实的细节。
说完上厕所,再说第二件小事,就是用电。当然,时代在进步,如果民国时代的发电量不高,那也并不应该过度指责。问题的关键在于,民国时代不仅电量很少,而且电压还不统一。当时各国都在中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地军阀也都有自己亲近模仿的国家,所以就导致了家庭电路的电压五花八门:
【许多应该统一的技术要求并没有做到统一,同一产品各地仍执行不同的标准。象电压等级,既有日本的100伏50赫、德国的125伏25赫,也有美国的110伏60赫,英国的220伏50赫等,反映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和性质。
——杨炳芝,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02月第1版,第470页】
因此,假如你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大城市当中,那么很有可能搬上一次家,家里所有的电器就全部都报废了,连个电灯泡都不能带到新家里重新使用。因为很多大城市里既有日本控制区,也有英国控制区,两者的电压相差两倍多,在日本控制区内适用的电器在英国控制区内就会被烧坏,而在英国控制区内适用的电器在日本控制区内,则会因为电压过低难以启动。
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
新中国成立当时,吃饱穿暖是最好的要求,而现在,吃好穿好是基本的目标。 “小康”生活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这只能是人们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大踏步的迈向全民小康。
以前,人们穿土布衣服,到现在,涤纶腈纶各种面料都有。从单一的灰白色到单一的绿色,再到现在的五颜六色;从单一的款式到现在的什么款式都有。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潮流,中山装、布拉吉、绿军装、蓝工作服都曾作为一种时尚,而现在,演变到各种时尚款式层出不穷,年年变化。食,民以食为天,以前,不挨饿,无论吃什么都行,而后,吃饱了,挑着吃,现在,吃了国内吃国外。住,中国人认为有自己的一栋房子才可称为有个家。以前,茅草屋土坯房石头屋,散落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而现在,砖瓦房楼房已是普遍,而且家具从以前的简朴变为现在的琳琅满目。行,从以前的出门靠两条腿到自行车,再到现在的以摩托车汽车等机动车代步,交通从以前的城市网到现在村村通工程。
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生活也极大的丰富了,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以前的单纯的报纸收音机来了解信息,到现在手机 电视机DVD电脑网络走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生活。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党中央四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从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一个奥运冠军到现在的N个冠军,以及08年成功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已跻身到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周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中国,一个崭新、强大的中国正在一步步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
在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在迈向世界强国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④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情况怎么样
一般农家的粮食节约点刚好够吃,衣服一年换一次吧。城里人家孩子 多的吃不太饱,往往要把唯一的白面换成玉米面吃。一斤胡麻油能换13斤左右玉米面,一斤 白面能换3斤玉米面。双职工一孩子的家庭算是幸福人家了。总之吃肉那是过年的事情。
⑤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
抗战时期,受战争赢下,中国人民颠沛流离,大部分人民生活艰难,日常生活难以维持,还要时刻提防和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生存都是问题。红军也极其艰苦环境中坚决抵抗、捍卫国土,吃树皮、吃皮带等,全民皆兵,老百姓与解放军共同抗敌。
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5)中国人民如何生活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过程: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
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着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数万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⑥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现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国日益壮丽的七十周年。忆往昔,回顾过去的生活,展望更好的未来。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是受当年鸦片的影响,造成不少健壮男子白白丢了性命;二是当年人民生活水平拮据,温饱问题和卫生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生活。
建国初期人均寿命只有35岁,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壮丽,我们的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77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类发展取得的最伟大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挥制度优势,勇发展,搞创新,建设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卫生健康制度,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国初期人民的生活
1、衣着方面
建国初期,人们讲究穿戴,注重衣服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身份地位。一般市民穿的是中山装,所用布料大多是机器织的“咔叽布”。而有的农村居民还是用自家织的粗棉布做的衣服。蓝色中山装和绿色军装是当时的时代特征。
2、饮食方面
建国初期,国家刚解放,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者粗茶淡饭,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同时食油、禽、蛋、肉、豆制品也实行限量供应。
3、住宅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以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富裕地区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安装了电话,配备了电脑,卫生设施不断改进。
4、出行方面
建国初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牛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马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普通农民若是要出远门,会尤为不便。
建国后人民的生活
1、当代社会人民衣着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人们服装简便舒适,追求的是舒适、潮流。所用布料也都是更加柔软舒适的纯棉布料,也不再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来区分服饰材质,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
2、当代社会人民饮食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人们不但可以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更是深入人心。
而粮票也早在1999年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自由选择食物,现在的人们追求的是绿色健康、有机蔬菜、健康膳食。
3、当代社会人民住宅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国居民开始了“装修热”,表明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许多城市出现花园式住宅,农村居民也开始修建小别墅,对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讲究。
4、当代社会人民出行方面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到现在,国航和高铁的飞速发展极大地缓解出行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建国之后国家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70年的时间于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于我们而言,却是充满无数改变与挑战的日子。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中国将会越来越好,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会进一步提高!
END
编辑于 2019-10-01 ·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87
评论
收起
大家还在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周年
建国70周年感想
新中国成立
中国成立70周年
建国70周年
中国建国70周年的变化
建国70周年人民生活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论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
2019建国70周年作文
中国70年的变化论文
建国70年来的变化和影响
改革开放70周年变化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建国以来人民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七十周年变化
2019年建国70周年的变化
建国七十周年
建国70周年以来的变化
建国七十周年生活变化
建国70周年变化与成就
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七十周年变化
建国7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生活状
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七十周年变化
2019年建国70周年的变化
建国七十周年
建国70周年以来的变化
建国七十周年生活变化
建国70周年变化与成就
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七十周年变化
建国7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情况
相关推荐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_知乎
我和你有同样的想法,希望有人回答你
在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内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_知乎
楼上回答的都不客观,我这从国外网站扒下来一段外国人拍摄的普通40年代中国北京人生活视频,你可以看看【左右视频】四十年代北平中产家庭的珍稀生活视频-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视频中那位教授的后人,看到了久远之前家人的...
第一套人民币_知乎
第一套人民币1/套(60张)第一套人民币(The first series of RMB)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唯一的法定货币.在图样题材上,选择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
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_知乎
所有人都蒙在鼓里,自己的辛勤劳动只是为一小部分不劳而获的人的挥霍,你为什么觉得很累,因为有些人不工作却挣得钱... 有些人说现在没有地主哪来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一直存在,地主换了个名字而已,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佬们历史都懂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_知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随处飘扬着的五星红旗.2019年,祖国70岁的生日.我们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这样繁荣富强,人民的经济物质...
⑦ 中国解放初期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还严重束缚着农业生产力。长期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遗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投机猖獗,民生困苦,失业众多,国民经济严重衰退。
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铁路只有近万公里线路通车,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
成就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三年中,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
到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简析、网络——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⑧ 1921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1921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状况是:多数民众(八成以上)还是文盲,绝大多数(90%左右)生活在农村。
生活水平,是指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或环境的变化。
生活水平通常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社交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或环境的客观指标来进行测量与评估。主要环绕“需要、匮乏、工作、生产、收入、消费”等层面,这些概念被视为可量化。
生活水平的确定包括 3个要点:
1、以群体为标准,如家庭。
2、以实际的消费状况为标准,即直接衡量占用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多少。
3、以平均的消费数量为标准。生活水平与生活费用、生活标准不同。生活费用指维持特定生活水平的货币支出,生活标准则指期望达到的生活状况。
⑨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人民的生活怎么样
由于大跃进、左倾思想的错误,人民的生活水品较低。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同时他还批评了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错误思想倾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评,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⑩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民是怎样生活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裕的农民即地主可以雇佣穷苦农民为其干活,中等的自己维持个一亩三分地,穷的给地主干活。
1、政治方面:
是山河巨变的年代,清政府即将灭亡,保皇党失去了影响力,革命党成为时代先锋,推翻帝制后进入共和,但是袁世凯试图复辟,复辟失败后中国失去了一个权威的中央政府,进入军阀混战年代。
2、思想方面:
帝制失去人心,但是专制还是主要思想,民主作为一个词开始流行,尽管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其内涵。各种政治思潮、人文思想此起彼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思想大解放年代。
3、社会方面:
是一个战乱年代,枪声此起彼伏,战乱时有发生,军阀土匪横行。
4、经济方面:
落后于世界,并且由于战乱,经济还在向下,很多地方民不聊生。
(10)中国人民如何生活扩展阅读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
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二十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