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现在有哪些门阀

中国现在有哪些门阀

发布时间:2022-06-16 00:43:49

1. 中国现在还有哪些门派存在

大的门派基本上都存在,如武当、少林、峨嵋、形意拳、八卦、太极、螳螂、八级、洪拳...而门派中的各个支系繁杂错综,良莠并存,各自为政者居多,它们主要以协会、研究会、专门的武馆武校等的形式进行‘存在和发展’,很明显,它们主要是民间的组织,审查性监督性均有所欠缺,因而公认度、公信度、影响力差距较大。在各个门派当中,创始人基本大家都能达成共识,历代大师也基本默认,而谈到当代传人,则因为‘利益关系’,为争正宗抢嫡系者在所难免,打口水战者有之,打官司者有之,当然拉大旗扯虎皮者更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学过三年拳脚就敢自创门派的的我也见过...
新闻非新闻
现象 怪现象,令人无语...

部分门派代表人简要名单:

武 当 三 丰 派——钟云龙
武 当 玄 武 派——游玄德
武当 功家 南派——范克平
少 林 派——释永信
峨 嵋 派——汪 健
青 城 派——刘绥滨
八 极 门——吴连枝
陈 氏 太 极——陈正雷
........................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出现过哪几位门阀世家

颍川荀氏

颍川,名士满天下,其中有张良辅助刘邦成就霸业,晁错兢兢业业一心为君王,身死族灭。荀彧,徐庶,司马徽,郭嘉,吴道子等等皆是颍川名士。颍川最负盛名的四大姓氏陈氏,钟氏,荀氏,庾氏,人才辈出,尤以荀氏最为闪耀。

总结:

秦本身就是一诸侯国,奋六世之余烈,方得天下。

西晋,司马氏,千年世家,筹谋几十年,三家归晋,一统天下。

隋朝,弘农杨氏之后,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也是千年世家之后人。

唐朝,陇西李氏之后,李渊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

宋朝,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本身也是手握军权,而后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统一天下。

除去元朝和清朝,你会发现,除了汉明,皇帝都是世家的代言人。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所以,得国之正,莫过于汉明,由此而来。

所以,刘邦和朱元璋,才在这么多开国皇帝里,地位能这么高。

3. 中国有哪些名门望族

最典型的就是中古时期的五姓七望,即:崔、卢、郑、王、李,其次是:韦、裴、柳、薛、杨、杜。
要详细点了解,请看下文:
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钑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当时,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怀疑,且有胡化之风,不为崔卢所重)。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依唐时上面诸姓之实力与名望,排名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4. 中国四大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西部地区(注:陇山,即六盘山,六盘山以西称为陇西,以东为陇东)。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着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着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沛县刘氏: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尧陶衰后有刘累,刘累过后有杜伯,杜伯之后有士会。根据新华网介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92人。可以说,从西汉开国到现在2000多年,前半段时间里,刘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专业户”。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
琅琊王氏: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开基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琅琊郡为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王氏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琅琊王氏名人辈出,杰出人物众多,最兴盛时,朝廷百分之七十的官员是王家或与王家有关的人。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出了当时中国最多的宰相与皇后,任何家族都远比不上。

5. 中国历史上的10大门阀士族:哪个家族最辉煌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贵族,那么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呢。沛县的刘氏是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汉朝的光武帝是汉景帝的孩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个确实是真的,确实不是假的。那么刘备是汉景帝的孩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从一个平民出身,做了亭长,慢慢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一番奋斗,推翻了秦朝,拉拢了自己的兄弟,身边的朋友,以及路上见到的英雄好汉,接着打下了整个天下,成立了大汉王朝。统一了整个全国,他的家族也算是非常强势,非常辉煌了。

6. 古代那些着名的世家门阀有哪些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

1、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着,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

2、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着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

3、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着名大族。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

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高官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4、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着名大族。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5、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

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

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姓七望

7. 隋朝四大门阀有哪些历史上真实的

李 宇文 寇仲 宋
长安李家

背景:

原本根植太原,其阀主李渊雄才伟略,而其四子皆为人中俊杰。特别是次子李世民,少有才俊,胸襟宽广,被赞为当世英主。如此世家豪门,向来为玄宗圣地所推崇,其门下弟子多有在李阀中为官。

“秉承天命,建立盛唐!”

隋朝末年,杨广无道,眼看着天下苍生蒙苦,李渊兵起太原,攻陷长安,建立大唐。虽然此时天下割据,各方势力交错,但是李阀之下,文臣武将众多,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贤才,深得治理之道;尉迟恭骁勇善战,有万夫难挡之勇;李靖足智多谋,是可以比拟汉代卫青、霍去病的名将。

李阀重视人才,任何有才华的人,都会很快得到提拔,身居要位。难怪天下传闻,不日李阀就会一统天下。如果想要在乱世之中建立一番成就,李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日身为盛唐开国重臣,这份荣耀,决非其他可比。

洛阳寇仲

背景:

寇仲的崛起非常有传奇色彩,这位乡间小子,凭借着一己之力,收拢各方志士,建立起自己一方势力。寇仲的行径深为焚天魔境欣赏,认为他有可能改变天下大势,因此秘密派遣教中好手辅佐他,希望能够一改几千年来被玄宗圣地压制的格局。

寇仲现在暂居洛阳,位于王世充之下。不过人人都清楚,假以时日,他必当取王世充而代之。

“天下归属,未为可知!”

寇仲是怀带着如此的信念,投身这乱世。而他的少帅军兵力虽少,但各个精锐。而寇仲天生领导魅力,许多英雄都甘心为他卖命。他的存在,犹如上天给予这个世界的考验,让隋唐的历史更加丰繁壮丽,也让天下归属扑朔迷离。

不过此时,中原土地几无插足之地,少帅军若想逆境逢生,惟有寻觅僻静谷地,积蓄力量。正是因为此,寇仲势力更需要勇于探索大唐世界的探险家,只有他们的孜孜不倦的探询这个世界的奥秘,才能真正找到改变天下命运的宝物。若能寻觅到和氏壁、杨公宝藏,他日天下可能尽归寇仲。

长沙宋家

背景:

南北朝之乱,迫使大量的北方士族南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在这些人的梦中,永远缠绕着北方故土的景色。“回到北方去,让我们的子孙自由的行走在中华之地上!”

这个信念支持着宋家几个世纪,眼看着大隋一统天下,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但仅仅二十余年,梦境又被撕的粉碎。

宋家由商起,并没有自己强大的武备,但是宋家的商业力量无疑是恐怖的,它控制着中原六成以上的商业往来。依靠着宋家庞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推动历史的车轮。宋阀势力深植各大门阀之内,也是唯一一个能游走各地不受侵扰的门阀。宋阀商队的超然地位,使得宋阀能够结识更多的豪杰。

宋阀并不重视武力,但是需要口才极佳、善于交谈的能人。这样的人,才能游走各个势力,结交天下友人,为宋阀的扩张打下结实基础。

江都宇文

背景:

宇文家由鲜卑族入中原,流淌的草原血统让他们勇于开拓,使他们迅速成为大的门阀。虽然经历隋朝新起的打击,实力依然强于一般门阀。但是隋朝末年,宇文家跟随隋炀帝三征高丽,实力大损,门阀中善战的武将多半战死辽东,许多人认为,宇文家从此一蹶不振,不过他们错了。

大都督宇文成庆为宇文家旁支,此人善战之名天下所知,其麾下诸军皆悍不畏死。以区区万人,抵挡江淮数十万叛军,在天下皆反的时候,还保有大隋一块土地——江都。而宇文成都骁勇善战,有万夫难挡之勇,两人的合作无疑建立起天下第一强兵——江都军。

“性如烈火,势若燎原!”

这是江都军的写照,赤色的军旗犹如浩荡洪流不可抵挡。

宇文阀上下就是如此充满了攻击性,以强大的武备为基础,宇文军兵锋所指,即便是以李阀玄甲铁骑也不敢轻触其缨。

“天下皆我所敌!”

任何投身宇文阀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除了自己一方,其他人都是宇文阀的敌人,只有战斗才是宇文阀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

8. 中国最有钱的门阀家族是哪个家族

这个讲究财不外露所以应该很难搞清楚吧。

9. 怎么看待中国现在的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门阀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及夏朝帝胄(该支夏朝后裔一直以诸侯国君的地位绵延至春秋):
六卿即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夏朝帝胄即廖氏(蓼国)。

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
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门阀制度确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官僚选拔制度。

门阀政治在欧美等国也屡见不鲜。

早在1937年,费尔南德·伦德伯格就在《美国六十个家族》一书中,阐述美国由60个最有权势的家族“掌控”着。

而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坛上也有最显赫的“四大家族”——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在日本,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中“子承父业”或“沾亲带故”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最高,鸠山家族就是日本世袭政治中的典型一例。除此之外,仍然活跃在日本政坛的还有小泉家族、安倍家族、麻生家族和福田家族,并称日本政坛“五大家族”。

阅读全文

与中国现在有哪些门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当代名家名着有哪些 浏览:656
英国拍卖玉玺多少钱 浏览:185
英国王子的房子叫什么 浏览:320
印度的牛粪有什么好处 浏览:446
意大利婚礼有哪些固定的传统 浏览:535
英国首相入院后情况如何 浏览:730
伊朗有什么好的学校值得留学 浏览:325
中国八大传媒类学校哪个更好 浏览:217
越南服金币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174
英国皇帝有名无实是在什么时候 浏览:46
中国路桥国外工资多少 浏览:537
英国atas什么能出结果 浏览:693
意大利mgm电机是哪里生产的 浏览:80
越南为什么快速撤军 浏览:612
从丹麦运生蚝到中国用什么方式 浏览:419
去越南河内玩大概多少钱 浏览:462
意大利人为什么喜欢吃葡萄 浏览:994
伊朗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 浏览:60
伊朗为什么怕步伊拉克后尘 浏览:199
伊朗什么时候成为发达国家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