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的水稻大米是从中国唐朝引种的吗
亲,你有两个误区。
1——《汉书》、《三国志》就记载过日本。中圌国并不是唐朝才开始接圌触日本。
2——中圌国种水稻早于日本是肯定的。但绝对不是唐朝才引种到日本。早在那之前,日本就是一个以水稻为主食的国圌家。
18世纪发现的“汉委倭奴国王”印。
早在汉朝,就有中国使者到过日本,并册封他们为中国藩属。总之,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背叛中国的二五仔就可以了。
B. 日本种植水稻开始于哪一个年代
水稻传入日本的路线有三条,即一是从华南、华中经海路直接传入,二是经西南海路传入,三是由陆路(河北、辽宁)或海路(山东)到朝鲜半岛后,再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其中从地理上看最妥当的是第三条即经由朝鲜半岛的路线。因为在北九州地方伴随出出的大陆系统磨制石器(有柄石剑和石簇、柱状片刃石斧),除朝鲜半岛外没有发现过,府时从长崎县山寺和原山遗址、广岛县名越遗址中发现了印在陶器上的稻痕。又从福冈县板付水田遗址中发现了印在“夜臼式土器”(绳纹末期的深钵形陶器)上的稻痕和100多粒炭化米。奈良县唐古遗址中也有炭化米发现。在绳纹晚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打制和磨制的石刀,这种摘稻穗用的石刀在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和华北都有出土。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掌握水稻栽培的人带了稻种和生产工具,从朝鲜半岛南部越过对马海峡,将水稻耕作技术传到日本。不过最近一般倾向“华中说”,即长江下游经东海而传人朝鲜和日本,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0世纪前后,或许要更晚些。因而绳纹晚期稻作农耕的出现及弥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海上交通而输入的,除稻米之外,石制和木制农具的种类、使用方法,都可以从长江下游的遗物里找到渊源。
C. 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是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 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后称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为粮食作物。这“驯化”之功,首推中国人。粟的种植为中国人首创。据最新的考古资料,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遗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发掘的,那里储存粮食的窖穴有 88个,所藏全部为粟。这是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这证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由东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遍整个欧洲。同时又向东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日本在传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国民的主要食粮。粟是中国人民早期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D. 最早种植水稻是哪个国家
最早种植水稻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进入21世纪以来,最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巩固了这一结论。
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4)什么时候稻米由中国传入日本扩展阅读:
食用价值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稻米不仅是主粮,历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还有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经济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层,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视做一种美白圣品。
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单独成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据科学家研究,米糠的营养价值也相当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营养,还含有90%以上人体需要的营养。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营养素都是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E. 大米起源于哪个国家
大米起源于中国,具体分析如下:
1、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地区;
2、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包括水稻;
3、水稻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
4、云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综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现稻谷的地方位于云南,稻谷包括水稻,可以参出大米,而云南属于中国,所以大米起源于中国。
(5)什么时候稻米由中国传入日本扩展阅读:
大米的发展起源:
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约七千年以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杵臼发明被应用,人类知道清理分离不益食的谷壳与米糠。此后不久应该发现用水淘洗是一种更高效的去杂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层及尘埃,人们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装备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纪未辊式米机被发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纪中期喷风米机问世,碾米效果得以较大的改善。
二十世纪后期制米技术快速发展,光电色选自动清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种植的不断扩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第二制米厂规模生产。1989年50吨/天生产线上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云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稻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水稻
F. 水稻这种粮食最早是被谁在哪里发现的并开始种植的
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 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后称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为粮食作物。这“驯化”之功,首推中国人。粟的种植为中国人首创。据最新的考古资料,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遗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发掘的,那里储存粮食的窖穴有 88个,所藏全部为粟。这是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这证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由东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遍整个欧洲。同时又向东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日本在传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国民的主要食粮。粟是中国人民早期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G.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水稻的
我国是从3500年开始种植水稻的。
我国北方发现较为完整的古灌渠表明:3500年前辽西人已经开始种水稻。位于辽宁西部的阜新市紧靠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多风少雨,十年九旱”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然而这个干旱少雨的地方3500年前竟是“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稻浪翻滚”的地方……考古专家在该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发达水渠,经研究发现,这里是我国北方较为完整的古代农田灌溉系统。
与高台山文化应属同一时代文化遗存:
在古代墓葬遗址中,经常可以发现古人为了防止洪水冲毁墓地而人工开挖的排水沟。但是在务欢池遗址,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渐渐否定了这一分析,因为沟坑遗留不仅仅分布在墓葬周围,还向远方延伸,虽然扩大了一些发掘面积,仍然没有找到尽头。
从揭示出的17段沟的宽窄深浅布局看,可能是一种水渠性质的遗迹。明显可分为干、支、毛渠,并在其交汇处还发现有排水、泄水、分水等设施遗迹现象。因而初步认定这是一处古代人工挖修的原始农田灌溉系统。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我国北方发现较为完整的古灌渠表明:3500年前辽西人已经开始种水稻
H. 水稻事中国最早培育的吗
稻米是我国的主要口粮,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唯一为我国祖先驯化栽培的。
现在不仅亚洲,世界上栽培的稻几乎都为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这是无疑的,但普通野生稻何时何地开始被驯化栽培,一直未有定论。过去,许多国外的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印度或印度的阿萨姆和我国的云南一带。直到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极大地冲击了稻作起源印度的说法,也冲击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唯一发祥地的说法。后来我国又陆续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栽培证据,典型的如1988发现的湖南澧县的彭头山稻作遗址,距今9100年前;1995年发现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稻作遗址,距今14000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稻作遗址,距今14000年前,但都还是比较原始的稻作证据。中国史前时代的稻谷遗存,早些时有人初步统计就有109处,其中长江下游有35处,长江中游有47处,长江上游8处,黄淮流域9处,闽粤台10处。浙江余姚河姆渡稻作遗址的先民们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骨耜,标志着河姆渡稻作农业已经脱离了刀耕农业阶段而进入了耜耕阶段。这个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夹炭陶的数量相当多,夹炭陶系采用绢云母质黏土掺进稻秆、谷壳等制成,它说明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黄河流域稻作遗址少,时间上都较南方为迟,反映了稻自南而北的传播。现在虽然具体细节不很清楚,但似乎可以相信,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据游修龄从考古学等的证据推论,南方的稻作是通过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和可能还有上游进入黄河流域的,湖北西北的郧县、河南西南汉水上游的淅川、河南中部的舞阳是水稻北进的中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是水稻北进的东路,它的传播特点可能是从浙北、江苏分别向安徽、山东的陆路北进和沿海而上,其中有一路渡海去了朝鲜、日本。上游的西部是从四川向北进入陕西的渭水流域,这一路的证据相对较为薄弱。许多专家研究表明,稻虽然很早时就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河南舞阳遗址距今7500~8000年),或在长江下游就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稻作农耕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但原始的稻文化作为整体却好像消失了,实际是部分融入了中原的华夏文化,概因当时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原始东夷(通古斯民族与百越民族的混血,北部东夷更多通古斯血统,南部东夷更多百越血统)及后来的长江流域的种稻先民(百越民族)敌不过华夏、北方部落的进攻或者因海水侵入和洪水等,被迫向南迁(先是长江流域、后再继续向南和西南如云南贵州高地等)、东渡和融合。对今生活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交界的苗族的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古气候的分析,游修龄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苗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等地,其时水稻已经在北方种植(游修龄,1994a、1994b、1995a、1996)。日本学者菅谷文则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同日本弥生时代文化超越时空的相似性表明,两种文化同根于中国江南某地居住之时(1998),即日本河野通明称之为的原江南非汉族稻文化(1998)。以稻米为基础的文化逐步融汇入了产生于北方、以粟为基础形成的中原文化(创造了汉字),加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虽其军事、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文化上还是同化于中原文化,共同孕育了博大的中华文化。有史以后早期,粟是我国最重要的作物,后来是麦更重要。强大的汉唐和清朝,把水稻带进大西北甘肃、新疆、东北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唐宋时期(7~13世纪),因为南方的开发加快,稻逐步取代了粟麦而居首位,麦为次,粟又次之,直至今天。21世纪后,黑龙江的水稻面积大幅度增加,到2016年达到了460多万公顷,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北大仓”。
根据出土的稻谷原始遗存等的研究,印度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洲的水稻也是源于中国应是可信的。其途径是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到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传入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的,还有就是古百越人从我国东南沿海渡海传入。
I. 米的起源是什么啊
世界水稻(米)起源于中国,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
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水稻的食用价值: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稻米不仅是主粮,历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还有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经济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层,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视做一种美白圣品。
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单独成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据科学家研究,米糠的营养价值也相当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营养,还含有90%以上人体需要的营养。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营养素都是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