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谷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关于稻、麦、菽由于生活中常见,这里就不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现在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在古代确实常见的谷物:
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他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目前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
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动手干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懒人就没有分辨事物的本质了,变相的说一个人懒。因为古时大多数人都是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到了农田也就不认识什么样子的农作物是五谷了,尤其幼苗小时候样子有点相似。
2. 五谷是指哪些
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历史记载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
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3. 中国五谷是哪五谷
五谷有两种说法:
1、稻、黍、稷、麦、菽。
2、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
(3)中国的五谷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五谷的养生功效:
1、大米重润肺。
大米涵盖稻米、紫米等,在出现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
2、大豆重养肾。
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3、小米重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4、高粱重养肝。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5、小麦重养心。
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4. 中国人说的五谷指是是哪五种
“五谷”中的“谷”原本是指带壳的粮食,“谷”字的读音其实是由“壳”的音来的。五谷在古代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而现在的五谷其实只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稻就是加工以后的大米,米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因此被列为五谷之首。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如今的河南一带),水稻的生长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需要有充足的雨量和湿润的空气,所以主产于南方;北方种稻有限,这里的人会用麻来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因而五谷也就产生了“有稻无麻”和“有麻无稻”的两种说法。
黍也就是黄米,它略大于小米,煮熟后有粘性,可以用来酿酒或者做糕。美中不足的是,黍这种粮食不利于消化,因此现在基本也没人用黍来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也就是小米,中国最早的酒就是用小米酿造的。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故以“社稷”一词来代指国家。它们适合在干旱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麦有大麦和小麦之分,在古代特指小麦,用来制作面粉。古人称大麦为麰,它与小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谷物。大麦吃得最多的是藏族人民,他们所食用的青稞便是大麦的一种。
菽是豆类的总称,但古代豆的种类没有现在多,是以黄豆为主的。古语云:“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麻俗称麻子,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其茎皮经沤制后可以用来做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又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