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姓纳兰的吗
有,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纳兰氏名人甚多,如着名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贰’ 中国的常用复姓有哪些
网络知道专项热心网友回答,采纳率百分之70.望采纳,不然采纳率会掉,下次也没人会认真给你回答问题了。
欧阳,全国人口最多的复姓,3-4百万的人姓欧阳,十分庞大,可比许多单姓都要多得多,其他复姓根本没法比。
上官,全国十分庞大的复姓,7万多人,但是相比欧阳还是差的多。
司马,因为晋国的原因,曾经的国姓,人当然多,2万多接近3万了。
诸葛,常见的复姓,经常能看到,但是人口普查的时候诸葛其实人并不多了。
夏侯(更多改为夏了):1万多人,和一些几百或者才满千的复姓比,已经很多了。
端木,皇甫,尉迟,东方,慕容,西门,这几个感觉是不是很常见(因为小说什么爱用这些姓),现实其实现在已经十分少了,但是起码现代还有。
宇文这个姓氏看起来生僻,其实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因为我认识一大家子就叫宇文。
(为了防止被人盗,加一句vv风掣小狸vv原创)
其实很多复姓现在都转变为单姓了,比如诸葛改为了诸,葛,呼延改为了呼,纳兰(全名“叶赫纳兰”)改为了叶,夏侯改为夏等等,像是那些小说里什么公羊、赫连、澹台、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啥的,我看现在根本挑不出几个,有也早改其他姓氏了,你放古代小说还行,现代小说起这种名字,好玛丽苏的感觉,什么XX家大公子的既视感,就算你用慕容东方什么感觉也很.......
所以如果你要写小说什么,还是得用欧阳,上官,司马这些常见复姓吧。
望采纳,没看完就随意点踩的没有小钩钩。
‘叁’ 中国复姓分布在那里
比较分散,各省都有.
现存复姓117个
B:百里 北堂 北野
C:淳于 单于 成公 叱干 叱利 褚师 长沙
D:端木 东方 东郭 东宫 东野 东里 东门 第二 第五 独孤 段干 达奚
G:公孙 公广 公上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祖 公玉 公西 公晳 公孟 公伯 公仲 公户 公仪 公山 公门 公坚 公乘 哥舒 谷梁 谷利 高堂 毋丘
H:皇甫 赫连 呼延 胡母
J:夹谷 即墨
L:令狐 梁丘 闾丘
M:慕容 万俟
N:南宫 南门 南荣 南野 女娲 纳兰 南风
O:欧阳
P:濮阳
Q:亓官 青阳 漆雕
R:壤驷
S:上官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士孙 申屠 叔孙 叔仲 侍其
T:澹台 拓跋 太史 太叔 太公 秃发
W:闻人 王孙 王官 王叔 巫马 微生
X:夏侯 西门 鲜于 轩辕 相里
Y:宇文 尉迟 乐正 延陵 羊舌 羊角
Z:诸葛 颛孙 仲孙 仲长 长孙 钟离 宗政 左丘 主父 宰父 子书 子车 子桑
2.复姓来源
1.由封邑而来。
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2.因居地而来。
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
公羊、子车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4.由人名而来。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女娲氏: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的名字为风里希(亦或为凤里牺),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
5.由部落名而来。
独孤氏,刘进伯的后代中,有着名的尸利,史称谷蠡王,他以祖先刘进伯的自称为号,称独孤部。其子孙后代皆以其部落名称为姓氏,称独孤氏。
尉迟氏,尉迟部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汉字谐音“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
呼延,夹谷,慕容,万俟,宇文等也是由部落名转化为姓氏。
6.自创姓氏。
赫连氏,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刘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
7.由山水之名而来。
澹台氏:春秋时期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氏,称澹台氏。
完颜氏:“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是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
8.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9.由国名而来。
钟离氏:周朝时期,伯益的后人有封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临淮一带),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淳于氏: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山东安丘,原为州国都城),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
10.由职业而来。
漆雕氏:相传漆雕最早出现时是职业称谓,是那些油漆装饰工的古称。他们的后代就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艺的名称中得姓,称漆雕氏。
谷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梁命姓。
11.由排序而来。
第二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二复姓。
第五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五复姓。
3.现代复姓名人
1.欧阳震华:(1961.7.28--今)真名:欧阳耀泉,男,着名演员。
2.上官超英:(1957.1--今)山东人。男,着名画家。
3.端木新卉:(1982.10.21--今)女,着名演员。
4.司徒强:(1948--今)男,着名画家。
5.司马云杰:(1939.11--今)河南人,男着名研究员。
6.令狐安:(1946.10--今)男,着名云南省政协主席。
7.诸葛伟:(1957.6--今)男,着名画家。
8.皇甫束玉:(1918年--今)男,山西左权人。着名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
9.东方闻樱:(1963.2.9--今)女,江西人,着名演员。
10.轩辕轲:(1926.8--今)男,河南省睢县人,着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11.相里斌:(1967.3--今)男,着名中国光电科技集团(筹)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教授。
12.鲜于浩:(1946.5--今)男,着名历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3.宇文洲:(1941.4--今)男,吉林延吉人。着名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副院长。
14.完颜昭:(公元1950--今),男,满族,完颜武贤之子,金世宗皇帝二十八代孙;北京人。着名画家。
15.高堂燕:(1915--今) 男,台湾基隆人。着名永大海运、久展陶艺工业、宝大陶瓷工业、乔朗矿业、原大实业等公司董事长,国产实业公司董事。
16.女娲孤嫄:(公元1989--今),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在校学生。
17.王官乙:(公元1935--今),男重庆人。着名雕塑艺术家、教育家。
18.主父兰:(?--今) 男,着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
19.闾丘露薇:(?--今),女,上海人。着名现代新闻记者。
20.北堂志庆:(?--今)男,着名浙江宁波司机。
21.东野光亮:(1950--今),男,山东泰安人。着名土壤学教授,教育家。
22.尉迟琳嘉(1982.7.7--今)男,曾在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主持人”节目中,成功连任擂主9期,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现为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23.南荣发:(1951--今),男,陕西山阳过风楼乡人。着名地方公务员。
25.叱干大平(?--今),男, 陕西咸阳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七七一研究所职员。
26.谷利湘:(公元1955--今),男,广东雷州乌石镇景泉村人。着名地方司法干部。
27.叱利群:(公元1953--今),女;辽宁瓦房店人。着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28.公孟氏:(公元1899--今),女,名字待考,山东汶上人。着名百岁老人。
29.西门纪业:(1932.5--今)男,上海人。着名电子学教授。
30.淳于珊珊:(1967.11.25--今)男,着名演员。
31.澹台仁慧:(?--今)女,着名话剧艺术家。
32.夏侯谅:(?--今)男,着名硅酸专家。
33.梁丘惠英:(?--今)女,着名美籍华裔教师。
34.第五志诚:(?--今)男,龙源村副支书。
35.颛孙中华:(?--今)男,山东人。着名职业肖像画家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美协副秘书长,香港名家摄影研究院会员。
36.濮阳林华:(?--今)男,着名中央电视台编辑。
37.公冶民:(?--今)男,着名中国信鸽协会会长。
38.漆雕良仁:(?--今)男,湖北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
39.慕容瑞雄:(1939·11~今)男,着名医学家。
40.太史瑞:(1930--今)男,着名高级工程师。
41.王孙焕:(1912--今)男,福建省拖拉机厂检验设备科副科长。
42.王叔岷:(1914--今)男,四川简阳人,着名历史学家。
43.仲长荣:(1940.12--今)女,北京人,福建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着名教授。
‘肆’ “纳兰”是复姓吗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纳兰(nara)在女真语中表示“恋”的意思,有留恋依恋之意。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天的辽宁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瓷器”的意思。清史里的“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编辑本段纳兰明珠
简介
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纳兰明珠: 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二十载。
相关事迹
纳兰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家族虽为清之望族叶赫氏,却几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叶赫氏在康熙年间益以没落,明珠也仅仅从其父继承到侍卫名而以,从此靠其双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尔衮同胞兄长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其与已得亲王爵的三子赐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余人一律扁为庶民。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他丝毫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但纳兰明珠始终是个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是掩盖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的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付出了几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时,却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也成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作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其能力可见一斑。
编辑本段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 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 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编辑本段纳兰性德
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明珠长子,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康熙立二皇子保成为太子,第二年太子保成改名为胤礽,性德恢复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后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生平事迹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官氏。纳兰性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疑为沈宛出。其孙名瞻岱。
作品
纳兰性德是清初着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 在短暂的三十一载生涯中,纳兰着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今流传最广的是其词。初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再后世将逸散在其友人着作中的纳兰作品汇整,纳兰词现存世349首。
关于纳兰性德子嗣的问题
这个问题由于诸家记载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很久以来学者无法弄清楚。由校读36可知,“通本”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福哥,另一个名字没写,却留下一个墨钉,似乎原来写了一个名字,后来觉得不对,被涂抹去了。求其旁证,有韩 的《纳兰君神道碑铭》:“子二,长曰福哥,次曰某,女二,俱幼。”第二个儿之名字仍付阙如。另有叶舒崇撰的纳兰性德前妻《卢氏墓志铭》却又说卢氏“生一子海亮”。海亮与福哥又不象一个人,“福哥”显然是乳名,学者们认为只好揣测海亮夭折。当第一个孩子没有成活,长辈往往盼望第二个孩子比死去的孩子福大能存活下来,所以取名“福哥”。这也只不过揣测而已。 “拓本”不但没解释清楚纳兰子嗣问题,反而生出歧疑:赵迅同志《关于纳兰性德夫妇墓志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一文所附《纳兰性德墓志铭》拓文作“男子子二人,福哥、永寿,遗腹子一人;女子子一人,皆幼。”而启功先生《记饮水词人夫妇墓志铭》文中则为:“男子子三人:福哥、永哥,“遗腹子一人”。“寿”字与“哥”字,形相近,碑石已经磨损是否识别有困难呢?笔者不见实物,难以断言,但是不大可能是“永寿”,因为现存纳兰永寿的墓志铭记载了永寿虽然是明珠的孙子,却不是性德所生,其文曰:“和硕额驸揆方,娶觉罗氏和硕康亲王第八女册封郡主,公(指永寿)本生父母也。文端公(揆叙)无子,圣祖仁皇帝以公为子。”可证“永寿”是揆方的儿子,过继给揆叙为嗣子,是性德的侄子。永寿死于雍正九年,只活了三十岁,永寿的出生,距性德逝世已经十七、八年了。 只有“抄本”最明确:“男子子三人:长富哥、次富尔敦,次富森。”“富格”就是“福哥”,富尔敦乳名可能是“永哥”,遗腹子是男孩即富森。满族人最初起名字,不考虑同辈间要有一个相同的字,以表示辈份,后来受汉人影响,兄弟们的名字往往也有一个相同的字了,“性德”与弟弟“揆叙”、“揆方”名字的不同,就是这种情形。性德的儿子们依“富哥”“富格”排下来,便都以“富”字排行了。再证以手抄本《纳兰明珠墓志铭》谓明珠有“孙五人:长富格早卒,次富尔敦,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次富森,皆性德出。次永寿,次永福,皆揆芳出。”“永寿”,“永福”的名字,很可能从“永哥”排下来的,因为是三房所生,便没有按“富字改。各本都说性德只有一个女儿,唯韩 说“女二”,难道会将“遗腹子”误为女儿了?我们只能以“抄本”和《明珠墓志铭》来断定纳兰性德有三个儿子即富格、富尔敦、富森,从而印证“拓本”的记载。其余则揣想而已。 校读的目的在于索解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校读当解决不止以上四个问题,企盼高明者共同探讨之。
配偶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伉俪情深,不期婚后三年妻子亡故,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继娶官氏,赐淑人。其有妾颜氏,相传后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着有《选梦词》。
编辑本段纳兰揆叙
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着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干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编辑本段纳兰揆方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干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禛,成为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干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干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伍’ 关于中国复姓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中国复姓的历史和现状
现存各复姓主要分布地区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时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家族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着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交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家族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马懿家族。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家族。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家族,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扩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如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黄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汉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东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以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 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东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后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情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代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1]
编辑本段中国复姓的分类与流派
中华复姓氏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南宋史学家郑谯在其名着《通志略·氏族》中,把西汉到隋唐约1000多年期间的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和“诸方复姓”三大流派。“代北复姓”泛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录的代北复姓有呵连、宇文、尉迟、长孙、慕容、万俟(Mòqí)、呼延等姓,历史上的姓氏叱罗、叱温、叱门、叱奴、叱吕也属于代北复姓。“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主要指今西北地区。所谓“关西复姓”,包括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复姓,比如:钳耳、莫折、荔菲、弥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鲁步等,这些都是羌族人的复姓。“诸方复姓”,泛指从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移民来华者使用的复姓,如夫余、佛图、迦叶、黑齿、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更、且末等。根据郑谯考证,这些复姓的渊源分别来自今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地区。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丽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这些复姓后来多同化为汉族单姓,现在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鲜卑复姓”有北魏的国姓拓跋(后改元姓)、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慕容等。目前,广东省肇庆市的端州、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数高要市白土镇幕村、大旗村,约有3000多人姓慕容,仅大旗村就约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当地莲塘镇的波河、石脚、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绍奕的后代,但人数不多。慕容复姓在广东省高要市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告诉记者,鲜卑人是他们的祖先。据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高要蛟塘镇金鸡村。慕容绍奕去世后葬在村后的金鸡山。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辽代“契丹复姓”仅有耶律氏和审密氏两姓。金灭辽,契丹成了被统治民族,除一些上层人物被赐金之国姓完颜外,绝大多数契丹人把耶律姓改为移剌,萧改为石抹。 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女真复姓”。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白号之姓"三个支系: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黑号之姓”有一个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完颜是金代女真人的国姓。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蒙古复姓(汉拼蒙古姓)有孛尔只斤、俄勒斯特、阿巴嘎纳尔、弘吉喇惕、客烈亦惕、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梅日根哈拉、陶日根席日、泰亦赤兀惕、敖勒高努德、兀济叶惕、布忽纳惕、乌珠穆沁、呼勒都古德、扎兰努德、克什克腾、包日罕特、呼和绍布、楚勒呼德、巴鲁喇斯、宝勒格沁、察哈尔、强科勒、斡恩真、土默特、那牙勤、准噶尔、浩齐特、呼热特、纳古斯、兀良哈、华努特、白如徳、瑙木沁、齐木德、都如德、木斯臣、召蒙岱、席热臣、台本、夏那日、忽思慧、泰亦什、毛忽来、塔塔尔、宝古、辉特、马鄂、敖汉、普鲁、明安、宰桑、昂沁、乞颜、肖德,等等。 锡伯族原有姓氏共587个,后来新增姓氏14个,总共601个姓氏,其中大姓占20个,小姓581个。比如:瓜尔佳、卦尔察、伊尔根觉罗、觉罗、贺叶勒、贺叶乐、贺赖、贺兰、贺若、贺依尔、何舍里、贺在尔、何叶尔、何支热、何拔、虎尔哈、图克苏里、佟色里、涂木尔齐、扎斯胡里、扎斯胡尔、托库里、托库尔、陶佳、霍土木齐、霍若特、霍火奇、霍鄂春、张佳、札库里、张阿里、张吉尔、高佳、果尔吉、是楼、果尔齐、高岳尔、揣里、伯德、梅智,等等。 满族始称满洲,1635年改称满族。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人,满族姓氏有的是从女真族姓氏演化而来的。清朝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满洲氏族达到648个。其中满洲"着姓"151个,满洲"中姓"144个,满洲"稀姓"353个。“满洲复姓”有清朝国姓爱新觉罗(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如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阿克占(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阿典”,以部为氏,世居哈达、叶赫,后冠汉字姓雷、战)、阿尔布(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阿尔巴,满语的意思是“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巴)、阿喇(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山岗、大阜”,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阿赉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后冠汉字姓阿、华等)、巴尔达(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把尔达,满族姓氏,世居蜚优城、巴尔达等地。后冠汉字姓巴)、仓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字姓仓)、戴佳(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达佳、大佳、戴拉。满族、蒙古族共有姓氏,源于渤海国皇室大氏,世居杭间、浑郭等地,后冠汉字姓戴、代)、额色(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自然”,世居董鄂、萨哈尔察等地)、额哲氏(见于 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着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着),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
‘陆’ 中国有 纳兰 这个姓么 怎么百家姓里似乎没找到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而“纳兰”或“那拉”都不是满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灭了一支满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却不知为什么改称了这些征服者的姓氏——纳兰(那拉)。所以这个姓是有的。
而百家姓里也确实没这个姓。这个也很好解释。现在流传的百家姓的起源说法颇多,一般认为其底本在宋之前就开始流传了,到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而在明清两代,朝廷都企图发布官方的版本,结果都失败了...而纳兰自然不会出现在宋人编辑的百家姓里.
‘柒’ 清朝的纳兰性得祖籍地在哪里
纳兰性德的祖籍,便是现在的吉林省梨树县叶赫乡。今人多称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辞海1989年版)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决(换玉旁)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的词以凄婉、幽怨的美构筑了他充满情韵的诗歌世界。他的词虽承婉约风格,但摆脱了浮艳颓靡的词风,以真纯自然,清新超逸,有如清水芙蓉的风格,赢得了“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语)的赞誉,确立了他在清初词坛上的巨擘的地位。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的产生首先有赖于客观的物象,只有当客观物象进入诗人的印象和记忆之后,上升为表象,并通过诗人的构思,带上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才形成染上诗人主观色彩的意象。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会将一些司空见惯的物象,通过巧妙的摄取、组接,形成自己的意象群体,纳兰性德就是如此。纳兰用来塑造意象的大多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景物,如大自然中的夕阳、月亮、风雨,树中的杨柳、梧桐、枝叶,鸟中的燕、雁,花中的桃、梨、梅、落花,生活用具中的灯、烛等等,但通过融进他的独特的感情,构成了他词的特殊的意象。
纳兰词中出现最多的是“雨”的意象。自古以来,由于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诗经》开始,一直牵动着骚人墨客的情怀,诗人们或用其“知时节”、无声润物表达喜悦的情感,赋予雨的意象以生命的光泽;或用丝雨如愁、潇潇暮雨表达无边的愁绪,赋予其以悲凉无奈的韵味。因此古典诗词中的雨,经过不同的人融进不同的主观感情,而产生不同的雨意象,人们可以从“细雨”中感受其纤柔深长,从中引发出绵绵不断的愁丝;也可从“烟雨”中体会到它的迷离,用来抒发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还可以从雨带来的凄冷,去体会一种凄清的意境,用来表达悲哀、忧伤、抑郁和怅惘的感情。当然也可以用雨的清润,赞颂它给人们带来的生机与希望。由于纳兰的词多以感伤的笔调写人生聚散,爱情悲欢,或追忆旧踪残梦,感叹兴亡,因此雨的意象在他的词里,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他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苦感情的一个载体。他笔下的雨有:细雨、冷雨、伏雨、红雨、夜雨、寒雨、丝雨、秋雨、灵雨、微雨、泪雨、花雨、疏雨、零雨、烟雨、和雨、残雨、归雨、暮雨、暗雨、敲窗雨、三更雨、阑珊雨、萧萧雨、灯前雨、沉香雨、廉纤雨、霏微雨、轻薄雨等等,俯拾即是,出现了近百次。他写自己秋夜梦回无眠的愁情:“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疏影》)他表达自己的客中的凄凉:“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菩萨蛮》)他抒发自己扈从的无奈:“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蝶恋花》)他抒发兴亡盛衰的伤感:“行人莫问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采桑子》)他用雨的消逝,暗示繁华不可久恃:“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浣溪沙》)但在纳兰词中,“雨”的意象最多地关联到他的爱情生活:“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减字木兰花》)少女艳丽娇羞之态可感;“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菩萨蛮》)妻子孤寂相思之情可见;“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对妻子的关切之意倍增;(《菩萨蛮》)“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蒙蒙细雨凭添了芳踪难觅的惆怅;“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风凄雨打画桥。”(《于中好》)抒发与妻子生死异途的感伤;“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既哀叹自己的命运,又悲悼妻子的死去;“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荷叶杯》)用温润秀洁的雨洗遗钿,表达再结来生缘的愿望。总之,他词作中的“雨”或柔、或愁、或悲、或怨、或凉、或渺,传达出丰富的“雨”的意象。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纳兰的诗魂与冷月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这其中固然蕴含着传统的“月”的意象的审美意趣,更因为“月”是触发他情思的直接物象。纳兰笔下的明月,可以跨越空间的隔绝,连结起两地的相思:“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虞美人》)“离魂何处,一片月明千里,两地凄凉多少恨。”(《忆桃源慢》)“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菩萨蛮》)在这里月的情态孤独落寞,月的色彩凄冷迷离,很好地表达了他与妻子分离的悲凉与无奈,具有深邃绵缈、凄婉悠远的美学意蕴。纳兰还用月的意象感伤岁月的流逝:“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鬓云松令》)“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凉月�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采桑子》)真是落月摇情,逝者如斯,在这周而复始永不止息的自然面前,愈显出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包含着一种悲怆的生命意识。他把月的团圆与人的孤独形成对照:“相思何处说,空有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团�照鬓丝。”(《菩萨蛮》)他用月表达对侍卫扈从生涯的厌倦:“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淄尘老。”(《踏莎行》)特别是他突破了传统的以月作为抒情背景的模式,立象尽意,沟通了月亮与人生的形意关系,直接用月抒发自己的悼亡之情:“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词人将满怀的情思兴寄于月,上阕写天上,围绕梦中亡妻所吟之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以月的少圆,写自己爱情的缺失与孤独,并由月宫的凄冷联想到爱妻的凄冷,告诉她如若你真如天上皎洁的圆月,那么我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足见其心系亡灵,须臾不忘。词的下阕写人间,人间虽然仍是燕依然、双栖蝶,但自己却已是“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贺《秋来》)写尽了妻子去世后,自己朝朝暮暮、月月年年的无尽的悲哀,在月的寒光下,词人的悲戚伤感落寞之情历历可见。可以这么说,在纳兰的词里,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被勾出的悲悯情怀和凄凄哀愁,已成为纳兰表达聚散离合之情的永恒背景。
“灯”在纳兰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三百多首词作中用了不下五十次,从这频频出现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
在古典诗词中,“灯”似乎常与“孤”字相连,灯下的情景也是相聚的少,离散的多,因此“灯”就成为表现相思离别之情的最好意象,离人们常用它来抒发幽怨之情。这在纳兰词中也历有所述:“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菩萨蛮》)“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菩萨蛮》)“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于中好》)“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清平乐》)“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采桑子》)“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青玉案》)“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缥缈秋空里”(《满江红》)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这夜不能寐的缈缈思绪,通过夜色中飘摇跳荡的灯火,连接着天涯路和小轩窗,连接着虚幻的天上和痛苦的人间,表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幽怨。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晰的。“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回廊这个相思地,让词人回想起一次灯下的约会,因担心被人看见,背过了灯光,无奈还有月光,只好藏身于花阴之下,一晃十年过去,但此情此景却日日萦绕,难以忘怀。“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虞美人》)“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青衫湿》)两件灯前小事,见出夫妇琴瑟和谐,当时何等甜蜜,如今伊人何在?“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青衫湿遍》)妻子已逝,而银灯旁抱病裁剪之声仍历历在耳,这不灭的灯与逝去的人和事形成对比,使灯增添了不少沧桑感。
作为词界高手,纳兰词的意象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也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词的基本材料来唱出自己心灵的悲歌。纳兰出生于贵族之家,而且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年,但他却体味了人生大半生的苦涩。他的挚友顾贞观在祭文中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他自己也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拟古》)妻子的早逝,引发他对世间万物终将消逝的悲愁,其淡泊功名富贵的天性,又使他厌倦了扈从入值的仕宦生活,再加上有“是娥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瑞鹤仙》)的担忧,抑或还有人们所说的,带有时代先行者的悲剧气质,使他内心深处积郁着一层难以言状的隐怨深悲,他把这种对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全部重重融合在词作中,使词中的物象融入了某种典型性的主观情味,也使他的词作总是缭绕弥漫着一片凝重的、难以掩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意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怆凄凉。因此他始终以悲眼观物,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世路人情,是闺阁粉黛,还是塞上风烟,似乎都融进了其俯仰人生的叹息与不尽的家国身世之感,使他词作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更加朦胧悲凄。如《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萧萧雨夜,孤灯无眠,风声雨声和着凄凉的乐曲声伴着寂寞难耐的心情,由这些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显得凄惋悱恻,哀怨动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而梁启超先生却认为此词有“时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他的塞上曲也是如此。《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边塞的风雪、聒碎乡心的边塞之声及壮观的千帐灯火,几个意象构成的壮阔场景,显得无比凄清与悲壮,正如严迪昌《清词史》所评:“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的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这说明在表面的“千古壮观”之外,还蕴含他的深层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而《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虽然撷取的边塞意象十分宏伟壮阔,但还是让人在感受到苍茫感、历史感的同时,被一种凄情所裹挟,包含着一些莫可名状的人生感喟。
纳兰词作所表现的美是一种凄清深婉伤感之美,这种风格的形成,应该说也得益于他对意象的选择。从上面分析可见,纳兰词中很少选择具有亮丽色彩的意象,他所选择的意象往往蕴含着悲凉、落寞、感伤的基调,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以传达内心孤独抑郁和愁苦。即使有的意象,如“雨”具有的生机和鲜润,“灯”具有的光明和温馨,“月”具有的团圆和喜庆,在他的词作中都极少表现,一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如“梨花”、“桃花”等,也弥漫着伤感意绪:“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秋千索》)“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天仙子》)浸染着沉重的生命迟暮的叹喟与浓郁的感伤情调。至于在他的词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如“黄昏”、“残秋”、“暮春”、“落花”等,更是掩抑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感伤。如《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落花、麝烟、夕阳使人顿生迟暮之感,构成了闺中人伤春念远的形象。再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黄叶、疏窗、残阳,一派萧疏凄紧冷落,引发出对逝者的感念及生者的悲凉。他的《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全词用景语写凄怀,尤其是当年的金戈铁马,与如今的青冢、黄昏、夕照、秋雨,构成的意象苍凉感慨,意蕴良多,似有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也包含生命忧患与社会忧患的多个层面,确如毛泽东所评:“看出兴亡”。因此,可以这么说,纳兰用他词中的意象,不仅表达了难言之情,也为自己、为时代、为社会唱了一曲深情哀怨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