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的基本特点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林则徐着有《四洲志》,设立译馆,仿制西式武器.魏源则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出版发行.
2、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后期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
3、以王韬、郑观应等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主张设议会、行立宪,伸民权,康有为的着作《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变成托古改制的先师,《新学伪经考》将先秦之后的经学斥为伪书,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披上了经学的外衣,减少了宣传之阻力.同时办报纸(《万国公报》),组织学会(强学会),联络大臣进行宣传.之后就是戊戌变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胜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前期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后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
2. 在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面对现实,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其实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4)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主张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实现民主政治为目的,在社会上掀起了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主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3.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总体是由旧民主思想转变为新民主思想。
封建思想经过辛亥革命而开始转变为旧民主革命思想,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则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
望采纳。
4. 怎样看待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在差异 急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着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 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清末,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西方先进的思想与制度叩响了古老东方帝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起初人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只是科技而已。于是引进先进技术,组建现代化军队,期望以夷制夷,成了第一选择。只是这流于表面的洋务运动,注定是要失败的,国人逐渐发现,西方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制度,可以最大化的激发人民的潜力。而这,才是社会能够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随着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获胜给予国人的强烈刺激,君主立宪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可是,对封建地主阶级来说,如此剧烈的社会改革,是动摇国本的,不可接受的,于是百日维新也失败了。人们对满清政府的期盼彻底破灭了,这时由孙逸仙倡导的革命派,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遭受了极度的屈辱,民族主义得到了高度的追捧,而民权与民生,则相对不受重视,这也为日后中国当权派走向独裁埋下了伏笔。由于西方社会在相互之间的角力中,屡屡将中国作为牺牲品,中国人开始怀疑所谓的,资本主义的自由与平等,随着俄国的苏维埃革命的胜利,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追求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与旧的,传统的文化割裂了,旧思想被彻底埋葬了。
6. 近代文化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近代文化思想的演变始终伴随着反侵略,追求民主的诉求。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深入人心。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④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主要特点有:
①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发生了矛盾和斗争,最终使封建文化发生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②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③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与科学。
④由于社会变化剧烈,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发展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快速变化也使文化本身在层次上不够深入,在内容上缺乏本质飞跃,在理论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
主要事件:1、林则徐、严复、魏源: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东渐,主张中体西用。
3、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4、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
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6、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主张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洋务运动前期,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工厂。
戊戌变法人们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
辛亥革民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孙中山领导革命,解放人们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