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2. 中国的李子柒,是如何传播中国文化的
引言:说起李子柒,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为她不仅从短视频平台中迅速火出圈,而且她还将她的视频里面凸显的中国文化传扬到全世界里面去,而且在外国社交平台上,她的视频也被很多外国友人点击观看,她通过视频拍摄以及其他的方式进行传播中国文化。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总而言之,李子柒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短视频平台,向外国人输出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好的一种行为,也值得很多创作者学习。
3.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3)如何传播中国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4. 中国“功夫形象”是如何流传出去的为何能闻名于世界
“功夫”,来自于李小龙,它的前身是武术,是香港对“武术”的称谓,是我国特有体育项目。
中国的“功夫形象”,二十世纪初在大陆萌芽, 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香港发展,中国的“功夫形象”具有独特的东方男性的气质,功夫,代表的就是中国。功夫,早已经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它的文化自然也是一大热议的话题,而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功夫,自然被国内外人热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给予中国功夫肯定和支持,也收获了无数海外粉丝的喜爱。功夫已经走向国际,走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心里,融入了它们的生活,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结
中国的“功夫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折射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功夫走出国门,靠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努力,靠的是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是文化的自信和自强。愿我们更加努力,让中国更多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的运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29.
[2]中国武侠题材三维动画角色与动作设定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J].电影艺术,2009(1).
[4]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解读[D].山东大学,2009:54.
5. 身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传播中国形象
注意语言。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活动的基本工具。人们靠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文明的语言树立人文明的形象,雄辩的语言树立人雄辩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树立人幽默的形象,虚伪的语言树立人虚伪的形象。
6. 怎样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中国形象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育节目可以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正面影响表现有以下几点: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
2. 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3. 大众传播媒介是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4. 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
5. 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6.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7. 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大众传播媒介也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负面影响表现有以下几点:负面影响:
1. 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义
2.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
3.体育传播媒介的性别歧视
4.体育传播媒体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5.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1)影响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2)电视转播权干预了赛程安排(3)电视转播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
体育对大众传媒也有着诸多影响,体育竞技体育、商业体育等部分的不断发展使大众传媒的影响范围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优化,带动大众媒体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来诸多商机,产生经济效益,如赛事转播权,广告等方面的收益。
7. 谈谈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b>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也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但公共外交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公共外交是以本国政府为主体、他国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既不同于公司间或政府间对等的公关外交,也不同于以公众为主体的公众外交,如民间外交,或称为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从形象上入世,影响国外民众和媒体的中国观,某种程度上比一时的外交得失更加重要。
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呢?
过去,对国际形象问题我们存有不少错误观念或心态,较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将国际形象与国力等同,认为国家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尊重你。忽略了国家的亲和力,即国际社会对你的亲近和喜欢程度,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威胁论”产生、蔓延和强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其二,重视国际地位,忽视国际形象。在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下,特别在乎的是中华民族的威望,现在则有重“威”忽“望”之势。其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国“软国力”的复兴。其三,发展战略中偏经济、轻文化,而文化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对现代中国形象宣传不够。其四,认为身正则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敏于行而讷于言,忽视在国际社会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其五,以历史、文化大国自居,认为国际社会不了解我历史和文化,因而不尊重中国;而外国民众也常常只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对现在的中国并不了解。我们心态则是,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理应受到世界的尊重。但历史上的受尊重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在的魅力;而曾经的受害者,希望自然而然地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也是不现实的。在具体做法上,常常是拷贝国内宣传做法开展对外宣传或公关,而不是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长期游离于主流国际社会之外,国际形象主要是内政问题的某种折射;在此之后,内政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因素,甚至一度成为主导因素。内政问题首先是中国由于体制、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标准差异明显,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国家统一问题,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台湾问题了。
这说明,内政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国际形象的长远掣肘。
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存在对方和我方两方面的原因。对方原因包括:因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而产生的不信任等。我方原因则往往是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于推销自己等。针对国际社会对我内政外交政策不够了解,近年来,我国政府经常以白皮书的形式加以正面、详细的阐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自1980年起先后批准加入了17个国际人权公约和协定书,并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更是消除了国外舆论对中国政府的诋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威胁论”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主要制约。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悖论: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处于弱势,比如抗战期间,中国较容易受美国同情,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比较正面;反之,中国强大了,美国就认为是一种威胁,对中国看法较负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中国强大了就会威胁人家的逻辑,增强对中国的信任。
中国国际形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行。
公共外交是更好发挥一国“软权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
———目标: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中国,是我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定位,从长远看是服从于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定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负责任的大国”,积极配合“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中性”、“正面”向“亲近”转换。
———手段:关键是树立政府在国内的亲民、民主形象,中国驻外机构也要首先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利益;其次通过开展文化广播的国际交流形式,利用当地国家的电台、电视台渠道播放中国的新闻娱乐节目,利用当地华侨、留学生和对华投资跨国公司开展针对母国的形象宣传活动,如“创意中国”、文化营销国家活动,塑造充满活力的、民主、开放和富有人性的国家形象,重视“国家品牌塑造”。
———重点:鉴于“今天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我们应抓住美国和欧洲这些影响世界舆论的重点,及时对欧美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进行消毒,并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传递中国的声音,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机构:整合我国外交资源,设立公共外交事务的专门部门,统一协调公共外交工作。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8. "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中有哪些可取或不足的地方
国家形象传播要做到受众认同
在国家形象建设上,付出和收获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孔庆勤博士关于国家形象片的研究应该如何看待?以下三点值得考虑:
第一,国家形象片应基于事实。
就像法庭判案,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各方往往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有庭外的“媒体审判”、“道德审判”干扰诱导。这时法官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方能体现公平公正。可见事实是审判的基础。同理,从新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事实(fact)也尤为关键。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更应注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拍出来的片子,才能真正诠释国家形象。
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片,将自己优秀、引以为傲的一面展现给他人无可厚非,个人交往中谁都愿意他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进而促进更多的合作交流,国家亦然。然而,这里就存在一个观念差异的问题。中国式的传播爱突出领导、名人、政治,而这些对西方受众可能会很陌生,或不易接受。除了精英,欧美观众更希望看到中国百姓的面孔、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有了他们的国家形象片,才会更加完整、全面、客观。我们同外国人对话,并让他们听懂,关键在于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阐述我们的事实。
第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
国际新闻界盛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原则,只有负面事件、有冲突、有争议的新闻才值得关注。我们由于国情和媒体性质不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国际媒体有同有异。中央电视台着名的“新闻联播”反映了这一异同,即所谓的“前边的十分钟中国领导很忙,中间的十分钟中国人民很幸福,最后的十分钟其他国家很乱”。想一想我们在报道外国的时候,也偏好负面的新闻,那外国人又怎么能接受我们的正面报道呢?
另外西方主流媒体,至少在形式上独立于官方,具有监督政府、批评官员的传统,以社会的守望者和公众的看家狗自居。私有的媒体不代表国家,一般也不会做正面的宣传。欧美受众习惯了西方的新闻观和独立的新闻体制,看到中国官方运作的正面宣传“形象片”,自然就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国形象片的传播效果在欧美不如想象的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新闻观和媒体性质不同,但人性总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突出对人的关爱、有趣的画面、自然风光、文化览胜等相对中性、满足人情兴趣的内容,要比负面不愿意拍、正面没人看的形象片好。
第三,淡化国家形象片的作用。
拍摄国家形象片实际是国家形象构建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新闻传播中的“形象塑造”(Image making)问题。美国新闻学界的泰斗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经典着作《舆论学》中提出一个着名的观点,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具体而言,就是大众传播媒体创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尽管他指出,新闻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④虽然传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认为一部国家形象片就能彻底改变国家形象,未免过于天真。
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种心态。成熟的国家不会太在乎塑造国家形象,例如北欧诸国,是国民幸福指数高的代名词,多少年来也没见他们在形象片上有什么大手笔。真正的国家形象是随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增强的,并不是看谁的形象片拍得好。正如邓聿文在文章中所说的,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这既有政治、经济硬实力的增强,也有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福利方面的改善。国民的幸福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随之提高,别人的看法也会相应的改变,自然无需过多的宣传。所以如何更好地建设国家,才是真正塑造国家形象的落脚点。
9. 作为中国人,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首先,你得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如果后继无人,也就别谈什么传播到全世界。
其次,你得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不能与时俱进的文化,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所以要不断发展。
最后,你得把中国文化展示出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地球人都去追捧,才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10.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变化及其启示
媒介合作是变化的突破口。
但媒介自由(国外)和网络冲击往往是偏执的,因此,如何做好正确引导是下一步核心任务,同时要不断增强国力,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亲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