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不穿汉服,是怕受到诟病吗
汉服首先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不是中国人都穿,其他少数民族有他们自己的传统服装。
再者,汉服在明灭亡后,就断代了,足足断了三百多年,很多汉服爱好者都有穿上街的,只不过好奇者太多。
‘贰’ 日本穿和服,韩国穿韩服,为什么中国人不穿汉服
主要是因为清朝对于汉族人服装限制太大,衣帽全改,几个世纪都鲜有汉服,据说还有“十从十不从”的条令。现在,民间由年轻人领导的汉服运动正在往更高的方向进行,这也是历史问题,我们需要尊重汉族自己的文化,可民间更多的人是对此冷漠,文化无知。汉服是汉族人的衣服,不一定是中国人的衣服,但要让十几亿人重拾几百年前的服饰的确需要更多努力。
这里同袍,汉服运动小小参与者,希望您能够加入我们,为汉服复兴出一份力。
‘叁’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不穿汉服
第一个,汉服在市面上基本买不到,没见过卖汉服的商家,即使在网上也就只有那么几家在经营,销量也是趋近与没有。我们能见到汉服几乎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连电视剧组的服装有的都是这个戏拍完了,那个戏拿去接着穿。没有汉服卖就没有人买,没有人买汉服就没有商家卖,汉服的顾客需求和市场供应是一个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于是在此种供需关系下,汉服基本被淘汰出市场了。
第二个,汉服的价格贵,性价不划算。汉服在平时没什么节日可以穿出来,就算按照题目所说的过春节穿应个景,那也顶多就是个一年一次,那么贵的衣服放的时间比穿的时间久,到最后坏掉都是因为放坏不是穿坏的。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图个喜庆新意,购买迎接新年的新衣服,在大年初一的那天全部换上新衣走亲访友,你的汉服一年就一次机会穿,如果每年过年买新汉服那肯定不划算,但是年年穿着旧衣服,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
第三个,汉服穿起来行动不便。宽大的袖子,长长的衣摆,重重叠叠的几层,穿好一身都要耗时很久,对于快节奏的都市人来说一点也不利索。再者过年的时候不是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拜访亲朋好友,就是在家里忙碌的招呼来拜年的客人,穿着这个衣服走在路上拿东西还要被袖子缠缠绕绕,在家里做饭想撸起袖子来大显身手都伸展不开来。
第四个,汉服在现在的科技时代格格不入。好吧,汉服买了,可是你的发型,头饰,鞋子,包包依旧都是现代的装扮,再加上时不时的还掏出一个手机来看看信息,整个就是一个四不像。如果想凑齐一套,也没那容易,从头换到脚。更不谈穿上汉服在现在装修的家中或者高楼林立车辆往来的大街上,看起来哪哪都不对劲。不知情的乍一看真的会以为是穿越来的古人或者想回归古代魔怔了的人。
汉服确实在从古至今的时尚道路上占据一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衣服更替成这样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果你想感受汉服的风采,可以在历史皇宫或者园林景观这种合适的场景中来一场汉服秀。
‘肆’ 为什么汉族都不穿汉服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伍’ 现在汉族人为什么不穿汉服
近来又屡屡看到有人倡言复兴汉服,甚至成立了不少互相链接的专门网站——这倒又一次证实了网络虚拟串联的群体极化特征。和历史上几乎所有“复兴”事件一样,这一尝试实际上是以复兴的名义对传统的一次重新创造,它并非返回原典,而是在发明原典。在我看来,它成功的几率是极低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徒劳的,因为它并不具备声称的那些意义。 复兴汉服多少被认为是一种民族主义冲动,然而正如民族主义本身一样,其思想根源却只能追溯到西方。欧洲的许多所谓“传统”,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古老,而是19世纪末的重新发明,因为它们“是如此缺乏先例,以至于连历史连续性也需要被发明”。作为民族标识的苏格兰褶裙,“名字及裙子本身——在18 世纪之前都未被听闻”(《传统的发明》);的确,它与风笛曾以一种残留的形式存在,但却被大多数苏格兰人视为野蛮的标志。这种追溯性的发明,“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英格兰的一种抗议”。 提倡汉服的人无疑也赋予了服饰本身这样一种政治抗议的色彩。在一个前现代社会,服饰往往是种族和文化的标志,中国史上的确也一向重视“衣冠”,但将之视为一种抵抗和坚守的象征,则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政治变动剧烈的时代。理由很简单,作为一种民族自觉的象征,关键正如梁启超所言,在于“对他而自觉为我”,如果不存在一个使自身感到强大压迫感的他者,则这种抵抗本身的意义也就自然地消解了。 所谓“汉服复兴”的吊诡逻辑在于:汉服即使复兴,那也实际意味着它的衰落。中国历代服饰变迁,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模式的“汉服”,因为当它作为一个主宰性的主体力量时,汉族是不需要自身的区别性标志的。有意识的民族自觉,代表着承认自身与他者的平等、甚至低人一等,因此关键在此:现在作为象征物被捍卫的汉服,看似满足我们的自尊,是对传统的致敬,其实质却是在衰落前提下的退而求其次。这相当于承认放弃自己的普遍性而强调相对特殊性,就好象在西医入侵之前,只有“医术”而没有所谓“中医”。金岳霖曾精辟地指出,现代哲学史家研究道学,首先“是把欧洲哲学的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其次才是将道学“当作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强调的中国特性(Chineseness),已经不再是普遍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屈服和后撤。 因此,谴责汉族缺乏尊重传统,乃是一个伪问题。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并不构成一个民族,它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世界,它是“天下”——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区别性的标志是荒谬和无意义的,其道理正如人类无须时刻声明自己是人类,因为这一身份首先意味着针对某一对象而发。一项心理调查表明,美国95%的黑人青少年在回答“我是谁”时,提到自己是黑人;但白人青少年却极少把“白人”作为自己主要的身份识别,而会答“学生”等社会性身份,因为弱势群体才会“把少数看成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1]。1964年,美国第一次出现了“白人新教徒”一词,“这个词竟然会被人使用,这就足以表明美国传统上层人士的影响力已遭到巨大削弱,因为这暗示他们也不过是另外一个民族群体而已”[2]。美式英语中曾有不少专门针对黑人的骂辞,其后黑人也发明了不少专骂白人的词汇,这一变迁也寓示着白人地位的相对下降。Carlos Fuentes说:“当你们在加州接到议案,要投票决定把英语当作加州的官方语言时,只说明了一件事:英语已不再是加州的官方语言。” 晚清之前,中国也没有国旗,“它所知道的仅有的国旗是臣仆国家的使节们在进贡时所用的;帝国本身却不需要区别它自己的国徽”[3]。它本身不属于“ 被分类”之中,而在其外。正如日本皇室也没有姓氏,因为没有这一必要: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它无须区别于其他家族。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国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在一个“东方学”大会定期召开的世界里,召开“西方学”大会也是不可能的。各族早期的经典如《圣经》、《尚书》等,或地名、族名,也有很多都是通名,因为它们是唯一的存在物,只有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必要强调各事物的个别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这一被激发的自尊与缺乏自信是硬币的两面而已,一如Thomas Friedman曾说的:“作为领袖人物一旦丧失了实际权力,他就会对所有那些象征性的东西,如代表其职位的服饰、人身侮辱等斤斤计较,竭力维护,因为他除了这些东西外已一无所有了”。 将汉族不重视“汉服”传统视为一种耻辱和缺憾,正是一种现时观念的错误:因为它并未意识到,这种缺失并非民族衰微的体现,恰恰却是早先民族过于强大的体现。正如美国白人也不必强调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或“白人音乐”一样。这种民族主义意识通常倒是一种对危机的因应,如近代之前的土耳其帝国,其居民通常从不自认其身份是“土耳其人”——那对一个君士坦丁堡的上等人“无异是一种侮辱”,接受这一思想乃是该国的一次主要革命,代表的不是重塑传统,倒是与传统的断然而急剧的决裂[4]。 对传统进行再发明,本身是一种现代思想,其背景则是相互冲突加剧的民族主义国家集团。突出和捍卫本共同体的象征性标志,正是这种思想紧绷的产物,因为捍卫的必要性正在于感到需要捍卫的东西受到了侵犯。吉鸿昌在美国佩带“我是中国人”胸卡的故事常被视为爱国故事,但反过来说,假若不是遭受歧视,则这一抵抗姿态就丧失了意义:例如在一个满是中国人的大街上,有人高呼“我是中国人!”——这一幕如果不是荒谬的,那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民族自觉是好的,但自觉又导致对象征物本身的质疑:穿汉服的目的是什么?在真正的汉服时代,穿它的目的就是穿戴本身,不为什么;到一个有意识倡议的时代,倡导本身就是其衰落的可靠标志。就像在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它是唯一的原典,而今日倡导新儒学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这一处境:即儒学不过是可供选择的诸多思想之一罢了。它不再构成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个残余的、被小心保存的文物;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仅仅是被客体化对待的某一物品——无论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 许多“传统”本身也是舶来品。例如旗袍向为满族女子所穿,民国以后忽然成了一般汉族女子的常服,而长袍马褂则成为国定的男子礼服。日本的所谓“和服 ”本身也是唐时传入的吴服——真正日本的传统服饰,大概是《三国志》里所描写的“贯头衣”吧。按照这方面的原教旨趣主义逻辑,实际上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完全是出自它本身的,幸好,它也无暇细究,而只不过将此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动员手段罢了。 这种把“传统复兴”客体化和工具化的努力,在一个前现代社会基本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我们人人使用母语,但却讲不清楚母语的语法一样。“汉服复兴”运动号召人们缅怀那个过往的中国,但却明白无误地讲出了真相:正是由于中国本身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天下”变成了国家,才使这一运动成为可能。一如列文森说的,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5]。这一运动不过是该过程最末节的又一小小涟漪罢了。 最后,“强迫人们从内心崇拜传统,甚至强迫人们怀旧,会使人们逐渐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即传统是否存在自我吹嘘的优点呢?”[5]当然,这一点也许并非那么重要,因为复兴传统仅仅是加强认同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个工具。在所有这类事件中,“衰微和复兴令人惊奇地相互混合了,因为往往那些抱怨衰微的人就是带来复兴的人”[6]。活动的活跃组织者通常也是一些内心异常敏感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最快最深地意识到一种内心的挤压感和自我认同的必要性。 我同情他们的努力,但拒绝为他们的事业欢呼。不仅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运动本身逻辑上的漏洞,还有其无望的前景。在一个身份与服饰脱节化的时代,服饰不再是一个人文化、种族的象征,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民族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心灵单位”,外在标志物的意义不是在增强,而是将消减。
‘陆’ 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不穿汉服
汉朝皇帝刘邦之孙刘阿知,已成为日本大和民族成员。刘阿知的后代已经成为日本皇室成员之一。汉朝皇室成员刘阿知及刘阿知的后代都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刚然中国人不会再穿他们创立的汉服
作为热爱中华民族的中国人,作为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当然不会选择再穿汉服。
只有汉奸或卖国贼或有被日本洗脑的人才会大力宣传汉服是中国民族服饰。所以大家千万别上他们的当,千万别穿汉服。
‘柒’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不穿汉服了
因满清的“剃发易服”,汉人与汉服隔代中断了两百多年。 满清灭亡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装传入中国,且满清的长袍马褂经过百年的洗脑,也已经深入人心,反而觉得长袍马褂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 现代人对汉服比较陌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满式的唐装旗袍。 对汉服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电影,电视剧,认为汉服是演戏用的,是古装。 所以嘛,就认为汉服不是现代人穿的,而是古人穿的,是古装。 所以嘛,谁穿上就马上受到异样的目光。 不过,汉服就是汉服,不只是古装。 它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传承千年,汉服的制式关乎礼制,是礼仪的体现。 我们致力于恢复汉服,让大家都重新穿上祖先留下来的服装。
‘捌’ 现在中国人为什么不穿汉服了呢
因为中国人在逐渐西化 对传统的东西十分淡薄 对与汉服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 汉服也是在近几年又重新复兴的 可是由于"所谓"的"唐服"也在兴起 所以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不是很深 加上汉服很繁琐 不太方便 导致无法普及 但在一些汉服爱好者的修改下汉服也能变得轻便起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人很在节庆之时或出门游玩的时候会穿上高雅大方有极赋有中国特色的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