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哪些军人为外国人清地雷而获联合国司令嘉奖
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成功的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数据显示,10年来,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累计发现、排除各种地雷及未爆物近万枚,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今年以来,我国维和部队还曾两次获得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为各国维和军人设置的最高荣誉——司令嘉奖。
2. 中国部队对士兵的内务啊仪容仪表之类的有什么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军人头发应当整洁。男军人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和胡须,蓄发(戴假发)不得露于帽外,帽墙下发长不得超过1.5厘米;女军人发辫不得过肩,女士兵不得烫发。师以上首长可以在规定的发型内决定所属人员蓄一种或者几种发型。军人染发只准染与本人原发色一致的颜色。
第一百零六条
军人不得文身。着军服时,不得化妆,不得留长指甲和染指甲,不得围非制式围巾,不得在外露的腰带上系挂移动电话、钥匙和饰物等,不得戴耳环、项链、领饰、戒指等首饰。除工作需要和眼疾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一百零八条
军人必须举止端正,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不得袖手、背手和将手插入衣袋,不得边走边吸烟、吃东西、扇扇子,不得搭肩挽臂。
第二百五十九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搞好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防止疾病发生和蔓延。室内外卫生应当划区分工负责,每日清扫,每周进行大扫除。
室内保持整齐清洁,空气新鲜,无蜘蛛网,无污迹,无烟头,无积尘。及时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
室外道路平整,沟渠畅通,无积水,无蚊蝇孳生地。有定点的密闭式垃圾收容设施,做到垃圾不乱倒、不暴露、定期处理。
(2)中国军人如何验收雷区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
第七十七条分队在下列时机和场合的礼节:
(一)分队在行进间相遇,由带队指挥员互相敬礼;遇见首长和上级,由带队指挥员敬礼。
(二)分队在停止间,当上级首长来到时,带队指挥员向分队发出“立正”口令,尔后向首长敬礼和报告(报告词示例见附录四);当上级首长两人以上到场时,应当向职务最高的首长敬礼和报告;当职务相当的首长先有一人在场,对后到的首长只由本分队在场职务最高者向其敬礼和报告。
(三)未列队的分队,不论在室内室外,当上级首长来到时,由在场职务最高者或者先见者发出“立正”口令(当人员处于坐姿时,应当先发出“起立”口令),并由在场职务最高者向首长敬礼和报告。
3. 中国维和行动的剧情介绍
≪中国维和行动≫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主线,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记录了中国军人为维护世界和平,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了我军参加联合国维护行动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展现我军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奉献。本片共分为20集,分集和剧情介绍如下: 1.为了和平 11.为水而战 2.战火历练 12.沉着应战 3.艰险救援 13.穿越雷场 4.危难时刻 14.大漠风采 5.惊心动魄 15.放歌雨林 6.化险为夷 16.大爱无垠 7.生死守望 17.别样风景 8.驰骋险途 18.天使救援 9.红土热血 19.中国妈妈 10.友谊新篇 20.半岛之歌 雨季路长,丛林露险,中国军人如何面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军人历尽怎样的艰辛筑就通向和平之路?
身怀六甲的武装队员,不愿交枪的娃娃兵,中国军人又该如何面对?
应联合国邀请,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558人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
武器泛滥是利比里亚等非洲国家陷入战乱的罪魁祸首,不解除交战各方的武装,要实现和平,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决定在利比里亚实施解武行动。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和平走进热带雨林铸剑为犁…… 一场突如其来冲突从天而降,中国军人该如何应对?
战机呼啸,炮火连天,从未有过战争经历的士兵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冲突扩大,战争升级,补给中断,中国军人又该如何处置?
2006年4月,中国政府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了一支182人组成的维和部队,按照联合国的要求部署在黎巴嫩的南部。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以(色列)冲突再次爆发。这对于第一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军人,对于近二十年未经历过战争的中国军队,无疑是一次从所未有的战火考验。
中国维和军人在战火之中经受历练…… 异国他乡,如何指挥一支特殊的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
硝烟炮火,如何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一个几经周折难以完成的任务,中国军人该如何处置?一场从所未有心理和生理的折磨,中国军人是怎样应对?
2006年黎(巴嫩)以(色列)冲突爆发后,在不断升级的战火中,黎巴嫩陷入了人道主义危机。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接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部的指令,迅速组建一支救援队,外出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走进战火硝烟进行人道救援…… 战友牺牲,中国军人如何在炮火中坚守岗位?
营区被炸,中国军人如何应对局势的日趋恶化?
危难时刻,中国军人是怎样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准备的?
战火之中,中国军人又是怎样去执行各项紧急任务的?
2006年7月突发的黎(巴嫩)以(色列)冲突,有人说这是“1973年以来以军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有人说这是“黎巴嫩历史上从未遭受过的战争破坏”。对于联合国维和部队来说,则陷入了黎以冲突的危难之中。
8月2日夜至3日下午,中国维和工兵营营区周边至少落下2000发炮弹和炸弹。此时,黎以双方的交战已达到空前的激烈,危险也一步步的逼近中国营。
中国维和军人在危难时刻勇敢应对…… 在岌岌可危的废墟中,中国军人是如何逢凶化吉?
在一触即发的炸弹前,中国军人又是怎样的身先士卒?
一枚巨大的航弹,一场历时四天的挖掘之战,是如何拉开战幕,又是如何地在小心翼翼之中、在心惊胆颤之中成为说不尽的喜悦、道不完的感激?
2006年8月14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终于停火。
然而,对于刚刚走出战火威胁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来说,他们又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危险——排除未爆炸弹。
中国维和军人义无反顾地开始惊心动魄的排爆…… 集束炸弹,一触即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年轻中国军人是怎样面对?
一枚炸弹,一声爆炸,淋漓的鲜血面前中国军人是怎样鼓足勇气不畏生死?
俯拾皆是的村庄四周,凶险四伏的田野之中,中国军人又是如何排除了一枚枚集束炸弹,化解了一个个危及生命的凶险?
一场举世瞩目的冲突结束之后,黎巴嫩南部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看似宁静之中依然密布着无数的凶险,甚至死亡,因为无论是村庄还是田野都散布着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俗称子母弹,母弹炸开后可释放出数十颗甚至数百颗的子炸弹,而许多子炸弹在落地时往往成为未爆弹,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中国维和军人用智慧和胆略化险为夷…… 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雷区的危险,挡不住他们穿越丛林为世界和平奔走的脚步。
近在咫尺的战火中,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他们不惧生死坚守岗位,为了人类的和平血洒异国他乡。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前往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的时候要签订一份生死合同,直白地说,就是立下遗嘱,其中包括要向联合国庄严承诺:
“作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联合国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服从指挥,听从命令,时刻准备着为世界和平献身。”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担任军事观察员的中国军人用辛劳乃至生命守望人类的和平…… 一次险象环生的运输任务,有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有危险四伏的雷区,还有武装分子的袭击。
中国军人是如何穿越无边无际的丛林,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危险?
在联合国苏丹瓦乌维和任务区有一支来自中国的维和运输分队。瓦乌因为多年的战乱,形势复杂,任务危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为了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将后勤保障物资运送到各维和部队,联苏团给中国维和运输分队下达长途运输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踏上漫漫的险途驰骋于茫茫的非洲丛林…… 因为这里是战乱之地,所以,这里不仅有难以忍受的酷热、夺人生命的疟疾,更有不敢逾越的雷区、莫名其妙的挑衅。
中国军人如何直面酷热天气、危险雷区、动乱局势、致命疾病,用青春热血筑就和平之路?
中国赴苏丹维和工兵分队刚刚进行完轮换工作,联苏团维和部队司令部就立即下达了修建机场、抢修道路、搭建营地等多项工程任务,因为联合国在苏丹南部的维和行动急需这些机场、道路和营地。
然而,在中国维和军人面前的不仅仅是繁重的任务,还有酷热的天气、危险的雷区、动乱的局势、致命的疾病、艰苦的生活。
中国维和军人在红土上战难克险,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中国军队的辉煌…… 缺医少药,中国军人是如何伸手相助?
流脑暴发,死神面前,中国军人又是怎样镇定自若,奔走丛林部落治病救人?
20世纪70年代苏丹南部的瓦乌市有一支来自中国的医疗队在这里救死扶伤,当地人民至今难忘。
中国赴苏丹维和医疗分队按照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的要求部署在瓦乌市。于是,中国医生的身影又出现在部落村庄、平民医院。
中国维和军人用诚挚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续写中国和苏丹友谊的新篇章…… 60℃多度的高温,振聋发聩的嗓音,中国军人是如何在轰鸣的“世界火炉”中经受历练?
武装派别无端滋事,维和部队遭受袭击,中国军人该如何应对?
武装人员四处游荡,营区彻夜枪声不断,中国军人又是怎样面对丛林中的枪口、武装分子的骚扰?
2007年11月,应联合国的邀请,中国政府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一支由315人组成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维持和平行动。
达尔富尔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边缘,是全世界极度缺水的地方之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缺乏等生态危机是苏丹达尔富尔冲突的起因,解决冲突就必须从造成冲突的根源着手。
中国维和军人在战乱之地沙漠之中为水而战…… 给养告急,战友情深,中国军人如何冒险相送?
戈壁滩的爆胎,沙漠里的陷车,中国军人如何争分夺秒勇往直前?
枪声突起,武装拦截,中国军人又是如何逢凶化吉完成任务?
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维和行动,然而,联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的维和之路却充满坎坷、遍布荆棘、洒满鲜血,是联合国正在进行中的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的维和任务区。
联合国维和人员部署到达尔富尔不久就发生了上百起针对联合国人员的武装袭击和劫持事件,造成数十名联合国人员的伤亡。
中国维和军人面对重重危险果敢机智沉着应战…… 雷场如战场,处处藏杀机。
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
一名没有实战经验的新手如何成功排雷?
一名经验丰富的扫雷高手在雷场上又是怎样的心态?
友军扫雷被炸,中国军人又该如何穿越雷场?
破坏雷场、诡计雷前,中国军人是怎样化险为夷?
多年的战争冲突使黎巴嫩的南部地区埋设了大量的地雷。所以,排除这些地雷,也就成了在这里执行联合国维和扫雷排爆任务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主要任务。
“雷场如战场,处处藏杀机,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走进雷场,就是走进生死场。”
中国维和军人在穿越雷场的实战中锻炼成长…… 这里有令人陶醉的大漠风光,但也有干旱缺水和沙尘暴,更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地雷和未爆弹。
揭秘中国首位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在维和任务区如何履行职责?披露中国维和军事观察员为了和平又是怎样驰骋沙漠、夜宿戈壁?
非洲西北海岸的西撒哈拉,简称西撤,这片沙漠戈壁曾经硝烟弥漫,经历了一场长达16年的战争冲突。如今,风沙和干旱、高温和缺水、饥饿和贫穷、战乱和冲突是西撒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监督冲突各方的停火,1991年以来,联合国西撒特派团在西撒哈拉大沙漠中建立了这样军事观察点。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和平在无垠的大漠中尽显风采…… 一个异常紧急的任务在大雨雷鸣中拉开了帷幕,
一支善于攻坚的部队在原始森林中开始了鏖战。
为了利比里亚的和平进程,为了利比里亚人民的重建家园,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中国军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作出怎样的牺牲?
优美的歌声,欢快的舞蹈,激情的鼓乐,表达了利比里亚人民怎样的感激?
2010年6月17日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部向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下达了一项紧急道路修筑任务,并且要求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任务。
然而,时值雨季,道路施工异常困难。在原始森林的深处,在沉闷雷声伴随下,在淅沥不停的雨中,拉开了抢修道路的战幕。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筑就和平之路放歌雨林…… 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一名又一名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的手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次又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中国军人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凶险,拯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一个又一个村落,一户又一户人家,一名又一名儿童,中国军人又是怎样在丛林部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对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中国维和军人来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同时又是可能被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受害者。
有别于看得见的炮火,听得见的枪声,中国维和军人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用使命和责任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凶险,用人道和博爱,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中国维和军人在本职岗位和丛林部落奉献着无垠的大爱…… 人跟车走,心随路走,中国军人遭遇着怎样曲折?
五里一沟壑,十里一险桥,中国军人经历着怎样的坎坷?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条白色的游龙,行游于滂沱大雨中、村庄部落中、无垠绿色中,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2003年12月,按照联合国与中国政府达成的派兵备忘录的要求,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作为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唯一的一支运输保障分队,担负着联利团物资以及国际救援物资的运输任务。
无论是红尘飞扬的旱季,还是大雨连绵的雨季,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白色车队都犹如一条白色的游龙驰骋在茫茫的非洲丛林,奔忙在漫漫和平之路。
中国维和军人在非洲雨林中打造出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波未平一又起,面对瞬息即变的病情,中国军人如何转危为安?
空中、地面,指挥室、直升机,中国军人是怎样镇定自若拯救生命?
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一场争分夺秒的团结协作,一幅与死神抗争的宏壮场景。
黎巴嫩南部景色秀美,但对于联合国维和人员来说,这秀丽的风景中却处处蕴藏着危险,因为战争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威胁随时存在。
为了保障维和官兵在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尽快得到有效救治,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部赋予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空中救护的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成为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天使…… 风景如画的村落,却是战乱制造的悲哀。
不谙世事的儿童,却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悲伤。
在SOS儿童村,中国军人是如何实施母爱行动?
在一个个家庭,中国军人是怎样用亲情和母爱唤起孤儿们灿烂的笑容?
非洲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有一个SOS儿童村,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它用SOS这个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女军人给SOS儿童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家庭般的亲情、母亲般的慈爱。儿童村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们“中国妈妈”。
中国维和军人在异国的土地上传承中华民族的大爱…… 小小半岛,大的舞台。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为了和平,中国军人如何同友军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为了和平,中国军人如何同友军团结协作、共同御敌?
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军队又是怎样展现威武之师、和平之师和友谊之师的?
2003年4月,中国政府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地刚果(金)基伍湖畔的一个美丽的半岛上。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从中国维和军人到达半岛的第一天起,《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便在半岛的上空回荡。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虽然时间在不断地流逝,但是,歌声依然在半岛高唱。
中国维和军人把这首歌演化成为一种力量和情感……
4. 中国维和官兵:无论执行什么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的国旗
中国维和官兵:无论执行什么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的国旗
黎南部村庄路边树立的中国第九批赴黎维和工兵营援建道路的纪念 王昆鹏 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昆鹏):2006年,中国应联合国邀请首次派遣工兵分队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如今,中国军人在黎南部已经走过十年的维和岁月。现在有418名中国维和官兵在黎巴嫩执行任务。无论是工程建筑、扫雷排爆还是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军人都在用高超的技术和满腔的热情创造着属于五星红旗的荣耀。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跟随记者王昆鹏一起走进中国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今天我们来认识的,就是不久前完成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一号工程”的建筑官兵们:“在他限制的时间节点内,把工程完成了。并且司令部的人过来(视察后,我们)也得到了肯定,这让我们感觉到很欣慰,至少我们没给中国人丢脸吧。”
站在9月刚刚投入使用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综合射击训练场边,四级军士长刘超峰依然谦虚。然而实际上,这却是中国维和官兵创造的新一项“中国奇迹”。
为了恢复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8年开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黎巴嫩南部黎以边境地带派出维和部队,2006年黎以战争之后维和部队进一步加强。
今年6月以来,联黎任务区安全角势恶化,原有的小型射击场无法满足提高维和部队的安全防卫能力的需求,需要在旁边建设一个长300米、宽37米,正面靶档高18米,两侧挡墙高12米的综合射击场,能够进行轻武器训练和分队级别的战术演练。 然而这个任务,不少外国工兵分队都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第一,时间紧迫完成主体工程只有45天,是正常工期的一半;第二,现场山体紧邻以色列边境布有地雷,不能使用爆破方式只能采取传统的机械作业。
中国维和部队成为了最后的希望,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蒲毅上校经过实地勘察和综合考虑接下这一任务。任务最终交给了以陆军第13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组建的第十五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建筑排。排长黄作鹏说:“我们为了达到标准,岩石层要向下五米左右,全都是用破碎镐一点一点打,非常难。当时联黎把这个任务给我们时候,并不是问我们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他是考虑你们能不能干?他连有没有人能够把它完成都担心。”
在此后的45天里,黄作鹏与十多名建筑官兵开始了烈日酷暑下加班加点的奋战。不过时间只是摆在他们眼前的一项困难:“后来我们各方面的了解,还有通过联黎的雷区部署图发现,沿海的边上和这边都是雷区。所以我们赶紧协调扫雷分队进行了一定作业范围内的扫雷排除。你看那个桩再往外就不敢去了,再往外一点点就是雷区,手雷和一些未爆物都能看得到,还是比较危险。还有我们第一天施工的时候这里还有狼群。”
狭窄的作业区加上陡峭的坡度,使得各种机械的操作显得尤其危险。四级军士长、推土机操作手罗瑀瑀已经是第二次来到黎巴嫩维和,他介绍:“有时候操作机械的过程中突然滑坡,突然往下掉的感觉。就要赶快把它推回来,操作慢了就容易造成机毁人亡。当时操作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下来之后有种(后怕)的感觉,时间长了也没什么。”
现在,这个综合射击场成为了联合国所有维和任务区中最大的射击场,不仅联黎部队与黎巴嫩政府军,非洲、中东等周边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也将因此而受益。联黎部队司令迈克尔少将在竣工仪式时表示,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更是专业素养、过硬作风、联黎各分队和民事部门团结协作的典范,我为有你们这样专业和敬业的维和部队感到自豪。在来到分队视察时,迈克尔少将对于中国维和官兵的贡献深表赞赏:“中国在这里的维和官兵的表现,特别是在扫雷领域、医疗领域,当然还有所有工兵的协作,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联黎很多的大型工程都有中国官兵建设的身影,早在2007年,刘超峰就参加了维和,当年他们建设了联黎司令部的停机坪:“现在的联黎司令部,上面的一个主体工程,主要是一个直升机的停机坪,包括附近的附带设施。当时那个工期干的比较长,将近三个月。作业面积也非常大,当时基本上也是早出晚归,比较辛苦。因为它当时是个山头,要把它削平。”
除了上述的综合射击场和维和部队营区、防御工事和哨所等建设任务,中国官兵还担负黎巴嫩维和任务中十分重要的,在黎巴嫩与以色列临时边界“蓝线”栽界桩的任务。
2000年,占据黎巴嫩南部长达22年的以色列撤军后,联合国划定了121公里的“蓝线”,这是联合国在地图上为黎以双方划定的一条临时分界线。而让这一“蓝线”从地图走向实际的重要标志就是界桩“蓝桶”的建立。十年来,中国维和官兵已经建成和维护了超过110个“蓝桶”。
“蓝线”附近雷场密布,只有通过安全通道才能抵达“蓝桶”栽设点,安全通道宽度一般只有2米左右,最窄处仅有1.2米,外面就是雷区。栽桩所需的砂石水泥等物资都需要中国维和官兵一步一步背上去。最远的一次步行距离有三公里,曾经参加过那次任务的四级军士长张勇介绍:“如果直线距离是非常短,但是围绕扫雷通道行走的话还是非常远的。我们背着物资爬坡下坡,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滑向旁边的雷区。通道外围的地雷到处可见。”
在与官兵们的交谈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艰辛与危险,很多官兵更是多次执行维和任务的老兵。在当地,记者还看到了中国维和官兵为居民修建的公路、运动场等民用设施。建筑排排长黄作鹏说到,其实军人面前没有所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军人就是执行命令,所以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军人为和平而来,既然来了无论执行什么样的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扛的国旗。”
5. 中国军人是如何扫雷的
中国军人在扫雷行动中,扫雷官兵会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方法。
虽然使用雷场清障车、机器人等先进装备降低了扫雷官兵面临的风险,但扫雷仍然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踏在“生死线”上的任务。
当今世界已埋下地雷1亿多颗,每年新埋设地雷在200万颗以上。
6. 中国维和部队怎样打通黎以边境雷区生命通道
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受联黎司令部命令,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异常困难的作业条件下,成功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蓝线”是联合国为黎巴嫩和以色列划定的临时停火线,每年联黎部队都要对黎以边界的蓝桶进行维护保养。而“蓝线”的第11任务点,位于山崖底部,四周被雷区环绕。为了打通抵达崖底这个“蓝点”的通道,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的官兵们要在7米高的山崖坡壁上构筑扶梯。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连长
张锐:这片地域周围不仅埋藏着许多地雷,而且非常敏感,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通往山崖只有一条不足2米宽、用简易铁丝网隔出的崎岖山道,而山道两侧就是危险的雷区,车辆机械无法通行,官兵们只能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搬运到作业点。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指导员
谢震海:我们每天要背着30公斤重的东西,在这500多米的崎岖小道上往返10多趟,一个月下来,肩膀和背上也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由于发电机的轰鸣声可能引爆地雷,官兵们只能在雷场外将需要用电的工序完成后,再转运到山崖作业点。拼接好的扶梯长约7米,重达600多斤,8名官兵密切配合,小心翼翼通过狭长的崎岖山道,一步步将将扶梯搬运到山崖作业点。经过官兵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严格按照联黎工程部门要求施工的扶梯顺利架设完毕,为后续的维和作业和附近村民通过雷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威武啊,我们的中国军人!
7. 中国军人的兵检
你可能被检查出有不方便告诉你的疾病。或者从你的文化水平方面,看出来你素质比较低。
8. 中国维和部队怎样打通黎以边境雷区生命通道
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受联黎司令部命令,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异常困难的作业条件下,成功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由于发电机的轰鸣声可能引爆地雷,官兵们只能在雷场外将需要用电的工序完成后,再转运到山崖作业点。拼接好的扶梯长约7米,重达600多斤,8名官兵密切配合,小心翼翼通过狭长的崎岖山道,一步步将将扶梯搬运到山崖作业点。经过官兵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严格按照联黎工程部门要求施工的扶梯顺利架设完毕,为后续的维和作业和附近村民通过雷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威武啊,我们的中国军人!
9. 中国军人有哪些扫雷装备
4月4日,是国际提高地雷意识和协助地雷行动日,今年的主题是“有求必应,以人为本”。中国军人中防护服、小铁锹、小剪刀、小红旗、探雷针、探雷器是常见的扫雷装备。
在扫雷行动中,扫雷官兵会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方法。
10. 中国的特种兵怎样选拔的
选拔一名特种兵,体能是基础,其要求是:一天之内要完成下列课目。 负重长跑25分钟内跑完5公里; 做单双杠一二练习各200个以上; 400米障碍不超过1分45秒; 投掷手榴弹数百次,每次须超过50米; 一分钟内,俯卧撑100个或70斤杠铃手推60下。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仅仅是刚跨进特种兵门坎,要想成为真正的特种兵,还有进行下面的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