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千米航天器是怎么回事

中国千米航天器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06-21 10:51:41

① 那些宇宙航天器是靠什么原理和动力达到每秒六十千米的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绕地球飞行的航天器,另一种是穿梭在宇宙中的航天器
第一种情况:
在外太空航天器靠的不只是燃料,它只不过时起来一个将飞船送入轨道的和加速作用,在外太空航天器所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极小,在加速后航天器可以自行运行,但我想速度不会是每秒60KM的,这已经都超过了第三宇宙速度了,更何况是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器只有在第一宇宙速度速度下绕地球飞行,否则就会飞出地球。
第二种情况:
它的动力也是燃料,它的燃料和第一种情况下的航天器是相同的,应该都是一种有核聚变效果的固体燃料(有点类似核弹),在太空中,没有动力,这便是“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在外太空,没有重力,就没有了力的产生,航天器在加速后就一直一定的速度飞行咯。

② 中国首次飞上月亮的航天器叫什么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总体评价: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显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航天局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嫦娥一号

③ 航天飞机是怎么回事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它的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轨道飞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驾驶员舱、乘务员舱和载货舱。②用作提供推进的外贮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航天飞机的主要用处是空间运输、卫星服务,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为其输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务项目。还可以进行星际观测,军事、地理观察及拍照。由于其本身体积较大(高20多米,长50多米),也可以做为大型空间建筑。航天飞机起飞时可以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可以把工作完毕后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进外贮箱抛掉。航天飞机的主要机械在返回地面后经过整修还可以继续使用。
美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与实施航天飞机的计划。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1977年开始在各种复杂的地面上和大气层中试验。1981年首次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试验飞行,飞行三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从此以后,载人的航天飞机开始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把人载入太空,在上面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太空育种,药物合成,晶体提纯,金属冶炼,宇宙观测等等,因为航天飞机上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没法做的实验。航天飞机的好处就是可以重复使用,节约经费。并且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不用燃料,像鹰一样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航天飞机的外形就像普通飞机一样。但它的表面必须有隔热层,否则飞回地球的时候会被和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标志着它的综合国力,你看看美国,俄罗斯都有航天飞机,咱们就没有。但是我们的神州系列飞船发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
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由运载火箭发射的飞行器,用于进入地球轨道,在地球与轨道航天器之间运送人员和物资,并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航天飞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带机翼的轨道器,用于运载航天员和物资;外部推进剂箱,用于携带供3台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氢和液氧;一对大型固体推进剂捆绑式助推火箭。整个系统的起飞重量达2000吨,高56米。发射时,助推器和轨道器主发动机同时点火,推力达3100万牛顿。起飞后约两分钟,助推火箭被抛弃并用降落伞降落,回收后再次使用。轨道器将外部推进剂箱中的推进剂消耗完时,已获得99%的轨道高度,于是抛弃。此推进剂箱在坠入大气层时解体。虽然航天飞机像常规载人航天器一样垂直发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轨道器在设计上可重复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航天飞机可将卫星和探测器装入它的货仓带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员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轨道上出了问题的卫星。航天心机还可用作太空实验室,携带专门的研究设备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航天飞机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远比升空时的难度与危险性要大。当轨道飞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气层时,它必须十分精确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角度。由于机身与空气的剧烈摩擦,其外部可产生1500摄氏度的高温,如果没有防护装置,飞机将会熔化。所以,在航天飞机的外表覆盖了一层大小形状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盐纤维瓷片,这些瓷片的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证热量不被传导到飞行器上。航天飞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制造的最复杂、最尖端的运载工具。它庞大而精密的系统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航天飞机毁灭。两架失事的航天飞机,一个是因为小小的密封圈发生泄漏,在起飞后不久发生了爆炸;一个是因为瓷片脱落击坏身,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机身解体。两次事故使十几名宇航员壮烈牺牲。人们在感激这些勇士,震惊这种灾难的同时,仍然会对科学事业充满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国拥有航天飞机,但由这些航天飞机所进行伟大事业,使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了突飞猛进的作用。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70-80年代,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开始研制航天飞机,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航天飞机用途广泛,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停靠、空间科学实验、发射回收或检修卫星。它曾在空间捕获一颗未能进入同步贵道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进行修理后,又把它送入同步轨道。它还发射过并三次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航天飞机通常可乘7人,飞行时间一般在2周以下,最长可达28天。
目前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各种建设用部件和补养。美国原设想使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可以节约花费。但结果全然不同,每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费非常高,最新的奋进号研制费达20亿美元,而且每次发射费用1亿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一架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五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可靠性还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战者号发射失败后一直到2002年4月为止已成功飞行过110次。

④ 为什么中国的航天器要在晚上发射

航天器发射时间有讲究

虞 伟 亮<小学生周报>

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并于1月5日成功返回。前两年,我国已先后发射了几艘试验飞船,积累了许多数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意观察这几次航天器的发射可以看出,它们的发射时间都在岁末年初的深夜。其实以前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也都是在晚上,不是前半夜就是后半夜。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为什么航天器和人造卫星的发射都选在晚上?白天发射卫星不是更方便吗?

原来,选定航天器发射升空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由于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它装载的蓄电池容量有限,如果卫星到达数万千米的高空时,太阳正好以最大的夹角照在1万多块太阳能蓄电池上,使太阳能电池接替蓄电池工作,这样卫星就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是若不在晚上这个最佳时段发射卫星,卫星上天后就不能以最佳角度接受太阳能源,卫星也就无法开展正常工作了。另一方面, 这也是为了让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捕捉到跟踪目标。道理很简单,在漆黑的夜空中,喷射着火焰向太空飞行的运载火箭非常显眼和突出。

为什么有的卫星在前半夜发射,而有的卫星在后半夜发射呢?这与发射的卫星的类型、设定的轨道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有关。我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轨道高度是35800千米,发射时间选在晚上8时多,“神舟”号飞船的轨道高度更高些,它的发射时间就定在凌晨1时。因为卫星的高度高,接受太阳最大角度照射的时间就可提前些,太阳能电池的功能也就早一些发挥作用了。

那么,为什么又要在寒冷的冬季发射飞船呢?这是因为飞船上天后,要由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好几个在我国大陆上的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我国的四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由于南半球没有测控点,这个任务只能由四艘远洋测量船来完成,而南半球气候条件比较稳定的就是夏季,大洋上风浪也要小些,为了便于远洋测量船监控和工作,为此,“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时机就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卫星发射时间的选定里有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呢。

⑤ 中国最新航天器叫什么

中国最新航天器叫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该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将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嫦娥五号的技术创新:

嫦娥五号主要面对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同时,嫦娥五号的系统设计面临五大挑战。

探测器需要经历多个飞行阶段,还需要完成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着陆等关键环节,并且设计约束多。

其中,上升器与轨道器需要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轨道上完成对接,在这里无法借助卫星导航的帮助,需要依靠探测器自身实现交会对接。

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重量有严格的约束,一方面要尽可能对分系统进行“瘦身”,另一方面,因为备份产品较少,必须确保质量可靠。

⑥ 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什么

1.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叫神舟五号。
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3.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4.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指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5.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⑦ 航天飞机在哪里飞行它是怎么回事

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人员和货物的飞行器。它在轨道上运行时,可在机载有效载荷和乘员的配合下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通常设计成火箭推进的飞机,返回地面时能像滑翔飞机或飞机那样下滑和着陆。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航天飞机的飞行轨道通常是近地轨道,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需要在高轨道运行的有效载荷,也可以由航天飞机送上近地轨道后再从这个轨道发射进入高轨道。航天飞机的运载能力较大,往往采用多级组合的形式,可以串联或并联,也可以串、并联结合。

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的部分叫做轨道器。它具有一般航天器所具有的各种分系统,可以完成多种功能,包括人造地球卫星、货运飞船、载人飞船甚至小型太空站的许多功能。它还可以完成一般航天器所没有的功能,如向近地轨道施放卫星,向高轨道发射卫星,从轨道上捕捉、维修和回收卫星等。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真正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只有美国航天飞机一种。但美国航天飞机计划也有过惨痛的教训,1986年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挑战者”号爆炸事件。当时因固体火箭助推器一现场连接处的O形密封环被烧穿,造成外贮箱破损,引起爆炸,7名航天精英在人们的注视之中踏上了不归之路。随后航天飞机停飞了32个月,一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1991年4月出厂的“奋进”号是为代替失事的“挑战者”号而制造的。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的可重复利用的航天运载器,同时,它又是一种多用途的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系统主要由一架带翼轨道器、两台固体助推器和一个大型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总长约56米,总高度23米,总重2000000千克,可把质量约230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航天飞机通常可乘6-8人,飞行时间一般在2周以下,最长可达28天。

神州号实验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实验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在预定区成功着陆。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这次实验飞行没有载人,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⑧ 什么是航天飞船

编辑本段航天飞船概述
航天飞船是用多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从地球发射并可在宇宙空间航行的飞行器。
编辑本段航天飞船作用
载人航天飞船一般包括为飞船提供电源和动力支持的推进舱、为航天员提供安全可靠环境支持的返回舱、在轨道运行中为航天员提供工作生活环境的轨道舱和为科学试验提供各种保障的附加段。
载人航天飞船和宇宙空间站是供航天员、科研人员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因此必须提供航天员在空间安全、工作和生活的生命保障系统,其设施与人造卫星有明显不同,除无人飞行的分系统外,还必须包括环境控制生物保障系统和应急救生系统。载人航天飞船又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式载人飞船。
编辑本段航天飞船组成部分
载人航天工程主要由七部分组成:
一、航天员的培训和锻炼;
二、有效载荷的各种科学试验;
三、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
四、可靠的运载火箭保障系统;
五、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和保障;
六、海基陆基联合测控网的建设和保障;
七、可靠的着陆场的建设和保障。
编辑本段载人飞船组成
载人飞船一般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登月飞船还具有登月舱。返回座舱是载人飞船的核心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舱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承受再入大气层和运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对接舱是用来与太空站或其它航天器对接的舱段。
编辑本段载人航天与不载人航天区别
试验飞船为何不载人就在于对火箭、飞船的安全可靠性的极高要求。人命关天,由于技术难度高,因此在宇航员上天之前,必经进行无人试验或动物试验。前苏联在加加林上天前一共进行了5次无人飞船的试验,美国则发射了8艘无人飞船。
编辑本段飞船外形为何不像船
飞船的外形其实并不像船,只因要在陆地与茫茫天海之间飞来飞去,充当舟楫之用,故取此名。飞船有载人与载货之分。一般来讲,载人飞船有3个舱段,一个叫推进舱,主管飞船的动力,位于飞船的底部;一个叫返回舱,是宇航员升空、返回及生活工作的座舱,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及与地面联络的通信中心,它是载人飞船的核心舱段,位于飞船的中部;还有一个叫轨道舱,它内部安装了各种仪器,可用于科学实验及对地观测。如果需要在太空与别的航天器对接,则还需要有一个对接机构。
飞船返回时并不是所有的舱段都返回,只有返回舱才返回地面,其他的舱段都留在了太空上。
编辑本段为何装“逃逸塔”
“避雷针”其实是一种宇航员救生系统,学名叫“逃逸塔”。苏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上都有逃逸塔装置。它的作用是在火箭起飞前15分钟到起飞后160秒钟期间,也就是飞行高度在110公里以内时,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帮助飞船里的宇航员脱离危险区安全着陆。逃逸塔的技术难度很大。一旦险情发生,逃逸塔必须迅速拉着飞船脱离火箭,如果速度太快,产生的巨大过载会使人体根本无法忍受;而速度慢了,又会产生高度太低降落伞无法打开的危险。如何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这是一大难题。早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就已成功完成了逃逸塔的飞行试验。
编辑本段如何站着上塔
此次发射首次采用了“三垂模式”,即垂直总装、垂直测试、整体垂直运输的模式。以往的火箭总装、测试、运输都是“躺”着进行的,到了发射塔架再把一节节火箭以及整流罩、卫星等吊接组装,然后再次进行测试。专家介绍说,此次改“躺”为“站”,可以使火箭少受拆卸组装之苦。保证火箭的技术状态与发射时的状态相同,火箭在发射塔架上的“停留”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一般3天即可实施发射,减少了外界环境对火箭产生的不利影响。
编辑本段载人航天的历史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从此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航天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奇迹。
1971年4月,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礼炮号”宇宙空间站总重量约18吨,总长约14米。
1973年5月,美国发射了名为“天空实验室”的宇宙空间站,总重量约为82吨,总长约36米。
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和2001年1月1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刚刚成功的“神舟三号”发射中,还首次试验了逃逸系统,该系统可在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等紧急情况下,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以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一大喜讯。
“生命之塔”专为航天员打造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时,在火箭的最顶端有一个由多个异形发动机组成的“四爪鱼”模样的设备。火箭发射约2分钟后,它喷出几道绚丽的火焰,形成一条完美的弧线,脱离火箭,消失天际。这就是中国航天四院为航天员打造的“生命之塔”――逃逸塔。逃逸救生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形象地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它的作用是在火箭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故障时,帮助航天员安全脱离险境。
保护航天员的生命说来简单,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逃逸塔的诞生,被列为运载火箭系统最难啃的骨头。之所以被称为“生命之塔”,就因为逃逸塔代表了载人航天技术不同于一般航天技术的地方:必须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针对可能会有的事故概率,逃逸塔应运而生。
“飞天救生艇”技术国际领先
逃逸塔位于火箭的顶端,共由四种型号10台发动机组成,结构十分复杂,制造的材质是特制的超高强度钢,燃料为固体推进剂。平时所说的“逃逸塔”就是低空发动机,高8米,位于箭船顶部,而高空发动机则安装在飞船整流罩上。
从火箭发射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飞行高度在39千米时逃逸塔分离,以及从120秒到200秒左右、飞行高度115千米时整流罩分离这两个时间空间段内,万一发生意外紧急状况时,逃逸塔就会启动,靠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提供巨大的瞬间推力,将航天员所在的飞船从火箭上拉出来,带着航天员偏离火箭的运行轨道,逃离险境,然后借助降落伞和缓冲装置安全降落到地面。由于增加了逃逸系统,长征二号F火箭的安全性指标由过去发射100次可能出现3次危及航天员生命的问题,减少到现在发射1000次才可能发生3次这样的事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逃逸塔“舍己为人”不能失败
国际上若干次火箭发射失败的例子证明,威胁航天员生命的故障大多数发生在火箭上升阶段,而最直接的保护办法就是让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域,这正是逃逸塔的主要作用。但除了拯救航天员的生命,逃逸塔还背负着另一个“舍己为人”的使命。即使火箭发射顺利,逃逸塔还必须点火工作,让自身脱离火箭,俗称“抛塔”,使得飞船后续飞行得以继续进行。也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后约2分钟时看到的一幕,这就意味着无论发射成功与否,逃逸塔都必须脱离火箭,不能存在失败的机会。

⑨ 关于航天的知识有哪些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6月10日 22:16 宇宙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宇航员和物资,且费用较航天飞机低许多。目前在轨的“和平号”空间站和以前的“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以及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都是用宇宙飞船作为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的。前苏联“联盟15号”飞船,曾在“礼炮7号”的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之间来回飞行并对接,成为世界第一辆太空“公共汽车”。

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例如,宇航员突发急病,空间碎片或流星击穿宇航员生活的压力舱舱壁。这时就需要宇航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宇宙飞船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因此很适于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用作救生艇,它给空间站带来的负担也不大。1984年,前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出现故障时,就是用停靠在站上的“联盟号”飞船把两名宇航员紧急撤回地面的。目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在运行初期也将用联盟一TM飞船作为救生艇。若用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作救生艇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则得不偿失,使用效率太低了。并会给空间站背上一个大包袱,大大增加空间站姿态控制和保持轨道高度方面的费用。

由于宇宙飞船带有推进系统,能机动变轨,固而还可以迅速降低高度进行侦察等军事活动。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在轨道飞行期间,飞船上的宇航员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

示来的行星际载人飞行,从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来看,将由宇宙飞船率先实现,而且很可能是载人火星宇宙飞船。

在本世纪,人类成功发射了卫星式和登月式两种飞船。21世纪将有望研制出行星际式宇宙飞船,把人送到其它行星去观光考察。

宇宙飞船,它在多极火箭的运载下进入宇宙空间,进行着举世无比的航行,地球在它眼里只是一只核桃,所有的星体也都变得渺小起来,而人类因为研制出了它,不仅扩大了生命的空间,也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

宇宙飞船与返回式卫星有相似之处,因为载人,故增加了许多特设系统,以满足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种需要。例如,用于空气更新、废水处理和再生、通风、温度和湿度控制等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报话通信系统,仪表和照明系统,航天服,载人机动装置和逃逸救生系统等。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飞船工程的一项关键技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别的航天器提供运输功能。

当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和安全返回技术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宇宙飞船,除了要使飞船在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还应使其落点精度比返回式卫星更高,从而及时发现和营救航天员。前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就曾因落点精度差,使航天员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点被冻死。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从结构上来看,人类已研制出了3种结构的宇宙飞船,即一舱式、两舱式和三舱式。其中一舱式最为简单,只有航天员的座舱。两舱式飞船由座舱和提供动力、电源、氧气和水的服务舱组成。它改善了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世界第一个出舱的航天员列昂诺夫乘坐的前苏联“上升”号飞船以及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均属于两舱式。最复杂的就是三舱式飞船。它是在两舱式飞船基础上或增加一个轨道舱(卫星式飞船),用于活动空间、进行科学试验等,如前苏联/俄罗斯“联盟”系列飞船;或增加一个登月舱(登月式飞船),用于在月面着陆和离开月面,如美国“阿波罗”号飞船。

从种类上说,在发射的宇宙飞船中,除了载人飞船外,还有货运飞船和载人货运混合飞船。按照飞行任务的不同,载人飞船又可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式载人飞船和行星际式载人飞船。前两种在20世纪已经发射成功,后一种有望在21世纪实现,很可能是载人火星飞船。

记:虽然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空间站相比简单一些,但对技术上的要求也一定很高吧?

庞:当然。虽说载人飞船是当今最简单的一种载人航天器,具有飞行时间短、沿弹道式或半弹道式路径返回、一次性使用等特点,其实它也很复杂,所以现只有中、俄、美3国拥有它。

宇宙飞船在返回地面时,为了减速、防热及结构上的需要,返回重量越小越好。为此,一般真正返回地面的只有座舱,这也是分舱设计的重要原因。它要像飞机在空中抛掉副油箱和多级火箭抛掉熄火后的子级火箭似的“轻装下阵”。所以,飞船座舱的外形设计十分重要。

座舱是载人飞船的核心,通常采用无翼的大钝头旋转体,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钟形。采用这种简单外形具有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等特点。同时,座舱一般均有视野开阔的舷窗,以便航天员观察发射前的准备活动、在轨交会对接情况、返回点火时的姿态和再入着陆的地面情况等。俄罗斯航天员曾多次在自动对接系统失灵情况下,通过舷窗进行手动对接获得成功。此外,为保持航天员高效率工作,座舱内的大气压力和成分、供氧、二氧化碳和水气的清除、水和食物、航天服等都要细致研究,都需要很复杂的技术才能完成。

飞船的气闸舱有两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航天员出舱前要在座舱内穿好航天服,然后走出内闸门,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舱外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内外闸门的气密性绝对可靠是气闸舱工作的基本条件,闸门的启闭须十分小心和熟练,避免漏气很重要,否则极危险。前苏联“上升”-2飞船于1965年3月率先应用了气闸舱。航天员列昂诺夫通过它走出舱外,成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

飞船在上升或返回过程中,若发生故障,需要应急弹射时,座舱门应可以迅速打开;而在轨运行或降落在海面时,则要求座舱门严格密封。航天员除可由座舱门进出以外,还能从应急逃逸口爬出座舱。在载人飞船上升、轨道运行和返回地球3个不同的飞行阶段,有不同的飞行环境,所以其救生手段不同。例如,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后发生危险。如果火箭飞行高度低于两万米,航天员则可像飞机的飞行员一样启动弹射坐椅从座舱弹出,再打开降落伞返回地面;若火箭的飞行高度超过两万米,航天员就只能启动飞船顶部的逃逸用的小火箭,用它把飞船拉离运载火箭,飞向安全区后,再打开飞船的降落伞,使飞船软着陆。

目前,载人飞船还是一次性的,要想重复使用须解决座舱热防护层能经受10 00℃以上高温及返回着陆系统可保证准确着陆和很小的着陆速度这两大关键,从而不被烧坏和撞坏。国外正从这两方面入手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记: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不断深入,宇宙飞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您能否具体谈一下这方面情况?

庞:载人飞船在载人航天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送人上太空后,宇宙飞船被用于对地观测、航天员出舱作业和生物学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和各项航天技术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宇宙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航天员和物资,且费用较航天飞机低许多。目前在轨的国际空间站和以前的“和平”号空间站、“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以及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都是用宇宙飞船作为天地往返交通工具的。宇宙飞船犹如太空“公共汽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例如,航天员突发急病或飞船出现意外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宇宙飞船体小质轻、成本低,因此很适于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用作救生艇。若用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作救生艇长期停留在空间站上,则得不偿失。1984年前苏联“礼炮”-7空间站出现故障时,就是靠停靠在站上的“联盟”号飞船把站上的两名航天员紧急撤回地面的;1998年开始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也用“联盟”-TM飞船作为救生艇。

由于宇宙飞船带有推进系统,能机动变轨,因而还可以迅速降低高度进行侦察等军事活动。美国“双子星座”-7飞船在轨道飞行期间,飞船上航天员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一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

国外开始用宇宙飞船进行太空旅游。自美国加州百万富翁丹尼斯·蒂托2001年4月乘“联盟”-TM飞船登上国际空间站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旅行者之后,很多人都对太空之旅充满了期待。为此,俄罗斯Energia火箭航天公司表示,其计划为未来的太空旅客提供为期一周的太空服务。旅客可以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前往太空参观。在飞船内,游客既能体验失重的感觉,又能透过舷窗博览群星,遥看美丽的地球。

另外,未来的行星际载人飞行从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来看,将由宇宙飞船率先实现,而且很可能是载人火星宇宙飞船。

简言之,宇宙飞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大有作为的,因而可以说是方兴未艾。

记:谈到宇宙飞船,不能不说一下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神舟”号。请您具体谈一下好吗?

庞:我国的“神舟”号是比较先进的载人飞船,目前已4次遨游太空。“神舟”号飞船由轨道舱(也叫工作舱)、返回舱(又称座舱)、推进舱(仪器舱)和一个过渡段组成。其中载人的轨道舱、返回舱可谓“一室一厅”,作为“一室”的返回舱是航天员在发射、返回和驾驶飞船时待的地方,作为“一厅”的轨道舱则是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场所。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他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即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他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飞船顶部还有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中华飞天梦早日实现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⑩ 天问一号探测器累积飞行1亿千米,背后是哪些技术的支持

较为完善的动力系统,先进的安全保护装置,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

天问一号探测器累积飞行1亿千米的这一消息说明了我国在航天探测器领域的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已经初具话语权。天问1号所遵循的科学依据就是太阳作为天问的能量来源,太阳能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因为我们不知道究竟距离是有多长的距离,所以中国需要慢慢探索,逐渐的站我资料,不断完善天问一号。因为中国的技术对以前来来说的话,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又有技术过关的技术人员把控,对于卫星的操作也比以前更加精准,加上天问一号探测器累计飞行一亿千米的消息传来,所以天问1号抵达火星的日子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了。

阅读全文

与中国千米航天器是怎么回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哪些印度的纪录片 浏览:194
为什么印度没有形成政教合一 浏览:432
印尼人钓鱼用什么 浏览:330
中国石油行业哪个不釆油 浏览:59
在中国的茶叶里哪些是红茶 浏览:912
英国有些什么手机 浏览:220
上中国际部怎么样 浏览:476
伊朗跟中俄关系怎么样 浏览:842
伊朗和中国哪个国家强盛 浏览:928
成年英国斗牛怎么打理 浏览:145
印度人问候午饭怎么说 浏览:265
为什么印度订单还在增加 浏览:435
意大利tec喇叭哪里做的 浏览:300
英国授课型怎么读 浏览:441
印度高铁哪里造 浏览:555
500万印尼盾英文怎么说 浏览: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浏览:352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么手续 浏览:159
有多少个国家暗中支持伊朗 浏览:255
泰币和越南币哪个值钱 浏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