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1949开始到现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的70年,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1、70年,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
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植根于新中国前3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
2、70年,我们创造了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果。经过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人,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3、70年,我们创造了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
新中国70年,是创造科技进步奇迹的70年。在这70年中,我们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井喷式发展。古老的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4、70年,我们创造了制度创新的伟大奇迹。
一部新中国成长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制度创新史。在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创举,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供学习,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模仿,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制度创新的伟大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起和谐的党际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崭新道路。
(1)中国两弹之路怎么发展来的扩展阅读
70载成就巨大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那一年,四川成都一所中学里,有个16岁的少年首次在微型计算机下完成了初等几何命题的全部证明。
后来,他有了一次成果汇报的机会,他做了很多准备,却只被问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一分钟打多少字?回首当年,他说“恍然是一种启迪”。
故事里的少年,是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王小川的经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1979年由王选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功研制,到2005年王小川发明搜狗输入法,中文信息化进程中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数次重大突破,夯实了实现科技强国的语言基础。
今天,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这一进程仍在加速。近两年,王小川带领他的团队先后推出了跨语言搜索、商用的机器同传系统、公开演示的中文唇语识别系统、AI合成主播。王小川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他们每天服务的中文语音请求超过5.4亿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赶超的历史性成就。”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浪潮集团正为全国150多个省级、市级政府以及74万家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造福3.2亿群众,连续5年政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
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上云,深化云ERP发展转型,以开源方式打造工业PaaS(平台即服务)平台,构建SaaS(软件即服务)生态;开创政府数据从共享、开放向授权运营升级的先河,100多个省市政府数据运营工作扎实推进;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向记者说出了他自己的感受:“一是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录取率很低,而到了2018年,高考实际录取率已达81.13%。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很多学生因此受益。二是高素质人才显着增加,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2018年则达到了820万,2019年预计达到834万。
三是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中国高等教育从支撑、服务社会发展,逐渐处于基础、支撑及引领地位,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⑵ 中国的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你这么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真的只能说你的很无知,但是说你无知在我不了解你的情况下是武断,而且非常不礼貌的,所以我换个口吻,你对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少。在凤凰卫视财经正前方的栏目中,就多次谈到中国经济奇迹的问题,无论是世界赫赫有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们,还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华尔街的大型投行,对冲基金重要头目,以及我国曾经在世界银行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IMF要职的朱民,包扩对他们访谈的同事谈话中,没有一个怀疑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分,而且都对中国的告诉发展敬佩的五体投地,都说中国的告诉增长是一个研究不透的经济奇迹,这本身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个褒奖,是外国媒体最先提出来的。可是一到了我们中国的网民手里,就变了味了,变成讽刺的一句话,我真是对中国网民颠倒是非黑白的能力佩服。很多节目都提到过,同时期和中国建国伊始经济水平差不多的100个国家,只有15个发展的比中国好一些。不包括,7年代就是经济强国的日本,包括,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等等。外国经济学家参悟不透的经济奇迹到了你这里成了很容易,在你眼里,是不是真的以为治国就很容易,治大国如烹小鲜呢?首先疯狂的消耗资源我就不同意,工业的主要的原料石油,煤等,我们以前是石油出口国,现在早就是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了,还有煤炭价格低廉,也主要是受外国的进口煤的影响,包括宝贵的所谓的资源,炼钢的铁矿石都是从巴西进口了,我们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早就不能自给自足了,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你说的疯狂消耗资源,反映出你对我国国情根本就不了解才说出这样草率的话。就算是消耗,也是消耗其他国家的懂么,就算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粗放式的开采,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就像中东,他们虽然出口原油,但是无法提炼原油,只能出口后,在高价卖回来成品油。按你的说法,中东原油那么多原油,而且石油出口基本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剩下的都要进口,他们还没研究出提炼原油的技术,起码我国自己有(自己研发的),他们国家的领导是不是傻子都不如?而且我们改革开放后主要是靠的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外国提供图纸技术,我们加工在出口,挣来微薄的利润。会破坏环境,确实会有,但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钱,我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你如果不开放政策优势,人家外国的资本凭什么非要到你中国投资建厂,制造业就是需要便宜的工人,非洲,南美,东南亚国家泰国越南菲律宾,那个不能投资建厂,外国人看中的是中国这个这个巨大的市场懂么?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市场换技术,积累原始资本,等我们自己有了外汇,就不会做这种,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事情了,17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产业升级的口号了,现在都已经实施产业升级,由低端的制造业,发展现代的服务业,对应的也出台很多的政策,比如营改增就是,减免第三产业税收,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政策,你不知道,不代表国家不在做。
最后你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设施的时候,喊生活生平不行,城市建设对比国外差太多了,现在建好了一些基础设施,你们一边享受这基础设施的福利,比如公园,高铁,高速公路,又说国家的不好,你让国家怎么做,基础设施建也不是,不建也不是到底想怎么样。
⑶ 中国复兴之路开始于什么时候已经经历了哪几次历史性的跨跃
始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古老中国开始逐渐走上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使国家现代化进程迅速,实力逐步强盛
⑷ 建国之后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人高瞻远瞩,改革开放!
⑸ 新中国怎么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是从一穷二白、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经过几十年广大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艰苦创业逐渐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立在世界的东方,令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并产生羡慕嫉妒恨。
⑹ 中国用用几年造出了两弹一星
中国用了十二年造出了两弹一星,从1956年-1970年。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中国两弹之路怎么发展来的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⑺ 建国之初为何要做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
我想应该是为了防止美国的核威胁啊,建立国际地位,憎强国威。
⑻ 近代中国的军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海军,1894年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北洋新军发展起来。
⑼ 两弹一星的研制背景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