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对疫情:中国如何应对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大考,中国举全国之力,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1、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措施严格管理。
2、31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3、及时延长春节假期,为可能出现的春运人潮踩了“急刹车”。
4、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19个省份对口支援。
5、千方百计增加床位供给,10天建起火神山医院、12天建起雷神山医院、10余家方舱医院火速建好。
6、推动医用防护服、口罩等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各地物资驰援。
7、全力推进医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
8、迅速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
中国所采取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改变了这个疾病的传播进程。”联合考察组中方组长、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此次中国防控策略,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既要统一领导,但又要实施基于科学、基于各地实际分析评估、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并且不断调整和优化。
(1)疫情之后的中国如何应对扩展阅读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中国明白接下来仍然任重道远。”布鲁斯 艾尔沃德说,目前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切勿沾沾自喜,未获全胜,不轻言胜利。虽然病例数目在下降,但人群依然是普遍易感的。这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可能会有反弹风险。接下来需要继续在扩容医院床位、购置呼吸机、疫苗等方面持续投入。中国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中央23日发出提醒,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对于下一步的防控工作,中央也划出了重点:一是要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二是要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三是要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四是要加快科技研发攻关。五是要扩大国际和地区合作。六是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七是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B. 很多国家对待疫情都开启了“躺平”模式,中国对待疫情是什么态度
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经摸索出了符合国情的防疫机制,就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动态清零”模式,这也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中,经过各地不懈努力总结出来极具实用价值的成熟模式。当然,坚持“动态清零”模式,难免会给普通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国内也有效仿他国“躺平”防疫模式的呼声,但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即便是死亡率相对较低的奥密克戎,如果躺平依然会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因此坚持“动态清零”便是中国对待疫情的态度。
由此作为参考不难看出,对待疫情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了一个国家是否真正为了国民而负责,很多国家选择躺平以后,老年人、患有基础病的人便出现了死亡率上升的社会现象。反观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虽然也有死亡病例,但相比较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数据只不过是极小的代价。当然,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防疫机制和态度,也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前提,相信中国也会随着疫情的发展态势灵活调整国内的防疫措施。
C. 疫情过后中国能像国外一样放开管控吗专家对此是如何解答的
疫情过后,中国也不可能像外国那样就完全开放,因为国外现在采取的是躺平的策略,他们这种躺平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生命,是以普通百姓的生命作为代价去对抗这个疫情的。他们不想付出那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经济代价,甚至说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对抗疫情。
现在的情况就是西方国家应该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他们采取的政策都是躺平,只有我们还在坚持着一贯的清零政策,他们觉得我们是一个异类,所以要排斥我们。要在思想上请及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我们,如果我们相信了,那就证明他们的政策成功了,现在看来,显然他们的政策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了。有好多国人已经开始相信,放开疫情防控是更好的应对策略了。
D.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适当控制自己对疫情的关注,相信科学,不传谣不信谣,学会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暗示,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思维看待这次疫情。
适当控制自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注。
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最好一天浏览相关信息不超过1个小时,尽量关注官方信息,尽量在睡前少看相关的消息,因为在夜晚人们的情绪较为脆弱,少接触那些来历不明或者蹭热度的相关文章。
让我们始终满怀期待,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昂扬向上,放声大笑或者热泪盈眶都好,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都在陪你。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E. 中国如何应对疫情追责
法律分析:疫情防控是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挑战,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司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司法服务水平是体现一国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自疫情发生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司法文件和重要举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F. 我国对待疫情的态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动态清零
我们国家对于疫情的态度是必须要坚持动态清零,之所以会坚持这种策略,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把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第1位。
疫情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这一段时间所受到的影响其实也是比较大的,上海每天新增加的病例已经超过了2万。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国家的防疫政策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我们国家的方向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我们国家在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把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放在了第1位,在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国家为了保证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像这个市场投放了大量的资源,而且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都已经获得利益最大化,我们国家和美国的政策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美国只是把钱放在第1位,我们国家是把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放在第1位的。
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国家都会把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1位的,上海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我们国家的关注,所以资源会不断的流入上海的。
G. 我国仍坚持“动态清零”策略,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配合疫情的各项防控规定,同时也需要积极等待各个地区的疫情拐点。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很多人的工作与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人甚至只能选择居家办公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基本开支。与此同时,有些人开始质疑动态清零的策略,同时认为这种策略很难继续执行下去。事实上:我们需要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策略不动摇,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的防控强度。
我们需要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策略。
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新冠疫情之后,因为新冠疫情主要是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为主,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着非常强的隐匿性和传染性,这也导致很多地方的疫情的动态清零的难度比较大。虽然动态清零的难度比较大,但我们依然需要坚持这个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所有人的基本安全问题。
H. 受疫情影响,在国际格局演变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第一,应时势变化选择并实施契合本土情境的治理范式。通过梳理疫情期国际治理范式,我们发现,成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契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模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后疫情”时期,如何基于社会治理新要求,设计“平战结合”的治理模式,以有效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社会治理实践议题。防控实践表明,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实践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亦需要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广泛参与。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现实,社会治理实践的演化趋势以及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既需承担居于中心的“元治理”(Bell and Hindmoor, 2009)角色,也需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尤其是鼓励专业组织与专业人士参与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因此,在有关疫情防控等事务的社会治理路径选择之框架设计层面,需要打造“强政府”与“强社会”有机结合的治理框架。毋庸讳言,社会治理中的“强政府”角色容易实现,但时下“强社会”角色亟待加强。这一点可以在疫情防控中专业组织和人员力量严重匮乏等问题中得到充分印证。可以说,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水平,是“后疫情”时期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落实的工作之一。
第三,依据当前疫情发展实际,中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家中心关系型”治理模式。该模式下,国家由于其“元治理”角色,能够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偏好影响其他治理参与者,而自然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体现。该模式同时强调,社会、市场等非政府型治理主体也要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在此次疫情中,大量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的参与,充分彰显了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治理主体中,政府要与社会组织、市场参与者建立互动反馈的“关系型”合作机制,使后者在治理中扮演必要的角色。综上,“国家中心关系型”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国家、市场和社会形成一种“多元协作”的关系型治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疫情防护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为保障“后疫情”时期“国家中心关系型”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有力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建立必要的多元化制度保障。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在制度上保障社会、市场等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应转变行政管理思维,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理念,营造多方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从非制度层面为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氛围支持和平台支撑
I. 中国的应对策略
来源:环球资讯+
着名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S·罗奇(Stephen S Roach)近日撰文指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中国的危机应对措施远比美国有效。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新闻台”10月31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罗奇的评论文章全文。在文章中,罗奇指出,正如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一样,今天中国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在发达国家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中国疫情后的反弹势头正在增强。
“不幸的是,这是许多人不得不吞咽的苦药,尤其是在美国,妖魔化中国已达到史诗般的程度。”罗奇说。
罗奇说,尽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但是中国的应对策略都比美国要有效得多。
罗奇对比了中美在两次危机中的经济增速。他说,在2008年危机爆发后的五年中,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达到8.6%。尽管这比前五年11.6%的平均增速要慢,但它却是美国经济在2010年危机后至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率2.1%的四倍多。
斯蒂芬·S·罗奇(资料图)
中国迅速回到疫情暴发前的状态
再看这次的新冠肺炎大流行。罗奇说,中国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应对措施预示着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2020年第三季度GDP的报告表明,疫情暴发前的趋势已迅速恢复。”
罗奇同时指出,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国目前正在出现的可自我持续的复苏。
按季度连续测算经济增长并将这些比较转换为年率,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实时了解任何经济体潜在动力的变化,这是美国统计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首选方法。
如果按这种方法统计,中美在各自因疫情实施封锁期间都经历了类似的经济紧缩,美国比中国慢一个季度。中国第一季度的GDP按年率计算暴跌33.8%,与第二季度美国31.2%的收缩率几乎相同。
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GDPNow估算值表明,美国第三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约为35%。虽然这是美国创纪录下降后令人鼓舞的明显转机,但与中国第二季度55%的强势反弹相比,还是低了约20个百分点,并且仍使美国经济比2019年末的峰值低约3%。
文章指出,解封后的反弹并不是经济最真实的反应。“它们类似于拉长的橡皮筋的回弹,或从统计学上来说,它只是遭受前所未有停滞的经济重新启动后的算术结果。”而真正的考验是在反弹之后,这也正是中国应对策略最大的优势所在。
罗奇认为,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是从其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中汲取的。当时次贷危机的有害影响使中国的金融市场陷入困境,但中国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解决冲击本身的问题。
“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5,964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之所以奏效,是因为中国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使市场免受猛烈金融危机的影响。”
罗奇说,今天中国的做法是类似的:首先,通过旨在遏制和减轻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使其公民免受致病性传染的猛烈侵袭,然后才明智地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巩固疫情后的复苏。
这与美国采取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在美国,解封后的辩论更多地是关于将货币和财政政策用作拉动经济发展的前沿手段,而不是依靠针对遏制病毒采取纪律严明的公共卫生措施。
“抗疫第一”VS“美国第一”
罗奇在文章中说,这凸显出中国抗疫优先的应对策略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方法之间的鲜明对比。在中国,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没有任何群体或公众反对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积极进行病毒检测的做法。
青岛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当前,美国正处于第三波疫情中,而中国继续迅速有效地控制新的疫情。例如,今年初秋,在不到20名居民感染病毒、相对较小的疫情暴发后短短五天内,青岛市就有超过900万市民接受了检测。
罗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第三季度令人印象深刻的GDP数据与美国经济不稳定的解封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劳动力市场也有持续困扰。9月份全国7.9%的失业率仍是大流行前3.5%的两倍多,使美国的消费者主导型经济极易遭受挫折。新一轮疫情浪潮加上关于新一轮财政救助方案的无休无止的政治辩论,有效地消除了长期以来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
排队领取失业救济的美国人
挥之不去的弱点
文章最后指出,世界各地在疫情中展现的人性都一样,充满恐惧和谨慎,即使在采取积极遏制病毒措施的国家也如此。对于那些不愿专注于遏制病毒的国家,例如美国,疫情的漫长阴影足以说明其面临经济“双底衰退”(即经济在触底反弹后再次触底)的危险。
这恰恰就是美国最近11次经济衰退中曾出现8次的景象。这与中国能自我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形成鲜明对比。
编辑丨李琳
签审丨邹浩宇
监制丨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