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后,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的事件有哪些
1.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地主失去土地,并被改造成劳动者.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种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和公私合营的方法进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当时的政策是:1.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第二十九条 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以优待.第三十条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第三十一条 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和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全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2.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都属于人民.3.没收官僚资本.4.对民族资本采取赎买和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
3.西藏百万农奴获得解放.
4.变化:.广大的农民、工人和民族资产阶级、农奴(西藏)成为国家的主人,获得充分的民主与自由.而地主特别是土豪劣绅和官僚资产阶级、奴隶主(西藏)成了被统治阶级,失去了昔日的特权。
2. 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的改变有哪些
20世纪初:清朝在走下坡路,因为西化没有成功。全国各地武装拥兵自重,革命此起彼伏,各大势力与清政府对抗;后来,中华民国与各大军阀、满清遗留势力发生战争。在那段时间,军人成为最重要的人员,年轻人一批又一批的从军,这是社会阶层的最主要的变化。
3. 试述中国近代社会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了新的变动。
(1)旧的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着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同时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的地主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作的后备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力量较小,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4)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4.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起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此,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大开,由西方的商人资本家来中国兴办工厂,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就产生在西方商人在华投资的工厂中;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实业,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望采纳!o(∩_∩)o谢谢,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5.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地主阶层发生的变动:
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用于投资,转化为资本家,大多数地主任靠地租剥削生活。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农民阶级的变动:
由于土地兼并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贫农或雇农,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新产生的阶级变动: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的阶级即工人阶级,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6. 从阶层分化到阶层结构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历史变迁,一次发生在建国初期,当1956年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原来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变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变迁的动力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二是政治因素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因素;三是制度因素中的身份制、户籍制、单位制对社会成员的分层影响很大;四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处于停滞和不变状态。第二次大变迁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表现为:农民的比例明显下降,内部分化迅速;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不少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代表,恢复和新产生了一些阶层和群体;许多人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使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仍处在不稳定状态,这种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界限的模糊,在体制转轨时期,显然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象征。
7. 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和趋势
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改革后我国出现了一个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主阶层;
第二,深刻的职业分化使得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原来相对重合的收入、地位、声望三个社会序列发生了分离;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无论在人数比重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大为增强;
第四,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并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
第五,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从中得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结论,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现阶段对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安排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地们和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8. 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目前全国私营企业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大约1000万人左右。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变化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
9. 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是怎样演变形成的
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的社会阶层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有的社会阶层的规模将继续缩小(如农民阶层),但基本构成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第三,现代社会的流动机制正在形成,正在逐渐代替传统社会的流动机制。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身份、政治分层,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转变为工人、转变为城市居民,工人转变为干部几乎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发生影响, 但后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将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当今中国社会流动机会是面向所有公民的,是开放的,虽然还有一些制度性限制和障碍,但是,每个人只要自己努力,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向上流动改变自己原来社会地位的机会。
第四,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自发形成的,并且还在继续演变。现在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要求还不相适应。从世界范畴看,现代化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形态。所谓中间大, 指社会已发育、培育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他们拥有相当多的各种社会资源;所谓两头小,指拥有较多资源,因而社会地位最高和较高的阶层规模较小;只有较少资源或几乎没有资源,因而社会地位较低和最低的阶层规模也比较小。比较而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很大距离。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还是一个中低阶层过大、上中阶层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较小的洋葱头形结构。这种结构形态有诸多的不合理处。就社会阶层的规模而言,就是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没有相应地小下去,而该扩大的由若干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还没有相应地壮大起来。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这是当前中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在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方面,迄今还没有像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那样明确而自觉的社会政策。应改革的一些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没有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该出台的社会政策(如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分配政策)没有适时出台; 没有投入一定的力量来制定相应社会政策以引导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第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未来20年的发展十分关键。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实施社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到2020年有六个社会方面的指标是应该得到重视和实现的:(1)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37.7%增长到58%左右;(2 )农业劳动力从占就业结构的50%降至30%以下;(3)通过二次分配抑高调低,使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4)将现在5~6∶1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到1.5∶1的水平上;(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3年的17%提高到35%左右;(6)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从2003年占整个社会结构的19%扩大到38%~40%的水平。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体制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学理论工作者应该在这个关键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阐释,并提出对策建议。在此,我们请金文朝和金锺吉、王春光、陈光金等社会学专家学者分别就信息社会数字鸿沟、 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的变动以及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等问题进行解读和释析,以期在不断的对话中求得共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学术研究之目的,也是我们对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