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文化如何对外传播

中国文化如何对外传播

发布时间:2022-06-23 15:23:30

㈠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影响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三种传播途径:文学途径传播、 教育途径传播 、活动途径传播。

1、文学途径传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传统文化必然发挥重要的凝聚和认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孔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价值。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传播更需要在文学的载体上承载与创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语境下,所谓的欧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为现实,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育。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在英语世界异军突起并迅速进入世界文学主流,大批欧洲理论家和思想家经美国这个世界学术中心的中介迅速成为学术明星,其理论随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学学科接纳,成为各个相关文学研究领域内被频繁引用和讨论的经典,正是其突出体现。

2、教育途径传播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已是大势所趋,推进汉语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的有力保障。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在扩展汉语疆界的同时使其变得日益包容和混杂,从民族/国别语言发展为区域性语言甚至成为世界性语言。

历史上,一批又一批华人大规模移民海外致使汉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疆界既不确定又不断扩大。当前,汉语互联网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汉语的作用。现阶段国际互联网上大多数信息虽然仍主要靠英文传播,但随着汉语网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汉语写作人数增多,汉语传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

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国家疆界也拓展了语言疆界,未来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将日渐形成:它不是一种单边英语文化而是多语种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汉语文化和汉语写作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3、活动途径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镇,乃至社区、村庄,同样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树立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

要让国家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此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奋起赶超,就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㈡ 如何传播文化

我们怎样传播民族文化?
面对“文化折扣”,西方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最简单的文化内容,从而最大化受众群。陈雪飞说,这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通俗文化经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办法吗?
在陈雪飞看来,显然不是的。好莱坞的方式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而言,绝对不是良方。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说,传统文化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主体”自觉性,利用好亲缘文化圈,也就是说,每种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体”共生格局。
姚遥则更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缩减民族文化的内涵,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和技术去阐释中国的深层价值观,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种物化的符号。如果只是简单地展示传统文化,不对它进行现代化的文本转化,恐怕最终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举例说,自己曾经遇到一位天津的翻译专家,这位专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翻译难题——“四喜丸子”是一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译给外国人呢?他开始时直接将其翻译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阐释与介绍,很多外国人听后都无法体会这道菜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报以疑惑与失望的目光。最终,当年年纪尚轻的翻译经过苦思冥想,灵机一动想到了中国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诗,并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久旱逢甘霖——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乡遇故知——人与社会的关系”、“洞房花烛夜——人与家庭的关系”、“金榜题名时——人与事业的关系”,由此阐释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追求,最终获得了很多外国人的普遍共鸣。
周鑫宇说,我们推广中国文化必须要以对别人有帮助为目的,不能为了推广而推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陌生人介绍我是谁,而且最终的结果又是让他人觉得我们不一样,那就很难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们利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案真正的帮助了别人,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为别人所接受。否则,任何在交流过程中,直接的、刻意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形式都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他也相信中国文化有能力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姚遥同样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不过在他看来,对外传播的重点依然在于中国与西方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对外传播的形象过分地与西方求同,恐怕不但已经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西方人也不会给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国很清楚自己的崛起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与西方强求一致、丧失自身特点,中国只能成为他们警惕与怀疑的眼中钉。遗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与外交理念,恰恰是当下很多机构与专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落下的关键一课。姚遥举例说,前年有一部电影叫《中国合伙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说“这就是中国梦”,然而更多的人则存有疑问——这到底是中国梦,还是中国人的美国梦?如果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去对外表达,但其中蕴含的却都是西方的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会失去亚非拉人民的支持。
姚遥指出,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我们要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具体说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文明大国的形象,第二是东方大国的形象,第三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四是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这些形象特点与传统的西方大国不一样,体现的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道义基础:对内要亲民爱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谐共处;对外要济弱扶倾,永远不能恃强凌弱。帮助那些依然贫困的欠发达国家共同发展,做那些传统西方大国所从来不愿做的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价值观,我们理应目标明确地精心阐释和大力传播——当然,这并不妨碍对外传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对外传播的民族文化进行现代化的阐释与解读,使其能够更深层次地为其他国家的民众所理解。至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传统文化,终究还是要客观体现出我们和西方国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这种文化和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才能够塑造出对内亲民爱物、对外济弱扶倾的中国形象,才能够号召更多国家与中国一道努力,成为真正负责任的新型大国。

㈢ 中国文化怎么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文化主要依靠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

㈣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角度来说,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维持共赢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胁,于是采用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冲击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在国际社会宣扬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煽动国际社会情绪,破坏中国的文化建设和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国际关系的构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建设,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国经济硬实力逐渐强大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体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实力是“中国制造”,那么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倡议”等。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值此契机,中华文化也可以实现对外的传播。通过发掘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实现交流、碰撞,增进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敌对势力给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塑国家整体形象。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硬实力与软实力是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协调发展,才能共同增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国家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国对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兼顾软实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两者的属性来说,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其本身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文化因素,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虽然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然需要依托于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软实力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硬实力的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走出去”。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硬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充分结合、协同共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灵魂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着重展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文化渊源。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进而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等相关言论不攻自破,从而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建设。

㈤ 如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国际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电影、电视、图书、旅游以及在外国办孔子学院等。电影反应的文化最生动,最具感染力。好莱坞大片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影响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国家应该重视民族电影事业发展。但如果出发点是推销中国文化或政府意识形态,就会适得其反,令人反胃。民族文化跟政府文化是有区别的。正确的出发点应该是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真善美,即使政府形象受损,也应包容。好莱坞的很多片子恰恰是靠抨击政府,在世界影坛上火起来的。

㈥ 中国文化如何全球传播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推荐阅读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时政] 也谈“新冷战”[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嘉宾: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教授) 龚丹韵: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众对翻译和中外文化传播的热议。杨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您觉得这个领域今天我们做得怎样? 谢天振:杨先生毕生的愿望,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如果我们真的认同杨先生的理念,那就应该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毕竟,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并不是译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还涉及到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实并非如此。 作家刘心武告诉我,他去巴黎时惊讶地发现,法国的文化学者们竟然都没听说过鲁迅,而其实我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鲁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论文就是“《红楼梦》英译史研究”。她发现,尽管《红楼梦》的全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比起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更加准确高明,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她在国外知名的几大图书馆发现,借阅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过杨本的寥寥无几。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中国读者如果想看西方名着,一般也会首选国内翻译家的译本,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就会选傅雷的译本。傅译文笔流畅漂亮,贴近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懂法文的专家甚至觉得比巴尔扎克的原文更美。 龚丹韵:既然选择本国人的译本是不可避免的倾向,而西方汉学家毕竟有限,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谢天振:现在大家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愿很强,成百上千种中国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后往往是:国内出版,国内发行几千册,躺在国内图书馆里。最多让国外留学生看,留学生回家乡后,可能还是选择他们国家的译本。与此对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国作家的小说译本销售高达9万多册,关键就在于它由法国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经由法国的文化渠道流传开来。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毕竟本国的译者更了解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趣味。不过对中国而言,国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实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们不妨积极鼓励国外学者、国外出版社多翻译点中国名着,甚至可以给他们配备中方的顾问,或者中外合作翻译等,在国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 龚丹韵:让外国人来翻译,难免对中国文化有所误读。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换了一位译者,让读者们大为吃惊,与原来的风格感觉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译究竟该怎么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 谢天振:中国的翻译历史经过两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我们对西方了解太少,为适应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采取的方法是“归化”。比如林纾翻译《福尔摩斯》时,说他“拂袖而去”,现在我们都知道西装袖口是做不出这个动作的。翻译中的这类扭曲,当时也无可奈何,必须先让中国人理解为先。鲁迅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极力强调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实践并不成功,但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值得肯定。随着我们对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时期的翻译,追求的方法是“异化”,尽量把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给中国读者。其实翻译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着。有一句名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我曾对村上春树小说的第一个译者林少华说,“中国读者首先是通过你的翻译,接受了村上,喜欢上了村上,这就是你的贡献。”而现在,因为对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基础,读者希望有更贴近原文的译文,这也是很正常的。翻译异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对我们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时间内就能奉献出非常忠于原文的中国典籍译本。 龚丹韵:随着年轻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网友们组成了各种翻译小组,第一手的外国文化作品,从小说、电影到电视剧等,大多经由这些“字幕组”先在网上流传,您对此怎么看? 谢天振:我对年轻人参与翻译持肯定态度,社会对翻译的热情,有助于整体翻译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了解翻译是怎么回事。上外高翻学院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学员往往是非外语专业出身,反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训练,缺少文化训练,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翻译上显示不出自己的优势。 现在翻译已经进入到一个职业化时代,充分利用因特网、电脑翻译软件,正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网上的字幕组也许还无意成为职业翻译,但是若干年后其中说不定也会冒出几个优秀的网络翻译家。 翻译本来就交汇着各种学科、各种专业,职业化时代的翻译更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这样,翻译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㈦ 作为中国人,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首先,你得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如果后继无人,也就别谈什么传播到全世界。

其次,你得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不能与时俱进的文化,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所以要不断发展。

最后,你得把中国文化展示出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地球人都去追捧,才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㈧ 如何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传统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纯国货,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传播给中国的,不算纯国货。所以,要对外真正传播中国文化,只要教外国人读两本书,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就差不多了,用外国译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这样,远远好过教外国人用筷子吃饭、一笔一画写汉字,舍本逐末,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传统中国文化适用于封建社会的昨天,它使中国成为沉睡的狮子。今天的中国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向西方人做学生。

㈨ 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传统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纯国货,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传播给中国的,不算纯国货。所以,要对外真正传播中国文化,只要教外国人读两本书,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就差不多了,用外国译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这样,远远好过教外国人用筷子吃饭、一笔一画写汉字,舍本逐末,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传统中国文化适用于封建社会的昨天,它使中国成为沉睡的狮子。今天的中国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向西方人做学生。

㈩ 中国式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

孔子学院
唐人街
中国结
美国时代广场的中国印象介绍片
好像也有中国对外的电台吧
有华语电台,对华人的电视台啊等等
还有对外汉语教师
交流学者,交换生等等

阅读全文

与中国文化如何对外传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女性哪个地方多 浏览:335
伊朗高铁怎么样 浏览:944
去越南买流量怎么买 浏览:761
印尼号码加什么 浏览:266
中国维族人口有多少 浏览:949
印尼巴士怎么弄上面的字 浏览:462
英国的熊猫怎么画 浏览:506
英国音箱怎么使用 浏览:737
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是哪个人 浏览:862
伊朗周围有什么海峡 浏览:211
印度种族多少个 浏览:422
印尼MSP公司怎么样 浏览:598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哪些 浏览:280
伊朗使用什么社交软件 浏览:304
为什么说意大利是爱情国 浏览:334
寄印尼什么快递最好 浏览:351
印度的药价多少钱一盒 浏览:370
阜新县在越南哪里 浏览:949
英国首相鲍里斯住哪里 浏览:854
印度无电人口多少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