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百家争鸣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

百家争鸣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

发布时间:2022-06-24 11:41:16

Ⅰ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何关系

在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先秦时期已经有百家争鸣,此后更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小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各个辉煌时期的代表。而无论形式如何,其深层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形势下的反映。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经过几千年的原地打转,中华民族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不能超脱,终于在清末成为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民族。西学东渐,原有的文化几乎被完全抛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从此割断。
在当今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存在着两种思想,一种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没有继承和发扬广大,这种文化是精华和糟粕并存。而另一种是一种超越现实条件的超前思想。无论哪一种,都不符合当今中国人的形象和精神。

一句话,当前中国文化的弱势,正是由于缺乏一种与世俱进,能够展现当今中国人真正面貌的文化精神,中国人缺乏一个总体的抽象的正面形象。在文化的各种形式中,缺乏真正能代表当代中国人的形象。

没有这样的精神,没有这样的形象,造成不少人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要圆。这是悲哀,五千年沉淀下的悲哀。

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而直到现在,这头雄狮还没有真正地苏醒。中国没有强大到一览众山小,也不是一些盲目崇洋的人眼中的弱者,它的潜力巨大,但要真正赢得自己应得的地位,任重而道远。看清自己的地位,确定自己的目标,才是中国人现在最需要做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但这远远不是中国人所有的实力,一旦雄狮猛醒,中国可以更强。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要从文化上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重新获得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坚信,虽然现在国际上最强势的是美国,但真正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还得数中国人。中国才是世界未来的真正领导者,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持的信条。
西方文化在现今的确算是优秀,但绝对代表不了未来。真正代表未来的,是中国人的文化。

但是,这并不代表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一种强势的文化,不仅仅要要强大的影响力,既能影响到本国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都可以吸收,继而融合到本国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化曾具有这样的特点,但从近代以来,这种特点渐渐消失了。首先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不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抛弃糟粕后继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所谓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关键处就在于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主干的粗壮结实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屡屡创造的奇迹,都证明中国人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神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而呈现出来。

具体到这种文化,这种精神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其实也并不清楚,但我已经模糊地感觉到了它的威力,那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兴盛,自然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为自己的国家自豪和努力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强大也就指日可待了。

Ⅱ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如先秦的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着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着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着作。

(2)百家争鸣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扩展阅读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

《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Ⅲ 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影响: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百家争鸣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扩展阅读

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 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Ⅳ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的民族精神凝结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名言中。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代能始终从荆棘中开拓出自己的道路,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腥风血雨重生,保护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才能使中国人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落地生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在春秋时代有百家争鸣的自由,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Ⅳ 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在历史的夹缝中,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自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齐流并进,相互批评辩难,这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政治思想观点鲜明、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其中仁的学说使儒家突破了旧的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孔子所说的仁包含有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和理想人格,后被提升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个个体内在自觉意识。孔子的学说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经后世不断修订,成为在中国具有普遍和长久影响力的学说。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学说。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学说为后世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庄子则主张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各家观点不同,主张各异,但却殊途同归,都是在为统治者设计治国平天下的方案,这种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现实的风尚形成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用理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结束了。后来到了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此时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改造,将儒、道、法、阴阳诸家学说融为一体,相互吸收、融汇合流。其后,儒家学说又不断被改造,出现了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朴学等,这些都对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视现实、关注社会、主张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和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是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但由于这种文化长期处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位,也不免带有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主义的色彩。至于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来顺受等在中国人中常见的的心理特征和处世之道,更是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产物。由于过于强调入世现实,便相对地忽视、轻视甚至反对科学的抽象思辩,这对中国科学和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迟滞作用。

Ⅵ 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各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各大“家”——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各大“家”——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着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着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着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着作,有些着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着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着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着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洁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着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着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Ⅶ 怎么看待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历史现象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其实政治的兴明只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小小因素,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政治,没有城池,没有收地,国家得不到扩充,那就意味着国家还停留在原地,即便政治再清明,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政治和军事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收获了非常多的赞誉,他创立儒家学派,并被后人推崇。

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Ⅸ 如何全面理解先秦“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

出现的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Ⅹ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代文化

十六字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是要好的,不要坏的。
批判继承:就是要用批判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为今用:就是要符合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淘汰已经过时的没有生命力的旧事物。

阅读全文

与百家争鸣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和沙特哪个面积大 浏览:820
现在想要去印尼怎么办 浏览:81
越南没身份证怎么办 浏览:527
希腊和意大利哪个国家大 浏览:131
意大利赫兹和诗芬尼哪个好 浏览:738
越南为什么叫广北 浏览:924
印尼虎鱼用什么颜色鱼缸背景好 浏览:467
中国的哪个地方卤蛋比较多 浏览:378
伊朗人怎么评价中国 浏览:795
中国城市哪个适合定居 浏览:396
印度降水分配的季节盛行什么季风 浏览:733
印度什么牌子的眼镜最好 浏览:221
为什么印度人五官周围黑 浏览:58
伊朗怎么不敢打美国 浏览:341
在越南什么工作有人伺候 浏览:558
意大利哪个学校有造型专业 浏览:25
为什么不能带老人去越南 浏览:8
印度飞饼在印度哪里能吃 浏览:966
印度将哪些国家视为敌人 浏览:533
意大利的花粉期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