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疫情防控期间面对疫情,有哪些国家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有伊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
2月6日,柬埔寨航班将向中国机场运送约1.4吨捐赠物资。截至目前,已经免费运送了6批物质,总计约4.5吨,为中国,成都,深圳,温州,福州等地提供了援助。 2月3日,伊朗外交大臣扎里夫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文章并说伊朗一直站在中国身边。 2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说,伊朗外交大臣扎里夫是第一位公开支持中国的外交部长,这表达了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诚挚感情,体现了中国与伊朗伙伴关系的传统友谊。伊朗方面还向中国提供了300万个医用口罩,并表示将继续提供援助,与中国合作抗击该流行病。
㈡ 中国支持和援助过的其他国家的事例,概括一下!
支援巴基斯坦。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印巴战争爆发。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
当时中国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从我军正使用或库存的装备中直接抽调的,同时我国还免费为巴方提供这些装备的人员操作培训。形势最紧张时,我国甚至还派出参谋人员加入巴方总参谋部,实际上是直接指挥了部分战斗行动。
(2)中国在于勤期间献给哪些国家物资扩展阅读:
印巴战争的结局
在印巴战争中,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双方数量相比,印度空军显然占有5:1的优势。
巴基斯坦的主力战机为当时较为先进的美制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明星”式飞机,其中“佩刀”式飞机上装备有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而印空军没有装备空空导弹。AIM—9“响尾蛇”导弹能够在3000米外发射,是巴空军的杀手锏。
此外,美国人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两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可扫描200千米的空域,为巴军提供有效预警。可见,印巴空军之间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量型军队与质量型军队的比拼。
9月6日,巴空军司令努尔·汗下令出动32架F—86和8架F—104战机对印本土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发动突袭。突袭非常成功,仅在帕坦科特基地一处就击毁了未来得及起飞的7架米格—21和5架“神秘”式飞机。
而在空战中,F—86又上演好戏,击落了近10架印军战机。遭到重创的印度空军迅速从纵深机场调来200多飞机,对巴空军展开全方位反击。
然而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巴空军在空中击落印机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而自已仅损失6架F—86飞机、1架F—104飞机和1架B—57轰炸机。
从此印空军战机再也不敢轻易上天,巴空军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战局。
㈢ 都有哪些国家大力援助过中国,中国又大力援助过哪些国家呢
国与国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这才是最和谐的外交关系。
中国帮助过的国家也有很多,从1956年至1959年,中国无偿援助蒙古1.6亿卢布。中国是第一个承认越南是民主共和国的国家,1959年中国向越南提供人民币1亿元的无偿援助和3亿元长期贷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支出了63亿元的战争费用和560万吨作战物资…中国还援助过非洲国家、柬埔寨 、阿尔巴尼亚、老挝、印度等等。
㈣ 大国担当,中国为全球抗疫做了哪些贡献
中国为全球抗议争取了一段时间,随之又大力援助了世界各国。中国为全球抗议所做的贡献实在是太多了,我选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说一下。
我国的中药在防治瘟疫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力,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可迅速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以此来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普通型向重症型、重症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这一点也是可供世界各国借鉴的。
总之,中国为世界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一切贡献。但是,有些国家连抄作业都不会,这真的是很大的笑话。虽然国家不同,但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尽早抗疫成功!
㈤ 在我国新冠疫情集中发生的第一时间,向中国援助了大量救援物资的是哪个国家
最愿意和有心支持中国的,就是巴基斯坦。
㈥ 我国向遭受疫情的国家提供了哪些帮助
提供食品、现金。
根据从外交渠道掌握的信息,截至2020年3月2日,共有62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承诺向中国捐助疫情防控物资。
其中,46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相关物资已经运抵中国,16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宣布提供防控物资,1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已经向我提供或宣布提供食品、现金等其他形式的物资支持。
(6)中国在于勤期间献给哪些国家物资扩展阅读:
抗击疫情的制度优势:
1、在抗击疫情中,举国上下齐发动、齐动员。
我国在抗击疫情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帮助,我们也向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上的,凸显了中国道德力量的巨大魅力。
2、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们还看到了我国制度优势中法治力量所起的保障作用、科学技术力量所起的支撑作用。
法治体现和反映防疫抗疫中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科学技术展示和显现防疫抗疫中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威力。此外,毋庸讳言,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㈦ 中国帮助过哪些国家
中国帮助过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
1、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
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关系,并援建了坦赞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2、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接收了大量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等国的实习生来华学习,涉及农林、水利、轻工、纺织、交通、卫生等20多个行业。
自1981年起,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了多个领域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培训的部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和环保等20多个领域。目前,每年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约1万名左右。
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国就地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
3、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一般工作在受援国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条件十分艰苦。援外医疗队员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采用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赞扬。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经中国医生诊治的受援国患者达2.6亿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医疗队,共1324名医疗队员,分别在57个发展中国家的130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4、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7亿多元人民币。
近5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紧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紧急技术援助;就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爾尔尔登革热,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缅甸、古巴热带风暴,巴基斯坦洪灾等提供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
向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布隆迪、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5、2002年5月,中国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
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塞舌尔、利比里亚、圭亚那等19个发展中国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涉及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推广、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领域。
其中,向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实现连续派遣。2003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个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共计7590人次。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
1、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2、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3、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依据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4、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㈧ 疫情期间由哪些国家给中国捐赠了抗疫物质
46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相关物资已运抵中国,16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宣布将提供防控物资,1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已向我提供或宣布提供食品、现金等其他形式的物资支持。
援助物资的46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
1、亚洲:巴林、柬埔寨、印度、印尼、伊朗、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沙特、新加坡、泰国、土耳其、阿联酋、越南
2、欧洲:奥地利、白俄罗斯、捷克、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拉脱维亚、波兰、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卢森堡、英国
3、非洲:阿尔及利亚、埃及、加纳
4、北美洲:加拿大、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
5、南美洲:苏里南
6、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7、国际组织:欧盟、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
㈨ 中国所援助过的国家
1、朝鲜
1960年,中国供应朝鲜10万锭的棉纺设备,并供应其他项目。
1961年,中国援外支出接近偿还外债的支出。
1962年以后援外更超过了偿债。
1958年至1963年,这个中国最困难的时段, 中国以无息贷款方式为朝鲜承担了纺织厂、轴承厂、糖厂、热工仪表厂、继电器厂、电子管厂、无线电零件厂等29个成套项目。
2、蒙古
1956年,中国开始向蒙古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蒙两国签订经济和技术援助协定,中国无偿援助蒙古1.5亿元人民币。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两笔长期低息贷款,由于蒙古缺乏技术力量,援助项目都采取“交钥匙”方式, 即中国包揽一切, 全部建成后把钥匙交给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发电厂、毛纺织厂、玻璃厂、造纸厂、砖瓦厂、蔬菜农场、养鸡场、医院、疗养院、6座桥梁等21个项目,中国不能制造蒙古提出的纺织厂设备,不惜动用紧缺的外汇到英国订购。
3、阿尔巴尼亚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的。 从1954年起,中国向阿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折合人民币100多亿元,阿总人口才200万,平均给每人达4000多元(当时中国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农民干一天才8分钱)。
至1978年6月底,中国帮助阿兴建了钢铁、化肥、制碱、制酸、玻璃、铜加工、造纸、塑料、军工等新的工业部门,增建了电力、煤炭、石油、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工业企业和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共计承担了142个项目,其中建成的92个,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3个。
为建设这些项目,中国先后派出近6000名专家,并为阿尔巴尼亚培养了几千名技术骨干。 中国援阿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平均1公顷地400公斤,远远超过我国农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数量;军援项目之繁、数量之大,也远超出阿实际需要。
60年代初,中国把苏联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项目全部包下来,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几乎有求必应。 1960年底,正值中国最严重的灾荒时期,却还是紧急援助了阿尔巴尼亚5万吨粮食。
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急需的东西,甚至包括2100万美元的自由外汇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0年以来,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9)中国在于勤期间献给哪些国家物资扩展阅读:
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是指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生产和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
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一般物资
一般物资援助是指中国在援助资金项下,向受援国提供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性产品或单项设备,并承担必要的配套技术服务。
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提供一般物资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国内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支持广大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发展民族经济,向上述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生活物资。
除单项提供援外物资外,中国还配合成套项目建设提供各种配套设备和物资。中国始终将国内生产的质量最好的产品作为援助物资,提供的物资涉及机械设备、医疗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办公用品、食品、药品等众多领域。
这些物资满足了受援国生产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设备如民用飞机、机车、集装箱检测设备等,还促进了受援国装备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是指由中国派遣专家,对已建成成套项目后续生产、运营或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就地培训受援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生产而进行试种、试养、试制,传授中国农业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某一项专业考察、勘探、规划、研究、咨询等。
技术合作是中国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术合作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编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地质普查勘探、经济规划等。
技术合作期限一般为1年至2年,必要时应对方要求,可以延长。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指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接收了大量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等国的实习生来华学习,涉及农林、水利、轻工、纺织、交通、卫生等20多个行业。
自1981年起,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了多个领域的实用技术培训班。
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培训的部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和环保等20多个领域。
目前,每年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约1万名左右。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国就地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
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是指中国向受援国派出医务人员团队,并无偿提供部分医疗设备和药品,在受援国进行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一般工作在受援国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条件十分艰苦。援外医疗队员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采用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赞扬。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经中国医生诊治的受援国患者达2.6亿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医疗队,共1324名医疗队员,分别在57个发展中国家的130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中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下,主动或应受灾国要求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现汇或派出救援人员,以减轻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国应对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7亿多元人民币。
近5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紧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紧急技术援助;就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爾尔尔登革热,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缅甸、古巴热带风暴,巴基斯坦洪灾等提供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
向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布隆迪、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援外志愿者
援外志愿者是指中国选派志愿人员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派出的志愿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2年5月,中国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
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塞舌尔、利比里亚、圭亚那等19个发展中国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涉及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推广、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领域。
其中,向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实现连续派遣。2003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个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共计7590人次。
债务减免
债务减免是指中国免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到期政府债务。对于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中国政府从不施加还款压力。
在受援国偿还到期无息贷款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一向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通过双边协商延长还款期限。为进一步减轻经济困难国家的债务负担。
中国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2005年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和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
先后6次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80笔,金额达255.8亿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网
㈩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约3500亿只口罩,我国此前还向其提供过哪些物资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500亿只口罩,另外还有超过40亿件防护服、超过60亿人份检测试剂、超过16亿剂疫苗。我国的这些做法,致力于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积极推进全球各国公共合作,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类最终是要获得胜利的,而这胜利永远都离不开合作。我们国家向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防疫物资,医疗物资,不仅展现了大国的风采,更是为了人类能够早一点战胜这个病毒。
希望全世界都能够早一点的合作起来,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携手前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