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是如何过滤水

中国古代是如何过滤水

发布时间:2022-06-27 06:11:31

❶ 古代人怎么净化水质,你知道吗

古人云:“水为食之先”。可见古人对饮水的重视。在我国古代,人们对饮水及其净化、卫生消毒等极为注意和讲究,因此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卫生饮水法,其中有不少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古人对预防水源污染也极为重视。古时水井大都设有水裙、井盖等保护设施,以避免脏物及虫害落入井中。对水井还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卫生洁净,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说法。同时,古人绝不将污物粪秽堆积于饮用水源的附近,修建排污的沟渠也远远离开水源,以防粪秽污物杂入,污染饮用之水。

“饮水洁净,不得瘟病”。若饮用水混浊,则需净化后再饮用。古人常用的净化水方法有过滤净化法和沉淀净化法。过滤净化法就是让水通过砂石等过滤物料,滤去水中混悬物,使之澄清。沉淀净化法则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使水中的混悬物沉淀。《调疾饮食辨》中就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古人还常用钟乳石、磁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净化饮用水。

饮用水净化后还需消毒,去除水中的秽毒后方可饮用。《周礼》中记载,往水中投掷热石可灭虫防疫。饮用烧开的水也是我国人民的优良饮水卫生习俗。《养生要集》中写道:“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齐民要术》中介绍茱萸叶也可用于井水消毒。

❷ 古代人净化水质会怎么做

古人云:“饮水洁净,不得瘟病”。《调疾饮食辨》中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净水方法古人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有 过滤净化法 和 沉淀净化法 。过滤净化法就是让水通过砂石等过滤物料,滤去水中混悬物,使之澄清。(在木桶底板凿洞,桶内实以稻草、石块等过滤饮水的方法。)沉淀净化法则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使水中的混悬物沉淀。古人常用钟乳石、磁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净化饮用水。“炭洗法”:干土、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尘土等脏东西,净水作用十分明显。 此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净水器的前身。1982年,在浙江嘉善新港,发现一口四百多年前的水井,井底垫有一层厚10厘米的河蚬贝壳,河蚬壳层上竖立木质井筒。这是我国最早用来过滤、净化井水的净水装置。20世纪初(1902年),比利时人发现用 氯 可以去除水中的生物污染 以制止瘟疫的流行,于是经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技术制作 自来水 的方法开始流行 。由此人类开始用自来水取代天然水,发生了饮用水的第一次革命。氯化法(加氯消毒) :针对没有受到污染的水源建立,主要以去除浊度,控制水介细菌及病毒性污染物为目的。自来水加氯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且成本较低。美国着名生物化学家Herbert Schwartz博士认为:“氯真是太危险了,它应该被禁止使用,将氯加入水中就象启动一个定时炸弹。”

❸ 在没有饮水机,各类包装饮用水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饮水的

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现代人需要每天补充大量水分,古代人又何尝不是!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没有饮水机,各类包装饮用水的时代,古人们是如何饮水的?

(注:以下内容摘引、综合多处网站、文献资料)

古人饮用水,一般为井水或泉水,对于水的选择和处理,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口鼻识水

古时没有化验的能力,饮水行家们全凭口鼻鉴定。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载,唐代宗的时候,李季卿听说陆羽在扬州便前去拜访,说“陆君善于茶,扬子南零水又殊绝”,意思是老陆善于品茶天下闻名,扬州南零的水质最佳,品茶高手和优质矿泉水遇到一起,三生有幸。于是派人去南零取水,却被陆羽一尝就鉴别出桶内一半是南零水,一半是滥竽充数的普通江水。

2

石子加热法

加热水是古人喝上健康水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和确立的。而容器是烧水的必备工具之一,但在人类生存的早期,只有纯天然的盛水工具,如葫芦之类的植物容器,耐不住高温,根本无法烧水。古人《周礼》中记载,往水中投掷热石可灭虫防疫。所以,先民们渴急了想出办法,把小石子烧得滚烫放入水中,以此方式喝到热水。

3

过滤净化法

饮用水需求量较大时,加热法显然无法满足,于是,智慧的古人便用过滤净化法提取干净的水,让水通过砂石等过滤物料,滤去水中混悬物,使之澄清。如“石洗法”,让水经石子过滤后再饮用,在木桶底板凿洞,桶内实以稻草、石块等过滤饮水。

4

沉淀净化法

在古代民间,另一种盛行的方法便是沉淀净化法,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使水中的混悬物沉淀。如《调疾饮食辨》中就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古人还常用钟乳石、磁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净化饮用水。

5

煮茶汤

古人稍有条件的,多喜煮茶汤,中古以前,通行煮茶汤,富裕人家往往会往茶汤里添加很多姜、葱、盐、糖、油、奶、胡椒等配料,如同现代一些地区还有的油茶汤、酥油茶之类;而穷苦人家自然不可能有那么些配料,穷人家煮茶汤甚至盐都舍不得放,因此就是单纯的水中放粗茶、茶末子煮开而已。

随着漫长经验的累积,古人智慧的不断挖掘,慢慢出现了冲泡茶、饮茶等饮水方式,并且,重视泡茶的水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防止水源污染极为重视。古时水井大都设有水裙、井盖等保护设施,以避免脏物及虫害落入井中。对水井还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卫生洁净,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说法。

图中水井为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的水井,上图是渗水井,下图是食水井。渗水井井底遗留有过滤的沙和煤渣,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食水井外围专门铺设了圆形槽沟,防止泥沙流入。

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武夷山水同古人一样重视水源的保护,护水责任高于一切。武夷山水水源位于闽江源头大保护体系内水源地四周,设立了严密的三级防护体系,并且严格控制取水量,每天监测水位,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

关于古人饮水及保护水源还有多种形式,小武就不一一展开详细介绍了,欢迎大家到评论区进行补充!

❹ 古时候没有自来水,那么古时候长安百万人口用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井水,河水,以及泉水中获取的。古时候的环境优美,河水并没有被污染,因此会去直接饮用。古人也会打水井去获取井水,以及山间的甘甜泉水。下面让我来详细介绍。

我们按照黄河岸边留下的饮水的方法来看,第一步是要先把水给沉降了,第二步是利用砂子本身的过滤功能来过滤水中的泥沙,第三步,把水再一次烧开,这已经是可以被饮用的水了。即使古人在当时并不知道生水中会有细菌之类的东西,但是经过那么多次喝水的经验,古人们也都知道了直接喝生水是会容易拉肚子的,因此呢聪明的古人就开始喝煮沸的水,然后也产生了在古代时中国特有的茶。

❺ 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大城市如何解决用水的问题呢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历代都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水网纵横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❻ 中国古代的城市供水

何寿平

(中国水网顾问)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点,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等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一、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

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

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人们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吕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前约2200年),为世界上最早较可靠的掘井记载。1~2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在升水设备方面,我国古代创造有轱辘、简车、桔槔,此外,还有流传至今的龙骨车和龙尾车等。

二、古代遗址中的水井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原始木构水井遗迹。在一个直径约600厘米的不规则圆形坑边,发现环绕布置的桩木残段。桩木残存28根,间距不等。朽木直径一般约5厘米,垂直入地约100厘米,最深者为142厘米。其中两根柱较为特殊,朽木直径各8厘米左右,南北对峙,斜向入地,与水平成55°角。

坑呈锅底状,深处不足100厘米,坑内为黑色淤泥。坑底中央稍偏西北有一方坑,边长约200厘米,方坑底距当时地表约135厘米。方坑壁四周密排圆桩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

根据出土遗迹和遗物情况判断:锅底形圆坑内沉积黑色淤泥,说明此坑原来是一个水塘。聚落内的水塘,自然形成当时居民的一个方便的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塘的水位不定,枯水时仅在锅底状的坑底稍有积水,所以在底部中央掏一个小深坑,以保持集中的一定水量的积水。淤泥中掏坑,需要先设四壁的支护结构。方坑外所见平面朝上安置的大石块,显然是步石,它证明枯水季节人民正是蹋着这些步石到中央方坑取水的。中央方坑内出土带耳可以系绳的汲水陶罐之类,可以进一步证明这是一处生活水源。这一水源的使用方式是:水塘水满时,在塘边取水;枯水时,踏步石到塘底方坑内取水。

发掘所见的大圆坑底部设有支护结构的方坑,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它是高水位地区的一种木构支护水井的雏形,其结构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写的“井”和“#”的形象。《释名·释宫》说:“井者,清也”。对照这种地表水源的原始水井来看,确是由于有了木构方框的支护,才避免了坑壁泥土造成的混浊,从而保持了水质的清净。

在黄河流域,近年在河南汤阴白营的一座龙山文化晚期(与河姆渡第二文化层时代相近)的聚落中发现一口水井,其深度已达3米左右,下部残存叠置的木构井干。

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的两口商代水井,其支护结构也是采用木构井干方式。台西村一号水井,井口直径295厘米,深为590厘米。井口以下450厘米开始直径缩减,形成一个二层台。井底设木构井干,共叠置四层,高82厘米,节点为搭口交接。井干周围尚有30余根桩木加固。这口井中也遗存有当时汲水失落的完整或破碎的陶罐,有的颈部尚系有绳索。

以上各例说明,我国的“原始水井”历史悠久,在井干结构上得到逐步改进。

我国考古挖掘的各个朝代的水井众多,不胜枚举。从筑井的材料上来看,就有土井、陶井、瓦井、石井、砖井、木井等。

河北邯郸市西郊涧沟遗址(前2000~2800年)中发现的房屋建筑边有水井3口,均成筒状。井的上部有缺口与沟相通,从井口往下深1米处,径长2.30米,往下逐渐缩小,到5.50米处,径长1.15米,下部为黄沙堆积。《周书》中虽有记载:“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但未见实物资料,而在涧沟遗址中发现的古井建筑,为《周书》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在东周时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汉、唐、辽、金时又建有砖井。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元、明、清时的北京城,尽管不断开渠引水,使城市供水从未间断,但遍布全城的水井也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源泉。今天北京城内的无数条胡同,就是居民区的地域名称。据考证,“胡同”一词来自蒙古文,也就是蒙古文“水井”的意思。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

南京是六朝古都,虽然背靠长江,但城内古井星罗棋布,不但井栏千奇百怪,而且以井取名的也有不少,如金沙井、杨公井、铜钩井、板井、锁井、双井、白云井、邀贵井、胭脂井。有史料统计,到清朝(19世纪),南京有水井5000余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南京仍有水井3000多口。

我国城市给水之制在诸多史籍的记载中,以钱塘六井最为详细。苏轼之记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山。这是当时官方为解决百姓饮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

三、古代都城的水源

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作为都城,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多数在河流沿岸。从秦以后,各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的沿岸。首都是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建设宏伟,园林如画,用水量巨大,如果没有地面供水,仅靠地下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都城城址必须选择在河流沿岸,就几乎成为不可抗拒的规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十个朝代。四个城址都在河流的沿岸。随着城址的转移,愈加靠近渭河的重要支流,城市供水也愈加丰沛。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三个城址都离不开洛河。

在南京建都的有八个朝代,三处城址均位于今南京市区、长江岸边,互相重叠或相距不远。明南京城规模宏大,包上述城址于城内,不仅横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长江。

在开封建都的有六个朝代,城址位于黄河之南、汳水岸上。

杭州建都的有两个朝代,城址不断向东展出,靠近钱塘江。

北京最早的城址位于灅水(今永定河)以北的洗马沟岸上。元代把城址转移到蓟城东北,另建大都城,横跨高梁河。明代中叶时建北京外城,城址南移,不仅横跨高梁河,更靠近洗马沟和灅水。

六大古都的城址很典型,其他古都也不例外,城址均位于河流岸上。譬如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都城就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建都都毫无例外位于河流的沿岸,可见中国的都城离不开河流,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

四、古代城市供水工程

我国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源、输配水系统、净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瞩目的成就。这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城(位于现在的郑州)是盘庚迁殷之前商朝的都城。考古发现城内北部和东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东部建有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保证了该区域的用水。

西安是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统十分完备,开创了中国都城以地面供水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决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问题,为中国都城解决水源树立了样板。

周代丰镐横跨沣水,自然靠沣河供水。秦咸阳横跨渭水,引渭河水开凿兰池,是都城咸阳的人工蓄水库,供给咸阳城东南地区用水。

西汉长安城的水源主要来自城西潏水,同时凿井,引用地下水。到了中叶,人口大增,大规模地开辟水源,开凿渠道,引用地面水。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

唐长安城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网,使西安地区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为解决西安城市发展中的供水问题,奠定了东、西两个方向供水的格局。长安四周有泾、渭、灞、沣、涝等河流。由于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从长安城外引入城内。这几条渠道穿过长安城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网,东西长18里115步(约10.6千米),南北长15里175步(约8.9千米),周长67里(约38.6千米),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百万人口的供水问题。

古代广州受海潮的影响,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贬惠州途经广州的苏轼向广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议,他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规划蓝图。苏轼当时亲自参与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

考古专家论证,长沙市坡子街现已发掘出的3000平方米地下“屋脊”形木构,系南宋时期一处规模庞大的城市供水系统。其东西走向,全部由黑褐色厚木板筑成,每块木板长、宽各约1米。与木槽垂直相连的木制“屋脊”长约30米,西高东低,一直延伸到发掘基坑之外。这是一种掩盖式的输水渠道。考古现场同时还发现了20多口古井。

金代的中都城位于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一带,城市供水主要利用洗马沟水系。金人扩建中都城时,有计划地把发源于城西一片天然湖泊(即今莲花池)中的一条小河圈入城内。同时开凿护城河:引入宫苑,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元代的大都城充分利用了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水系中的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为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奠定了基础。明初扩大了皇城,供水主要靠汇集玉泉山诸泉的瓮山泊供水。积水潭为主要的蓄水库,并与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为皇城、宫城(紫禁城)提供水源。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为增加运河水量,开拓瓮山泊,把西山碧云寺、卧佛寺的泉水经玉泉山麓也导引入泊,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库,这就是今天的昆明湖。使北京城的水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北京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仅举以上几个城市供水工程的范例,可见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水在城市中的作用,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五、古代净水技术

我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一段关于饮茶用水处理的阐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这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滤水器,供清洁净水之用。

中国是首先采用明矾降低水的浊度,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明宋应星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纳瓦雷特撰写的《中国帝国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所看到的,普遍应用的明矾使黄河水变为清水的情况,并说这是自然的秘密,为当时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溪口乡溪二村考古发现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它由5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组成。大的水池8.00平方米,小的仅1.56平方米。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发掘后发现,整个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5个水池深度不一,最深的0.75米,最浅的0.58米。原水从距村700~800米远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1号池。这是一个铺满沙石、瓦砾的池子,长1米多,宽约50厘米。水经过过滤后,再流进2号池。这个池子全部用砖头砌成,里面铺的是木炭。这是否是最早采用的“过滤—活性炭”处理的工艺,有待考证。不过,这具有现代净水处理工艺雏形的发现,让人惊叹不已。水流过这两个池子后,通过池底的水管流进3号池。3号池是5个池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一个边长约2米的正方形池子,深约1米。可能是储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进第四个池子。该池呈 “凹”字形。水池周边用砖镶嵌,底下用3块圆形的石块铺平,储存的水用于饮用,它的造型最为精致。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专用于排放污水。400多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当地村民就设计建造了功能齐全的“净水系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处理工艺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人类的发展、人类聚居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❼ 中国古代是怎么处理饮水问题的

东汉荀爽认为,渫是去秽、清洁之意,类似后世的淘井,定期清除污泥,使井水清洁。这一做法后来成为一种民俗。春秋时期每年春天都要淘井一次,《管子·杂篇·禁藏》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当春三月……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大概意思是,每年春天三月份淘井换水,消除水里的致病物质。到汉代,水井保洁则定在夏季用水高峰来临时的夏至,《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是日浚井改水。”提高水质,以减少因直接饮用不洁井水而引起的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❽ 古代人怎么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干净

在古代,人们对水的使用非常严格,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打井非常困难,所以在家打井是不可能的。那时,人们会找个好地方打井,供大家一起使用,而对于当时打水的人来说,有人在边上看水,就是怕有人多打水或损坏水井。他们每次取水,都有一定量的水。他们在这方面非常严格,这说明当时人们对水的管理和使用非常严格。

为了保证供水,古城也十分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1977年开始发掘的东周阳城遗址上,我们发现了今天并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用陶瓷管埋在地下,有成水池和阀门井。澄清池沉砂澄清后,将进入城市供居民使用。

在某些朝代,皇室还设置了专门的水源,以供特殊的供水。例如,元代,玉泉山各泉的水都是通过挖掘金水河来收集的。从河一门南水门(今西直门)引入。它流经皇宫,然后进入太爷池,太爷池是皇城的饮用水源,也是皇宫的水源。

供水设施的建设是从硬件上改善饮用水的供应和保护,从古代的“软件”上加强管理。每个王朝都设立了专门的“水官”,负责水资源和水安全汉代的“水长城”、西晋的“水平台”、隋唐的“水监”,也是他们保障城市供水的职责所在。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保证用水时有水,这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决不能浪费水资源。

❾ 古代的人是怎样挖井取水并保证饮水干净的

古代井口上多有防尘设备,如罩子盖子之类的。古代环境比较好,地下水比较清澈。还有古代人并不是直接从井里取水直接饮用的,大多数是吧井水倒入水缸,沉淀后取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是如何过滤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留学平台怎么样 浏览:985
去越南找房间怎么找 浏览:753
市面上说的印尼紫檀是什么木材 浏览:819
意大利住哪个区最好 浏览:131
越南速溶咖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 浏览:132
越南买一只猪要多少钱 浏览:444
去意大利能学到什么 浏览:264
为什么意大利足球没落 浏览:644
古中国分多少个国 浏览:43
有哪些胶水厂商在越南有工厂 浏览:952
美国为什么不救意大利 浏览:179
中国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浏览: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浏览:413
一般去意大利都代购什么 浏览:861
意大利刹车片品牌有哪些 浏览:164
意大利ac怎么发音 浏览:868
越南咖啡怎么冲水 浏览:754
小印度是哪个城市 浏览:113
印度为什么停止购买战斗机 浏览:280
如何办理中国移动英国卡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