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探索宇宙的故事
明朝有位仁兄叫万户,他用火箭绑扎在椅子上,但是飞到半空就掉下来摔死了。
㈡ 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除了“天圆地方”还有什么看法
主要有两种学说,大小宇宙说和人副天数说。
一、大小宇宙说
哲学家阿尔克迈翁就提出过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体结构是世界构造的反映。而毕达哥拉斯也曾把人的灵魂系统看作是天体系统的摹本。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柏拉图相信宇宙是一个有形体、有灵魂、有理性的机体,他不但把人与宇宙做了类比,还据此推演出大宇宙的性质、结构与人体结构的相互关联。
第二,前者是讲人“副”天数,这个“副”是“符合”之意,虽有对应的意思,但却不仅仅是对应所能涵盖的,如人有五脏,以对应天的五行,但五行的木、火、土、水、金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至于天人之间的感应更是如此。
㈢ 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人的思索主要是靠观察,靠主观的想象和客观的经验推理,没有精确地理论基础和严密的数学原理,很多都是哲学层次的东西,代表的就是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还有古代中国的天圆地方的想象.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基础是实验,借用严密的数学工具,演绎出一套层层相扣的理论体系,现代的科研更具有实践性和逻辑性.代表就是建立在欧洲现代文明基础上的现代科学体系.
㈣ 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探索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探索有表现在天文上的探索,其研究角度与此大不相同。古人认为天上星象和地上的人与事对应,人类社会随天上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种天人感应,人们就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来预知人间祸福。
《易经‧彖传》中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三国演义》中对星象占验的描写特别丰富。比如刘表、曹操、关云长、张飞、诸葛亮、刘备等人的死都有天象显示;在重大决策上,如刘备称帝、蜀吴联盟、诸葛亮设坛借东风火烧赤壁、蜀国北伐中原等等,几乎都与天象有关。
古人已将全天分为二十八宿的天区体系。《晋书‧天文志》称:“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三国演义》中也提到诸葛亮所观测的本命“三台星”。三垣二十八宿形成了庞大而又独具中国特色的星官体系。因此,星象占验就可遍及全天。这些在古籍多有记载。
其中就有与风有关的占验,例如:《汉书‧天文志》中称:“月为风雨,日为寒温”,即当月亮运行到某些星宿时就会起风。《尚书‧洪范》里称:“箕有好风”,即当月亮运行到箕宿时,就要扬尘起风。《孙子兵法‧火攻》篇也称:“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㈤ 中国古代名人探索宇宙,天空,天文学的故事
(一)古代发明人物故事: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
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观仪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在这些着作中,�张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由于研究天文、律历和制作仪器,张衡对数学的研究相应地加强了。在制成浑天仪后,他写成了《算罔论》,要“网络天地而算之”。他用“渐进分数”之法,算出圆周率为十的平方根,为3.16强。这比《周髀》所记载的π=3的数值大大进了一步。直到五-七个世纪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得出这个数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转任公车司马令,总领天下征诏之事。他没有被繁杂的公务所淹没,举足走进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学的领域之中,并且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他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机械制造专家,被人呼为“木圣”,所造器物之精妙,无与伦比。他运用差动齿轮原理,造出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他还精心制造出一只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这简直是当时世上绝无仅有的一架木制“飞机”!可惜其实物和详细造法,也像他的许多杰作一样,后来大多失传了。�
张衡还制造出一种测影仪器——土圭,用来研究天文、地理。他绘制成一幅《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他善画山水、动物,与赵歧、刘褒、蔡邕(文姬之父)同为东汉四大画家。他对音乐舞蹈等艺术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观舞赋》里,他曾这样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员的舞技:“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裾似飞鸾,袖如回雪”。
(二)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着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㈥ 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最早记录了月食◆◆
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诗经·小雅》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记录(公元前721年2月 19日) 早55年。可以说在宇宙探索这方面,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迈出了第一步。
◆◆最早记录了日珥◆◆
据《后汉书·天文志》载:“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 年六月消。
㈦ 古人为什么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是通过是什么观察的
说起“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列子·天瑞篇》,但这故事却并不仅仅只是一则寓言,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当时古人的一种宇宙观。
一、从杞人忧天说起
话说在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因担忧天会突然塌下来而寝食难安。这时来了一个人告诉他说,这天啊,不过就是一团气,我们每天都在气的包围中呼吸生活,又怎需担心它塌下来呢?可杞人依旧不能放心,他又问道,那若是日月星辰坠落下来怎么办?那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一团会发光的气体,即便坠落,也伤不得分毫。杞人听说后便最终放下心来。
盖天说、浑天说与前面提到的宣夜说在古时人们宇宙探索观点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它们所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当,但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这说明古人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宇宙的真实状态,而非只凭借神话想象。
古人相信,宇宙初始便自有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先化生为气,阴阳气的交融又化生出了万物,这便是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的宇宙“生成论”。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有别于西方的造物主“构成论”,它所反映的是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古人认为万物自有灵性,而这种灵性就是精神。
㈧ 古人是怎样认识宇宙的呢
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
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张衡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早期的盖天说是认为天圆地方的,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
(8)中国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扩展阅读:
宇宙观察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㈨ 中国古人认识的宇宙
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
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张衡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早期的盖天说是认为天圆地方的,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
(9)中国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扩展阅读:
宇宙观察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㈩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探索宇宙的
作为东方文明的开拓者,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其中最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自然科学的萌芽与发展。在远古时代所开辟的自然科学的新天地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天文学的发展,作为探索宇宙的先行者,中国人给世界留下了充满魅力的天文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时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农耕文化阶段。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得不观测太阳、月亮和星空。而深受季节影响的农牧业生产活动又使人们把日、月等天象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联系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以自然界物候现象来确定季节的自然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夏代,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夏代的天文学着作《夏小正》中就有许多关于夏代天文历法知识的记载。如按夏历十二月的顺序记载星象、气象和物候,构成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综合体。除此之外,夏代已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纪日。夏代帝王以孔甲、胤甲、履癸命名,则是有力的佐证。天干是十进位,从而产生了“旬”的概念,并沿用至今。与此同时,夏代已经开始用天象来定季节,如《尚书·尧典》就以观测鸟、火、虚、昴四星来确定季节。所谓鸟、火、虚、昴是指四大星宿,当星鸟升到南中天就到了仲春(春分),这时昼夜相等;当星火升到南中天就到了仲夏(夏至),白昼最长;当星虚出现在南中天时就到了仲秋(秋分),这时也昼夜平分;当星昴出现于南中天时则到了仲冬(冬至),该日白昼最短。
到了商代,人们又在夏代的基础上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商人把夏代的十干纪日发展为干支纪日法,即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日,以六十日为一周,周而复始地纪日,一直不间断地排下来,直至今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武乙时期的一块甲骨上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计六十日,可能就是当时的日历。在商代,人们已能测定分、至,但当时没有四季之分,只测春秋两季。春为播种的季节,秋为收获的季节。商代使用的阴阳合历,一年分十个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用大小月和连大月调整朔望(月相的变化),用设闰月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闰月一般设在年终,这种阴阳合历在我国沿用了几千年。此外,商代还把一天分为若干时辰,如“旦”、“明”、“中日”、“昃日”、“昏”、“大采”、“小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