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朝代名称哪些是后人起的

中国的朝代名称哪些是后人起的

发布时间:2022-06-29 12:15:37

㈠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代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 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史记 夏本纪》载,“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后”字在古文中从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会从女性氏族过渡到男性氏族主导的一种历史遗存。换做现代汉语其实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来,就是象征其母所属,以蛇(龙)为图腾的氏族徽号。
夏朝在事实上为大禹之子--启,所开创。“夏”字在甲骨文中为蝉形,由此可推出,“蝉”当是夏启之母所属部落之图腾。《史记 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当时涂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涂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该氏族以蟾蜍为部落图腾。
古文中“蜍”通“蝉”,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之句。因此可见,夏由蝉来,蝉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兽,意义甚明。至于其余的各种美好的引申意义,小熊就不废话了。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商以玄鸟(由燕子神化凤凰)为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进而族名,由族名进而国号。
商为本号,殷为别号。商殷是周人及后世对商的称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东,呼商人为殷人,类似于旧时上海人称呼外地人为阿乡是同样的道理。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甲骨文“周”字写法为“田”形,周人重农,则表示田畴、种植的周遂成为族名,进而由族名上升为国名。周的始祖稷为农神,稷(谷子)便成为周人的图腾。
顺便说说今人的误解,近代学者多用西方语音学来训诂古文,恰如用刀叉来吃米饭一样,错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训诂,周居然会变成氐羌之种。东方象形文字训诂,自然要从字形,字义入手,才是正途。
还有一种错谬,就是出口转内销,用西文汉译来诠释经典,感觉上就像是用筷子来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着名的笑话,“中国”一词来自英文瓷器(China),事实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国”作一人持干戈以卫社稷解。合在一处,即是诸侯聚集于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征。而英文中的“China”一词词根,来自于梵文中的“Cina”。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甲骨文中“秦”字写法为“禾”形,禾,一种密植丛生的谷物,民间叫草谷,用作牲畜饲料。秦人祖先非子为周朝养马,借助于禾这种大量种植的草谷,养马业取得成功,得以立国,为标志立国之根本,秦遂成为国号。
秦始皇南巡,为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秣即是一种养马的草料。继续往下推的话,《推背图》云,“称王只合在秦州”,当年太祖西狩,秦本为禾,草谷亦称毛谷,有猫儿尾之别号。而某公号介石,恰好定都于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败?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于汉中,汉中本为双语词。“汉”为汉水,“中”为当地巴人泛语,例如巴人口中所称的阆中,黔中各处。汉中原意,不是指汉水中游,而是泛指汉水流经的地域。
“汉”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里才做“汉”,水旁从堇,堇本意是黄色的黏土。大体而言,无论是持戈以厌水,还是水来土挡,都是体现诸夏先民对于洪水来袭的恐惧。
引申下去,就是对外来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抵触,例如满清,从失去汉土的洪门开始,一直到兴起于武汉黎元洪,无一例外都对这个水德异常的避讳。直到最后袁世凯,慰廷,容庵,项城,从姓名,字号,到郡望,全都应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厌水,堪称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后棋差一招,称帝的时候,没有应准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宪,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给放弃了,自毁前程,可惜。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魏,表面意义,曹操曾受封于邺城,为战国魏国故地。暗里则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高者,涂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便是如此。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也可以称为季汉,相对于刘邦的(前)汉 ,刘秀的(后)汉,大概可算第三帝国了,算是NB了,可惜爷两的名字不好,一个备,一个禅,合在一起,不吉利到了顶点。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孙权所据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而吴地一称可溯源至先秦吴国,由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进而成为孙权建国之国号。《吴越春秋》载,周王姬昌的两个哥哥,不知是主动让位,还是被逼逃走,最后在东南建立国。一个叫泰伯、一个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吴”。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表面意思,司马氏的封域“皆晋之故壤”,暗里,司马昭又始封高都公,“高都”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并且司马昭由高都公进封晋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显示由“高都”进到“更高(晋)”的层层推演关系。
当时三分天下,号晋,又有三分归于一统的寓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刻司马氏希望受魏禅,承汉统,比肩周晋,摆明了是要树三面大旗的。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杨坚父杨忠封爵随国公,杨坚袭封,随后进爵为随王,按当时禅让的习惯,国号沿用前朝爵号为国号,杨坚遂启用“随”为国号。但为避“随”之恶意,繁体为“随”,杨坚去不详之“走”旁,古文中做乍行乍走解,得隋。
但据后人考证,隋又作裂肉解,即祭祀后残余的肉,更加的不吉利,于是隋朝国祚更短。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李渊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而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有关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涉及地域广泛,有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于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则源自河北的遗迹。

12.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封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及至陈桥兵变,禅周建国,遂以宋为国号。追根朔源,。“宋”,又源自于微子启以商嗣的身份受周分封为宋公,建都商丘,是为宋国。更巧的是,赵匡胤的老豆,名字里就有个“殷”字。宋又秉火德,称炎宋,是从更NB的大火星座的源头论起的。因此日后金亡时的红袄军,元亡时的红巾军,都是奉宋年号的。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元末明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起义,倡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后,韩山童子韩林儿称帝建国宋,号“小明王”。朱元璋始随郭子兴,及郭病亡悉有所部并奉韩宋政权为正朔,朱元璋早年亦加入明教,深受教义影响,及至称帝,遂建国号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寿辉的政权也称宋,只不过后来明朝建立,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把徐宋删出正史,编了一个低劣的“天完”政权,恶搞了他一把,顺便又踩了继承徐宋的陈友谅的汉政权一脚。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㈡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名称的由来

一、夏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较为确切的说法:

第一种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马迁认为,大禹的后代分了好几个方国诸侯,其中夏后氏位列最前,实力最为强,因此就以它的名称夏作为朝代称号。

另一种说法则见于《帝王世纪》: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因为当年大禹被封在 阳翟,封为夏伯,因此就以这个爵位作为王朝的名称。

二、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同样在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对于商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也就是说,商族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赞誉,于是被分封到商这个地方,这是商族的起始。

当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是以诸侯的形式臣服于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后,由成汤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称命名了王朝名称。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与东周)

关于周这个称谓的诞生,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有简单的描述: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后稷以来,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这个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西周建都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建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与战国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晋为终止。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因此也就将这段历史成为春秋时期。

战国,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晋为开始,止于秦国一统天下。因为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并赐姓嬴。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六、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灭亡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到了汉中,并赐封号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共争天下胜出,称帝。就以汉作为王朝的称谓。西汉,是因为刘邦建立的王朝在长安(今西安),位于西部;东汉,则是因为刘秀开创的王朝定都洛阳,位于东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一个短命王朝。由西汉权臣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新朝”

八、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这个无需多解释,东汉灭亡后,中华大地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

九、晋朝(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西晋,首都位于洛阳;东晋,首都位于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东晋统治江南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东晋灭亡后,先后历经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当时中国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建立王朝称帝后,便以“唐”为国号。

十四、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与南宋)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辽(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称由来,好几种说法:一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坏。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国号名金,因此“金源”成为金朝的代称。还有人认为当初金朝并无国号,在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时,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议女真人以金为国号,以期压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汉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国号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称谓,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也有认为是朱元璋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

满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大金”。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又改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疆域不断扩大,势力日益加强,境内已不止女真一族,还有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受其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金”一类国号对招来汉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极在继位后十年即天聪十年(1636) 改国号为“清”。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以“清”作国号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洲”。而“满洲”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

㈢ 各朝代的名字谁起的

当时刘知远(后汉高祖)取国号大汉,定都汴(即今河南开封);后世史家为了有别于之前的汉(刘邦建,前206————后220年),故加一后字。

㈣ 中国上下五千年,共产生了24个朝代,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魏(蜀汉、东吴)、蜀汉(魏朝、东吴)、东吴(蜀汉、魏朝)】、晋【西晋(东吴)、东晋(北魏)】;

南北朝【南朝【刘宋(北魏)、南齐(北魏)、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陈(北齐、北周、隋)】、北朝【北魏(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梁)、西魏(东魏、梁、北齐)、北齐(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齐、陈)】】;

隋(陈)、唐、武周、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 (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大蒙古国、元)、明(明、南明)、清(后金、清)。

(4)中国的朝代名称哪些是后人起的扩展阅读: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中文所谓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 ” 的观念。

因此“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 (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 );

“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只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区分某政权的执政时间,所以往往会有“朝代”存续时间与“王朝”的国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 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迭, 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

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王朝的国祚相重迭,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的概念, “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

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

㈤ 各朝代是谁取的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每个朝代的创建者首要考虑的事情就是确立国号,也就是朝代的名称。《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那国号都是按什么来定的呢?据考证,大致有五种来历:①由部族或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②由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而来;③由创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权统治区域而来;④由宗族关系继承而来;⑤寓意吉祥而定。

夏: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

商: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之称。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

吴:孙权占据扬、荆、交,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为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为号,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还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继承郭子兴的元末起义军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蒙元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其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便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至于改变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㈥ 中国古代历经十几个王朝,这些王朝的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名字由来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地命名一个朝代。由于中国古代朝代很多,下面我就挑选几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意义的朝代来说一说吧!

其实中国人在取国号的时候,是有根据的。有的是对应天上的星宿,有的是对应自己没有当皇帝时候的称号,但是不管哪一种国号命名,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㈦ 中国各个朝代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兀疚挪柯洌涫琢旆亲游苄⑼跹蚵碛谐杉ǎ恢苄⑼醮托瘴百保⒋透艘恍】橥恋兀ń窀仕嗵焖兀硭凳锹の鞴让:罄聪逵志戎苡泄ρ环馕詈睿厥蓟释骋涣冀ㄇ毓?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㈧ 那些中国古代的朝代名称是后人定义的还是当时定的

当时就有,一般建国的时候就自己的国号,比如唐朝建国,国号“大唐”。但是像北宋南宋前面的南北二字则是史学家根据历史加上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朝代名称哪些是后人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家具有哪些 浏览:285
中国播音学是属于什么样的专业 浏览:620
5万越南币等于中国多少钱 浏览:902
印尼医疗和中国哪个好 浏览:661
印度白糖什么时间种植 浏览:832
越南春卷里的猪肉如何做 浏览:132
去印尼怎么打电话便宜 浏览:900
伊朗总理和总统哪个权力大 浏览:289
伊朗最高战略是什么 浏览:526
中国式离婚冷静期多久 浏览:59
唱中国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浏览:669
意大利英语音标怎么写 浏览:836
意大利vs西班牙在哪个场地 浏览:377
怎么评价印尼这个国家 浏览:1002
印尼市场适合卖什么 浏览:926
印尼椰蒂盘了是什么颜色 浏览:385
大连海中国房子怎么样 浏览:628
越南斗鸡体型多少钱一只 浏览:99
在意大利生活拍自媒体的有哪些人 浏览:862
印尼要用什么转换插头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