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神话故事好像只存在汉人王朝
个人愚见:首先,清朝之前的时代离我们太远,史学方面的资料也甚少,很多东西都无从考究,所以我们对先前时代的很多认识都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而人的思想更侧重于情感类的,浪漫的,飘逸的,所以就诞生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佳话,举个例子吧,一个水池子,如果清澈见底,你还说说里面有鲨鱼吗?如果是一个浑浊的池子,一眼望去茫然一片,那你可以有足够的理由认为里面有鲨鱼,带鱼,章鱼什么,更飘忽的,你还可以认为里面有龙呢,这是其一;其二,古代神话表达最丰富的就应该是小说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说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就已达到了鼎盛,但回观文学发展的历程,但凡写小说的青年特别是神话奇幻类的,无不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过于乏味,不够符合神话题材的需求,所以都是自己凭空编织的一个世界,也有的小说家是将自己的不满泄怨到自己的作品中的,以表达对当世的不满,而古代时候文字狱比较**,特别是在清朝,一旦被抓基本是要杀头的,所以呢,很多作者就将时代推到之前的朝代,借古讽今;其三,按照之前的逻辑,那要排清朝的神话剧,那作者应该是民国或是现代人了,但是古代的作品文学程度太高,很多现代的作者都没办法超越,有做过尝试的,但是基本以失败告终,另外现如今的作家,有写奇幻类的写的相当好的,比如说“仙剑”,但是翻拍成电视剧选择的却不是清朝的时代,个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清朝的男人的发式,要求演员比较高,而在不会妨碍其他方面的前提下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朝代,也可以让男演员将头发留下来;其四,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小说绚烂辉煌,成为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诞生了诸多的巅峰之作,那些作品从来都只能被模仿,很难被超越了,那是一个高度,令诸多作家不寒而栗的高度,所以呢,感觉发展的空间可能有点小,但是可能如果依仗着其他某些技术的发展,神话小说可能会迎来第二个春天,还是举个例子吧:我们这个时代已经难有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了,因为就目前的理论知识我们的科学已经足够发达了,除非是有全新的理论诞生,否则难有第二个爱因斯坦。小说是同样的道理,第二部红楼梦级别的文学产品究竟会何时诞生呢,我们拭目以待..
⑵ 中国神话和汉族神话有什么不同
中国神话是一个大的体系,以汉族神话为主干,其他民族神话为分支,各族神话均可在汉族神话中找到对应,例如汉族神话逐鹿之战,我们为黄帝后裔,而苗族等民族信奉蚩尤 ,汉族神话只是汉族一个民族的神话。 我也看了很多神话,里面的内容确实有点区别!
⑶ 中国汉族起源历史汉族相关神话、传说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⑷ 汉族人的传说故事
汉族中原古帝神话传说
有巢氏 又称大巢氏相传,远古时代他发明了巢居,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云: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此说又见韩非子·五蠹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
祝融 古帝一说为炎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一说为黄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又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实则炎黄古本同族,故二说一也祝融号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神话,还见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远 来,助周灭殷事见于尚书大传及太公金匮;共工与祝融戊,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事见史记·补三皇本纪火神左专·昭二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吕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主管南方之神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神农 亦称神农氏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土神礼记·月令夏季之月: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异草名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今温县尚流传有此活的神话
燧人氏 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瑶姬 炎帝女亦作姚姬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侣音旧传: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神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燧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又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与古神话述帝女死尸化为 草契山海经·中次七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瑶姬神话又有瑶姬为西王母之女一说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庙乃在诸峰对岸小冈之上,所谓阳云台,高唐观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此说又见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所记唐彦谦鹿门集·拾遗·楚天诗云:不会瑶姬朝与暮,更为云雨待向人?唐李白感兴八首诗云: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精卫填海 最早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朽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晓,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孝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据述异记(上)之说,精卫与海燕结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雀在东海精卫誓水处,因曾扇于此川,故誓不饮此水据现今湖南流传的紫盖峰传说,精卫为神农求还魂草被救,填海复仇等,并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励陕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类神话流传
共工 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着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参见共工杞人忧天
蚩尤 炎帝后裔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传: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并能呼风唤雨山海经·大荒北经虽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与黄帝战并被黄帝所杀之事,记述繁多,各有异文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皇览·家墓记:传言黄帝与虽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一些典藉中还记有蚩尤的形象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免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剑戟,头有角相传蚩尤禀性贪虐(见路史·蚩尤传)暴(见史记·五帝本纪),然死厉又受人尊祟皇览·冢墓记云: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述异记卷上: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龙鱼河图: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封禅书记齐把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今河南台前县有虽尤家汉代冀州民间尚有纪念虽尤的角抵戏可知蚩尤原非与黄帝争帝位的叛逆魑魅形象
刑天 亦作邢天形天山海经·海内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据宋罗泌路史·后纪三,刑天似为炎帝臣属刑天与帝争神亦为炎黄之战余绪,帝即黄帝常羊山为炎帝诞生地,还其放处常羊山北为黄帝子孙居处者
⑸ 中国神话的分类和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①创世神话。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天地开辟神话有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 ,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 、典尼 、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 ,彝族神话 《 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 ,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 ,大致有以下5种 :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 。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 、月。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源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开天辟地》中讲森林和珍禽异兽是由翁戛神的头发和身上的虱子所变的。《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
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阿俄暑补神到人间创造生物 ,把3种树栽在地上,从此有了树;把花鹿放在森林,从此有了动物。还有一些神话认为神、人、动植物是互生的。
④洪水神话。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述及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鲧 、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里避开洪水,而后结为夫妻,婚后繁衍出不同的种族。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 ,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随后结为夫妻。最后,兄妹捏黄泥人 ,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神话中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 、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征引较详。中原和北方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洪水神话,不断发现。它们有的和开辟创世神话相融合,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佛教化倾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⑤女娲神话。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伟大女神形象。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造人。传说女娲揉团黄色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繁忙便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 ,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 (见后汉应劭 《风俗通义》)。另一个是补天。补天之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天;斩断鳖足树立在大地的四周,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这与后来中国西南民族所吹的芦笙相似。女娲也可以说是音乐的女神。也有传说说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风俗通义》),让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后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⑥伏羲神话。关于中国文化创造的神话。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贺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⑦帝俊神话。中国古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的神话。甲骨文称为高祖�。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后来才升为天帝的。他的形状在甲骨文中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 ,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 俊的神 话 ,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的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个月亮。还有个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个头3条身子的先祖。帝俊时常从天而降,和一些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 。尧的时候 ,10日并出,帝俊曾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的帝俊神话的片断 。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 ,帝俊又化身为传说中人间的两个帝王,一个是帝喾辛氏,另一个是帝舜,他们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说在流传。
⑧羿神话。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 左传 》、《 天问 》),或称仁羿(《山海经》)。有关羿的神话说,尧做国君时,天空中出现10个太阳,把禾苗晒焦,百姓陷入饥饿之中,各种恶禽猛兽乘机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羿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艰难困苦。羿下到凡间,首先把10个太阳射落9个,然后他又诛除猰貐 、凿齿 、九婴、大风、修蛇等凶残的禽兽。最后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他将野猪肉蒸熟后奉献给天帝,满以为会受到嘉奖 ,哪知道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9个太阳儿子 ,很不满意羿的作为。此外,还有羿射河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等片断的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淮南子》还记载了民间奉祀羿做消灾除害的宗布神。
⑨嫦娥神话。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 ,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
⑹ 汉族神话的发展
原始神话
原始神话的生活基础是运用幻想形式解释世界的起源(宇宙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它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神幻的矛盾观点(即神话中的科学阐释律)。神话的主体大都是关于宇宙起源、人类由来、文化创造和部族战争等方面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氏族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奴隶社会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只要原始人的氏族社会意识存在一天,就仍有在个别地方产生少量神话的可能,但从其生活基础和社会特征看,已经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我国上古神话与世界许多民族神话的基本情况是一致的。神话融合
汉族神话由本民族内部不同部族之间神话逐渐融合而成。这种融合,除了夏族与东夷部族集团、商周与楚民族、夏族与吴越人之间等的融合,还有中原地区的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神话的交融。原始神话在阶级社会的流变过程中,因渗进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出现的变异现象(“异闻”),不能与后世产生的“新神话”混为一谈。汉族神话,早在先秦典籍《山海经》、《归藏·启笼》、《左传》、《国语》、《楚辞》和《吕氏春秋》中就有许多记载。汉代和三国以后的《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风俗通义》、《吴越春秋》、《二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搜神记》、《述异记》、《独异志》以及一些“纬书”等古籍中都载有许多片断的古典神话。其中以《山海经》、《淮南子》两书保存的中国古代神话最丰富,也比较接近原始形态。近年,在中原(河南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部分地区)发现并采录到了相当丰富的关于汉族古典神话活的异闻。象关于盘古、女娲、伏羲、黄帝、共工、夸父、西王母、羿与嫦娥、尧;舜、禹、商场、愚公等活神话,对研究我国神话在封建社会的流变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有的还是从未见诸文献的接近原始神话形态的珍品(如《盘古寺》、《盘古山》、《女娲补天》等)。这些新记录虽掺有后世的某些阶级意识和人为宗教因素,使其发生了变异,但它基本上还可以看出原始神话的形态,具有重要的科学史价值。
中原地区
汉族神话以“中原神话”为中心(参见“中原神话”)。其内容首先是开辟创世神话(包括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从文献记载看,《淮南子·览冥篇》中的《女娲补天》最早。据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而“盘古开天地”的开辟创世神话,却是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始有记载的。因此,以往有的学者就认为盘古神话产生自南方,以后又流传到北方。近年,在河南济源县太行山和桐柏县盘古山先后发现了相当丰富的盘古开辟创世神话,而且自成体系。这说明,北方中原地区很早也产生了盘古神话,有的还相当原始、朴素和完整(参见“盘古寺”、“盘古山”条)。它反映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的产生时代与在实际形成书面文字的历史顺序“逆向”的奇特现象。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是否符合原始思维的规律和创世神话先于其他神话。早在《述异记》、《独异志》中记载的盘古兄妹和女蜗兄妹婚神话,现在中原地区还出现了开辟创世与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神话融合的现象(参见“盘古兄妹”、“女娲兄妹”条)。这些神话反映了北方原始氏族社会婚姻习俗与社会生活风貌,虽然掺进了后世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和人为宗教思想因素(道教、佛教等),但其作为原生神话的形态,基本上还是清晰的。有的还比较接近原始面貌。至于文献上汉族人类起源的“女蜗持士造人”神话,现在不仅在中原(淮·阳、桐柏等地)流行很广,而且直接与洪水遗民(盘古兄妹、女娲兄妹等)滚磨成亲,捏泥人的活的人类起源神话融为一体。
⑺ 简述汉族神话零碎,残缺的主要原因
汉族神话研究,早在先秦就引起了史学家、哲学家的关注。他们在着述中(如《左传》《庄子》《国语》等)记录神话,也提出了片断的见解和阐释。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以事理派的观点说明神话的“虚妄”,直到晚清仍有他的未能言之中的。“五四”前后,近现代的一些学者,受西方进化论派和人类学派的影响,曾对中国古代汉族神话进行过热烈地讨论。例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和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还有一些民族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文学评论家,结合考古发现,对神话做过许多研究。当代的袁珂在《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着作中,对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作过整理和阐述。近年,中国结合科学考察对流传在汉族地区(中原、楚地、四川、吴越等)活神话的研究趋势有所发展。他们通过对文献与活神话的比较、分析,对探讨中国汉族神话在封建社会的流变规律,将产生新的成效。请采纳
⑻ 汉族的由来是什么呢
汉族也叫华夏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相传上古时期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后裔就是汉族,因此汉族也被称为炎黄子孙。汉族别称“汉人”、 “华人”, “唐人”、“秦人”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也被用来作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⑼ 汉族神话的分类
洪水神话
汉族的洪水神话除了因共工触不周山引起灾祸外,还和黄河泛滥鲸禹治水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大禹治水关系密切。古代,大禹治水神话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而在《禹贡》中所说的“四渎”水害中,就有河、淮、济三大水系在河南中原地区。黄河三门峡、嵩岳伊洛、桐柏淮水及济源等地,此类神话非常丰富。以大禹治黄神话为中心的此类作品,因受禹的功业、声望的辐射,而在吴越;巴蜀、荆楚等地同样产生了禹治水神话。这些活神话与文献资料相比较,不仅基本情况吻合,而且大都富于地域特征。自然神话
其次,是自然现象的解释神话。汉族神话中关于原始人把大自然拟人化和企图“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作品,其中包含有原始自然科学、哲学和宗教因素,是原人宇宙观的反映。象羲和生十日,羿射十日,夸父追日,月神嫦娥,河神河伯、巨灵,雷神、闪电神,风神、山神,水神共工、冯夷,火神祝融,旱神越等等,都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幼稚探索的结果。“女娲补天”,“盘古创世”,“羿射十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锁蛟”,“愚公移山”等,无不体现了原人对自然改造的目的论精神。羿在中原神话中他的功业显赫,与文献基本一致。在许多关丁羿的活神话中,都未曾使其与夏”代有穷后羿这一历史传说人物混为一谈(实际是史家的撮合)。它的形态都比较原始。羿射河伯,乃是出于对河伯兴起河水为害的惩治,而非为了“妻彼雒嫔”,夺人之妻。
文化神话
第三,是文化创造英雄神话。原始人类智慧的表现,集中在不同社会阶段人类生存、生活急迫需要文化的创造、发明方面。文化创造英雄是某个社会时期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象征性代表人物。象关系原人生存的有巢氏与猛兽斗争的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河南则是狩猎击石取火),发朋熟食;伏羲氏制网罢的狞猎、捕鱼;神农氏教民稼穑和尝百草;苍颉(也有说伏羲)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黄帝发明舟车、宫室;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等等。这些文化创造神话构成了汉族原始社会科技民俗文化的灿烂图景。这些神话英雄人物代表的是某一历史时期人民集体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神话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在一定程度上以幻想形式记录了汉族远古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对人类早期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战争神话
第四;部族生活和战争神话。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制的发展,出现了象女娲、羲和、西王母等为中心的母系神话和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中心的父系神话。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统治阶级的出现,原始部族联盟的兼并也在不断扩大。汉族原始部族集团在经过复杂的融合之后,中原汉族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居于主导地位,从而造就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部落酋长式的权威人物。这些神话人物的神奇业绩自然是这类神话的主要题材(不是真实人物、事件的写照)。中国神话从多神向一神的发展,正是这种历史的曲折反映。上古时期,我国北方的“黄炎之战”和“黄帝蚩尤之战”规模宏大,对促进北方中原大统一局面出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上古神话史上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继黄帝、颛顼;帝喾出现的尧、舜、禹、汤等神话,都分别表现了各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治武功的卓着成绩。这些部落首领的威望、影响对当时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乃是此类神话过早被历史化的自然趋势。黄帝等神话人物被尊为汉族的始祖和诸帝,原因就在于他们保持了原始神话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符合从周代起的历代统治阶级所建立的奴隶和封建统治制度的政治需要。这种过早被历史化的诸帝神话,已经经过封建史学家主观参与意识的改造之后,也不同程度地使这些神话失去了原始面貌。这种复杂文化现象,是由汉族历史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汉族神话虽以中原神话为中心,但由于与相邻地区和少数民族甚至东南亚、东亚、南亚民族之间的迁徒、战争等所引起的民族大移动,必然因文化的交融带采神话的融合(象“女娟”’“伏羲”的分西线和南线流向云贵高原等)。这种融合都对汉民族神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中原与楚地两大神话系统融合等就是明显的标志。宗教神话
汉族神话不应与阶级社会产生的佛、道等宗教传说、故事混为一体。至于后世的民间诸神(土地、灶神、牛王、马王、药王、财神、戏神、路神、护卫神、娼妓神、厕所神等等),从性质上亦不属于汉族神话范畴。《山海经》中的“异国”,“殊票”,“异物”神话,除部分反映原始部族的特殊观念和习俗,表明早期不同部族的人兽二重性生物古文化奇异特性外,相当;部分属于异域少数民族的神话。它与内地的汉族神话亦应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