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人是怎么吃饭的
古代人吃饭讲究用餐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1)中国历史北京人如何食用食物扩展阅读:
西方食用礼仪
1、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
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2、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
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3、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4、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⑵ 北京人是怎样获取食物的
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 5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猿人大约在7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生活了近5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75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157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他们在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他们的脑容量是现代人的75%,比类人猿大1倍以上。不过,从考古学家根据他们的遗骨所复制的形象看,他们的外貌还有点像猿:嘴巴向前伸着,没有下颏,鼻子扁平,颧骨高突,两个粗大的眉骨连在一起,像屋檐一样遮在双眼上。他们走起路来也不像现代人那样昂首挺胸,而是有点弯腰屈膝。
北京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初期,已经会制造石器工具。在龙骨山的山洞里,发掘出的石器有十多万件。这些石器是用石块打砸而成,有锐利的锋面,可用来砍削树枝,捕猎野兽,切割兽皮。能否制造工具,是区别人与猿的根本标准。经过驯养的猿猴可以使用工具,但怎样也学不会制造工具。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火能用来驱寒照明,围捕猛兽,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北京猿人的生活极其艰苦,猛兽、自然灾害和饥饿,常使他们丧失生命,能活到30岁以上的人是少数,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只活到十三四岁。他们顽强地征服困难,改造自身,创造出灿烂的远古文化。他们留下的丰富遗存,为研究人类起源和社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⑶ 北京人吃什么为主
先说大众餐饮。大众餐饮北京人以面食为主,面食的多样化在北方城市中恐怕堪称代表,诸如馒头、窝头、花卷、蒸饼、懒龙、丝糕、团子、糖三角、贴饼子以及面条、包子、饺子等等。以面条为例,面条的做法有好多种,像炸酱面、打卤面、肉丝氽汤面、蜂蜜果酱面、羊肉胡萝卜面、鸡蛋打卤面样样合口。平常人家主要有手擀面、刀削面、小刀切面和抻面等几种。过去北京市民婚丧嫁娶或者给老人过生日,人们最讲究用大条面做主食。因为这大条面吃起来筋道利索,有咬劲儿,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饱一天。再说那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蘑菇等打成的卤味香色美,谁见谁馋。浇上这种浇头儿,再配些青豆、黄豆、香菜、韭菜等菜码儿,味道更美,让人吃了这碗想那碗。抻出来的大条面一根就有几尺长,民间还给它起了个美称叫“长寿面”。所以提起北京人的面,让人情愫不断。
再说特色餐饮。史志记载,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发源地。当年大量西域穆斯林进入并定居北京,形成回民集聚的牛街。于是乎,便把回民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北京。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胡椒,以及那琳琅满目的众多香料和调料,曾让中原人耳目一新,且食欲大增。要说形成地域口味,是从这样的香料和调料入味,先从味蕾再到胃口的。
北京小吃,就是这样在岁月的变迁中慢慢地蔓延开来,不仅深入寻常百姓之中,也打进红墙之内的宫廷,成为御膳单的内容之一。可以这样说,北京的名小吃,现在还在活跃着的“爆肚冯”、 “羊头马”、 “年糕杨”、 “馅饼周”、 “奶酪魏”、 “豆腐脑白”……几乎全是回民创制的。除此之外,北京特色饮食中还有北京烤鸭、豆汁儿焦圈、卤煮火烧、炒肝、灌肠,以及应时糕点、春饼、春卷等等。
说起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北京豆汁儿”。梁实秋先生引胡金铨的话说:“不能喝豆汁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不少人知道这句名言,于是壮志满怀,端碗暴饮,但一口下去,没有不龇牙咧嘴的。“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看来梁实秋先生是深得豆汁儿的个中三昧。其实喝豆汁儿不仅仅是那个酸和烫,还在于与之搭配的焦圈和辣椒咸菜。咸菜的咸香、焦圈的焦脆和豆汁的酸味相抵相遮,那才真个叫“爽”,不信你试试!
“统计数字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数字。”从纵向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人的餐饮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从统计数据变化的轨迹中显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人经历了粗粮时代、细粮为主时代和以副食为主的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米、面粉、杂粮是北京市民餐桌上的主要原料,而供应时好时断的大米、白面则往往只能是用做改善生活的。据北京市职工家计调查资料,195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174公斤,其中大米46公斤、面粉74公斤、杂粮54公斤。一直到198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基本都在160-190公斤之间浮动,丰年,则多吃,荒年,则少吃。另据城镇记账户记载,春节供应,1983年每人还只是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四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二斤,直到1989年,北京人过年再也不用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芝麻开花节节高。北京自古被称为“五方杂处,首善之区”,改革开放给京城居民生活带来可喜变化。吃饱早已不再是问题,粮食的消费量逐年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副食数量和种类的逐步增加。1955年,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近一半(47.6%)都用于粮食消费,到1990年,食品消费支出中用于粮食消费的支出已不足1成(9.5%),2008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进一步降至6.7%,53年间该比重下降了40.9个百分点。居民食品消费逐渐由谷物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齐全的“副食型”方向转变。伴随着北京餐饮业的繁荣,北京市民的饮食方式逐步多样化。1978年,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其食品支出不到5%,2008年,该比重提高到25%以上,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意指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大多占到全部生活支出的70%以上。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8.7%下降到2008年的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2%下降到2008年的34.3%。北京市居民生活走上了比较富裕阶段。
⑷ 动物化石和灰烬说明了北京人食物的来源和吃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靠捕杀一些动物和捕捞一些鱼。吃法主要是把得到的动物放在篝火上烤熟再吃,北京人已经进入了原始社会了。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我也不是很肯定。
⑸ 中国古代没有鸡精和味精,那是怎么做出可口的饭菜的呢
这种吃法讲究食材的原有味道,大部分是根据配料配合当地口味搭配的。例如,烤鸭通常用白葱片和甜酱,鹅肉则用酸梅酱。另外,北京人在炒芹菜的时候喜欢抽烟,冬天食物很少,在单位食堂里,薯仔丁、胡萝卜、肉或大绿豆上放上大锅,被称为蒸三正。在餐厅里拌凉菜的时候也是花生。和黄瓜丁混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添加胡萝卜。和芹菜混在一起怎么样?它将成为一个竹蓐!春天到了,我喜欢香椿,和什么一起拌呢?煮豆子,还有自己的名字,叫做香椿豆。可能和李小所说的“准备的好蔬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是食物和食物之间的合理搭配。
不怕你的笑话,老人家到死都不知道天下有鸡精和调味料的说法,但她的烹饪煎饼手艺在村子里很有名。除了烹饪的一些技巧外,关键是其余所有材料都是纯绿色纯天然的。现在的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嘴巴也越来越刁。吃什么都不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不管怎样,我不主张做食物,放太多调味料。特别讨厌肌肉和酱油。祝大家健康,天下健康!
⑹ 北京人的年夜饭都吃些什么
到了过年的时候,各地的人们都会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有很多种,各地的做法也不太一样。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里有比较悠久的饮食文化,诞生了很多特色美食,北京人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会吃哪一些呢?北京人年夜饭上常吃的菜,
第一道就是糖醋排骨了,这道菜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排骨吃起来酸甜可口。北京的年夜饭也和国内大多数地区一样,肉菜比较多,这道糖醋排骨是一道常见的硬菜,很多的北京人都会做来吃。北京人的年夜饭都吃些什么?最常见的6道菜肴,你吃过几种?
第二道,菊花石榴鸡,这道菜就比较特殊了,它是用鸡肉、鸡蛋、火腿、冬菇、竹笋、韭黄等制成的一道菜肴,做法和烧麦有些类似。将蛋煎成蛋饼,然后把其它的食切碎炒好,包好之后用芹菜丝绑起来,然后蒸三分钟出锅。把蔬菜用高汤或是清水烫熟,然后和石榴鸡搭配在一起就可以了。这道菜酷似菊花,又有些像石榴花,主要的原料有鸡肉,因此而得名。
第三道,干隆白菜,这道菜据说是干隆有次出宫后偶然间尝到的,用到的材料很简单,就是把大白菜的菜叶撕成片,然后再用调好的芝麻酱拌好,吃起来很香脆。制作这道菜的时候,通常要把白菜帮去掉,只用上菜叶,麻酱通常还有加上盐、醋、糖等调料搅拌均匀,再拿来拌白菜。很多人都以为,干隆白菜应该会用上比较高档的食材,没想到只是用麻酱拌好食用的。虽然它的卖相并不好看,但是吃起来特别的香。
第四道,四喜丸子,这道菜的寓意比较好,有很多的人都会选择在年夜饭上做一道来吃。四喜丸子的四喜指的就是福、禄、寿、喜四种喜事,在一些喜宴、寿宴上经常能看见它,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也经常把它端上餐桌,新年取个好彩头。四喜丸子和狮子头的做法类似,不过数量只有四个,吃起来鲜咸酥嫩,很是美味。
第五道菜,豆儿酱,光看这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一种肉皮冻,是北京过年的必备凉菜。人们会用做肉剩下的肉皮来做豆儿酱,里面通常还会有豆子、豆干、胡萝卜等食材,看起来晶莹剔透,非常的好看。豆儿酱还可以用来当下酒菜,喝酒、吃年夜饭都少不了它。
第六道,香菇丸子,肉丸也被人们称为肉圆,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就经常吃到它。不过香菇丸子和四喜丸子是一类是食物,一般做了四喜丸子就不会再做它了。但是也有些人更喜欢这道菜,经常做来吃,年夜饭上也可以见到它。
除了以上的菜肴之外,北京人还会包饺子吃,酸菜猪肉、白菜猪肉等肉馅都很常见。这些北京人年夜饭
⑺ 历史上北京人生活方式是什么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在物体上钻出孔洞,过着群居的生活。
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他们在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捕食野兽。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⑻ 历史.北京人的食物来源是什么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他们过着什么生活
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或者打鱼等等都能成为他们的食物来源。
⑼ 北京人都是吃什么口味的呢
真正的老北京在吃的方面很简单的,尤其喜欢面食,以面条居多,打卤面、炸酱面、麻酱面等,也喜欢吃烙饼,在自己家其实吃炒饼的也不多,嫌麻烦,买点卤菜,再拍个黄瓜,糖拌个西红柿就得了,还有就是爱吃饺子,一个星期至少会包一次饺子。炒菜也很简单,多用肉丝烧茄子、炒芹菜、炒蒜薹等,至于京酱肉丝什么的有几个家庭会做呀,不靠谱,呵呵。凉菜也是北京人喜欢的,除了上面说的拍黄瓜和糖拌西红柿,还有老虎菜(尖椒黄瓜香菜加香油、味精和盐)、菠菜粉丝、各种豆制品比如豆腐丝等,还有爱吃各种咸菜,到“稻香春”去看看就知道了,每天上午在那排队买豆制品、卤制品和咸菜的都是正真的北京人。
⑽ 北京人是怎么获取食物的
北京人主要采用打制石器进行集体猎取食物。
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他们挑选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这类石器的尺寸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等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见彩图“北京人”的尖状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时期的遗址中,还从没有听说过精致程度堪与相匹的同类石器。石锤和石砧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工具。从石锤上留下的敲击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经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发现使用过的痕迹。
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在灰烬中发现的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熟食。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头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