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人口为什么那么多
其一,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耕民族,农业生产不同于工商业活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效益的增加和农业劳动条件的改善是非常困难和非常缓慢的。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靠人干活。人口多,劳力多,产量就多。生产人口的成本低,收益大。这就必然刺激人口的绝对增长。
其二,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少而又比较集中在边缘区域,由动物引发的大规模的瘟疫很少爆发,缺少对人口的一种自然淘汰的手段。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它没有经历过商品经济的原始积累和竞争阶段。这一过程虽然残酷,但结果是相当合理的。我们没能经历这一过程,我们只能拖拽着巨大的各色人口,踯躅着爬过半封建社会,拥挤在初级阶段。
其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计划经济,分配上是平均主义,经济上没有竞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工作”,各种政策实际上向低素质者倾斜。继续延续了农业经济的“人多力量大”的传统观念。五六十年代批判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自此,人口的迅速增长一发不可收拾。
人力资源: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着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⑵ 中国的人口为什么那么快增长
中国的人口增长已进行低生育水平,生育率在1.8以下,但因为基数大,以及生育惯性影响,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继续增加.到2030年,人口总量达到峰值,随会人口总数会开始下降.
⑶ 中国人口变化是什么
中国人口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总人口数虽在增加,但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5.38%;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2.3倍。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
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表明性别结构正趋向正常水平。
三、少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儿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并且相比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增加了3092万人,占比上升了1.35%。
四、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5%)的省份主要有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湖南、天津、湖北、河北。
五、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相比于2010年,我国大学生数量显着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1.7倍,而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到9.91年,文盲率也从4.08%下降为2.67%。
六、人口聚集效应明显,东北三省人口明显流出。
从人口迁移流动情况来看,我国人口流动依旧活跃,人口聚集效应明显。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约占总人口的35%,流动人口在十年间增长了近70%。
七、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农村人口,而近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
⑷ 中国人口本没有那么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增长的
准确的说中国人口从北宋开始人口大幅度的增长的,这得益于越南占城稻的引进并在江南地区大范围的种植。这使得自东晋以来的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得以扎根,并让传统的都城西安洛阳变得无关紧要,此后再也没有机会成为政治中心,这也是南宋后来偏安江南的基础。
到了明代晚期,虽然北方战火不断,但并没有动摇明朝南方沿海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依然有保障,江南人口还成倍的增长,抵消了西北和东北的人口减少。明代嘉靖、隆庆人口曾突破一亿,而崇祯是明朝的人口仍保持在一亿左右。
中国人口增长由于玉米薯仔红薯的引入,农作物产量得到质的飞跃目前我们国家的人口还是处于增长阶段。但是增长阶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可能就剩十几年时间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要统筹安排,做好预防准备,以防多年后劳动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出现。
现在的中国已不同从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人工活已由机械和电脑代替,过去那种靠人多力量大的人海战术已远远落后于形势,国家的强大不是靠人多而是靠先进的科技力量,适度的人口数量反而会更加有利于就业和国家的发展。国家富强了,养老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⑸ 中国人口什么时候开始多起来的
⑹ 中国为什么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此众多的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在国际上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人口众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多民族的国家。如今中国放开二胎政策,继续刺激人口上涨。那么很多人就想要搞清楚,到底这么多人口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最初华夏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拥有的地盘并不是非常大,人口数量也没有那么多,哪怕是后来秦统一全国,人口也没有那么夸张。因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实际上我们的国土条件没有那么出色,中国内部严重缺乏平原,山地、丘陵分布非常广泛,而南方河流交错,实际可用的耕地非常少。早先像云南,广东这些地方更是有名的蛮荒之地,这种环境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并不算非常有利。
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遭遇长期的混战,但相对的,很多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始大力帮助人口恢复,随着医疗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生活水平更好,本身就有着人口大国的基础,经过刺激继续上涨是很正常的。
说到底,人口的增长还是与国家的政策以及实力有着一定的联系,当然,最主要的是中国长期保持着稳定统一,像欧洲那种地域狭小,又长期割据混战,就很难出现什么人口大国。不过人口过度增长,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国内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过量的人口就会使得资源越来越紧张,那样的话民众的生活质量也会下降,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⑺ 中国人口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爆棚似的增长
中国人口出现了爆棚似的增长的原因:
一、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某些地区还很有市场;
二、人口基数大;
三、多子多福在某些地区依然盛行;
四、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增长。
好在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得到有效地控制。现在的政策又放开了二孩政策,都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决定的。正常的适度调控,人口不会爆棚!
⑻ 中国人口什么时候开始增长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干隆年间。那时因为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剧增,后来虽然经历连年战争和灾荒,但是人口有增无减,到解放初已有47500000人。解放后,毛主席号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鼓励女人生孩子,结果越生越多到70年代末虽然提倡计划生育,但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小鬼再也收不回去。终于到现在有了13亿人口,于是出现了老龄化。以后问题肯定还多着呢!
⑼ 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着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着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⑽ 中国人口这么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增长速度, 在欧美国家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在闭关锁国,固守封建落后的形态,这种固步自封必然导致只能依靠密集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就象楼上说的,只有家丁兴旺才能糊口度日(这也是重男轻女的原因),于是就拼命生孩子,一家要是没有男孩就更得生了,人口呈几何基数增长,而生产力却停滞不前,结果就更得生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二.建国以后,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人口学家马叙伦针对当时中国人口及发展趋势,提出应控制人口增长的正确建议,但是这一建议不仅没引起重视,反而遭到批判,被扣上政治帽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了我们炫耀的本钱,一胎生五个孩子成了"英雄妈妈",于是人口成亿的往上长,等到想拨乱反正的时候,已经十多亿人了.
中国人这么多,就是这么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