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角度来说,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维持共赢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胁,于是采用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冲击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在国际社会宣扬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煽动国际社会情绪,破坏中国的文化建设和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国际关系的构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建设,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国经济硬实力逐渐强大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体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实力是“中国制造”,那么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倡议”等。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值此契机,中华文化也可以实现对外的传播。通过发掘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实现交流、碰撞,增进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敌对势力给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塑国家整体形象。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硬实力与软实力是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协调发展,才能共同增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国家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国对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兼顾软实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两者的属性来说,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其本身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文化因素,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虽然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然需要依托于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软实力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硬实力的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走出去”。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硬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充分结合、协同共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灵魂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着重展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文化渊源。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进而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等相关言论不攻自破,从而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建设。
⑵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我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继续推进“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同时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企业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外部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使得它们有参与国际跨国经营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走出去”应当首先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从管理、技术、融资模式上有所创新,步步为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第一,初期考虑在小规模市场中实施并购,待积累一定和相当的并购能力之后再进入较大规模的市场。第二,优先从合作伙伴中选择并购对象。如果没有合作伙伴就不要急于并购。第一步必须要做好内向国际化,与外国企业合作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当合作伙伴较多时,收购机会出现的概率就大。第三,优先以获取技术为收购目的,选择规模实力相对较小、存在盈利状况的业务为收购标的物。如果收购资产能达到目的就不必采取股权收购方式。第四,有效利用国际化专业团队的能力,尤其是公共关系公司。还可考虑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完成并购交易。第五,并购是一种必须亲身历练才能获得的能力,稳定的核心人物是关键。这个人选必须在并购初期就确定并且全程主持、参与交易过程和交易后的经营管理。第六,要调动目标公司原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如升职为董事)。不要一味追求“主人”的感觉,把未经全球市场检验的中国企业“真经”传至各地。
⑶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对于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搏击了有些年份的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是其发展壮大道路上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越来越快,这一步越来越显得必要和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国内根本就不具备政策优势的那些民营企业来说,这或许是其曲线救国的一条好路子,甚至很可能还是一条捷径。 这本《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刘英奎 着,辽海出版社,
⑷ 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
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有学者认为,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人华侨等等,这些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好“窗口”。同时还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将中国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传统文化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传播好中华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每个中华儿女都使命在肩。
⑸ 在一带一路中,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观需要,是影响和优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和格局的一个大手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作出思考。
a
“一带一路”战略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强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将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撞击与交汇中实现着自身的生长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这就要求各相关国家必须加大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这种交融也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布局,又是一种实践推动,需要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关注。
改变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格局。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从内向外的过程,那种一厢情愿地靠强势推广和单向宣传的传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达,影响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伦理互信。文化是互动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丝绸之路线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化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不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经营模式、管理程序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而是承袭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功能,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配置和结构优化。
改变单纯外宣的非市场方式,形成贸易共享的经济形态。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流动的基本形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文化创新的“量”与“质”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国际文化市场构成为美国43%、欧盟34%、日本10%,而中国则不足4%。要想推动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经济贸易是比单纯的外宣途径更为有利的渠道。
我们有一些文化项目在少数西方国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认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商品生产和消费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参与竞争,附加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广,不仅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还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两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经济贸易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改变主体单一的参与方式,形成活跃丰富的交流层次。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往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间的跨国企业、智库和国际公关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外交资源。中国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对于文化走出去的参与无论从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远远不够,而通过文化贸易和国际传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刚刚起步,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显得过于单一,其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作为企业本身,在对外贸易中所带去的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价值文化也远远不够,在快速推进“走出去”过程中过于粗放,在一些国家留下负面印象。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和发挥政府、企业以及智库、行业协会、对外贸易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要树立文化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强化企业文化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包括智库、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通过商品、服务、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载体,形成政府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团体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
c
关于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举措的思考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作出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一是要研究沿线各国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文化渊源、审美趣味和时尚潮流。充分考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因素,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名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是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坚持其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和载体的创新,发挥各国在文化资源、制造、资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各自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文化企业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备。必须事先熟悉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特点特色,善于运用国际语言融入和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业必须适应当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优势。三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品牌,增强走出去的文化竞争力。
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文化类对外投资占比还很小,资本要素在文化贸易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一是要形成以资本走出去带动优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思维,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为文化产品和产业走出去奠定基础。二是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在文化领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索设立对外文化艺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当今社会是技术统治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互联网+”、工业4.0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能够使文化产品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一是要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也逐渐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平台为王和内容为王并举,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新兴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要推进各种国际化、外向型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继续办好文博会。在中宣部和相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累计超过1100亿元。要继续推进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扩大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优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新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不同层面吸纳集聚文化贸易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链和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创新试验区,成为文化企业迈入国际市场的助推器。(作者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⑹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
中国文化早就走出去了。。。要不然你以为外国佬为啥要过春节和中秋。。
国外本来就没有春节和中秋的。。。
至于问文化软实力,这是和国家综合实力相关的,如果国家综合实力弱鸡,基本就不用谈文化软实力了。。
就像隔壁印度阿三,其实他的文化软实力很强的,只不过阿三这个国家综合能力弱,所以给人的赶脚就是一个搞笑的角色。
⑺ 中国电视节目如何走出去
1、可以在配音制作方面,直接与当地专业影视机构合作,进行‘本土化译制’。
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制作和沟通成本,有助于中国影视剧在当地宣传和推广。中方语言专家和外方专业团队的密切合作,也使中国影视剧能够原汁原味呈现给当地观众。
2、加强国际合拍,从节目创意和研发阶段与海外制作公司深度合作,从源头上增强中国内容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发展之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影视译制基地推广部副主任孟毅在之前举行的2016“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国际专家座谈会”上表示,其在埃及、缅甸、巴基斯坦等七个国家的“本土化译制”实践已产生令人满意的成效,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影视剧“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影视剧如何“走出去”? 现实主义题材受青睐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新闻网-中国影视剧如何“无障碍”走向世界?
⑻ 中国大圈帮怎样走出中国的
对越反击战是文革结束之后的事,大圈帮常见于香港电影,主要是内地偷渡者,大规模的偷渡主要是在文革后期和刚改革开放那段时间,大圈帮出名是在香港几次着名的劫案中使用了54手枪和ak47等武器
⑼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讲的传统,就是不断地在延续发展,这才叫传统,如果说凝固不变了,不发展了,就不叫传统了。”楼宇烈在他的演讲过程中首先提到的就是传统和创新的统一性,他指出中国哲学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践行的哲学,“传统本身是发展、创造、创新的概念,怎么才叫创造创新呢?人们的理解也有许多的不同,我觉得中国文化的这种创造创新,是体现在践行上的创新和创造。”楼宇烈特别提到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来,“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在今天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文化要为世界做出贡献,首先要运用到自己的社会中间来。文化要走出去先要走回来,我们自己把这样一些理念和精神,能够贯彻好,实践好,作出成绩才能提供给世界人民共同的享用这样一个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楼宇烈进而提供了怎样运用好中华文化、怎样活在当下的具体方案——充分理解中国文化能让我们保持对人类自我的认识,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驱动,认识到人是核心主体,人在自然法则下要制约和控制能动性,“保持人类的独立性、主体性,不要论为物的奴隶、科技的奴隶,要充分地管好自己,不要把人的能动性任意地没有约束地放任发展。一定要建立起生态的理念,甚至是一种科技的伦理理念,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