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国各地冬至节气都吃什么美食
北方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北方一些地区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传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寓意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宁波的番薯汤果:因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其还有“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合肥吃冬至面、南瓜饼:“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滴水成冰的严冬,在安徽合肥,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和南瓜饼,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嘉兴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桂圆煮鸡蛋的话会冻或饿一晚上。
⑵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冬至各地方吃的传统食物:
1、北方吃饺子
饺子,又名“交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饺子。而“冬至大如年”,当然这天也是要吃饺子,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吃水饺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饺子就是他发明的,原名“娇耳”,他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了当时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人们在过年和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他。现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苏州人吃馄饨
吴地苏州过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遗风,以冬至夜为岁末,所以过冬至就是过年,当然节日气氛也很浓了。
苏州人过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团圆饭”,饭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饺叫“元宝”、豆芽叫“如意菜”、粉条叫“金链条”、鱼叫“吃有余”等。馄饨也是苏州人过冬至必吃的一种主食,当地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3、宁夏人吃“头脑”
宁夏银川地区冬至这天要吃一种叫“头脑”的美食。“头脑”实际上就是羊肉粉汤饺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葱、姜、蒜、辣椒、食盐和酱油等做汤,煮沸后加入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黄,一锅羊肉粉汤就做好了,它也是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4、上海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
5、潮汕地区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区是大节日,又称“过小年”。冬至这天,当地人要准备贡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种与汤圆类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节圆”。
6、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7、广东人吃烧腊
广东地区也是非常重视冬至节的,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据介绍,广东很多地区冬至这天要“加菜”,祭祖之后全家人准备一桌大鱼大肉一起过节,烧腊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人们还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赠送腊肠、腊肉等。
8、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这天祭祖团圆,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过节,当地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泉州人冬至要吃“冬至丸”,早晨要煮甜丸汤供奉祖先,然后全家人以甜丸汤做早餐。
⑶ 中国人冬至吃什么
在一些地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须得早上吃,且至少吃两个,意思从早开始,保护两只耳朵不被冻掉,但若早上实在来不及包饺子,也不要紧,那就中午吃。
旧时,还有一些地区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说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冬至这天吃的东西也在不断花样翻新。时下有些地方开始流行“冬至压岁宴”,“冬至压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⑷ 冬至习俗吃什么 5种传统食物“补冬”
1、饺子
冬至吃饺子,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2、白萝卜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含水量高达93.4%,是冬季补水的首选。白萝卜生吃促消化,因为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功能,还有很强的消炎作用。熟吃能补气顺气,尤其和猪肉、羊肉等一起炖着吃,效果更佳。此外,萝卜中的矿物质含量也很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3、羊肉
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着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4、核桃
核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脂肪中含亚油酸多,营养价值较高。此外,核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E,可防止细胞老化,有健脑、增强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核桃还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5、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
⑸ 冬至节要吃什么
我国南北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饮的习俗。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古人喜贺冬至,冬节是“时年八节”之一,各种冬至节日食物甚多。
1、羊肉汤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温补羊肉被视为冬天进补佳,选。对于老百姓来说,吃羊肉是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是时宜进补方法。冬至吃羊肉是为御寒滋补。
2、汤圆
冬至汤圆,又称冬节丸、冬至团等。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的习俗: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⑹ 冬至那天吃什么最好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⑺ 中国冬至吃什么
北方:饺子和馄饨
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浙江:冬至吃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厦门:排队买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客家:过冬至家家吃萝卜粄
南粤客家有“冬至过大年”的风俗。对于客家人来说,冬至是除春节外最大的节日,每家每户都杀鸡、杀猪、宰羊,准备了丰富的节日大餐。而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餐桌上必不可少。冬至吃萝卜粄是客家人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冬至来临,家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等做成萝卜粄,然后用香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萝卜粄蒸熟后,客家人都会趁热品尝,而且要分给家里的每个人吃,共庆丰收的日子。
杭州: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⑻ 全国各地冬至节气都吃什么美食急急急。。。
一、冬至习俗吃什么:北方吃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二、冬至习俗吃什么:南方吃汤圆
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三、冬至习俗吃什么:四川羊肉汤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四川冬至包括咱广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四、冬至习俗吃什么: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五、冬至习俗吃什么: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
六、冬至习俗吃什么: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这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七、冬至习俗吃什么: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八、冬至习俗吃什么:混沌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⑼ 冬至得吃什么
冬至,在周秦时代可是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那时候,不是正月初一过年,而是冬至这一天过大年!
民间直到现在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南北方过冬至的习俗稍有差异,南方冬至多祭祖、吃汤圆,北方则少不了吃饺子,甚至有民谚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说到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相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以及他的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当其准备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季,寒风刺骨,天寒地冻。张太守看到老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很多人耳朵都生了冻疮,甚至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
为了给乡亲们治病,他让手下人搭起了棚子,支起了锅子,熬起了自己配置的祛寒娇耳汤,汤中主要原料是羊肉和驱寒药材,把这些药材煮熟后,将羊肉和药材捞出切成碎末,和面包成“娇耳”,然后再将其煮熟,分给老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从冬至那天起,一直忙到年三十儿,老百姓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后,只觉得浑身发暖,耳朵发热,冻坏的耳朵也慢慢痊愈。后来每到冬至,百姓们就学着张仲景的方法,包起“娇耳”,预防冻伤。就这样,“娇耳”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饺子。
其实冬至吃饺子,本质上来讲是中医食补的一种。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健康。
冬至如何食补
除了吃饺子,冬至到过年这段时间是冬补的黄金时期,俗话说得好,“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正确进补可以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但进补也是需要看体质,什么体质吃哪些食材,是有讲究的:
1.老年人、儿童、女性及体弱的男性,不妨吃一些补而不腻的食物,如:动物筋腱、肉皮冻、猪耳朵等,煮粥时可加入银耳、百合、黑芝麻、枸杞、蜂蜜等进行滋补。
2.如果是痰湿体质的人,平时吐白粘痰、皮肤及头发出油、大便黏不易冲,怎么办?不妨多用白豆蔻、薏苡仁与粳米一起煮粥食用,也可以用砂仁皮、厚朴花、玫瑰花泡茶来喝,这些都是可以助阳化湿,改善体质的药物。
3.对于肾阳虚、气血虚的人群,不妨试试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效果一绝。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能够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
羊肉1斤,生姜2两,当归适量。
做法:
① 取1斤羊肉,清洗干净,切成大小适中的块;
② 将羊肉冷水下锅,煮开后捞出沥干;
③ 生姜2两切片,锅中倒油,放生姜爆香;
④ 放入焯好的羊肉,翻炒一会儿后放入适量凉白开;
⑤ 加入适量当归,转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1小时即可吃肉喝汤。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适合在这时候补阳气。冬至以后气温降低,气血运行不畅或肾阳虚的朋友耳朵容易生冻疮,这时候不如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保健和气血运行,同时防治冻疮发生。
如何按摩保健
1.拉耳垂: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可以先将耳垂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20次,直到发热发烫。
2.提耳尖:双手拇指、食指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当地向上提拉耳尖,边拉边按揉,同样直到发热发烫为止。
3.摩耳轮:以拇指放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揉的同时往上提拉,直到耳部发热发烫即可。
还可以按揉劳宫穴,调节心脏,安神助眠。
【参考文献】
[1]朱焜. 冬至养生吃得好,来年身体棒[N]. 上海中医药报,2020-12-18(006).
[2]王和亿. 冬至饮食习俗说饺子[J]. 烹调知识,2019,(12):12-13.
[3]武月萍 ,廉万营. 冬至后养生 养阴莫忘助阳[N]. 健康报,2012-12-26(006).
[4]夏公旭. 冬至养生搓耳朵揉两穴[N]. 健康时报,2015-12-28(008).
⑽ 冬至吃什么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后将迎来九寒天,也是一年中特别冷的时候,这天不同地区的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在北方地区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形状似“耳朵”,因此也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寓意:温暖健康。而南方的冬至更偏爱吃汤圆,各种甜汤圆、咸汤圆都很受欢迎,不仅好吃,还寓意:团圆美好。
1、饺子
冬至吃饺子很多人都并不陌生了,在我国北方和部分的南方地区,冬至这天都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不仅好吃,还很营养,里边可以包裹着各自营养的馅料,可以做猪肉馅料汁、羊肉馅饺子等等,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也是非常暖身滋补的。除此之外,冬至吃饺子还有着美好的寓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外形类似“耳朵”,冬天很寒冷,民间也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寓意:温暖健康。
2、羊肉(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也是很多地区都有的饮食习惯,南北地区都有,羊肉温暖滋补,是冬季进补的好食材,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冬至九寒天吃点暖身驱寒又滋补的食材,羊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炖羊肉煲吃,也可以炖羊肉汤喝,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除此之外,冬至吃羊肉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冬至面
冬至这天部分地区的人有吃冬至面的习惯,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冬至吃冬至面已经是一种习惯了,以前的冬至面比较简单,就是热乎乎的鸡蛋挂面,大冷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现在的冬至面也是花样百出了,随意搭配,冬至吃上一碗也算是应了个节气了。
4、汤圆
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冬至吃汤圆的习惯,可咸可甜的那种,用磨糯米粉,搭配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料,包裹的汤圆,也都是各有风味。寒冷的冬至天,来上一碗热乎乎软糯的糯米汤圆吃,别提有多舒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圆滚滚的,还有团圆美好的寓意。
5、酒酿糯米丸子
南方部分地区还有冬至吃酒酿的习惯,姑苏地区的人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酒酿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直接喝也可以拿来煮酒酿鸡蛋汤、酒酿糯米圆子都是非常美味的吃法,冬季寒冷吃它能驱寒暖身,是日常不错的美味。冬至吃酒酿不仅能够驱寒,还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寓意生活温暖和谐。
6、年糕
在江浙一带冬至也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除了过年要吃之外,冬至也是不能少的,在春节和冬至,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白糖年糕、红糖年糕、以及现在的花样年糕,吃法也是花样百出,年糕搭配不同的馅料,也是风味独特,软糯香甜,很多人都爱吃。冬至吃年糕不仅好吃解馋,还有年年长高,图个吉利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