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跟印度什么时候打过仗
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的时候打过仗。
中国称之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度称之为“瓦弄之战”。
B.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领土之争是什么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约30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根据最新的矢量测量法,争议面积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万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C. 中国干什么惹到印度了
边境分界纠纷。
印度的民间思想对中国不友好。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
西方国家在印度经营很久,培养了一部分印度人“仇华”的想法。
印度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来自中国崛起的海军的挑战。
民族主义
D. 中国为什么打印度
因为中印双方就边境问题达不成一致,印军不断侵入我方传统控制线,试图占领其主张国境线,所以中方对印军的挑衅行为进行了反击。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zang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历届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中印双方就边境问题进行了大量谈判,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中央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行了备战,于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对入侵的印军进行了反击,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大批武器,完成了既定目标。
E. 中国和印度是什么关系
一山难容二虎。中国和印度有相似之处:领土大,人口多,历史悠久,有文化传统。都具备称为大国强国的基本条件。不管你是不是承认,领土和人口都是称为一个大国所需要的,我们看看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国,他们是很强大的,但是英国为什么不复当年之勇?日本为什么这么强了,还要做美国的小弟?单从国土上来讲,国土面积小单从军事上来讲就缺少了战略纵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本土遭受了大面积打击,日本马上就扛不住了,而英国在二战中得以维持是得益于其作战素质非常高的空军和技术力量强大的海军,使得英国建立起海陆空立体防御,但是这样的防御系统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德国的空军和海军技术兵器和空军海军战斗人员素质落后于英国。而在陆海空军技术水平相当,战斗人员素质相接近的情况下,必要的大纵深防御是必要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国军反攻大陆那么困难,无异于天方夜谭,而解放军在当时海空军技术兵器落后的情况下,想一口吃掉台湾也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来看,解放军的军力不亚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台军的情况下,台军的立体防御系统显得危如累卵,因为台湾缺少大纵深防御。如此看来,在中国如此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技术差距将会越来越小,那么可以假想,不久的将来,中日的力量对比就好像当年的美英关系对比一样,英国殖民美国的时候,英国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美国独立之后,很快就赶超了英国,不得不说,与人口数量和领土面积是有一些关系的。日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在科技上被中国赶超,到时候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是有限的,而中国对日本这种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而言,威胁是巨大的,因此日本也是当今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忠实粉丝。而再看中印力量对比,中国非常自豪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但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印度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非常迅猛,而在军事上更是动作频频,从诸多相似的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条件来看,似乎都是一山难容二虎的。从古至今,大国强国对周边的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断绝的就是文化输出,当今的美国,肯德基,麦当劳,NBA等一系列文化都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爬上了全世界大部分计算机用户的桌面,这都是一种文化影响,而中国和印度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很难互融,而且谁也不承认对方比自己强多少,这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种均势。在这种均势的情况下,中印关系是制衡的,既合作又防范,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F. 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争,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和印度发生过中印边境战,这是在1959-1963年发生的,期间一直都有冲突,是因为印度不断的在中国的边境挑起事端,在中国的领土上设立军营和界碑,派出部队驻扎,印度说要按照印度被英国殖民时期单方面划定的边界为主!但是此英立边界严重危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印度军方也不断的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与印度边界的驻军发动侵扰!在1962年,毛泽东下达自卫反击战决定,调集数百辆解放牌卡车和数万官兵对印度进行反击,印军屡战屡败,最后部分军队投降,边境战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在从此以后的20年间,中印还是有部分冲突!这都是因为英国单方面决定的中印边境条约有关!但是相关条约中国并没有签署和承认,所以此边境条约应为无效!此条约是英国与印度签署的,岂能奏效?
G.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是合作关系。邻国关系,中国和印度是邻国,历史上有友好时机,也发生过战争,总体来说是合作关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中国与印度关系的由来
中印关系,指中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由于之后关系冷淡;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H. 中国对于印度来说,一种什么称谓从古代沿用到现在
中国和印度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彼此之间又相互为邻居,因此两个文明在古代也进行过非常多的交流和沟通,早在公元1世纪起,汉王朝就和印度的政权有了沟通。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足足有十几个,西汉汉元帝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在公元128年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的国家大夏国,得知了南边还有这一个庞大政权所统治的地区,于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张骞就就将其称呼作为“身毒”。
而比起中国对于印度复杂多变的称谓,印度又叫中国什么呢?印度人倒是“很懒惰”,对中国一个称呼一直持续了数千年,沿用到了至今。那就是梵语“Cina”,这个称谓也从印度传向了世界,成为拉丁语系国家对于中国最为常见的叫法,如今的“China”正是从此而来。“cina”翻译过来,是佛语“震旦”的意思,印度佛经中有这样记载:“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这也就是他们将中国称呼作“震旦”的理由。
I.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潜在的威胁,中印也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比如边界问题等等,在1962年,中印还为边界问题大打了一仗,印度为此恨中国,又加上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亲密,更增加了印度和中国较劲。印度想从美国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先进武器装备,而美国也希望通过印度来从南亚来牵制中国, 对中国形成包围圈。这既符合了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了印度的利益。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共同的利益,中印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只有利益被“相互”侵犯的关系,所以说印度会和中国较劲。
J. 印度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译为申毒﹑辛头﹑信度﹑身度﹑贤豆的说法。
一、身毒
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
《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意思是从东南的神度国,走数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
(10)中国什么印度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最早与古代印度的联系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
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
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
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